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维吾尔族服饰的样式

维吾尔族服饰的样式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其中用绿色面料的双棱子鞋也叫沙柳羌鞋,是专为土族新郎制作的鞋。由于居住地条件的不同,各地土族男子的服饰又有所不同。青海省民和县三川一带土族男子的衣着同汉族一样,青海省同仁县吾屯的土族男子服饰与藏族相同,甘肃天祝县和卓尼县的土族男子服饰分别受汉族和藏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较大。
服饰习俗_中国土族

第三节 服饰习俗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传承,服饰负载着民族发展史上的诸多信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层面上折射着一个民族在成长史上吸纳别族文化、构建本民族文化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文化形态,是观察民族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是表现民族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土族服饰色彩艳丽,厚重古朴,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强调其民族内聚性和认同心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男子服饰

土族老年人夏季大多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坎肩,腰系咖啡色或蓝黑色腰带,脚穿白色或黑色布袜和箍子鞋,头戴卷边圆顶绒毡帽、瓜皮单小帽。冬季穿小领、斜襟“尼克”或棉袍、褐衣裤,还有皮褂、棉袄等,头戴“火车头”帽、羔皮“加拉·莫立嘎”。“尼克”为土族语,就是皮袄,系用熟制的羊皮缝制而成的小圆领大襟皮袄,不挂布面,俗称白板皮袄,是土族老年男子过冬的必备品。“加拉·莫立嘎”,土族语,即红缨帽。其形状如蘑菇,内有毡坯,卷边饰有黑色绒布(冬天戴的这种帽子檐边镶黑羔皮),头顶的红色顶结缀有一缕红缨穗,据传是清朝帽式的延续。从20世纪30年代起,土族中老年男子普遍戴毡帽,但有的老人至今还在戴这种传统帽子,尤其在喜庆佳节之际戴旧式的“加拉·莫立嘎”,更显古朴庄重,也更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img24

土族男子服饰

土族青壮年男子的服饰有长袍、马褂、白汗褡儿、缠腰子、氆氇衫、褐衫、褐褂、“尼克”、皮褂、大裆裤、套裤、散头腰带、布带、褐带、绣花裤带、“过加”“羌鞋”、绣花溜跟袜及“阿拉什达尔嘎”、刀鞘套子、眼镜盒套子等。白汗褡儿,为斜襟,袖头镶黑边,小襟上部或胸前镶一块12厘米见方的彩色图案,绣花高领。缠腰子,就是对襟坎肩的左腋下合缝上接一块长约45厘米、宽约18厘米的长方形绣花兜,右边接三条飘带,与接在右襟合缝上的三条飘带相系。绣花裤带,是一种折幅宽约12厘米、长约1.5米,两端接黑色或蓝色布料为底的绣花接头白布带,以前是土族年轻女子馈赠情人的主要信物之一,土族儿童也经常系这种腰带。大裆裤,是以窄幅粗布为料,由两块1米长的长方形(宽为粗布口面),两块直角三角形大衩,两块钝角三角形小衩和裤腰缝制而成的一种裤子。套裤,即穿套在裤子上面的一种不连裆套筒,用布带系在裤带上。不同材料制成的套裤作用也不相同,主要有美观和保护衣物两种作用,如用布或绸料制成的套裤,主要是为了保暖和美观,而用皮料等劳保材料制成的套裤,主要是为了在劳作的时候保护裤子不受磨损,同时也有保暖功效。“过加”,是汉语裹脚的转音,就是绑腿,用蓝、黑布为料。

羌鞋是土族男鞋的总称,依其形状而名称各异,如双楞子鞋、福盖地鞋、箍子鞋、拉云子鞋、“挖泥儿”“牛眼睛”“三民主义”等。双楞子鞋,在两片鞋帮前部缝合处又加半寸宽夹条,形成两溜高楞,楞上蒙漆皮或用线密密错缝,故称为双楞子鞋。而其中用绿色面料的双棱子鞋也叫沙柳羌鞋,是专为土族新郎制作的鞋。福盖地鞋,是一种剪贴蘑菇云纹图案,子母相配,白线锁边,覆盖整个鞋头的鞋,所以叫做福盖地鞋。以上几种布鞋一般都是鞋帮面料与蓝、白、黑三色线相配,或绣云纹盘线图案,或扎碎花。“挖泥儿”鞋是土族群众自制的一种牛皮鞋,用一块1平方尺左右的“干烟牛皮”(烘干去毛)为底帮缝缀而成,鞋面(俗名舌头儿)则用较薄的熟牛皮与前端鞋帮缝合而成。穿鞋时,在脚底铺垫干麦草或乌拉草以便保暖,鞋帮用鞋带在脚背处绑紧,这种鞋四季皆宜。但雨天穿这种鞋出行,因鞋头常挖起地上的泥浆,行走不便,故形象地称为“挖泥儿”皮鞋。天祝县和卓尼县的土族男子一般穿自制长靴,样式跟藏靴相似,而卓尼县土族男子除穿藏靴外,还穿着一种叫“沙亥”的鞋,这种鞋用麻布制成,平底白帮,黑线锁梁,既轻便,又美观。

土族男子头饰有“加拉·莫立嘎”、礼帽、毡帽、瓜皮单小帽、火车头帽、狐皮帽、军帽及鸭舌帽等,各式帽子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时代特征,与汉族男式帽比较相同。毡帽,制坯与女式毡帽相同,白色较为普遍,翻沿前低后高,周沿或饰织锦、黑绒布及素色花边,大多不装饰,俗称为“鹰嘴啄食”。青海同仁地区的土族男子一般还头戴一种尖顶红缨帽,帽顶高耸,顶部缀有红缨,并插上三匝红线穗子,帽檐镶有黑边。

冬季时,土族男子一般穿大领白板皮袄,领口、大襟、下摆、袖口都镶着4寸宽的边子。劳动时穿褐褂,式样为小圆领,大襟,配以蓝布、黑布沿边。所用褐子,由白色或杂色羊毛捻线自织而成。富裕人家的男子多穿绸袍及带有大襟的绸缎背心、马褂。

由于居住地条件的不同,各地土族男子的服饰又有所不同。青海省民和县三川一带土族男子的衣着同汉族一样,青海省同仁县吾屯的土族男子服饰与藏族相同,甘肃天祝县和卓尼县的土族男子服饰分别受汉族和藏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较大。

二、妇女服饰

土族妇女服饰花样繁多、色彩亮艳绚丽,是土族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土族地区之所以被誉为“彩虹之乡”,与土族妇女各式各样色彩绚丽的民族特色服饰是分不开的。

土族老年妇女夏季主要穿小领、斜襟长衫,素色坎肩,白色的“木尔格普斯尔”,没有饰物的圆毡帽,素色“过家”鞋等。冬季穿棉袍、“木尔格迭”、挂面的皮坎肩、“木尔格古褂子”等。“木尔格”即褐子,是由职业工匠“木尔格其”用细毛线织成幅面为1尺左右的毛料,再经过洗、踩、蹂等再加工工序制成的,是制作衣物的主要材料。“木尔格迭”为土语,意指褐衣,是用褐料制成的长褐衫、褐褂、褐坎肩、褐裤等的总称。“木尔格古褂子”是面料为褐料、无领无袖的大襟短褂。黑、白坎肩搭配蓝、黑或红沿边,轻便耐穿。既可在劳动时保护里层布衣,又防寒保暖。土族老年妇女不穿五彩花袖衫,不系绣花腰带,服饰比较朴素,没有鲜艳的颜色和艳丽的饰物,显得稳重大方。

img25

土族妇女服饰展示

土族中青年妇女服饰较为丰富,包括鲜艳多彩的头饰,艳似彩虹的秀苏,斑斓生辉的腰带,花哨无比的绣鞋、裤裙,庄重质朴的古装等。

土族妇女的头饰大致有扭达、拉锦锁毡帽、礼帽、包头、“布特”、额箍等,花样繁多,色彩绚丽,折射出土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扭达是土族妇女的主要头饰,式样繁多,主要有互助、大通等地的“吐浑扭达”“索卜斗扭达”“那仁扭达”“适格扭达”“洛典扭达”“加什扭达”,民和三川地区的“素不都扭达”等。其中以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土观村一带的“吐浑扭达”为最古老、最尊贵,因其正面形似圆饼,亦叫做干粮头;哈拉直沟索卜一带的“索卜斗扭达”,那楞沟一带的“那仁扭达”,因后部都饰有三支箭似的物件,所以又称三叉头;“适格扭达”形大且似簸箕,所以又称做簸箕头。在民和县三川地区和甘肃卓尼土族地区流行着一种俗称“凤凰三点头”或“凤凰单展翅”的头饰,亦称“首帕冠”,是“素不都扭达”的一种,其基本样式如额箍,以布或绸缝制,上面密缀珊瑚,额前部分制成珊瑚流苏,头顶部分用金、银丝制成凤凰形状,妇女头戴此“首帕冠”款款行路时,头顶凤凰袅袅,额前流苏颤颤,摇曳动人,风姿万千。关于扭达的来源,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古代的头盔、戎装演变而来,是古代土族戎装的缩影或移位。与扭达相配的饰物主要有“商图”“藏日”“那彦”“胡罗斯”“素”等。“商图”用铜片制作,形如蘑菇,扣于顶髻,用簪子别在头发上;“藏日”为6块银制的长三角形饰物,系在周围两边;“那彦”用薄铜片制成,从头顶向前斜压,夹住两鬓发辫;“胡罗斯”长达几丈,挂在商图簪子上;“素”是大项圈,直径1尺多,蒙有红布,上面镶有20余枚铜钱大小的海螺。女式毡帽多为棕色,也有白色,点缀金丝花边,有的在后部中央织一白色圣贤魁子的,通称为“拉锦锁”绒毡帽,色彩艳丽,光彩夺目。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妇女也多戴礼帽,并有在礼帽上插花的习俗。此外,甘肃卓尼地区的土族妇女头饰由完整的发式和饰物组合而成。首先将头发中分梳至脑后,用“章卡”的银质圆盘形饰物束起,并别上类似发夹的银质“香早”,“香早”上再依次从前向后插上名为“谢豆”的圆形铜花共九颗,最后用“勒西”(意为包头)在额前打结。在头顶平插横竖两根铜质簪子,前面一端伸出前额,形状像凤首。

img26

土族妇女头饰——扭达

“秀苏”即花袖衫,是用象征太阳、大地、蓝天、生命、宇宙阴阳的红、黄、蓝、绿、紫、黑、白七色布或绸缎夹条缝制而成的套袖筒,缝接在坎肩或长衫的肩背部。与花袖衫相配的服饰有黑色、蓝色或紫红色镶花边坎肩,绣花头散带或“达包普斯尔”和“木尔格普斯尔”,腰鞋、“拉云子”等绣花鞋,织锦、花边、金丝等镶边的“拉锦锁”毡帽,灵巧多样的小配饰等。土族妇女着此服饰艳丽夺目,美观大方,婀娜多姿,独具风格,表现了土族妇女的审美观和艺术匠心

土族青年妇女的腰带,不仅种类多,而且系法各异。较普遍的有“达包普斯尔”“托力古尔普斯尔”“木尔格普斯尔”,以及彩绸带和布带等。“达包普斯尔”是用绣有各种花卉、盘线图案的横幅,分接在一条绿布带两头而成的宽带。系时,一头吊于臀部,一头缠于腰间。这种腰带多在喜庆佳节、庙会会场及回娘家时才系。“托力古尔普斯尔”,即绣花头散带,在草绿布带(或黑、蓝布带)两端各接绣花接头,接好后又把两边向内折叠成筒状。系带时,两端绣花头吊于臀部,或一头吊后,另一头横压其上。平时,青壮年男女都喜欢系这种腰带,显得朴素大方而又精干利落。“木尔格普斯尔”即褐带,是土族妇女们的日常腰带,用白色的细羊毛线织成,宽约30厘米,长约4米。两端各有约30厘米长的线穗。系时,紧缠于腰身,既保暖又美观,劳动时还可以保护衣物。

img27

大通土族妇女服饰

土族女式鞋通称“恰绕”,依据形状和绣法之异可分为“腰鞋”“过加鞋”“拉云子”“其吉得鞋”“仄子花鞋”、翅尖绣花鞋等。“腰鞋”按彩虹状密密错缝,鞋帮上彩线斑驳,鞋口和鞋腰之间夹许多彩布条。“拉云子鞋”,在鞋帮上用彩线盘绕云纹图案。“其吉得鞋”,即刺绣各种花卉的鞋。“仄子花鞋”,在鞋帮上用彩线挑绣菱形格子的鞋。翅尖绣花鞋,亦称船形翅尖绣花鞋,是一种裹足式鞋,相传是丹阳公主遗留。各种“恰绕”都缝接及膝的布腰,所以古称腰袜,鞋尖饰以上翘的彩线短穗,鞋后跟缝合处有两寸见方的红布溜根,土语叫“叶弯”。

土族妇女的裤式也多为大裆裤。女式裤筒膝部以下接约30厘米长的高套筒,青海互助土族方言叫“贴弯”,同仁方言叫“目东”。蓝色裤配黑色“贴弯”,黑色裤则配蓝色“贴弯”。“贴弯”和裤筒缝合处置白布夹条,“贴弯”下沿的贴条又与“贴弯”的颜色不同,一般为黑蓝搭配。同仁地区妇女的“目东”多为红色,老年人为咖啡色。吉庆时节,青年妇女则改为上黑下灰的“目东”。少女的“目东”均为红色。另外,土族妇女喜欢穿着裙子,土语称为“胡尔美”,主要有两种式样:一是青海互助等地的红色蝴蝶裙。这种裙子像蝴蝶翅膀左右两扇,每扇前缘有五褶褶纹,后缘有七褶通褶,下沿贴白布沿边,两扇裙子用白布腰连接起来,前连后开,裙腰两端接红棉绳为系带。蓝、黑色衣襟和红色蝴蝶裙相配,形似蚱蜢翅膀,故民间形象地称土族妇女为“阿拉恰加”(花蚱蜢)。另一种是青海民和地区的百褶花裙,这种裙子较短,色彩按穿着年龄有红、绿、蓝三色相配。姑娘出嫁时,最体面、最高规格的贺礼为舅父的绯红百褶花裙。

土族妇女的古装有“登洛”“达胡”,一直到近代,土族显贵大家的妇女仍穿着古装。“登洛”是以锡箔纸筒为坯,长短粗细如手指,外缠金丝彩线,用细绳串起来,并排6支为一组,若干组顺长为一副,共两副,下端饰红、黄、绿彩线穗,分别吊于胸前左右,齐至脚面。“达胡”为长至膝下的一种长坎肩,无领、对襟、无袖,左右后开衩至臂部,所有边沿都镶彩缎花边。“达胡”穿在袍子上,戴“登洛”,显得格外庄重显赫,故称“登洛达胡”。

同仁地区的土族妇女服饰由于受周围藏族服饰影响,有其独特之处,如长袍仅及膝下,右衽,花色镶边。特别处在于领和开衩,圆领如围肩,宽15~18厘米,犹如古代服饰中的圆形披肩,左右边开衩,不系腰带(现今也有系彩色短带而束结于腹前的),走起路来袍襟摆动,如蝶翅翩跹。

甘肃天祝一带的土族青年女子,春天多穿白色或花色布汗褂,在汗褂大襟和肩部饰有2寸宽的镶边,边上砌三五道细密匀称的针脚。有的镶沿里面裰有两道花边,一道是弯曲的金线边。衣领较高,也镶有花边。衣袖一般与两手取齐,用红、黄、绿三色相间缝成。汗褂上面套一件黑色或黑褐色坎肩,下摆长过臀部。腰间系有很宽的白布带或蓝绿布腰带,下身穿蓝布大脚裤,脚穿自制绣花靴子。靴子用布或绒做面料,靴面上绣有花卉或斑纹。冬天多穿棉袍或在黑褐衫上套一件有大襟的皮背心,有的在皮背心上缝上红布作为装饰。天祝土族老年妇女穿着一般与青年妇女相似,但衣服缝制较为宽松,颜色多为单色,一般是蓝色或黑色,也经常在布袍上套一件有大襟的背心。

甘肃卓尼土族妇女服饰与天祝土族妇女服饰稍有不同。卓尼土族妇女一般在大襟衬衣之外穿着名叫“扎西”的大襟长袍,长袍两侧开衩。大襟边上以水獭皮或氆氇装饰,外面再套一件名叫“达吾”的长披衫。长披衫用大红或紫红色布料为面,以蓝布为里,将前后襟片在肩部缝接,系上腰带时将左右前襟对褶系在腰带下,很像坎肩。下身穿黑色裤,在裤边上镶五寸宽红布边。脚穿平底红色长靴,或青面满帮的花布鞋,鞋帮上有用花色线绣上的花卉虫草。

三、儿童服饰

土族男孩服饰一般是大襟单,棉短衣,系带,开裆裤,兔、猫式头帽,长棉腰袜。儿童衣背上连着一种叫做“冲底子”的辟邪之物,在一块边长约9厘米的彩布上绣缀核桃形堆绣,连铜马、铜狗、猪唇、鸡锁骨、头发球(胎发)等,四个角各镶贝壳,上角扣于衣背钮环上,下角接几条系有小铃铛的飘带。衣服左肩缀铜狗,腋下连包内有蒜、白狗毛、五色粮、母亲鞋带等物的小布袋,以防止被“庙神”冲害。因在土族地区的庙会上,传说法师跳神祭神时会勾去童男灵魂酬神,因此土族民间有以污秽拦神的民俗,认为受污秽之物玷污的童男的灵魂就不会被勾去。

土族女孩服饰较具特色,头饰留顶髻、梳独辫的比较普遍。有的在两鬓各梳一条小辫,中间一条大辫,向后合辫后,再用红棉绳密密缠起来。土族女孩喜欢戴额箍,土语称“箍儿”,额箍一般宽约6厘米,长及两耳,白底绣花布带,上沿连几束彩线短穗和小铃铛,两端为棱角,角接系带,结于脑后。土族小女孩也穿花袖衫,喜欢佩戴自制绣花头巾和穿着带有红色“贴弯”配饰的裤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的土族服饰已消失、变异。如旧时的绣花高领,如今变成直翻两用领;盖在“扭达”头饰上的长头巾“扭达尔秀巾”,变成今日少女使用的短头巾;不适于生产的翘尖绣花鞋正在消失;表现不出腿部健美的大裆裤,正在被西裤、直筒裤、休闲裤等取代。广大土族青年不仅喜穿本民族服饰,而且还爱着西服、夹克等时装。土族服饰更加趋于多样化、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