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物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技巧

人物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技巧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我们探讨了人物与结构的关系,认识到了人物设计的重要性,并且理解了人物塑造与人物真相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人物设计的方方面面。四种气质类型是人的四个方面。多血质与抑郁质相对。抑郁质气质的人通常只有一两个很好的朋友,但是这种友谊非常稳定。对他人的感觉薄弱,不敏感。很多人依赖胆汁质的人带领他们,却不对他们感恩。

前面我们探讨了人物与结构的关系,认识到了人物设计的重要性,并且理解了人物塑造与人物真相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人物设计的方方面面。

一、源头:观察和研究人

1.观察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对人进行观察和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平时注意从生活中观察。比如我们可以平时逛街或旅行时多注意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留意他们的形象、装束、举止、动作、身上的特殊细节等,把这些特征记录下来,并猜测他们曾经历过哪些事情,他们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的职业背景以及兴趣爱好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物和塑造人物。按照精神分析学说,人展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上浮出水面的十分之一,而真正的自我大多时候是外人不易察觉,自己也不曾意识的,只有在特殊时刻才会展现出来的自我。生活远比电影更精彩丰富,如果你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乐于琢磨的心灵,就会从生活和他人身上发现很多独特的、个性的细节。

除此以外,我们也应多培养自己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素养,比如人的性格与气质,人生不同生命阶段的特征,人在不同境况下的心理变化,极端事件可以激发出的人的真相,人在和不同的人交往过程中不同的行为举止,等等。

2.人的气质类型

在此,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一下人的气质。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典型、稳定的个性特征。人的气质类型主要分为四种:风型(多血质)、土型(抑郁质)、水型(粘液质)、火型(胆汁质)。四种气质类型是人的四个方面。在介绍四种气质类型之前要强调一点:一定要避免把人放在某个气质的盒子中固化。一个人不可能有单一气质,每个人都具有四种气质类型的体现,只不过某一种或某几种气质更强烈,更主导。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都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比如四个不同的人去看戏,但是都迟到了。多血质人立刻明白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通过楼厅进去很容易,于是悄悄上了楼。抑郁质人会说“我运气不好,偶尔看一次戏还那么倒霉”,接着就回家了。粘液质人想“第一场戏不会太精彩,我在小卖部等一会儿,在幕间休息时再进去”。胆汁质人则会和售票员争吵,企图硬闯进入。

下列图就形象地展示了四种气质类型之间的对比和邻近关系。

多血质

抑郁质

粘液质

胆汁质

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1)多血质(风型)

风型气质的人活在感觉器官当中,他们被周围的世界所吸引,不停地运动,爱说话,不安静。他们的头脑中有很多图景,并经常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自我对话。他们喜欢时尚和鲜艳的色彩,喜欢旅行和新鲜事物。但他们不耐心,有时无法完成一件事,虎头蛇尾。他们需要多元化的东西,渴望爱。多血质与抑郁质相对。比如《哈利·波特》中的罗恩。

(2)抑郁质(土型)

他们总是觉得被忽略,觉得自己不被关心和理解。走路时沉重、向下看,能够感觉到重量,身体更敏感。离群,同时内在又渴望被关注,喜欢独处。有时说话缓慢,甚至很难把一句话讲完,总是沉浸于内心世界。很多哲学家、思想家都是抑郁质。抑郁质气质的人通常只有一两个很好的朋友,但是这种友谊非常稳定。他们什么事都要准备好了才会去做,时刻警觉着,保护感很强。他们凡事总是先想到最坏的结果会怎样,然后才去做或采取行动。他们具有很强的幽默感,但其他人不能用幽默的方式来化解他的担心或安慰他,他对此会非常抵触。他们要自己化解,然后表达出来。很多喜剧演员都是抑郁质气质的,比如卓别林和吉姆·凯瑞。要给抑郁质的人机会,让他帮助其他的人,服务于其他的人,这会使他感觉很好。他们有同情心、慈悲心,容易察觉他人的不安。如果他的不安能被他人理解,他也会感觉很安慰。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不满,我们有时要帮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或让他明白所有的人都有这种弱点,等等。他们需要温暖和关怀,包括身体上和心灵上的。比如日本影片《四月物语》中的松隆子。

(3)粘液质(水型)

水型气质的人喜欢追求舒适,比如喜欢挑最舒服的椅子坐,挑有阳光的地方坐,等等。他们不浪费自己的精力,让其慢慢地流动。节奏、韵律和秩序对他们非常重要。他们不会轻易改变。喜欢秩序,喜欢物品整洁、桌子整洁。他们总是谦让,不争第一个。他们不懒,只是不做不必要的事。他们不会主动寻找工作,但如果接到指派的工作,他们会做得很好。他们喜欢梦幻、白日梦,这让他们觉得很舒服。他需要非常清晰的指令,不会多做一步。你必须给他一步一步地简单的指令,不能同时给他很多指令,这会让他不知所措。他们不会去催促别人。他们对生命的健康、平衡更关注,好好地享受当下。他们是很好的观察者,他们会深入思考,将事情贯彻到底。他们给人可信赖的感觉。他们做决定很难,一直在思考,不会说出来。但一旦他们做了决定就会很坚定,有时的决定甚至会令人吃惊。一旦他们爆发愤怒,就是很强烈的愤怒。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邓布利多。

(4)胆汁质(火型)

与粘液质相对,胆汁质总是争先,是能量的集合体。他们随时准备去行动,走路声音大。当他们走来时,你总能听到他们的脚步声。他们眼中总是充满激情的火焰。他们下颌坚硬,随时准备修理世界,视自己为领袖。对他人的感觉薄弱,不敏感。他们很自信,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比如《灌篮高手》中的樱木花道。他们生活在未来,抑郁质活在过去,粘液质和多血质活在当下。很多人依赖胆汁质的人带领他们,却不对他们感恩。我们需要感谢这些胆汁质的人,他们意愿良好,但有时会显得过分强势;他们期待他人的尊重,但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他人;他们很容易指出他人的缺点,却很难反省自己;他们很难理解含蓄,如果想要告诉他们什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

你主要由哪种气质主导?你周围的朋友都分别属于哪种气质类型呢?一般来说,一个人可能会同时拥有相邻的两种气质,并以其中一种为主导,但通常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同时拥有图中相对的两种气质。例如一个人可能兼有水型和土型的气质,但却很少会出现一个人同时拥有水型和火型的气质。

气质主要是由先天决定的,但也会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但基本还是比较典型和稳定的,不会有太大改变,因此了解气质类型对于我们了解人是很重要的。不同气质的人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和行为方式,例如服饰的颜色、动作、习惯等。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多留意观察不同人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和细节,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将来设计人物。例如,可以观察不同的人走路的姿态、动作的特点、说话方式等,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规律,也许这些都是未来你创作的灵感与素材。

二、人物前史

人物前史指的是在电影开篇之前发生在角色身上的故事,例如童年的经历、最近发生的有影响的事件、以往的恩怨纠葛,等等。人物前史与人物设计密切相关,前史对人物的性格形成和行为抉择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随着故事的发展一点点向观众揭开。做好前史设计,对未来剧本中人物的台词、动作设计以及和他人的关系发展都非常有帮助。

1.前史的出现方式

前史应该在不经意间以不被人察觉的方式揭示出来,同时起到伏笔的作用。比如运用含沙射影的台词,隐晦地透露一些模糊的信息,引起观众的好奇。也可以利用一些道具和细节向观众暗示一些信息,例如人物身上的一处疤痕、人物习惯性的某种行为等。例如美国影片《记忆碎片》中男主角身上的纹身,又如《隐秘而伟大》中指挥官脸上的刀疤。前史不仅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质、背景信息,还可以对未来剧情起伏笔和铺垫作用,让后面的情节突变合理可信。例如,在《僵尸新娘》中,僵尸新娘的前史就是在影片快到三分之一处,通过一段精彩的骷髅歌舞表现出来的。这里使用节奏鲜明的音乐歌舞和舞台光影精彩地讲述了僵尸新娘之前的故事:她如何因为爱情被一个男人欺骗并谋杀。这里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前史,使得刚才还看起来邪恶的僵尸新娘此时变得美丽和值得同情,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和伏笔。我们透过舞台的剪影看到了那个男人的身体轮廓,形成了对他的第一印象,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会逐渐将这个身影与故事中的某一个配角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次情节即僵尸新娘复仇情节的发展。

2.如何做好前史

同样,也是通过对生活和人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比如通过旅行和阅读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生活领域,去从未去过的地方,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可以观察陌生人,还可以观察身边熟悉的人,这是一个更好的方法,我们可以留意每个人的细节与他的性情、经历之间的关联。也可以看看推理小说和侦探故事,体会其中对人物细节的研究与塑造等。更关键的是要在情节最合适的时机处将其不经意地展现、自然呈现。

《失恋33天》的女编剧鲍鲸鲸为了做好前史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她在北京的陵园里做帮逝者写生平传记的工作,以此来积累人物素材,更直观深入地体会人物前史的创作过程和在剧情中的重要性。

三、人物的出场要令人难忘

“一个演员从门口进来,这很平常。但如果他从窗户进来,你就创造了一个情境。”

人物的第一次出场一定要精心设计,因为这是他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人物的气质、风格和行为方式一定要在他出场时就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在观看影片时是否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拥挤的人群中,故事的主人公最终总会吸引住我们的目光。此刻,你能否立刻想到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出场的例子?

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的出场方式吗?在影片3分钟的序幕结束后,一系列特写镜头向我们刻画了一个未知的人物,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动作和细节的碎片来拼贴和猜想这个未知的人物:幽暗的房间中,一个男人向杯中倒酒的手;在流动的探照灯或车灯的光影中,几套西装平整地铺在床上,这个男人的手正试着为西装搭配不同的领带;男人的手在挑选合适的袖扣;最终选中的袖扣被熟练地扣好;最终选择的领带也被熟练地系在衬衫领口;男人的一只胳膊穿上了西装;西装上衣的口袋插上了叠好的手帕;男人的手从抽屉中拿出一沓旧钞票和一块手表,又从另一个抽屉里搜找出一些零散的钞票;最后一个镜头:手将一枚纳粹徽章平整地别在衣服上。在这些特写镜头之后,一个运动长镜头跟随男人的上半身背影走进豪华的饭店,他递给侍者一些小费,侍者将他带到一张餐桌旁,我们始终看不到他的正脸,都是他的背影,直到他落座,随着摄影机的旋转,我们才看到他微仰的希腊雕塑式的侧面,他从容地观察着饭店里的其他宾客。这一系列镜头就是影片主人公辛德勒的第一次出场,通过一系列特写镜头向我们侧面暗示出人物身份、修养、品位、经济状况、仪表乃至政治立场的各方面信息,却始终不给出人物的正面,使我们对这个人物产生好奇,直到他的面容出现,我们依然对他是谁、他要做什么怀有未知和好奇。这个人物的出场方式可谓令人印象深刻。

再看希区柯克的《后窗》,影片一开始,主人公杰夫家的窗帘升起,摄影机慢慢摇过各家邻居的窗户,后又摇回杰夫家,杰夫正躺在轮椅上睡觉,镜头接着摇向杰夫的腿部,他左腿敷着石膏。镜头继续摇向一张车祸现场,车轮飞向镜头的照片,桌上坏掉的照相机和墙上几幅放大的照片,内容多是车祸、战争等惊险场面。接着镜头又摇向一幅镶嵌女人头部特写的相框和一摞杂志,杂志的封面就是相框里的女人。至此,影片已经不着一词地勾画出主人公的形象:杰夫是位摄影记者,被赛车飞出的车轮砸坏了相机和左腿;他是个冒险家,专门抢拍刺激的镜头;他与一个女人关系密切,很可能会发生点什么纠葛。开场两三分钟,几个画面,就直观地交代了人物,并为以后剧情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而影片《美国丽人》则通过他人的介绍、自己的解说和银幕动作来完成人物的出场。影片一开始,珍手枕着头斜躺在床上评论自己的父亲:“我需要一个能成为榜样的父亲。我可不希望当我带着女朋友回到家里时,看到他穿着短衫短裤。我不喜欢他这样,他把我妈妈也弄得非常痛苦。”访问者:“你讨厌他?”珍坐了起来:“是的,有时候。”几句对话让观众明白这个庸碌无为、不拘小节的父亲让妻女厌恶。然后一个俯拍镜头说明这家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阶层——典型的中产家庭。一个男人的画外音响起:“我叫里特·伯纳姆。这里是我住的社区,这是我住的街道,这是我的生活。我今年42岁,再过不到一年我就要死了……”——这就是那位被厌恶的父亲的自诉,他已经人到中年,且不久于人世。短短的两场戏给我们勾勒出一个陷入生活危机的中年男人形象,这样的人物出场会勾起观众的观影欲望:这个男人将如何度过余下的生命,这个家庭的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那么,人物出场的原则有哪些呢?尽管以上三例的出场调度更大程度上是导演的设计,但不难猜测在剧本中应该也是有相关提示的。

人物出场的原则有以下两点:

1.人物要带戏出场,亮相就要凸显性格

人物出场是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在观众眼前亮相,对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影响。就如同青年男女第一次见面,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在好莱坞电影中,主人公一般都在第一场戏里出现。《唐人街》的主人公杰克正在给他的当事人看照片,几句台词就让观众明白主人公是位私人侦探,假女一号就出现了,立刻进入剧情。在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开场中陈道明穿着白大褂,拿着病历在医院的走廊里走着,除了交代他的职业外没有任何作用,倒不如在刘东北出车祸时以专业的术语、娴熟的救人手法出场效果来得好。电影比电视剧苛刻,十分钟内抓不住人,观众就没兴趣往下看了。

再比如顾长卫的电影《立春》中男主人公周瑜的出场,一个大全景交代大环境,工业城市,工人下班,长发皮衣的周瑜骑着车在人群中停住,既交代了他的工人身份,又表现了他与众不同、极具个性的一面,还与川流不息的人群形成对比,突出他的特征。接着他走到广播下面看广播,表现他对广播里王彩玲声音的痴迷,同时也为王彩玲的出场做了铺垫。

还有《红楼梦》第三回中王熙凤的出场也是可圈可点的。说书人常用惊堂木一拍案板,大喝一声,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曹雪芹在此也用了这一技巧,王熙凤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先声夺人镇住场面,泼辣爽利的性格和在贾府中的地位一目了然,读者和黛玉的心思一样,都会想:此人是谁?胆敢如此放肆无理?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去一探究竟,这一场面被奉为经典出场。

2.人物出场要为后续情节和其他人物出场做足铺垫

同是电影《立春》中周瑜迷恋广播中王彩玲的声音,让观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设置了悬念,吊足了胃口。也正因为此,周瑜才去找黄四宝,引出黄四宝的出场,接着又去找王彩玲,想追求她。再比如《歌剧魅影》中,首席女高音卡洛塔在排练时因舞台布景发生意外离场,引出默默无闻的伴舞女郎克里斯汀救场,克里斯汀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使子爵拉乌尔心生爱慕,由此引出深爱着克里斯汀的“歌剧魅影”现身,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四、利用道具展现人物

道具是角色使用的物品,包括服装上的一些饰物等。恰当的道具不仅使场景更逼真可信,还可以透露角色的秘密和他的前史。

在前文列举的影片《特别响,非常近》中,小男孩奥斯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也是影片故事的一条重要线索——电话答录机。电话答录机在影片当中一共出现了6次,每一次出现都将故事情节的悬念推进得更深入,直到最后一次揭开了主人公奥斯卡内心深处最痛楚的秘密。

第一次出现:影片开始11分钟后交代奥斯卡从答录机中最后一次听到父亲的声音,这里只表现了最初的两通留言。

第二次出现:奥斯卡脑海中回响着答录机中父亲的声音,只表现了第二通留言和第三通留言的提示音。

第三次出现:妈妈在“9·11”当天回家后问奥斯卡,父亲有没有电话留言,他意外地回答:没有。

第四次出现:奥斯卡夜里去商店买回一台新的答录机,替换了家里的那台。他这些怪异的、刻意向母亲隐瞒的举止让观众产生怀疑和不解,也会让我们觉得或许他是由于心灵受到严重创伤才这么做吧。

第五次出现:这一次出现非常重要,大概在影片82~86分时,长达4分钟的片段,奥斯卡向爷爷展示了之前从未给别人听过的电话答录机,并告诉爷爷(也告诉观众)一共有6通父亲的电话留言,这无疑也是令观众意想不到的,因为之前我们只听过三通。这时观众的悬念被引起,我们也意识到这个电话答录机一定有着很多惊人的秘密。

第六次出现:当影片逐渐接近高潮和尾声时,奥斯卡找到了钥匙的真正主人——布莱克先生,得知钥匙并不是父亲留给他的寻宝游戏线索,也和父亲与自己毫无关系。他决定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一个秘密告诉布莱克先生——父亲的第六通留言。“9·11”当天,当他在家里已经听到了父亲的前五通留言后,电话铃声突然响了,是父亲打来的,而他却一直不敢去接,父亲问了数次“你在吗?”他都无法应答,直到电话突然断线,电视上播出世贸大楼彻底坍塌的画面,奥斯卡顿时瘫倒在地上。

答录机,一个家家都有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此成为一个重要道具,也是一条重要的叙事线索,就这样在塑造人物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主人公对父亲最直接的怀念方式,同时也是他最沉重的心灵负担。在我们的故事中,也可以多去寻找这样的道具,使之具有叙事线索和表现人物的作用。当然你也可以充分挖掘道具的其他作用。比如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莱昂精心浇灌、看护的植物既是他无根漂泊的一种象征物,也是他对希望、生命以及安定生活的渴望。

除了故事中频繁出现的起到剧作作用的道具之外,人物非常具有个性特征的口头禅或者不经意间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都可以成为让我们能很好地识别人物的标志,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塑造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人物的造型与对白

1.人物的造型

我们在生活中初次见到一个人时,他的外貌、仪表、谈吐和举止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故事中也是一样,人物的造型在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相貌、身材、服饰、表情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递关于他的信息,例如性格、身份、喜好、文化修养、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

上文中我们曾列举《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的第一次出场片段,你通过他的服饰、仪表和举止对他都产生了哪些印象?他的性格如何?他善于社交吗?他的政治倾向?他目前的生活环境如何?他是一个富裕的人吗?如果你得出了一些印象,那么是哪些细节向你传递了这些信息?

从倒酒的动作与神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喜欢饮酒的人,并且举止很潇洒,社交礼仪烂熟于心。从床铺上摆放平整的西装、他对领带的仔细斟酌、对袖扣的挑选和叠放整齐的手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注重仪表和社交礼仪的人,有一定的修养,也善于社交。从他在不同的抽屉里翻找钞票,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并不是很富裕,他把手头所有的钱都用在这次社交活动中,有点孤注一掷的意思。从他别纳粹徽章的总结性镜头,可以看出他目前的政治倾向,至少是一个在商场左右逢源的功利主义者。在下一段他的脸部和全身出现在画面中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身材高大笔挺、相貌英俊、仪表堂堂、很有魅力的男士。

一般来说,人物的造型应该与人物的性格、身份、品行、喜好相匹配。因为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体现。比如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可能会经常穿颜色鲜艳、亮丽的服装;而一个性格内向、沉静的人恐怕很少会穿鲜亮的衣服。对服装款式、面料的选择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喜好和身份,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到。人物的胖瘦也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妆容也可以体现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爱好等。有研究表明,外表在第一印象中占50%强,包括种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肤色、形体语言、衣着和打扮;说话的声音和方式则占个人印象的38%;而信息或说话的内容则占7%。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人物的对白是如何塑造人物的。

2.人物的对白

对白,很容易理解,是人物说出的话语,包括人物说话的内容、说话的方式和语气等。人物的对白非常重要,它是体现人物思想、性格、身份的重要元素。正如我们在正式场合说话时会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一样,在故事中,人物的对白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会表达人物的所思所想、性格、身份、职业、地域、时代、年龄等。因此人物的对白也要符合他自身的这些特点。

同时,对白一定要简洁和精练。对白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只是一种人们保持交流畅通的方式,可以冗长、跳跃、逻辑性不强或没有意义。但故事中的对白字字千金,因为银幕时间是有限的,简洁、精练、富有指向性的对白会向观众传递重要的信息并引领观众深入故事。同时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在人类感受信息的过程中,7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的,视觉在视听艺术中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视觉的表达具有丰富的多义性,所以我们尽量多用视觉元素来尝试表达。最后,在人物不得不张口说话时,才说出对白,这时的对白一定是最精练、最有分量的话语。这也是为什么在剧本的写作阶段,对白要放在最后写的原因。

另外,对白还要体现鲜明的人物特点。每一个角色的声音和说话方式都应该是独特且不同的。好的对白设计应当是:我们读完对白的内容就能判断出是哪个人物在说话。对此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检测手段:给你的角色做匿名测试。当你写剧本或检查剧本时,盖上角色的名字,只看他的对白,看看是否能猜出是哪个角色在说话,如果不同人物的对白可以彼此互相替换,那说明你的对白太没有个性特点了,要好好琢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的说话方式。现在,你能否回忆起一些对白特点非常鲜明的电影故事人物?他们的说话腔调如此令人难忘,以至于我们一看到或听到他(她)的台词就能立刻判断出是谁。

这里我们要列举一部非常精彩和独特的动画电影《玛丽和马克思》(2009)。这部由澳大利亚独立动画人亚当·艾略特编剧和指导的定格动画获得了2009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影展最佳动画长片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最高奖。影片讲述了两位从未谋面的笔友之间的故事。玛丽是一个居住在澳大利亚、性格有些孤独和抑郁的小姑娘;马克思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肥胖的、患有自闭症的中年犹太男子。两个孤独的人偶然间通过一封信联系起了彼此,并通过书信一直保持了20年的友谊,他们互相倾诉和勉励,找到了自己最珍贵的友谊。这份友谊伴随着玛丽长大成人,也伴随着马克思老去。

影片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然而看过影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影片塑造了两个极其鲜明、生动的主人公以及许多极富个性的角色。而且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要是通过两位主人公的书信来往来介绍彼此的前史、他们的经历、他们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可以说影片基本没有对话,主要是通过人物的书信(即独白)和旁白来完成叙事的。而塑造这些鲜明人物形象的正是那些极富个性的独白。特别是马克思的台词,幽默而又富有哲理,充满了个性思考,体现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看问题的角度,把一个孤独、封闭、脆弱、敏感的内心刻画得活灵活现。例如:“上周我一共捡了128个烟头。纽约人总是乱丢垃圾,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违法。烟头很糟糕,它们一旦被冲进海里,鱼就会接着抽,然后鱼就会对尼古丁上瘾。我只是开个玩笑。烟头在水里当然不可能点着的,而且鱼也没有兜可以放打火机啊。”

“自从上次给你写信到现在没什么大事,只有我的误杀起诉、赢彩票和艾维的死。”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一个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其他一切。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正是这些精彩的台词构筑了性格鲜明的人物,使我们深深地为他们的友谊而感动。我们还会在第八章中专门探讨对白的写作。

对白要推进剧情发展。剧本中每个角色的台词都应当产生于人物的性格冲突之中,成为人物对冲突的态度与反应的一种表露,并且能够有力地冲击对手的心灵,促使对方采取新的行动更积极地投入冲突,从而把人物关系、戏剧情节不断向前推进。

新人编剧写对白,往往写了很多,读起来也不错,但就是感觉多而无味,有哗众取宠之嫌。如果不能有效地推动剧情发展,写得再美、再好的句子都是多余的。

六、人物的动作

1.广义的“动作”与狭义的“动作”

“动作”一词在故事写作中有着双重的含义。首先,广义的“动作”指具有特定性格的人物面对故事中的境况时,所采用的应对和解决方式。这是剧作中对于“动作”一词比较宽泛的概念。动作由人物的性格决定,性格决定了他的选择,他的选择同时也进一步塑造了人物的真相。狭义的“动作”即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动作的理解,指具体的、细节的人物动态,它们是人物内心、思想和性格的反映,是人物内心的外化,有时甚至连人物自己都没有察觉。狭义的“动作”也是故事中应用最广泛、最具体的动作。

例如《玛丽和马克思》中,玛丽是一个典型的抑郁质气质的人物,她内心丰富却又内向、胆怯,孤独、渴望友谊却又很自卑,虽然朋友很少,但一旦拥有就是非常好的朋友。当玛丽失去了马克思的友谊后,人生陷入了低谷,她颓废消沉,像母亲一样整日沉溺于酒精中。正当她绝望地想自杀时,突然收到了和她断交已久的马克思寄来的邮包。这时,她的反应会是怎样的呢?这是影片中一处重大的转折点,根据玛丽的性格,你认为她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如果是你,你会有怎样的动作来应对这一情境?影片的处理非常耐人寻味,这封盼望已久的来信曾经让玛丽那样的伤心、失落,她一直在等待着马克思的来信,当她真的在多年后接到这一来信时,她内心的感受是丰富、复杂的,因此这里如果仅仅用喜悦的表情或欢笑来表现人物的反应是极其肤浅的。影片中,玛丽接到这封信的反应是大吃一惊,露出了一丝苦笑。当她读完马克思修复友谊的信后,她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平静地沉默许久,陷入沉思。这是符合玛丽内向和抑郁质的性格特征的,同时也表达了她内心的复杂感受。这里,人物的性格决定了她的选择和对事件的反应,是非常精彩的动作处理。

2.主动作

在广义的动作中,还包含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动作。通常,故事要为主人公设定一个最高的奋斗目标,也就是他最想实现的愿望和欲求,这成为他所有行动的原动力,并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这一奋斗的过程也被称为人物和影片的主动作。

例如《玛丽和马克思》中,玛丽的主动作是什么?她最主要的目标和愿望是什么?很显然,就是寻找真正的友谊和爱。我们可以从旁白和玛丽的信件中了解到这个女孩从儿时就有的愿望:渴望友情,希望嫁给理想中的灰伯爵。这一主动作也贯穿了故事始终,她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并经历了人生中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各种起伏。在和马克思交往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喜悦、坎坷、误解和理解后,在人生的成熟期,她终于寻觅到了渴望已久的真友情,在治愈自己的过程中也治愈了他人。

伊朗电影《小鞋子》中阿里兄妹的愿望和目标则是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为此,阿里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治病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后来,阿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苦苦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他在极度疲劳中奔跑,跌倒了,又不顾一切地爬起来,跑向终点。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阿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因为他行动的主要动力就是要得到一双送给妹妹的球鞋,尽管球鞋是第三名的奖励,但他宁愿牺牲掉荣誉也愿兑现现实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承诺。胜利后的失望、复杂交融的情感展现了孩子内心的单纯与美好……一个普通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实现梦想的过程让观者感到温暖动人。

3.动作与反动作

动作是人物对事件的反应,同时人物的动作又会激起新的事件,引发情节的下一步发展。如果动作一帆风顺,故事也就没有冲突和起伏了,将会索然无味。正如人生中充满了冲突,故事中也需要有冲突,这样才会引人入胜。那么动作也需要有一个相应的对立面,即反动作。反动作指动作前进中遇到的障碍和鸿沟,它阻止人物通过动作实现目标,从而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期待看到人物如何克服障碍。反动作由动作派生,与动作相辅相成。

例如《僵尸新娘》中,维克多的主动作是获得真爱和婚姻,他在不同场景中也有一系列不同的动作。当他被僵尸新娘劫到鬼世界后,他的动作就是想尽办法逃出鬼世界,回到人间。然而却遭到僵尸新娘的遏制,使他回到人间的一次次努力以失败告终,从而推动了故事一步步向危机和高潮发展。动作与反动作是构成故事的主要基础元素。

在美国电影《我是山姆》中,弱智患者山姆的主动作是要回七岁女儿露西的抚养权,为此,他决定聘请女律师丽塔帮他争取权利。丽塔虽然精明强干,却有点自私自利。她觉得这个案子不可能赢,推脱了山姆的请求。一根筋的山姆认定丽塔能帮他,一次次地“麻烦”丽塔,使得丽塔终于勉强接下案子,从一开始的排斥拒绝到后来的支持协助,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韩国电影《麦田守望者》中李帝勋饰演的男一号在与好朋友出现友情危机时,焦虑地请求对方原谅自己,而对方希望有自我空间能够单独静一静,但太过在意对方看法的李帝勋不能接受对方不立即原谅自己的做法,进一步对朋友强行要求,甚至采用暴力手段来威胁。和朋友之间的这组动作与反动作导致他情感上的失落感不停地恶性循环下去,一直到朋友最终决定转学,认为自己被彻底抛弃的李帝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4.动作细节与人物设计

动作的设计要与人物性格吻合,动作是性格的外化。这一点前文已有充分说明和列举,我们不再赘述。这里我们着重说说动作细节的重要表现力。

人的心灵和思想是最为复杂的。我们都知道:童言无忌。人在儿时说话、动作是不假思索的,但是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解各种社会规范,就会用这些规范、礼仪来约束自己。而且,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隐秘的东西是绝不会轻易说出来的。事实上,人们往往是心口不一的。我们经常会说一些美丽和善意的谎言。但是只有一样东西不受我们控制,并且会轻易地出卖我们,那就是——人下意识的动作。

动作是心灵的潜台词,人们的行为和动作,往往比他们的语言更容易说真话。也因此,有很多心理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并通过这些表象来分析人内心的真实心理。我们也恰恰可以充分利用人类行为中的这种矛盾性来塑造人物、暗示人物的真实心理。例如,一个看起来赞同或顺从的角色却双臂交叉放在前胸(这个动作表示内心的不赞同和抗拒),一个陈述事实的人却不停地眨眼睛(眨眼睛是撒谎的表示),一个人不停地看表(表示焦急或不耐烦),等等。这些都微妙地揭示了非常重要的潜台词。

这种潜台词传递的信息如果被观众读到,将会对他们理解故事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传递的内容要比人物的对白更真实、更有力度。这是观众自己解读到的信息,而且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会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而且生活中的人和事物往往是复杂的,这种观察和感受正与我们在生活中的体会相吻合。同时,如果人物的肢体语言与他的对白截然相反或相互矛盾时,也可以达到刻画人物复杂性和内心矛盾的效果。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我们也应充分利用各种视听手段调度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官,观众通过自己解读得到的信息也会丰富故事本身的内容。

因此不管是编剧还是导演,都要记得让人物总是有点动作,这个动作可以是有目的的或下意识的,它们可以补充对话或揭示角色,或者表现潜台词。在设计人物时,也可以为他设计一些独特的行为举止或习惯性动作。这些动作有时可以表现人物的前史,有时也可以表现或揭示人物特征,或让观众牢牢记住人物。

总之,动作是讲故事的一大利器,从某种程度来说,动作比对白更为重要。

案例分析:

《沉静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2004)

导演:皮埃尔·布特隆

编剧:安娜·吉阿弗里

这部影片根据法国作家韦尔科(Vercors)写于二战期间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沉静中略带伤感的爱情故事。1940年,被德国占领的法国,父母早亡的美丽女孩让娜是一位钢琴教师,她和爷爷住在乡村的一幢大房子里。然而一天,他们平静的生活却突然被一位年轻的德国军官凡尔纳打破。他们的房子被德军征用,凡尔纳要借宿在他们家中。愤怒的让娜和爷爷非常抵触,于是两人以沉默无语的方式对抗凡尔纳,一句话也不对他说,仿佛他不存在一样。年轻英俊的凡尔纳彬彬有礼,而且深爱法国文化,他尽量不打扰他们并试图接近他们,有时甚至自己在火炉前自言自语,表达他对法国文化和音乐的热爱以及自己被迫参战的缘由。让娜和爷爷也逐渐对凡尔纳产生了好感,但表面上仍然以沉默相对。凡尔纳在战前也是一名作曲家,他的文雅、礼貌和对音乐的热爱似乎悄悄拉近了与让娜的距离。两个年轻人心中泛起了爱的涟漪。但让娜表面上却依然沉默不语。直到影片结尾,凡尔纳即将被派往寒冷艰苦的苏联前线,踏上死亡的征程。他最后与让娜道别,女孩强忍住悲伤,对他深爱的敌人说出了平生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Adieu.这个词在法语中既表达“再见”又含有“永别”的意思。

这部影片非常独特,男女主角之间除了结尾最后告别的一个词之外没有任何对话,然而人物之间细腻、复杂的感情却令观众感动至深。而这细腻、丰富的感情完全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细节表达出来的。可以说这部影片是通过动作和细节构筑的,因此我们就结合本片分析一下其中动作对内心的表达。由于片中精彩的动作和细节表现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们就主要列举一些展现让娜心理变化的精彩片段:

当让娜得到通知,一名德国军官将住进他父母从前的房间时,她把刚刚在房间里摆好的鲜花愤怒地扔进壁炉里。这个动作鲜明地表达出了让娜的愤怒与抵触。

凡尔纳的出场:夜晚,在让娜悠扬的琴声中,一辆德国轿车缓缓驶来,笔挺的德国军靴静静地走下车,仿佛生怕打扰了琴声和房屋的主人。穿军靴的脚步慢慢、静静地走向房门,在门口犹豫停留了片刻,从军靴上摇,一个身材修长的年轻德国军官的背影轻轻地推开了房门。让娜还沉浸在音乐中,当观众的视线随着安娜慢慢摇到出现在镜中的军官身影时,让娜也看到了军官,琴声戛然而止,年轻英俊的军官静静地站在那里。

这个片段也是运用特写和背影的方式展现男主人公,他的脚步给我们留下了第一印象,文雅、有礼貌,并欣赏着这悠扬的音乐。

让娜和凡尔纳第三次见面:夜晚,让娜正在厨房泡着因走路而肿痛的脚,她听到凡尔纳下车的声音,便急忙擦干脚跑到客厅,在沙发中坐好。这样,当凡尔纳走进客厅时,她便可以见到他了。这个动作非常细腻地暗示了让娜的内心活动,也让人觉得她非常可爱。虽然在凡尔纳独白时,让娜依然不说话也不理睬,而且她手里捧着一本书装模作样地在读,但透过她的表情和眼睛的细微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她其实并没有在读书,而是在认真地倾听凡尔纳的声音。让娜读的这本书也是导演精心选择的,书的名字叫《人类的爱》,似乎也在暗示着什么。

早晨,丢失了自行车的让娜走路去上课,脚上的泡很疼,她坐在路边休息。恰好凡尔纳的车驶过,他停下车请让娜搭车,让娜犹豫了一会儿站起身来。凡尔纳以为让娜朝自己的车走来是同意搭车,没想到让娜经过车门时径直向前走去,头也不回,也没有说一句话。她用自己的动作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敌意。

又一晚,凡尔纳还没有回来,坐在客厅里的让娜显得焦急,当爷爷说要上楼时,让娜显得更为紧张,她似乎害怕单独面对凡尔纳。这时,凡尔纳回来了,让娜也放心了。凡尔纳对着炉火诉说海的平静,并不时深情地看向让娜,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让娜的好感。让娜显得非常紧张。这是一个女孩在面对心爱的人时的那种羞涩和紧张,而这一切都被爷爷和观众看在眼里。

圣诞夜,凡尔纳去军部参加晚会,爷爷也外出参加聚会。让娜独自在家,她悄悄地走进凡尔纳的卧室,躺在他的床上,体会着他的味道与空气。这一动作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让娜内心对凡尔纳热烈的爱与渴望。

当然,影片最精彩的动作表现应该是情节最高潮的部分:凡尔纳与军官朋友聚会的夜晚,让娜的邻居——抵抗组织成员将炸弹悄悄地绑在凡尔纳的车底,这一切都被让娜看在眼里。焦急的她在凡尔纳的房门前不停地徘徊,最终也没有敲响他的门,于是她就在厨房的窗户旁守候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当她听到凡尔纳的下楼声时,让娜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她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她跑到钢琴前,弹奏起一首旋律非常强烈、紧张的乐曲。这让凡尔纳非常吃惊,因为自从他来到让娜家的那个夜晚就再也没有听到过让娜弹琴。让娜虽然没有说话,但她惊恐的目光也在向凡尔纳诉说着什么紧急的事,这阻止了凡尔纳走出房门。此时,我们听到凡尔纳的司机发动了汽车,引爆了炸弹。凡尔纳才恍然大悟:让娜是在用这种方式挽救自己的生命。让娜对他的爱与好感也在此对凡尔纳和观众表露无遗。

……

影片中充满了这样丰富、生动的动作表现。虽然主人公没有说一句话,但他们细微的心理活动都通过动作展示出来,从而被观众了解得一清二楚,因此无论是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的塑造都非常引人入胜。这部影片在原作的基础上做了非常大的改动。原作是一部很简短的小说,是以老人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没有如此丰富的情节,主要由凡尔纳的大段话语和老人的心理感受构成。女孩也不是老人的孙女而是他的侄女,在故事中出现的篇幅比较少,表达比较含蓄,倒是老人的内心活动传达得比较丰富。1949年法国导演梅尔维尔就曾将这部小说拍成同名黑白电影,影片完全遵循原著的叙事手法,侧重的是通过三个人物表现文化与战争的冲突。而2004年的这部影片则对原著做了很大的修改和丰富,以客观视角叙事,增添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影片侧重表现的是女孩和军官之间的细腻爱情,爷爷成了配角。影片在故事性上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而且对于人物的设计也比原著要丰富许多。不但为女孩设计了钢琴教师的职业,并且把故事从单一的乡村房舍拓展到了整个社会,增加了让娜的邻居一家、她的不同学生、她的表哥和城市里的许多生活场景。这些都使得故事更为真实、具体、生动。而且影片除了主情节爱情线索外,还增设了以邻居一家为代表的抵抗组织运动和普通法国人在二战中的生活状态,使故事的冲突更为立体、丰富,也为这一悲伤的爱情故事塑造了更坚实可信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另外,影片的高潮情节“让娜通过弹钢琴挽救了凡尔纳生命”也完全是编剧为影片重新创作的情节,小说中并没有,对人物的这一动作设计构思非常精彩也非常合理,充分体现了人物内心强烈的冲突,这可以说是让娜面临的巨大两难选择,最终爱战胜了仇恨,让娜对凡尔纳浓烈的爱也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之,2004年的这部《沉静如海》非常完美地通过人物的动作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这大概是这部影片众多亮点中最让人难忘的一个,像这样的精彩故事有很多很多,都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大家也可以在生活中多观察和研究人物的动作。

七、被动主人公的塑造

前面我们讨论过故事中的“英雄”(主人公)所应该具备的特质以及人物的本质和真相。主人公身上必须具备令人信服地实施选择所必备的素质。他们必须是能够了解、接受并迎接命运挑战的人。因此在塑造主人公时一定要让他有主张、有信念,让他主张或坚信一些东西,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他或她一开始或许可以是胆怯、懦弱或被动的,这可以加强戏剧性的张力,但是最终他必须要自己清晰地作出一个行动决定,这个决定绝不可以由别人为他安排。这也是故事价值的体现。

例如经典的美国电影《毕业生》(1967),主人公本杰明是一名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毕业生。在影片开始他呈现给观众的面貌是:对未来迷茫、麻木,对父母安排的舒适生活丝毫感觉不到快乐,在父母的朋友鲁宾逊夫人的引诱下成了她的情人,并以此来逃避现实问题。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看似被动的、没有方向的主人公。然而当本杰明结识了鲁宾逊夫人的女儿伊莱恩之后,年轻、纯真的伊莱恩唤醒了他的内心,他爱上了伊莱恩,却受到鲁宾逊夫人的阻挠。于是,本杰明勇敢地向伊莱恩坦白了一切,并克服重重阻挠去追求自己的真爱。在影片后半部分,本杰明以常人所没有的勇气真诚地面对自己,反抗权威,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成为令人钦佩的主人公。这部影片也通过本杰明的爱情经历,体现了青年人的成长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反抗,成为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

在获得柏林电影金熊奖的《白日焰火》中,廖凡饰演的张自力一开始是一个被妻子抛弃的警察,在第一起碎尸案查案过程中队友的意外死亡在他心里留下了阴影。他每天靠酗酒度日,糜烂堕落地消耗着一天又一天。当碎尸案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因为与自己的队友会面再次引发了对查案的兴趣,重燃生活的信念,积极地着手调查案件。男主角张自力胡子拉碴,眼神浑浊,瑟缩在破旧的皮夹克里东张西望,表面上看活脱脱窝囊废一个。可一路逃过凶手追逐,打探线索,有时候还透着点老练刑警的机智劲儿。前队友曾问过张自力,为啥非要搅和这个案子,他只答想要输得慢点。或许是想要些证明,不然人生也太失败了。前队友笑得憨厚,说:“咋的,那你还想要赢得人生啊。”最后,小警察历尽磨难查明了真相,在庆功宴的酒桌上得到警队众人的交口称赞。老式的交谊舞厅里,他有些疯狂地扭着不成样子的舞步,得意而陶醉,然而在这份成功的背后有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对爱情的热望与幻灭。因此影片也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模式类影片的小人物的所谓成功,而具有一份沉甸甸的生活况味。

让主人公遇见自己想要赢得的人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主人公必须要有主张,并有面对挑战和迎接挑战的能力,也许这种能力和信仰是蛰伏的,但最终一定会破茧而出。

八、人物弧光与人物揭示

1.人物弧光

正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人物也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人物弧光即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及变化。如果一个故事中的人物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状态,没有任何变化,那么人物的魅力和故事的冲突就会减弱,这样的人物也支撑不起一个理想的故事。在故事开始前观众已经对人物的成长有一个潜意识里的心理预期了,他们知道人物必将成长,这也是他们能够忘我地投入到故事中去的心理机制。观众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看到人物的发展和转化,直到他发现和认识真实的自我。

例如影片《窃听风暴》讲述在德国统一前,政治气氛十分紧张——在监听作家瑞德曼的过程中,卫斯勒逐渐发现现实并不像政客们吹嘘的那样,现实远比主义要残酷得多。被政客们扭曲了的共产主义不过是他们攫取权力与利益的工具,而人民得到的却只有折磨与屈辱。这不是卫斯勒的理想,他要为之服务的不是这个黑暗的政府,而是那些真正的人民。卫斯勒虽然被这一群奋力反抗压迫的人们所感染,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他还没有足够的勇气背叛这个强大的政府。出于自己的职责,他将瑞德曼等人的“反动”计划写进了报告,并准备向自己的上司古毕兹汇报。在古毕兹的办公室里,古毕兹向他介绍了一篇学生论文,其中详细论述了制裁“反动”艺术家的手段,可以使他们永远不能进行创作。这让卫斯勒感到十分不安,他不忍心让德瑞曼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艺术家丧失创作的能力。于是,他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作出决定,放弃揭发瑞德曼,转而向古毕兹建议缩减对德瑞曼的监控规模。

与卫斯勒一同执行监控任务的另一位同事撤出后,只剩卫斯勒一人。他每天伴随德瑞曼写作,聆听德瑞曼和他的朋友阐述对社会的见解,而在监控报告里,卫斯勒只写他们在创作剧本。德瑞曼的文章在西德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古毕兹向卫斯勒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克莉丝塔也被逮捕了。而卫斯勒被古毕兹要求审讯克莉丝塔,迫于压力和内心的恐惧,克莉丝塔说出了德瑞曼藏匿重要证据——打字机的地方。审讯完毕后,卫斯勒马上离开了监狱,来到瑞德曼的公寓,取走了打字机。随后,古毕兹赶到了公寓进行搜查,羞愧难当的克莉丝塔选择了自杀。卫斯勒痛苦地扑倒在西兰身旁,他为自己没能保全这群善良的人们而感到愧疚。古毕兹的搜查一无所获,他恼羞成怒,将这一切怪罪于卫斯勒,并将他降职到地窖拆信。卫斯勒默默地忍受着这样屈辱的生活,一直到4年零7个月后,也就是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推倒,东西德合并。卫斯勒从训练有素、残酷冷漠的监听者蜕变为饱含正义,绽放人性光辉的“英雄”,人物一系列的转变自然合理又感人至深。

例如《沉静如海》中的让娜,她对德国军官凡尔纳先是极度地排斥,进而在逐渐接触和了解的过程中产生好感。然而这种好感是潜意识的,让娜表面上还是做出冷漠排斥的样子,她的意识告诉她不可以喜欢上一个敌人。直到最后,在凡尔纳的生死关头,让娜在两难选择中做出了最终的选择,也体现了她的本质——她对凡尔纳的爱。她从开头对凡尔纳的排斥逐渐发展为对一个与自己有着同样气质的男青年的爱,这种爱跨越了国界与政治,是人类心灵中最纯真美好的感情。

2.人物揭示

有时我们在讲述故事时也会运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这也被称为人物揭示,即用对比或反衬的人物塑造来揭示人物真相。人往往并不像他们表面看上去那样,每个人的表面下都深藏着一个真实的自我,有时甚至连自己都认识不到自己最本质的一面。

欲扬先抑的例子很多,例如《僵尸新娘》中对僵尸新娘艾米丽的表现:僵尸新娘第一次出场给我们的印象是阴森、恐怖、邪恶的,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对她的了解不断增加,人物揭示层层展开,露出僵尸新娘善良、可爱的内心世界。而她的人物真相是在她的终极选择中体现的:让维克多死去就可以与自己成婚;让维克多保留生命自己将孑然一身。最终她的选择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骷髅外表包裹下的美丽心灵。

再如《特别响,非常近》的主角奥斯卡,在开始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心灵受创伤的愤怒、刻薄、不近情理的孩子,然而随着故事层层展开,我们了解到了事件的真相,知道了奥斯卡所背负的精神重担,也理解了他的一切怪异举止。人物也在最后剥开了缠绕自己心灵的层层束缚,认识到了自己真正痛苦的根源。

还有《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作为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他爱慕爱丝美拉达却不敢表达,他害怕,从来都只能躲在暗处默默关心着她,直到她被送上绞刑架,他再也无法沉默,终于挺身而出救下爱丝美拉达。卡西莫多的外貌丑陋,但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他被赋予了一种“另类美丽”,一种隐含的内在美。

欲抑先扬的例子也同样精彩,即一个人物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善良正直,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发现他居然是最阴险邪恶的角色。例如影片《洛城机密》(1997)表现了50年代洛杉矶整个社会与警局的黑暗内幕。男主角艾德警官接替了因公殉职的父亲,成为一名有抱负的年轻警员,父亲生前的好友——在警局奋战多年、功勋累累的达德利警长非常和蔼可亲,时时关照他,并提醒他在警局的生存法则。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接触到犯罪集团内幕的警员或证人被杀,结果在影片结尾我们惊讶地发现最邪恶的幕后黑手竟然就是达德利警长。这一剧情突转令观众意外不已,角色的阴险复杂被鲜明地刻画出来,推动了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和高潮的到来。

再比如影片《血色将至》中表面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神父,却充分利用了小镇居民的善良无知宣扬迷信观念并以“上帝的先知”为名花了大量的力气进行自己的形象建设,通过宗教欺骗民众从而接受“资助”,以掩盖心中的残暴和贪婪。他靠着卓越的口才与表演天赋将全镇上下控于其股掌之上,教堂越盖越大,信徒也越来越多。在一次次驱魔的“表演”之下隐藏着的,却是一颗想要掌控一切、主宰一切的狼子野心。还有《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掌门岳不群开篇就以慈父良师,号称“君子剑”的一代大侠身份亮相。可是谁能想到,这慈父会利用女儿的幸福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良师会为了私心杀害自己的徒弟,堂堂“君子剑”实则是个不折不扣的阴险小人,为了野心而掀起武林中的腥风血雨,随着剧情的推进,“伪君子”竟然是隐藏最深的真小人,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人物弧光、人物揭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和故事引人入胜,而不致乏味平淡。最终它们体现的都是人物的价值。

九、人物的价值

人物的价值也是故事的价值,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人物而展开的,人物统领故事。人物的价值是指:从故事开头到结尾,人物自身是否发生了价值的彻底改变。这种价值可以指价值观、思想、态度、自我意识等不同方面。正如人物弧光一样,主人公如果从始至终没有改变,这个故事是没有意义或缺乏深度的,而最深刻的改变莫过于价值的改变。例如《玛丽和马克思》中,主人公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价值改变?他们都由孤独、封闭的状态转而拥有世界上最真挚的友谊,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润,精神找到了坚强的支柱,之后的人生道路变得不再艰难苦楚。再如《沉静如海》中女主人公让娜的价值转变:她认识到了自己对凡尔纳热烈的爱是无法阻止的,改变了对自认为是“敌人”的凡尔纳的印象,也认识到了真正的爱是跨越文化、种族和国界的。再比如《完美世界》中的罪犯布什被天真无邪的小人质菲利普所感染,逃亡路上他的所作所为俨然是一位慈父。因得不到父爱而郁郁寡欢的菲利普却在常人看来是十足的坏蛋的罪犯身上找寻到了父爱,与罪犯产生真感情。布什的心灵得到净化,菲利普的情感得到满足,人物的价值实现彻底转变。

由此可见,人物价值的转变是故事隐藏的灵魂线索和核心,也是人物设计的核心。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各节的描述,我们分别讨论了关于人物与人物设计的诸多要点。其实在故事和人物设计中,以上内容都是综合在一起考虑的,我们只是为了论述方便,将其一一列出。人物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如此丰富,人物设计的方法也绝不仅限于以上所述。在好的故事中我们也会发现,人物的设计是丰富而全面的,既要将上述要点全部融会贯通,又要将人物的特点贯穿故事始终。

最后,我们还是列举《玛丽和马克思》中的人物设计。两位主人公个性鲜明,并一以贯之。以马克思为例:马克思害怕新事物,他有8套一模一样的衣服,来回换着穿;他9年始终买同一个彩票号码,等等。这些都是将人物的某一个性特点进行夸张,从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他有着严明的规则和清晰的逻辑、固定食谱。这些都与他的性格特点相符,再次加强了他给我们的印象。

除了主人公之外,影片的配角个性也十分鲜明,并贯穿故事始终。例如,玛丽的妈妈由于酗酒总是迷迷糊糊的,她每次出场都呈现出这样的状态,比如烤蛋糕、给生日蛋糕插蜡烛等,最终她的死也源于自己的这一特点。还有亨利,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命运多舛,每次都是被伤害,结局很悲惨。最戏剧性的莫过于玛丽的邻居雷了,他恰恰相反,从故事的开头到结束形成了巨大的变化反差。这种极具反差的幽默效果也令我们对他之前夸张的心理疾病印象颇深。他的治愈也从侧面映衬了玛丽与马克思心灵的治愈。

人物即自知,你就是你的主人公,当我们在讲述故事或刻画人物时,都在他们身上凝聚了我们的人生态度和思考。我们对人物的认识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因此,在做人物设计时,我们要调动我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灵活、综合运用上述人物设计的手法,并积极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思考与练习

1.观察一个陌生人,凭记忆记住他的特征(不要借助照片、录像等媒介,凭借记忆而不是影像设备可以使我们观察得更仔细,并能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回来后凭记忆画下来。然后写出他的故事:猜测陌生人的前史、经历、环境、现状、求索、障碍等。

2.观察身边的朋友、同学和家人,思考他们是哪种气质类型,观察他们平时走路的姿势和特点,以及他们平时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喜好和细节,看看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哪些习惯、爱好和特点。

3.思考你的故事中人物价值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