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剧的题材判断模式

电视剧的题材判断模式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许多重大的社会事件也容易成为电视剧的创作题材。以电视连续剧《渴望》为例,该剧在艺术上并不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之所以能够轰动一时,是因为把握住了当时人们的心态。例如,当政府大力开展国企改革的时候,这方面题材的小说便成为电视剧改编的热点,当政府明确提出反腐倡廉的时候,反腐题材电视剧就会变得非常流行。

三、电视剧的题材判断模式

在许多制片人看来,题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衡量题材价值的标准最终体现在观众的收视率上,尽管收视率可能并不影响电视剧的经济收益,因为在观众看到片子以前,该片的播出权已经卖出。但是无论对制片商还是对购买电视剧的发行商或电视台来说,收视率应该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观众到底喜欢看什么样题材的电视剧?怎样评判电视剧题材的商业价值?这是令许多制片人、投资者乃至编剧和导演备感困惑的问题。一家好莱坞电影公司曾展开调查以寻找所有轰动影片中有哪些成功因素,尽管这些评判标准都是主观的,而且是针对电影的,但它们仍能为我们判断一个电视剧剧本的商业潜力提供有效参照。

● 内力:它是指戏剧性变化的张力,而不是动作或特效。

● 速度:在所有被调查的影片中,它们都在一开始就设立了一个很快的速度,并且一直保持下去。

● 三幕:每部影片都有一个现行的三幕故事结构,外带一个开头和结尾。

● 观众关注的角色:这是成功影片的重要因素。

● 强烈反应:观众有强烈的感情共鸣。

● 独一无二性:这里特指故事和角色不是衍生物,而是原创

● 可接近性:无论故事背景多么离奇,每一部被调查影片中的角色和情节都使观众有很强的认同感。

● 同类:类别是指艺术分类,如动作片、戏剧、喜剧或悬念片。电影可以是几种的混合,例如喜剧与悬念的结合也能成为成功的影片,但是在被调查的影片中,没有一部是这样的,它们都被明确地归在一类中。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每一个因素在影片的拍摄之前在剧本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没有一个因素与预算、动作、特效、明星或导演有关,可见,剧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一部影片的潜在商业价值。

根据我国电视剧的运作实践,我们认为,电视剧的选题价值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把握(16)

(一)已有的社会价值

在选择题材或对已有题材进行市场判断时,要充分注意题材本身已然形成的社会影响并加以合理利用。

题材本身已然形成的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以下3种情况。

1.以文学名著为基础的改编题材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观众中有较大影响,自然就成为了电视剧改编的热门题材。国内许多成功的电视剧就是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过把瘾》、《一地鸡毛》等,从艺术的角度看,以上电视剧并非每一部都很成功,但却无一例外地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便某些被认为很失败的电视剧诸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笑傲江湖》,由于原著的巨大影响力,该剧很容易就能激发起观众的好奇心和观赏欲望,观众即使一边骂也要一边看下去。

2.以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实人物、事件为题材

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直受到制片人的格外青睐。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处理上,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忠实于历史的正剧,从历史的角度来写人物的命运,大陆的很多电视剧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如《长征》、《雍正王朝》、《康熙大帝》等等。另一种是不拘泥于史实的戏说,其特征是根据叙事的需要,随便改变历史,在处理历史人物时经常张冠李戴,历史人物只是一种包装,一个符号,跟真正的历史人物几乎没有关系,如《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现实社会中有影响的著名人物往往也会引起制片人的关注,由于这些人物在观众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已经成为具有收视号召力的品牌,加之他们的生活经历往往富有传奇色彩,因此成了电视剧创作的重要素材。许多著名人物如张海迪、孔繁森等都不止一次被搬上屏幕。有些制片人也会对某些著名的社会恶势力人物产生兴趣,比如,穷凶极恶的“贼王”张子强的案件就被拍成了电视剧,制片人的这种做法从商业上来说是很高明的。

此外,许多重大的社会事件也容易成为电视剧的创作题材。近些年来,许多重大的社会腐败案件及刑事案件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如《9·18大案》、《12·1大案》等。前些年有关国有企业改革及职工下岗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所以也出现了许多这方面题材的电视剧,如《大厂》、《车间主任》等。

3.作为类型剧处理的题材

假如制片人选中的某个题材既不能由名著来改编,又无法把那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拉扯进来,那么就要考虑这个题材是否可以拍成类型剧,而且要把握好这种类型剧的市场前景。从国内市场来看,每年流行的类型剧似乎都在变化。如《渴望》的成功曾经带动了一批家庭伦理剧的火热,《我爱我家》的成功则使情景喜剧在国内电视剧领域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成功又使得许多制片人把悬疑剧看作刚发现的新大陆。一般而言,每种类型的电视剧都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也有相对稳固的市场。而对创作者来说,在原有类型剧的创作模式上有所突破往往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潜在的社会价值

电视剧是艺术产品,必须用心去拍。优秀的制片人往往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趋向,想方设法与观众产生心灵的沟通,尽量与他们的心贴到最近;没有这种沟通,就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

制片人和编剧在审视题材的时候,要特别关注题材中那些在情感及生活情态方面与观众比较贴近并容易打动观众的因素,并把它挖掘出来,使之得以深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洞察当代人的情感趋向。以电视连续剧《渴望》为例,该剧在艺术上并不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之所以能够轰动一时,是因为把握住了当时人们的心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变动之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都在急速地发生变化,《渴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应时而生,应运而生。应该说剧中所体现的观念是比较陈旧的,却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心态,因而引发了轰动式的社会反响。电视剧《黑洞》、《大雪无痕》在艺术上也比较粗糙,但凭借对官场腐败的揭露却赢得了观众的心。

此外,制片人还要善于把握时机,因为许多题材都具有适宜性。对于那些经常拍摄主旋律电视剧的人来说,对时代主题的敏锐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当政府大力开展国企改革的时候,这方面题材的小说便成为电视剧改编的热点,当政府明确提出反腐倡廉的时候,反腐题材电视剧就会变得非常流行。

在国内电视剧中,追求豪华的风气一度十分盛行。剧中的人物多为成功人士,英俊潇洒,坐名车,住豪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因为编剧有意要迎合观众对金钱美女的欲望。诚然,艺术是可以为观众造梦的,但是如果这种梦幻让人感觉虚假或永远无法企及,就可能令观众反感。相反在许多成功的电视剧里,创作者总是有意把格调降低,使剧中人物的生活情态和思想情感尽可能贴近大众。在《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等电视剧里,虽然写的是宫廷生活,但创作者对剧中人物给予了人性化的表现,赋予他们普通人的情感,其生活情态也与常人无异,给人很自然的感觉。《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从外表看与我们所想象的宰相相去甚远,剧中的乾隆也不像个正儿八经的皇帝,但该剧的平民化风格让观众觉得真实、亲近,所以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在很多情况下,那种用华丽的外表来装饰人物的做法其实是创作者功力不足的表现,而聪明的创作者总是能够从内在性格中挖掘和展示人物的魅力。

(三)故事的可视性

从根本上讲,要想真正吸引观众,故事的可视性才是至关重要的。电视剧的题材往往由一个或几个故事生发开来,拍摄电视剧其实就是用镜头来对观众讲述故事,要想让观众有耐心听下去,就得讲得好,讲得动听,即要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可视性。

一般而言,故事的可视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新颖独特

好剧本首先要有新意,在题材、故事框架或风格样式上不落俗套。很多制片人喜欢盲目克隆,缺乏主见和创新能力。某类题材火起来,他们就忙着跟潮流,跟在别人后面跑。但他们的思想、对题材的选择总比别人慢半拍,于是永远只能看着别人成功,而自己却一次又一次地品尝着失败的苦果,还感叹说:真不知道观众到底喜欢看什么。其实,他们最大的错误在于忘了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对于艺术家而言,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就是另一个人的坟墓。观众永远喜欢新颖的东西,变化是电视剧艺术永恒的主题。许多制片人往往不注意这个问题,盲目跟风,看到什么片子播得火,就马上如法炮制一个。《还珠格格》创下收视率奇迹以后,紧跟着出现了几部戏说清宫戏,结果都反响平平。《还珠格格》之所以大受欢迎,那是因为此前的清宫戏大多是一本正经的,但在《还》剧中,皇帝不像皇帝,格格不像格格,贝勒不像贝勒,全都跟平民百姓一样,一天到晚流连于儿女情长,观众当然觉得新鲜好玩。进而言之,其实这部戏并非清宫戏,而是一部披着清宫戏外衣的言情偶像剧,但人物的皇家身份在里面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当观众看腻了这种戏说戏以后,再看到《康熙王朝》这样的正剧,又是一本正经、苦大仇深,观众就会觉得终究还是这个才叫气派,于是也特别能接受。《空镜子》这部戏收视率很高,但它播出之前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发行情况也不理想,因为它太淡了,全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几乎没有商业元素。但播出之后观众反响却特别强烈,有人还连看几遍。这是因为观众对荧屏上泛滥的商业剧已经腻烦了,而富于人文精神的《空镜子》恰恰抚慰了人们心灵的焦虑和迷茫。《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播出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反响,很多制片人事先也没有预料到。因此,对于电视剧创作来讲,变化才是硬道理,跟风跟得再紧,也超不过前者。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制片人和编剧在审视一个题材时,必须考虑类似的题材是否有人拍过,倘若是,就得考虑能不能另辟蹊径,做出新意来,否则就应选择放弃。当年电视剧《渴望》红遍大江南北,后来又有人拍过许多类似题材的家庭伦理剧,但却鲜有成功者。因此,创作者在决定拍某部电视剧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建立在对以往电视剧突破和创新的基础上的,这种突破可以是题材或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风格方面的,每部成功的电视剧无一例外都有这样的独特性。并不是所有拍过的题材都不能再拍,事实上在电影史上有些题材被重新拍过许多次,如根据雨果小说《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改编的电影至少有十几个版本,20世纪最大的海难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也被拍过十几次,而且都取得了成功。这些题材之所以被反复开掘,首先是因为题材本身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了电视剧创作的一个富矿;其次,每次拍摄创作者都找到了新的创作思路。以21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的《泰坦尼克号》为例,这部电影本来写的是个很老套的爱情故事: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出身的年轻女人为金钱被迫要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富商做妻子,后来却爱上了一个穷画家。类似的故事在艺术作品里实在太多,但把这个故事放在就要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让他们的爱情去经受生与死的考验,这个故事就因此变得不同凡响。从国内来看,香港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作品也不止一次地被拍成了影视剧。

此外,现实中经常发生题材“撞车”的事件。一般而言,制片人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感到苦恼,恶性竞争的结果很可能造成两败俱伤,即便有一方最终获胜,但仍会被分割掉一部分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理智的选择是或者放弃,或者双方合作。也有另外一种情况,表面上看是重复同一类题材,实际上是挂羊头卖狗肉。如方世玉、黄飞鸿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已经被无数次拍成影视剧,香港人拍武侠戏总要想方设法扯到这些人物身上,但每次新拍一部戏,其中的故事和性格已经完全不相同。因为这些人物早已成为品牌,有观众缘,制片人利用这种品牌效应是非常符合商业运作的规律的。

2.精巧离奇

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但不是所有的生活或生活中的故事都值得拍成电视剧,能拍成电视剧的故事应该是非同寻常的。倘若《拯救大兵瑞恩》讲的是一小队士兵去拯救一个元帅或者将军,那么这个故事反而显得平淡无奇,因为在所有人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而这个故事最不寻常的正是它讲的是一队士兵奉命去拯救一个普通士兵的故事,创作者在这里要告诉人们的是: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无论元帅还是士兵,从而显示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力度。许多人对电视剧《还珠格格》的成功困惑不解,其实这部戏的成功有其深层的合理因素。首先它的故事很精巧,一位从乡下来的女子在母亲死后带着信物来京城找当皇帝的父亲,这事件本身就蕴含着神秘和离奇的因素,又加上了小燕子这样聪明伶俐、性情豪放的女孩子,自然会演绎出许多匪夷所思的故事来。需要指出的是,精巧的故事并非就是指表面的故事离奇,同时也包括故事中所包含的底蕴。至于能不能拍成电视剧,还要看它是否符合电视剧的叙述结构。好剧本要生活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物要干人事,说人话,这似乎是个简单的要求,但实际做起来很不简单,而且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剧本可以说是少而又少。它需要编剧有良好的生活积累,随时保持敏锐的感觉,坚持对生活、对人做深入细致的观察,而且在创作时保持放松的心态,不做作,不矫情,不拔高,不讨好,不较劲,忠实于基本的感受,最后才能达到干人事,说人话。最精巧的故事通常蕴含在最平淡的生活之中,功力深厚的艺术家往往能从平常中挖出精巧来。电视剧《一地鸡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其实都没有什么离奇的故事,但里面许多故事都很精巧。一部剧本是不是生活化,我们往往从剧本的头三场戏就可以感觉出来。有的编剧写了一辈子剧本,掌握了足够多的技巧,有足够的能力把一个故事编得天花乱坠,但你还是能感觉到他的剧本缺乏人味。那些缺乏功力的编剧往往以追求离奇来掩饰功力的不足,很多制片人也因为看不到平淡背后的精巧和深刻,错失了良机。

此外,好剧本必须要有冲突,不一定是贯穿性的冲突,例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贯穿冲突,或者说,在《贫》剧中,贯穿冲突是主题性的而非动作性的,也不一定是大起大落、剑拔弩张式的激烈的动作冲突,但要有冲突,要有戏。人们常说电视连续剧要3分钟一小打,5分钟一大打,虽然创作中不必如此机械,但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电视连续剧不仅要有冲突,而且要有冲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合乎逻辑的,符合人物的性格。

3.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

对于电视剧创作而言,怎么强调人物性格的重要性都不过分。一部电视剧的成功除了有题材、风格上的原因,同样重要的是还必须有性格色彩鲜明的人物。《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空镜子》里的燕儿,《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这3个人物具备很强的典型性,鲜明生动,让人过目不忘。试想,如果戏里抽掉这3个人物,或者是变一下:小燕子变得中规中矩,温良贤慧;燕儿变得张扬跋扈,工于心计……再想想,最后的结果会如何?戏还能看吗?现实主义创作要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制片人在看完一部剧本之后,要想一想:剧本里有没有一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他(她)的形象够不够鲜明?如果全部人物都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都很平面或乏味,那么即使剧本在别的方面很出色,其价值仍然值得怀疑。

4.感人

对于观众来说,只有见到别人做到了而自己做不到,或者自己能做到却没有去做而且是出乎意料的事情才会被感动,所以这些事情里起码包含着某些不同寻常的特征。有一篇名为《穿过耻辱河的父爱》的文章曾经令许多读者感动过。文章写一个志愿兵偶然发现自己抚养多年的儿子并非自己所亲生,而是妻子被一个恶棍凌辱后所结下的后果,男人的自尊加上周围舆论的压力迫使他与妻子离婚。可是在经历了种种曲折以后他割舍不下对孩子和妻子的情感,最终承担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并四处寻找离家外出的前妻。这个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故事里主人公做的事情大多数男人都做不到。

动人并不只是让人感动流泪,更深层次的感动需要触动人的心灵,揭示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悲喜。《过把瘾》、《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地鸡毛》等电视剧写的都是些生活琐事,主人公所做的事情是常人都可能做过或正在做的,他们的遭遇也可能是人们所遭遇过或正在遭遇的,却由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现实生活的镜像而令我们深深感动。观众能在这些电视剧里经常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看到人性的深幽之处,这往往是人们平时不敢或不愿意去面对的。

5.生动的细节

如果说故事是电视剧的骨骼,细节则是电视剧的血肉。丰富的细节对于电视剧至关重要,有的电视剧只注重故事的发展推进,在叙事上大刀阔斧,一路高歌猛进,节奏倒是快了,但不免有些干巴巴的。在细节上下功夫,努力创造出新鲜、生动的细节,是创造出好作品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细节处理的得当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部剧本的价值高低。

6.符合电视剧的叙事结构

并非所有动人的故事都能拍成电视剧,电视剧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可能发生许多感人的故事,但并不是所有感人的故事都包含深刻的内涵,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符合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一般而言,电视剧的叙事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好剧本应该简洁,剧本应该是一个蓝图而非文学叙事,所以不需要任何刻意的修饰。一个好的剧本应该避免使用那些限定性的评注和形容词,以免过分限制读者的想象。例如:应该使用“他看起来很紧张”,而不要用“他很紧张地用食指松了一下衣领,然后将黑色羊毛裤上的灰尘掸掉”。这样过多的描述不仅不切实际,而且非常危险。过于详细地描述要求达到特定的结果,这种剧本将导致导演满足于完成剧本中描述的几场戏,而不考虑用其他更好的方法去替代。一个开放的剧本应该给予演员们在制作中添加自己见解的机会,过分详细的剧本,不利于演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其次,优秀的剧本应该用行动代替对话,一个好的剧本非常关注角色的行为、动作和反应,尽量避免出现角色仅靠对话表达思想和感受的静态场面。在电视剧中,角色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只能通过外在的、可视的行为来体现。戏剧就是动作,在屏幕上最重要的是角色在干什么。屏幕上每一个演员最吸引人的特征,都是通过不断地做什么来表现的。下面这段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女孩:叔叔,我只是想顺便拜访,向你问个好。卧床不起实在是太可怜了。你是爸爸唯一的兄弟,只是为了他,我也想来照顾你。

老人:你真是个好姑娘。你一来,我总是觉得好多了。我好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但又不确定。外面一定很冷——你穿了件厚大衣。

女孩:你看起来好点了,可我看到你还是吃不下东西。这么好的苹果,你原来多爱吃啊,现在却剩着,真让人难过。

老人:我知道,这简直有点罪过,可我实在是力不从心。

上面这种写法的失败之处在于人物完全处于静态,根本没有表现感受的行为,也没有区别于公开言谈的个人想法。如果重新构思这一幕,我们可以引入行为、动作和互动,可以删掉80%的对话,并获得更富于张力的生动效果。例如这一幕的功能之一是揭示老人是女孩父亲的兄弟,或许我们可以让女孩停在中途,凝视他。当他疑惑地回望时,她答道:“一定是光线的缘故,有时你看起来真像我爸爸。”这位老人的反应就会向我们传递这对兄弟关系的信息。

最后,电视剧的对白形式是日常用语,如果角色为年轻的恶棍、外国来的女服务员或者是哲学家,他们就应该分别使用街头俚语、不地道的英语和充满术语的优雅的语言。此外,尽管电视剧的对白必须贴近生活,但应该注意不应该像生活中那样啰唆和重复,相比之下,电视剧的对白要简洁得多。

7.结构匀称

对于一部20集以上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来说,谋篇布局很重要,电视连续剧剧本的结构要做到虎头、豹尾、猪肚。换言之,电视剧的开头和结尾要简洁有力,中间要内容充实。不少电视连续剧剧本开头入戏太慢,读完第一集还不知道主要矛盾在哪里,人物关系交代得也拖泥带水。这种剧本的叙事结构就有根本性的问题。

此外,专业的剧本要有正确的、便于拍摄的写作格式,场号清楚,分场合理。同时应该集中场景,慎用大场面和群众场面。换言之,必须注意拍摄中的可操作性。当然,制片人在读剧本时还要注意剧本中是不是有违禁犯忌的内容,例如意识形态上的,民族政策上的,以及涉及一些法律程序上的。如果这些问题太严重,就得考虑此剧是否要拍,如果可以改,就必须在剧本阶段解决,否则会后患无穷。

8.故事长度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电视剧越长,拍摄成本就越低,利润当然也就越高。在我国港台地区,一部电视剧可以拍到上百集。按内地市场的情况,一般认为,20集到40集左右的片子比较好卖,所以国内拍戏,以20集左右为最多,少数也有40集的,如《大明宫词》、《大宅门》、《铁齿铜牙纪晓岚》等,超过40集的很少。另外,有些故事虽然精彩,但容量不够,制片人就应该考虑怎样使它得到扩充。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所提供的故事本来只够拍5集,这样的长度很难进行商业操作,所以就得想办法使故事拉长,最终拍成了20集。

9.加工的可能性

制片人在决定把某个题材拍成电视剧时,就要考虑该题材可能形成哪些卖点,能够拍成怎样的电视剧,可能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怎样对它进行包装,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炒作,请什么样的导演和演员等等。倘若要拍类型剧,就要按照类型剧的特点来对题材进行把握。譬如要拍主旋律电视剧,就要考虑题材本身是否倡导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以往的主旋律电视剧相比,它在思想的表现方面会有怎样的突破;倘若要拍喜剧,就得看是否具有喜剧性的人物,其情节的设置是否符合喜剧的特点;倘若要拍推理剧,就要看题材所涉及的案件是否离奇复杂,让人难以捉摸,悬念的设置是否符合情理,主人公是否具有高度的智慧和破案推理能力;倘若要拍青春偶像剧,就要看主人公是否具有足以让人崇拜的非同寻常的个人魅力,同时与韩剧及日剧相比,在哪些方面可能有所突破。

在实际运作中,有些题材从表面上看并非很好,但加工后可能会成为一部很优秀的电视剧,而有些看起来很好的题材,也可能因为处理不好,拍出的片子很失败。有些编剧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而有些题材可能只适合于某一两个导演来拍,演员的表演也很重要,如果不是由王志文和蒋雯丽主演,电视剧《黑冰》就不会那样成功。所以,制片人在判断题材的可拍性时,还必须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可能掌握的资源。

思考与练习

1.在电视节目选题的过程中应不断增强哪两个意识?

2.栏目选题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简述舆论监督栏目的选题原则。

4.试论如何判断电视剧的选题价值。

【注释】

(1)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2)杨伟光:《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业务研讨会上的讲话》。

(3)见学术批评网学友论坛,网址: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 sid=353&type=1007。

(4)参考丁文硕、张小争、李晓萍编著:《电视营销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页。

(5)参考《<时空连线>栏目的管理机制——编委会制度》,载《中国电视理论动态》2005年第7期。

(6)引自欧阳国忠:《连通新闻现场——<时空连线>制片人刘爱民访谈》,载《电视研究》2005年第1期。

(7)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6页。

(8)参考赵化勇:《舆论监督必须坚持“四个确保”》,载《电视研究》2002年第2期。

(9)刘长乐:《凤凰卫视独特的管理文化——在东北财经大学的演讲》,引自传媒学术网专家论坛。网址: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lw_view.jsp?id=1152。

(10)同上。

(11)参考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12)该部分综合、参考了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211页。

(13)参考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14)何可可:《剧本究竟有多重要》,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8期。

(15)陈晓春:《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16)参考陈晓春:《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