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反战倾向与商业本能

﹒电影反战倾向与商业本能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反战倾向与商业本能在第7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佳长纪录片的获得者迈克尔·摩尔正如人人预料的那样拿下该奖。在经济制度方面他反对资本主义,他的成名作《罗杰与我》便是对作为资本主义制度象征的大公司的抨击。正因如此,2004年迪斯尼拒绝发行《华氏9·11》,被斥为违反商业利益,不可理喻。为了在选举日前把影片拿到电视台播映,扩大影响,他放弃了竞选次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良机。

6﹒反战倾向与商业本能

在第7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佳长纪录片的获得者迈克尔·摩尔正如人人预料的那样拿下该奖。当他上台领奖时,全场起立鼓掌;但他在台上开始大骂布什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台下起先有一些掌声,但很快被嘘声盖过。嘘声之大,超过了当年伊利亚·卡赞获终身成就奖那次,并导致监制下令用乐队打断他的发言。

毫不夸张地说,摩尔是被轰下台的。这也是该次典礼最精彩、最自发的一幕。

很多中国影迷表示不解:不是说好莱坞反战吗?为什么会对宣扬反战的摩尔出尔反尔,先赞后弹?

要充分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进一步了解摩尔其人外,更需要了解好莱坞的政治倾向和控制好莱坞政治倾向的阶层,而这些对于我们平时欣赏或理解好莱坞影片也会有所裨益。

迈克尔·摩尔是最受大众欢迎的纪录片影人,发誓要把小布什拉下台。

摩尔和好莱坞政治

美国有两大政党:共和党(Republican)和民主党(Democrat)。通俗的说法是:共和党等于“保守派”(conservative),而民主党属于“开明派”(liberal),但这两个词在这里并没有褒义或贬义。在西方,保守派又称“右派”,而开明派则属于“左派”。在共和党中,有很偏右的强硬派,也有偏中间的“温和派”;而民主党中的极左派通常称为“激进派”。

摩尔属于极左派。在经济制度方面他反对资本主义,他的成名作《罗杰与我》便是对作为资本主义制度象征的大公司的抨击。在种族观念上,他认为白人最糟糕(尽管他自己是白人);他对于“9·11”的诠释是:如果当时飞机上全是黑人,一定不会坐以待毙。他的这种观点在美国被称作“逆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即跟传统的“白人看不起黑人”相反,认为其他种族应该歧视白人。在国家方面,他反对美国所代表的一切,经常到欧洲国家进行讲演,让它们别学美国。

布什属于共和党,而且他的许多政见受到极右派的影响;而好莱坞向来是左派的阵营,著名演员中只有屈指可数几个共和党人(尽管前演员工会的主席里根后来当了共和党总统,但他年轻时也是民主党成员)。有笑话为证:在奥斯卡主持人的开场白中,他说道:“我们这个行业有高个的,有矮个的;有瘦的,有胖的;有民主党,有……(无语)”结果台下哄堂大笑。

历史上,好莱坞出过一大批共产党人及共产党同情者,其政治理念跟现在的民主党较为接近。像《诺玛·蕾》、《赤色分子》、《大厦将倾》、《弗里达》等均有一种酷似前苏联的政治立场。

有人说,好莱坞作为艺术界,本能地会同情弱者,为劳苦大众摇旗呐喊;从戏剧性角度看,为富人歌功颂德的作品多半会很乏味。也有人把他们这种政治观点视为虚伪,因为这些人比他们嘲讽的资本家更有钱,过着更奢侈的生活,他们怎么可能会真正站到弱者一边——别说是另一个国家的弱者。他们同情弱者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心理平衡。(详见前文。)

一方面是地道的资本主义行业体制,另一方面却一个劲地谴责资本主义的罪恶,这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但完全符合列宁的名言:资本家会把无产阶级用来绞死他的绳索卖给无产阶级。不信你打听一下,中东人不像中国人那么脆弱,一有中美纠纷,马上停止放映《大兵瑞恩》,他们对好莱坞爱不释手,只不过,他们认同影片中的好人,而在影片的恶棍身上看到布什等人的影子(其实很多都不限于“影子”,因为好莱坞影片中的美国政客及CIA多半被塑造成反角)。

这种结果不是偶然的。好莱坞从来就没有围着华盛顿的指挥棒转,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经济利益不是从华盛顿来的。好莱坞的势力来自观众,而随着观众面越来越广,它的产品也越来越具有国际性,更不会听从于一届政府(尤其是跟它政见相反的政府)的外交主张。好莱坞产品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这决定了它必须“照顾”到其他地方的口味,其中包括政治主张不同的地方。就拿以波黑战争为题材的《深入敌后》和以索马里冲突为焦点的《黑鹰坠落》来说,两部都是敌我分明的电影,但若加以深究,你会发现这两部影片都把故事背景的历史内涵抽空了,剩下的只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img141

img142

img144

《诺玛·蕾》(上左)、《赤色分子》(上右)、《大厦将倾》(下左)和《弗里达》(下右)均有明显的左倾意识。

可以想象,若干年后,好莱坞拍这场伊拉克战争的话,多半会把美军塑造成正面形象,但这种塑造跟“二战”时的战争片大相径庭。纯粹出于经济利益拍摄的影片,跟出于激情和信念拍摄的影片有着本质的差异。

总而言之,好莱坞从不隐瞒它的左倾立场,但作为商人,它最终的信仰是钱。如果全世界每一个骂布什的人都愿意掏钱买票的话,它肯定会制作骂布什的影片。正因如此,2004年迪斯尼拒绝发行《华氏9·11》,被斥为违反商业利益,不可理喻。

回到2003年的奥斯卡颁奖仪式,摩尔在骂布什的话中有这样一句:“如果从教皇到Dixie Chicks乐队都反对你的话,那你要完蛋了!”这Dixie Chicks是美国一个由3个美眉组成的流行组合,当她们不停骂布什后,支持布什的民众表示将抵制她们的唱片。话音未落,麦当娜宣布她已经拍摄的、以讽刺布什为内容的MTV不再播出,她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我不想伤害我们的士兵”——真正原因当然是不愿伤害自己的市场。

跟摩尔被轰下台一样,这件事体现了好莱坞反战的前提——反战可嘉,但破坏市场可耻。

另外需要提及,2003年春,伊拉克战争刚刚爆发时,布什的民众支持率仍非常高;而一年之后,骂布什不再需要勇气,因为迎合了越来越多的民众,骂布什的作品不仅不会损害市场,反而有了一定的市场保障。

2004年,摩尔的《华氏9·11》再度打破他自己创造的纪录片票房纪录,在全美掀起一阵热潮。摩尔发誓要在当年11月的总统选举中把小布什拉下台,而且从该片热映的状况看似乎可能性很大。为了在选举日前把影片拿到电视台播映,扩大影响,他放弃了竞选次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良机(奥斯卡主办单位规定,参选的纪录片不许事先在电视台播出,而一般认为,该片获奖的可能性非常大)。

然而,布什赢了,而且比2000年那次选举多得了100多万张选票。2005年2月底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主持人克里斯·洛克打趣道:“布什竞选时,全美国每家电影院都在轰轰烈烈地放映《华氏9·11》。该片把布什骂成极端不称职,而布什却要让选民相信他非常称职,可以连任4年。在被当成过街老鼠时仍能连任,这岂非说明他比正常情况更称职?”

的确,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巨大的矛盾。难道是美国民众一边捧摩尔的场,一边又捧布什的场?一次次民意调查显示,支持布什外交政策的美国国民越来越少,而国内经济也没有起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摩尔狂踩布什,最大的受惠者应该是民主党候选人约翰·克里,但克里从未说过摩尔半句感激的好话,更没有把他拉进自己的竞选班子。这里到底有什么猫腻?

竞选结束后,答案解开,终于有好莱坞人士公开表示:摩尔那用力过度的嘲讽其实帮了克里的倒忙,反而把布什再度推上了台。

此话怎么讲?原来摩尔的影片不是理性的分析和心平气和的辩论,而是采用漫画的手法,把布什描绘成沙特阿拉伯的走狗、一个没有助手帮忙时连话都不会说的蠢材。这种手法对于不喜欢布什的民众的确很过瘾,但对于拉拢中间派毫无益处。更糟糕的是,从保守阵营来看,摩尔的手法极为卑鄙,因此,很多原先对选举冷漠的人站了出来,投了布什一票。

好莱坞左翼人士暗示,他们不喜欢布什及其政策,但他们不会像摩尔那样把整个美国都当作自己的敌人。这是克里不愿跟摩尔站在同一条战壕的原因,也是好莱坞对摩尔既鼓掌又抱怨的原因。摩尔的极端激进主义思想体现在电影作品中非常叫好,但要落实到现实世界里却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接受。

img145

《华氏9·11》中人身攻击及阴谋理论多于扎实的理性辩论。

好莱坞的犹太人

再审视一下好莱坞主流。曾有影迷问我电影是谁发明的,我回答说:“作为一种技术,它的主要发明者是爱迪生和卢米埃尔;作为一种艺术,最大的‘发明者’应是爱森斯坦和格里菲斯;而作为一种具有规模效应的工业,电影的‘发明者’是一批东欧的犹太人。”

好莱坞历史告诉我们,几乎所有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创办人、最早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几乎全部是犹太人,沃尔特·迪斯尼是极少数例外。他们从欧洲来到新大陆,把一种不入流的街头西洋镜发展成为举世无双的超级生意。在这将近100年的历史里,犹太人一直控制着美国的电影业,如同他们控制着美国的金融、法律等重要行业一样。我这么说并不是表示犹太人专门为犹太人开后门,歧视其他民族。纵观美国各大行业,位居要职的犹太人个个都是杰出人才,文艺界也不例外。因此,当我说“好莱坞掌握在犹太人手里”这句话时,我完全是陈述客观事实,并没有一丝愤愤不平的意思。但当马龙·白兰度在电视访谈中提及好莱坞犹太人势力强大后,他不得不公开道歉,甚至声泪俱下,表示此言伤害了圈中的犹太人。其实,他说的是事实,并没有诋毁的意思。但在民主社会里,强者很害怕被别人看作强者,尤其是以同情弱者为己任的艺术界。当梅尔·吉卜逊拍摄了《耶稣受难曲》后,不少好莱坞犹太人正式表示他已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这次伊拉克战争,虽然布什总统在美国起初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但也有相当多人持反对意见。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一个国家以压倒性多数支持布什,那就是以色列。而在伊斯兰国家,多数人认为这场战争是美国在为以色列打仗。在美国,所有的犹太裔群体都全力支持布什,唯一的例外就是好莱坞。好莱坞的犹太人陷入了一个民族性和职业性猛烈冲撞形成的漩涡——一方面是美军出兵显然有利于自己民族,另一方面自己从事的职业几乎像职业病似的宣扬反战。他们该何去何从?

有人可能会说:好莱坞即便有很多有权有势的犹太人,但毕竟不全是犹太人。

没错,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明星中犹太人仍占少数。但在整个国家只占2.5%的犹太人能够把持好莱坞决策职位的65%,这早已不是一般的比例失调问题。“犹太人”一词在美国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族裔,一是指宗教(犹太教)。美国人口只计算族裔(大约600万犹太人,长期以来没有太大的波动),不计算宗教(估计更少)。好莱坞犹太人中真正笃信犹太教的并不多,但其他族裔的人为了靠近这个族裔意义上的犹太人,可能会采用转信犹太教的方式,这种例子在圈内偶尔传出。有一句业内话颇有代表性:“如果你生来就是犹太人,那么你就进入了一个拥有终身成员资格的俱乐部。”我可以做一个大胆假设:如果你在好莱坞公开说“我觉得犹太人不应该打阿拉伯人”,我可以向你担保,你这一辈子休想在好莱坞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但你若说“美国人不应该打阿拉伯人”,这就没问题。

img146

斯皮尔伯格是美国最大牌的商业导演。

img147

索德伯格能同时应付商业片和艺术片。

img148

达斯廷·霍夫曼个头不高,但演技无可挑剔。

img149

伍迪·艾伦其貌不扬,但处处显示出高智商。

放眼好莱坞,犹太精英比比皆是。

好莱坞的犹太人对于伊拉克战争,似乎在没有中间路线的情况下走一条中间路线:他们反战,但不是义无反顾地反战;他们企盼和平,但绝不希望美国输。具体到2003年的奥斯卡颁奖仪式,最得体的做法是——“要和平,但不要骂布什”。摩尔的反战观点众所周知,因此他上台时才能赢得一片掌声;但他一旦说出“总统先生,我们以你为耻”,他已经越过了好莱坞的集体心理防线。

这个解释并不表示每个好莱坞从业者,甚至每个好莱坞犹太人的观点都是一样的,那是不可能的;但你千万不要低估了他们的实力和势力。当张艺谋在颁奖前得知《英雄》的对手中有一部讲“二战”犹太人的影片《情陷非洲》(Nowhere in Africa),他马上预感到自己会输给对方。国内有人认为他这么说是“酸葡萄”,其实是他终于明白了好莱坞政治力量的弦外之音。

再次强调:我绝不是说《情陷非洲》、《钢琴家》、《辛德勒名单》等片是靠犹太人照顾民族情绪、开后门而得奖的;我相信它们当中多数得奖都当之无愧,但在其他方面不相上下时,或者竞选作品难以类比时,有一部作品能点到权势者的心坎上,无形中就会多一点优势。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最精明的商人,你想他们会为反战而断绝自己的活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吗?摩尔可能会这么做,因为他不需要整个美国市场,有半个美国就足够了,足以成就一部超级卖座的纪录片;但好莱坞日复一日推出的影片需要找到各种观念、各色人种、各个市场的共同点,而美国百姓则是该市场的主力部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