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剧观念的觉醒,电视剧观念的转变

电视剧观念的觉醒,电视剧观念的转变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电视剧复苏时期,参与电视剧创作的主力军依然是历尽浩劫的初创时期的电视剧工作者。中国电视剧在复苏阶段很快就告别了直播的艺术传播方式。随着长篇电视剧取得的成就越来越被电视剧艺术家所认识,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电视剧文体意识的自觉。

第二节 电视剧观念的转变

在描述中国电视剧本体意识觉醒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历史研究的规范,探究关于电视剧观念的嬗变。

在中国电视剧复苏时期,参与电视剧创作的主力军依然是历尽浩劫的初创时期的电视剧工作者。从世界各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道路来看,所走过的道路基本相同,即最初都是在演播厅里制作直播电视剧。西方一些发达的电视大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明了便携式磁带摄像机和录音机,这种技术上带给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是革命性的。由于摄像机从笨重座机的固定点上解放出来,可以像电影摄影机那样轻便灵活,使电视剧创作不再受空间的限制。电视剧可以从演播厅里走向无限广阔的大自然实景中,甚至比电影更自由,于是产生了新的电视剧作品。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观念的进步也是明显的。电视剧艺术家认识到,再也不能通过机械地组合舞台与银幕的表现手段来寻求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这种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观念的嬗变在我国则推迟了十多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中国电视剧在复苏阶段很快就告别了直播的艺术传播方式。1978年,复苏阶段的第一部电视剧《三亲家》全部在实景里录制。1979年,中央台还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摄录设备,为电视剧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于复苏时期创作的电视剧都是短篇电视剧,这种在西方被称作“电视电影”的电视剧形式使得人们很难清晰地将电视剧与电影的艺术属性区别开来。当时,电影界展开了关于“电影艺术特性”的讨论。1979年初,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白景晟写了一篇题为《丢掉戏剧拐杖》的文章,文章从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的角度分析了电影与戏剧的差异,提出电影应该丢掉戏剧的拐杖。作为对白景晟观点的一种呼应,1980年5月,张骏祥在《电影文化》第2期上撰文,发表他在一次导演总结会议上的发言,题为《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文章引起电影界的广泛重视,并引发一场什么是电影的“文学性”、“文学价值”以及“电影文学与电影关系”等问题的讨论。同时,钟惦棐在《电影通讯》第10期载文提出“电影和戏剧离婚”之说。这一具有强烈现实指导意图的观点,随即引起了热烈讨论。同意这一观点的人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沿用传统的戏剧观念(如戏剧冲突、戏剧模式等)来看待电影的思维定势,确实影响了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反对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不能摆脱也无须摆脱,戏剧式电影同其他形态的电影作为一种形态都应当允许存在;电影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综合性,促进电影自身的发展,不仅无须同其他艺术脱离,反而应当和其他艺术更紧密地结合,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电影界展开的关于“电影艺术特性”的讨论从1980年延续到1985年,这些争鸣活跃了新时期电影理论研究。这场讨论对电视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影视同一”或“大同小异”的观念,在复苏阶段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这并非说电视剧一定要在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羽翼呵护下成长。随着长篇电视剧取得的成就越来越被电视剧艺术家所认识,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电视剧文体意识的自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