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制作成本小规律

电影制作成本小规律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电影制作的成本一直处于直线上升的状态,但我们普通人很少会去分析每一笔钱究竟花在什么地方,是不是物有所值。电影制作成本的飙升远远超出了通货膨胀。据2002年的AFI数据,好莱坞的大成本制作指3 500万美元以上者,中成本指1 500万至3 500万美元,低成本指1 500万美元以下。同类的好莱坞大制作恐怕需要两三倍于此的成本。

4.电影制作成本小规律

电影业是最没有规律的行业。一种产品的生产越有规律,越能够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它的单位成本就会越来越低。(注意:成本低不等于质量低。)电影业的每一件产品都各有不同,因此它的成本就很难下降。事实上,电影制作的成本一直处于直线上升的状态,但我们普通人很少会去分析每一笔钱究竟花在什么地方,是不是物有所值。如果你听信媒体的炒作,每一部大制作都是值得大手笔烧钱的,跟上世纪末网络泡沫高潮期的逻辑相似。

1932年美国大萧条时期,一部好莱坞故事片的制作费用大约为10万美元;1940年美国走出经济阴影,那时一部大片的拍摄需要30万美元。如今,这个数字已超过5 000万美元,即便撇开通货膨胀的因素,它还是翻了上百倍。在1980年和1999年之间,拍摄成本以9%的年增长率挺进。

2003年,经过连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好莱坞大厂的制片和宣传成本首次冲破平均每部影片1亿美元的大关,其中制片费为6 400万美元,比2002年上涨9%;宣传费3 900万美元,比2002年飙升28%(但2004年宣传费有所回落)。美国电影协会主席警告说,美国的电影观众人次在缓缓下降,2002年下降4%,美国片在海外市场的观众下降6%,但由于美元疲软,使得海外票房收入不降反升,升了5%,达到105.8亿美元,而美国本土票房跟2002年基本持平,由此产生天下太平的假象。但如此飙升的成本必定将在市场无法高速增长甚至萎缩的情况下,导致行业的震荡和收缩。

电影制作成本的飙升远远超出了通货膨胀。比如1953年最昂贵的影片是《圣袍》,制作费为500万美元,相当于2003年的3 500万美元。但3 500万美元在今时今日只是“中间价”,最高价早已超过了2亿美元[2]。据2002年的AFI数据,好莱坞的大成本制作指3 500万美元以上者,中成本指1 500万至3 500万美元,低成本指1 500万美元以下。

img79

《埃及艳后》是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差点让20世纪福克斯垮台。

一部影片的拍摄费用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做“线上开支”(above-the-line cost expense),主要包括编导演及制片的工资,第二类叫做“线下开支”(below-the-line cost expense),包括租用摄影棚、置景、服装以及幕后工人的费用。简言之,线上的钱花在艺术上,线下的花在技术上。

一部影片的预算越低,它的线上开支在总开支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低;预算越高,线上开支的比例也越高。这很容易理解:不管你拍的是超级大片还是独立小制作,你去租场地、买设备,卖家的收费差得不会太远。当然,这不是说任何影片的线下开支都差不多,拍一部主要以家庭为场景的戏跟拍一部史诗片所产生的线下开支是完全不同的,从道具和服装等方面便一目了然。

线上预算越高,就越容易雇到大牌明星、得奖编剧、知名导演。一般人认为这是应该的,但你若用统计学仔细分析电影业,会发现两个现象:一是高价艺术人才并非高质量艺术产品的保证;二是明星效应有助于票房,但票房不等于利润。在好莱坞,艺术质量高的影片往往是预算较低的文艺片,因为编导演的才华不是靠金钱堆砌出来的,他们的创作本身并不需要多少资金的投入,不然怎么会有“挨饿的艺术家是一个好艺术家”的说法。整个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和英国推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但成本不高的影片,在奥斯卡发奖仪式上屡屡打击好莱坞大片的气焰。但《泰坦尼克号》现象给很多国人一个假象,以为金钱就等于质量,等于艺术,等于票房。

预算越高,线下开支也会提高,影片的摄影、场景、镜头等都会相应比较讲究,但更多的钱则进了少数人的腰包。《英国病人》是199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该片气势磅礴,场景宏大,有昂贵的战争场面和沙漠外景,但它的预算只有3 000万美元稍多一点。同类的好莱坞大制作恐怕需要两三倍于此的成本。2002年推出的《蜻蜓》中没有任何需要花大钱的元素(除了主演凯文·科斯特纳),但它花了7 000多万美元。前者兼具艺术和技术的高含量,后者要什么没什么。

当然这两个例子都有些极端,可是,这至少能说明,影片气派与否跟它的资金多寡尚有一定关联,但影片的好坏与否在线下开支有保障的前提下基本上跟预算的关系不大。

“一分钱一分货”这种说法对于电影主创人员未必适用。张艺谋在拍摄《红高粱》时的报酬想必没有他从《幸福时光》得到的多(因为他拍前作时仍未有很大的知名度),但又有多少人敢说前一部作品不如后一部?专家观察,线上的成绩跟灵感、天才和敬业精神的关联更大。即便在一般认为必不可少的开支中,有些也是因为水涨船高而产生的,比如好莱坞的劳工保护政策,造成线下开支中有30%—40%是各种福利(线上开支中这个部分也达到20%—30%)。

img80

《英国病人》看起来并不廉价。

按照常理,电影业的成本走势应该跟通货膨胀率差不多,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如20世纪90年代初电脑特效刚开始启用时,片商其实是在支付技术开发商的新技术开发。但是,你若稍微研究一下电影成本上涨的原因,就会发现里面的很多非理性因素。

新市场的开拓使得电影业的收益大大增加。无论是新的发行媒介,如电视播映和影碟,还是像东欧那样的新地理市场,都为好莱坞带来新的财源。这些钱总是会流到产品的源头,使得从业人员的收入上升,其中明星则囊括了大头。

电影业星光灿烂的特征及少数卖座片的巨额回报,吸引了不少没有专业经验的投资者,尤其是在经济膨胀时期。这些“菜鸟”不熟悉行规,通过以大大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聘请明星的做法,哄抬片酬,迫使别的业内人士跟进。日本在经济泡沫期间,因为融资成本极低,造成索尼和松下一前一后进军好莱坞,大大抬高了整个电影业的身价。1996年当索尼哥伦比亚开出破天荒的2 000万美元片酬请金·凯瑞主演《有线电视工》时,整个好莱坞的高级主管在私底下都叫苦连天,大骂索尼乱来,因为所有别的电影公司都不得不将一线明星的报酬提高到相同水平。

我们经常听到某大明星参与影片的分成,这里面有很多奥妙。比如说,投资人天经地义是要参与分成的,但他们很少能真正分到什么利润。分成的关键是分什么,哪个数字是基数。从上至下可以分享的有:一部电影的所有收入、总票房、发行商所得、发行商所得扣除发行费、发行商所得扣除所有开支、扣除所有开支后的纯利润,等等。你的分成基数越靠前面,同样比例你能分到的钱就越多。杰克·尼克尔逊在《蝙蝠侠》中只扮演反角,但他以分成形式拿到了5 000万美元的报酬。普通投资人因为是从最后的利润中分成,因此往往分文未收。前面的环节被分走的越多,后面的人拿的就越少,于是就会出现像《阿甘正传》和《谁诬陷宝宝兔罗杰》那样的超级卖座片在账面上依然赤字的怪事。

当一个明星意识到一部影片没有他拍不成的时候(比如续集),他通常就会吊起来卖,要求从很大的基数(如发行商所得)中参与分成。正因如此,每当一部《终结者》或《印第安纳·琼斯》那样的超级大片重续前缘时,影迷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参与投资的片商却愁眉不展,因为他们知道这回他们多半会为明星打工,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很多片商已经学得很狡猾,这类影片他们通常只管发行,不参与投资,让别人赔钱,自己坐收渔利。

刚获大奖的影人及如日中天的明星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朗·霍华德在以《美丽心灵》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后,迪斯尼请他重拍《阿拉莫》,他要求票房分成30%,吓得迪斯尼赶快换人。不然的话,该片无论多么卖座,除了导演之外谁都休想享受胜利成果。

img81

《有线电视工》将明星片酬提高到2 000万美元。

根据学者S·A·拉维德在1999年对200部影片的抽样调查,发现如下规律:

(1)低成本的影片一般会比高预算的大片取得更高的利润率。

(2)无名小卒主演的影片要比大明星主演的影片具有更高的利润率。

(3)影评的好坏跟利润之间不存在必然关联,但评论的多寡(无论是好评还是劣评)跟利润之间有着关联。

(4)电影评级中的G(普通)和PG(父母指导)跟利润的关联最为密切,即不含有暴力和色情的家庭影片最容易赚钱。

(5)续集要比普通新片更容易赚钱。

(6)明星能为影片带来更高的票房,但利润反而更低,因为大部分进入了明星口袋。

我们平时关注电影业,会重点看票房,较少注意利润,更少会去看利润率。比如10%的影片创造了50%的票房,北美电影票房几乎年年走高。但是,成本飞跃的速度,远远高于收入,因此,在这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利润率却在下降。不过,你无须为好莱坞哭泣,因为以发行为重点的电影公司以及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是从接近票房源头的基数中提取好处的。正因如此,在好莱坞几大片厂一统天下的世界里,制作精良的低预算影片照样有生存的空间。

明星巨额片酬是威胁电影业肌体的癌症,它比盗版和严厉的产业政策更具内在性,因为它大大提高了该行业的进入门槛和投资风险。这种危机在市场高速扩张期间往往被掩盖,一旦增长率停滞不前,行业就会被这些高价明星拖垮。香港影业是一个良好的佐证。然而,不明就里的影迷却在一旁摇旗呐喊,为飙升的片酬欢呼雀跃。

假设好莱坞的全球市场突然缩减了一半甚至2/3,一批企业会倒闭,从业人员会失业或改行(其实好莱坞目前的失业率已经很高),但是,最终存活下来的公司仍然能拍出不比现在差的作品。这是经济规律使然,水涨船高,水退了船也会降低,不然就像很多香港明星似的有价无市。只要水没有低到无法行舟,照样有人能扬帆远航。

电影的成本因发行公司而异。表3-1是近年来好莱坞电影(平均每部)的成本解析和走势,单位是万美元,七大厂指梦工场除外的好莱坞巨鳄,分公司指七大厂的分公司,即我们熟知的独立片公司。

表3-1:好莱坞电影的平均成本解析和走势

img82

资料来源:MPAA

跟美国大片相比,精致的欧洲片只需要花很少钱。表3-2是每部故事片的平均制作费,单位是万美元。

表3-2:欧洲电影的平均成本解析和走势

img83

资料来源:OB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