首页 百科知识 孔孟儒学的智慧与特征

孔孟儒学的智慧与特征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孔孟儒学的智慧与特征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在当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文化气象中,儒家思想是众多学术流派里最具时代特色的学术思想之一。孔子反对把礼仅仅视作“钟鼓玉帛”的形式,认为礼是每个社会成员自觉维护社会和谐及等级秩序的责任与义务。儒家认为,人人尊礼,可以消弭社会动乱,因此力倡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儒家对礼的重视,既有消极的后果,也有积极的意义。孝悌的原则推广于国家社会,即是忠君爱国。
孔孟儒学的智慧与特征_中国古代文人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 孔孟儒学的智慧与特征

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在当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文化气象中,儒家思想是众多学术流派里最具时代特色的学术思想之一。在古代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儒家思想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理论形态,从来不存在一种一成不变的儒家文化。大体说来,儒家文化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四个阶段,反映了儒家文化从发生、发展、鼎盛到转型的整个过程。尽管在这四个阶段中,儒家思想都有其不同之处,但要论及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还必须追溯到孔孟所创立的先秦儒学。

一、孔子的“仁爱”说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仁”的命题,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探讨了人之本质与价值的实现途径,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观,奠定了儒学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色。“仁者,人也”,基于对自己与他人都是人的认识,孔子主张公正待人,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对“仁”作了明确的界定: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爱人”就是“仁者”必备的美德。孔子又有“泛爱众”之说,把上及贵族、下至庶民的一切都纳入关爱的对象,这在奴隶被视同牛马的时代,是人的价值被发现的标志。儒家的“泛爱众”由爱亲的“孝悌”,推及到爱所有的人,所以后来孟子才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说法。

“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体现了先秦儒家传统人本主义的三个要义:其一,仁是人性的表现;其二,仁是人的美德的最高境界;其三,仁以“爱人”为原则。其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人的价值,不仅要求个体自立和自达,而且要求达人,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成人之美,这都有利于克服利己主义,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生当礼崩乐坏、名分紊乱的时代,出于正名分、明等级、救时弊的需要,他主张以“礼”作为行为规范。儒家所说的“礼”,内涵极为丰富,大至国家政治、军事、祭祀、教育等制度,小至洒扫应对、婚丧嫁娶等规矩,都属于“礼”的范畴。孔子反对把礼仅仅视作“钟鼓玉帛”的形式,认为礼是每个社会成员自觉维护社会和谐及等级秩序的责任与义务。孔儒之学将仁、忠、义等新的精神注入旧有的“礼”“乐”形式中,并从各个方面规定了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要求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并主张从外在的行为规范,进入人的精神层面,使之成为道德自觉。儒家认为,人人尊礼,可以消弭社会动乱,因此力倡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儒家对礼的重视,既有消极的后果,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限制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人格独立,极易养成人的依附性人格;另一方面,它在承认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的前提下倡导礼,主张有“恒产”而后有“恒心”(《孟子·梁惠王上》),在安居乐业的基础上引导人们以礼相待,恭敬谦让,这有助于古代中国人摆脱野蛮习俗而追求社会的文明和精神的高尚。

从政治作用来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一体。孔子曾慨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是说,人如不具备仁的观念和品质,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仪制度和音乐。而且,孔子认为,只有“克己复礼”,才算是仁,才能实现仁。因此,克制自己,使视、听、言、动都合乎礼,就体现了仁,可见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而仁则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礼是道德的标准,仁是道德的属性,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不会做违背礼的事情。孔子所谓“苟志于仁也,无恶也”(《论语·里仁》)的训导,不外是说仁能促进人的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从而更好地执行礼,这样,恶也就无从产生。可见,礼是具有强制性的客观的制度和规范,仁是主观的道德修养,是内心自觉,二者互为因果,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相结合,共同为维护宗法制社会制度而服务。

从修养的主体来看,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这就是说,为人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受到大家拥护;做人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办事敏捷,就会收到良好效益;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能够使唤人。这实际上是用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来规范主体的修养,进而调节人际关系,实现个人理想。在《论语·宪问》中还有“修己以安人”之说,“修己”是指从事内在的道德修养,“安人”是指从事外在的道德实践。个人要努力“修己”,并把自己的道义感和仁爱之心推及到群体他人、宇宙万物,唯其如此,他的人生才有意义与价值,同时也意味着他实现了理想人格。如何“修己”呢?首先要学习。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其次要内省。“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再次要克己。《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由己”强调了个人修养的自觉性。以后,《大学》将其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内圣”与“外王”统一的理想人格,对秦汉以后的知识分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宗法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个人修养和家庭和谐的根本。与此同时,孝悌还是宗法社会要求人们必备的品德,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准则,是联结家族内部关系以及家族与国家关系的情感纽带,因而是“为仁之本”。孝悌的原则推广于国家社会,即是忠君爱国。孔子说:“孝慈则忠”(《论语·为政》),说明忠是孝的扩张。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这便是传统社会认同的“移孝作忠”。实行了孝,也就是“为政”,实现了仁的基本要求。

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要使仁的美德保存于每一个独立的人,同时,又要使个体之间相互贯通,以使仁爱精神充溢于人间,就必须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在孔子看来,这桥梁便是忠恕。他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是从积极方面讲的,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就是所谓“忠”。从消极方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我不愿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结合,便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实现了忠恕之道,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因而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通过上面的叙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仁学表面上讲的是个体修养和家族内部关系,孝悌忠恕更只讲家族血缘亲情,似乎与政治无关。实际上,这种从宗法血缘关系入手的说教,收到的是国家家族化、家族政治化的效果。“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命题本身,便突出强调了从政治角度理解“仁”。在这个前提下,孝悌忠恕都发挥着政治功用,通过一个个家族的谐调,形成并巩固国家的谐调。孔子重视政治、自觉服务政治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伦理政治特色;同时,也对后来中国文化特质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仁是从人我关系来考虑问题、处理社会关系的。而人我关系的划分,则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准则的,即所谓“亲亲有术”、“爱有差等”。正因如此,仁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能够适应封建宗法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仁是一种依靠内心自觉去体验、实践的伦理规范,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趋向,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宗法思想本身就是一种伦理观念,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自然属于伦理范畴,孝悌忠恕更完全从伦常关系出发。着眼伦理本位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文化泛道德化的特点,对于唯伦理思维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仁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主体修养能力的信任之上的。它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强调主体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事在人为的思想,相对削弱了天命鬼神对人世的支配作用,是重人轻神思想的表现,是孔子弘道精神的反映。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孔子倡导实践仁学的根本目的是恢复周礼,是以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为考虑的。它要求维护整体平衡,不能因个体的利益而破坏它。因此,它必然要求个体用反省内求的道德修养来抑制其不合“礼”的邪念恶行,以求得整体的和谐稳定。这种用压抑以至牺牲个体利益的方式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准则,固然有助于维护整体利益、张扬集体精神,但却妨碍了个体自由,妨碍了个性发展。

二、孟子的“仁政”说

孔子之后,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全面发展了儒家思想。孟子在孔子仁爱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仁政说,仁政学说的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孟子主张:“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具体说来,要做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如果这样,天下还不归顺,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这就是孟子仁政说的最基本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主张实质上只有两点,即给每个农户“五亩之宅”和“百亩之田”。在这个物质基础上,再对人民进行文化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以使天下归顺。这种主张是对孔子富民、教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将其制度化、计量化。不同的是,孔子富民、教民的主张,是奴隶制下的安民政策,而且只是一个笼统的口号。孟子则是以地主阶级思想家的眼光,从维护地主经济出发,来安抚百姓,稳定小农经济的。很明显,孟子的主张仅仅是以吃饱穿暖为目的。这是小农经济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最高理想,是小农经济在思想观念上的具体反映。

孟子“制民之产”的主张,与其民为邦本的思想密切联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是流传千古的孟子名言。而“民为邦本”的思想,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因为,小农经济成为地主经济存在的条件,成为封建统治的广阔基础。

孟子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称尧舜”是讲王道,讲仁政,是从政治方面讲的。“道性善”则是讲人的本质,是从心理角度讲的。性善论的中心,是所谓“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共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四端”,只要好好体验、扩充,就能成为善人。不具备这“四端”者,就不成其为人。而之所以人人都有“四端”,是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上)。正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先王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即仁政。这样,他的性善论就成为其仁政的政治主张的哲学根据,人性本善的情感伦常主张,便外化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

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另一重大发展,是建构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

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是与孟子高扬人在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追求上的主体意识相联系的。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什么是浩然之气呢?他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所说的“气”,类似我们通常所说的“勇气”或“理直气壮”之“气”,是指表现于肉体活动或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义与道(理)的配合而形成,另一方面,还要靠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即所谓“以直养而无害”。“直养”指养气不夹杂私心。同时,这气和道义结合在一起,要持续不断地以直道、正义来培养精神,日积月累,不凭侥幸,不掉以轻心,也不能有什么预期的目的,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拔苗助长,只有如此,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培养出高尚的品格。可见,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经过长期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孟子认为,有了这种境界,就可以把握人生之道,视名利如粪土,置生死于度外。

孟子的修养论和仁义说,较之孔子是进了一步,这就是有了一个由人而天,由心知性的天人合一的模式。他在《尽心上》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在他看来,良心、人性、天命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从认识上讲,一个人如能充分发挥自己理性的作用,向内思索,“尽其心”,就能认识固有的本性,也就是认识了天道。从修养上讲,只要能保存本心,涵养善性,也就是事奉天了。由此,天和人在伦理修养的范畴内交流了情感,融通为一。这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主观主义的天人合一论。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将天人综合起来考察,以天为人的对应物,把天作为主体必须加强修养的外在根据。从形式上看,是有了主客体的对立和联结,但实质上,它是在主体的精神领域内完成二者的合一的,而没有经过实践这一中间环节,是主体单方面的自我完善。天,不是自然的天,而是义理之天,情感之天。所以,从总体上讲,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仍然是一种简单的直观外推,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的特征。这种思维模式,经过汉代董仲舒的加工改造,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并成为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给中国传统文化打上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文化的烙印。

总之,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有不少积极的内容值得我们阐释和发扬。首先是人本思想。孔子宣扬“泛爱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肯定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认为个人不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且要推己及人,关怀群体,关怀天地万物。其次是入世精神。忧国忧民,自强不息,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三是重视道德价值。崇德贵民,孝悌和亲,文质彬彬,其道德取向中的合理成分,在现代人建立美好家园与和谐世界的过程中,仍然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