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富于幻想的浪漫情怀

富于幻想的浪漫情怀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些口耳相传的文化遗产堪称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他们用夸张的手法和浪漫的情怀将这种美好愿望诉诸口传故事之中,不能不说是羌族人创造能力的生动体现。由于他全身脓包,被羌族民众称为“脓官”。
富于幻想的浪漫情怀_中国羌族

第二节 富于幻想的浪漫情怀

羌族人富于幻想的浪漫情怀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羌族民间文学不仅体裁多样,题材也相当广泛。由于羌族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些口耳相传的文化遗产堪称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

一、羌族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羌族神话的表现形式是浪漫的,这体现出羌族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羌族神话虽有怪诞离奇的特点,但其基础依然是现实生活。这些神话不仅是羌族原始先民具有自然崇拜观念的表现,也是羌族先民哲学的萌芽。如《羌戈大战》中的白石,《白公鸡的故事》中的白公鸡和《树王》中的树等等,这些都是被羌族先民神化了的具有超自然力的自然物。羌族神话中经常出现半人半兽的形象,这就说明羌族人在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将神话创作得离奇而浪漫,反映了羌族人独特的审美观。

羌族的神话,具有雄浑、豪放等艺术特征。羌族人喜欢讲述英雄神话,如在《盘古出世开天地》的故事中,盘古被装在金盘子里,用金碗盖着,等过了12000年,盘古用手撑着天,天和地就分开了,他睁开眼睛就是白天,闭眼即为黑夜。他用手撑着天,天每天都往上长1丈,地每天往下沉1丈。又过了12000年,盘古死后,他的气变成了风云,眼睛变成了日月,手脚变成四方。可见盘古的形象被设定的何等高大。

在羌族的神话中,羌族人的想象是任意纵横驰骋的,如神公木巴西造天,神母如勿西造地,阿爸木比塔用杜鹃花造人。再如人间没有粮食,人们就请狗上天要粮种,没有火就有热比娃上天盗来火种,没有医药就有阿巴补摩上天求药,等等。这些神话在虚构的情节中,不仅对象化了人的一般本质力量,而且强调了人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羌族原始先民将审美能力转移到了他们所创造的神和神话的人身上。

羌族神话中也有不畏艰险、上下求索、拼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羌族神话美学价值的又一体现。在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知识也十分匮乏,在这种条件下,羌族人不得不与大自然作斗争。千百年来,羌族原始先民对自然力的抗争正如他们的神话那样坚强不屈:天上的太阳多,庄稼不好生长,人们无法生活,木哈木拉就把多余的太阳射下来;洪水淹没世界,幸存的姐弟配婚,再度繁衍人类;人间干旱,瑕支姑娘就把天池的水洒向人间。羌族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许多的代价,但是羌族人百折不挠,为了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勇于追求。在神话中,人们往往最后都可以成功的利用自然力,这体现了羌族人“人定胜天”的积极追求和理想。那些被描述成“神”“半人半神”或者“神化人”的高大形象,都具有非凡的本领,是羌族人心中十分威严的、神圣的、崇高的民族英雄。这些艺术形象是羌族人童年时代社会生活的图景,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丰富的社会内容。羌族先民为追求美好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淳朴思想、道德风尚以及朴素的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他们的博大胸怀和光辉业绩体现出羌族人的本真力量。因此,羌族神话能生动地反映自然崇高景象,表现了羌族先民淳厚的美学观点和浪漫主义情怀。

羌族的神话也可以表现出羌族人是用宏观的视角观察世界,可以朦胧地看到宇宙的整体,模糊地捕捉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描述的时候,他们只能粗线条的勾勒出故事的轮廓,强调人物的共性而不刻画人物的个性,故事结构也围绕着“大”来进行。在羌族人探索自然奥秘的时候,通常会提出很多疑问,如天如何形成,地如何形成,日月星辰、高山流水都是怎样形成,等等,这些无不需要羌族人的想象来完成。他们用自己的想象解释自然现象和事物的产生。在解释过程中,他们热情歌颂先民的业绩,并用一种浪漫的表现手法,将各种自然物神化,从而将神话及神话中的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总之,羌族神话是一个多层面、多元素的审美系统,包含着各种知识的综合。这些审美观念都是在探索自然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它不仅体现出羌族人的智慧,同时也体现出羌族人的幻想色彩。

二、羌族民间故事中的艺术情感

羌族的口头文学,通常都富有丰富的感情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反映了羌族人坚信正义可以战胜邪恶,歌颂善良、勤劳、勇敢等等道德理想追求。这种美好的愿望也体现在民间故事中。由于在历史上不同时期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剥削压迫,羌族人民的美好道德理想追求正是在历史境况中形成的。他们用夸张的手法和浪漫的情怀将这种美好愿望诉诸口传故事之中,不能不说是羌族人创造能力的生动体现。羌族口头文学富有多种形式,民间故事是其中一种。

《撂官崖》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统治羌寨的官员,为人凶残而贪婪,用苛捐杂税压榨羌族人民。他把每月初一和十五定为求神日,并强令各寨轮流派24个民夫为他抬轿和杂役。由于他全身脓包,被羌族民众称为“脓官”。汶川县月里寨、木白寨一带的羌民不堪苛扰,于是秘密集合,决定伺机除掉他。四月初一,“脓官”去庙里求神,他们来到了离尼姑庵不远的一段路上。这里地势险要,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奔腾咆哮的岷江。几句暗号过后,24个羌族民夫便将“脓官”和他的狗腿子连人带轿一起抛入到岷江之中。至今,汶川县七盘沟还有座悬崖叫“撂官崖”。

《太子坟》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羌族青年形象。从威州仰望龙山,山顶上有一座土峰,这一带的羌民叫它“太子坟”。其实这并非哪朝皇太子的坟墓,而是一个羌民族理想的化身。这当中有一段羌族人民反压迫争生存的故事:很久以前,龙山上住着一户羌族人,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名叫王谷之太,自小聪明能干。在他14岁那年,久旱不雨庄稼无收,土司仍勾结官兵上门逼租和抢拉牛羊。有一天,王谷之太梦见一位老者给他神弓神箭让他射杀贪心不足的皇帝便能救羌民,醒来后果真在一棵大树下的白石上发现了弓箭。原来那位托梦老者就是天神木比塔。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龙山布瓦各寨,羌族人民便尊称王谷之太为“太子”,即天神木比塔的儿子。各寨组织抗阻抗粮的羌族头人也都拥戴他为首领。官府闻后,便前来捉拿,羌族人民与之坚决斗争。后来,“太子”被官府以邪恶的手段毒害,临死前,“太子”仍欲以神箭射杀狗皇帝,但没有成功。羌族人民为了永远纪念他,把他葬在汶川县龙山顶上,名曰“太子坟”。从此,羌族人民反抗官府的怒火更加炽烈,决心要为太子报仇……至今,太子坟仍然巍然屹立在龙山之巅。

羌族的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现了羌族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情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他们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往往表达了羌族人民的美好愿望,或者反映现实的残酷,但无论哪种形式,都表现了羌族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