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女子收集汉族服饰

浙江女子收集汉族服饰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喜穿“胸掩”也是京族服饰的一大习俗。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京族男女大多着唐装,只有少部分老年妇女保留着穿本民族服饰的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京族的服饰也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京族人生产、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服饰习俗_中国京族

第三节 服饰习俗

京族传统服饰与其生活环境及渔猎经济的特征密切相关。因为气候湿热,京族人又多从事渔业,不需要太多太厚的衣服。和其他民族繁复的衣饰不一样,京族服饰趋于简朴实用,男女服装皆不加花饰,喜穿宽大长裤方便活动,无论男女,劳作时都喜将裤脚挽至腿根。

喜穿“胸掩”也是京族服饰的一大习俗。胸掩,即妇女衣服袒胸处绣着(或系着)的小布,又常称“遮胸”,是妇女常用的装饰品之一。民间说法是,“胸掩”早在京族人迁居三岛之前就有了,是东汉伏波将军所赠。当年伏波将军来到交趾,见妇女同男人一样袒胸露乳甚为不雅,便设计了一块“胸掩”相赠。从那时起,妇女用起了“胸掩”,流传至今。“胸掩”的用色与年龄相关:年轻人用红色,中年人用浅红或米黄色,老年人则用白色或蓝色。

以前的京族人多为贫苦渔民,不少人一年到头只一身衣服,往往“夜间洗衣白日穿”。

由于习惯水上生活的缘故,京族人过去平时都不穿鞋袜,哪怕在寒冬腊月也总是打赤脚,只在晚上用凉水洗脚或雨天不出工时才穿一下木屐。连老年人也只是光着脚板踏一双用棕树皮编制而成的俗称“棕屐”的拖鞋而已。正如旧地方志记载京族人“爱跣足”。

img43

砧板髻

京族妇女喜戴耳环,多跣足,少数老年妇女有染黑齿和结“砧板髻”的风俗。所谓“砧板髻”,即妇女头发是正中平分,两边留着“落水”,结辫于脑后,用黑布或黑丝条缠着,再盘绕在头顶一圈的装束。

京族妇女平日爱戴斗笠,这种斗笠尖顶、锥形,以葵树叶制作,质地轻,内斗很深,几乎能盖住整个脸部。海边太阳暴烈,斗笠能起到防护面部的作用。

img44

戴尖顶笠的妇女 摄影:苏 凯

据社会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族人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穿戴了。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京族男女大多着唐装,只有少部分老年妇女保留着穿本民族服饰的习惯。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不论男女穿汉族服装的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老年人外,其余大都已不穿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并一改过去“爱跣足”的习惯,穿鞋踏袜。许多中青年妇女还烫了发,改变了原来的头饰,但仍有不少人喜欢戴斗笠。还有绣以图案或花草的菱形“胸掩”,一般妇女仍然喜欢使用,但真正如同过去那样用来遮胸的已不多见。

随着时代的变迁,京族的服饰也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京族人生产、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当然,传统服饰作为表现京族民族特色的一部分,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它仍然是京族人民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在“哈节”等礼仪场合中继续展现着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