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播剧中歌曲的种类和使用

广播剧中歌曲的种类和使用

时间:2024-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剧中的三种因素暂且讲到这里。这些剧目都打破了广播剧三种因素的规定与要求。但笔者认为,广播剧还是应该充分运用这三种声音因素来进行创作。[3]蔡子民编译:《广播剧的特点和方法》。

第二节 歌曲的种类和使用

广播剧中的歌曲是有词的音乐,是文字和音乐的综合。歌曲在剧本中是文字的组成部分,它比较具体地体现剧作的内容,有不少广播剧都使用歌曲。

一、歌曲的种类

广播剧中的歌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题歌;一类是插曲。

(一)主题歌

主题歌往往是概括地表现剧作的主题内容的歌曲。比如广播剧《道路就在你脚下》中的主题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迈开青春的脚步,

道路就在你脚下,

坚定信念,树立理想,

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事业要辛勤的汗水浇灌,

天地靠奋发的劳动开创!

啊——

天地靠奋发的劳动来开创,

事业要辛勤的汗水来浇灌。

啊——

天地靠奋发的劳动来开创!

这个剧目的主题思想是通过郭自强克服种种困难,勤奋学习,终于成为自学成才的外语教师。它勉励青年人不要怕挫折,要坚定信念,树立理想,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这首主题歌把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用诗歌的语言概括地表现出来。一部广播剧通常只有一首主题歌,其余的歌曲是插曲。

(二)插曲

插曲是穿插在剧中的短曲,也是广播剧的组成部分。插曲有三种形式。

1.剧中人演唱的插曲

剧中人演唱的插曲一般是指根据戏剧情节规定,剧情发展到需要剧中人物歌唱的歌曲。比如广播剧《二泉映月》中,琴妹同阿炳到街头卖唱的歌曲:

(唱《无锡景》)

小小无锡景,

太湖鱼米乡。

青山绿水,

好呀好风光。

好风光呀——好风光,

风光虽好人辛酸,

琴妹卖唱诉衷肠。

家破人又亡,

三岁没有娘,

爹爹带儿逃呀,

逃荒去卖唱。

去卖唱呀,走四方——

背井离乡思亲人,

寒冬腊月盼春光。

江湖风浪多,

码头有虎狼。

心比黄连苦呀,

琴声更凄凉。

更凄凉呀,更凄凉,

茫茫黑夜何时尽?

一曲唱罢泪汪汪。

这首插曲是剧本规定琴妹要唱的,歌词当然也是广播剧的组成部分了,同时,用歌声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该剧中,阿炳在街头唱《金圆券满天飞》的插曲和骂李老虎的歌曲《唱唱变色龙》等都属于剧中人演唱的插曲。

2.伴唱插曲

伴唱插曲不是剧中人演唱的而是由剧外人演唱的歌曲。它往往起到烘托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比如广播剧《彭元帅故乡行》中的开头用了一段歌唱,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江水奔流翻滚声。〕

【解 说】 奔流的湘江水啊,没有风,你为何翻起波浪?啊,原来是你日夜怀念的亲人回来了,难怪你如此激荡!欢迎你呀,彭元帅,湖水要为你纵情歌唱。

(歌声起)

湘江水啊弯又长,

笑迎亲人回故乡。

三十年来没相见,

思念亲人望断肠。

该剧的结尾也用了一段剧外人的歌唱来烘托主题,增强戏剧的气氛。歌词是这样的:“说我人民话,办我人民事,提头敢直谏,宁为真理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无词的插曲

这种插曲只有音乐的旋律而没有歌词。无词的插曲如果运用得当,往往可以起到渲染气氛、增强情绪和增添艺术感染力的特殊效果。比如:广播剧《千古流芳彭元帅》中的无词的插曲《啊——》,这首插曲是当彭元帅被“四人帮”一伙阴谋家迫害致死后唱的。歌曲中虽然无词,却十分恰当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因为人民对被“四人帮”一伙迫害致死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是无法用语言来表现的,思念的心情又抑制不住,于是出现了无词的歌唱。这种无词的插曲是很有感染力的。

二、歌曲的使用

在使用广播剧的歌曲时,一定要贴切、准确,绝不能为了歌唱而歌唱,为了配歌而配歌。这就要求作者在写剧本的时候,慎重地使用歌曲。一定是在剧情需要,人物情绪达到高潮、达到饱和点的场合才使用歌曲,而且必须是“触景生情”的结果,才适合于引吭高歌。那种“戏不够,歌来凑”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谈到“歌唱实际上是一种悲欢的表现”,是“情感的产物”。另外,使用歌曲一定要在构思整个剧本的时候就预先设计好,使歌曲成为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剧本已经写好,事后补加歌曲,往往会造成节外生枝的恶果,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广播剧中的三种因素暂且讲到这里。这三种因素是针对一般的广播剧而言的,不是所有的广播剧都要具备这三种因素,国外的广播剧有些只有语言和很少的音响效果,而没有音乐。比如:德国的广播剧《结算》、《课堂作文》、《大门外面》,就不使用音乐。英国制作的广播剧《复仇》等只有音响效果,或者说只用音响效果来编辑成广播剧,不但没有音乐,连语言都省去了。这些剧目都打破了广播剧三种因素的规定与要求。不过,我国的广播剧创作者现在还是在遵守着这三种因素的理论进行广播剧的创作。未来打破这种限制将是广播事业发展的前景和必然的趋势,广播剧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深刻的改革,出现更多的新型剧目。但笔者认为,广播剧还是应该充分运用这三种声音因素来进行创作。一则,广播剧已经先天地失去了视觉的欣赏手段,这是它不可弥补的欠缺;二则,如果在听觉世界——声音世界中的三种因素再少那么一两种因素,未免显得太单调了,艺术的美感太欠缺了。因此,在笔者看来,如无特殊的必要还是采用三种因素来制作广播剧为好,何况这三种因素又都担负着艺术创作的职能呢!这只是笔者的看法,仅供参考,绝不意味着束缚作者在形式上的开拓和探索。

为了讲述上的方便,笔者把语言、音响效果、音乐三种声音因素作了分门别类的研究,讲述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特点。但在创作剧本时,它们应该以整体性的面目出现。这就要求剧作者在写剧本时,具有整体观念,使三者在剧本中成为有机的整体。有位广播剧编导说:广播剧中的三种因素,“语言是骨骼,音乐是血液,音响效果是皮肉”。这种形象化的比喻,正是从整体上揭示了语言、音乐、音响效果三者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但这三者又通过一定的结构才能转化为整体生命。也就是说,三种因素正是经过通盘的组织、合理的调动、巧妙的安排,才能成为广播剧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活生生的艺术生命。

思考题:

1.音乐对于广播剧的重要性是什么?

2.广播剧中的音乐都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3.在广播剧中应该如何正确地使用歌曲?

【注释】

[1]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编:《广播剧通讯》第2期,第69页。

[2]蔡子民编译:《广播剧的特点和方法》。

[3]蔡子民编译:《广播剧的特点和方法》。

[4]《戏剧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5]《广播剧选集》,广播出版社1984年6月版,第4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