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艺术的画面含义及特征表现

电影艺术的画面含义及特征表现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画面在电影艺术中却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二)电影画面的特征表现1.视觉感受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指的是在空间中再现客观现实的造型艺术所共有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画面在再现现实时,比任何其他艺术载体都更为逼近真实。主体是画面中的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

(一)画面的含义

借助于电影摄影机记录在感光胶片(电影)上,最后在银幕或屏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称为电影画面,或叫影像画面。

电影画面利用人类的视觉生理、心理特性(视觉暂留和透视原理),通过光影将一个二维的、由静止画面构成的平面视觉形象转化为具有二维立体感的运动图像。它成了电影艺术形象的载体,不仅指某个孤立的人或物,而且指人或物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表现的特定的时空。

作为电影作品语言的构成要素,它与另一个构成要素——声音在互渗中达到和谐统一。但画面在电影艺术中却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因为从接受心理方面讲,人所接受的外界信息,绝大部分来自视觉;从艺术角度看,画面在艺术表现力上也大大超过了声音。

电影画面具有一定的符号性[2],它既是某个事物“客体化”的感知,又超越影像本身而指称某种意义。也就是说,它既记录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被人赋予了意义的“现实”。

(二)电影画面的特征表现

1.视觉感受的直观性

所谓“直观性”,指的是在空间中再现客观现实的造型艺术所共有的特质。严格地说,时间艺术一般都不具有这种特征。[3]电影画面的视觉直观性同“照相”的纪实性及其客观性、逼真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不像欣赏文学、音乐那样,需要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比如当我们读到像“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样的诗句时,不仅需要具有古诗文的修养才能弄懂它的意思,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从而在大脑中呈现出形象的画面。可是在电影中,艺术家们却可以根据诗句拍摄出直观的几幅画面:一片盛开的杏花,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或飞翔或采蜜;天空澄碧,江水清澈见底,岸边青枝摇曳,连远方的船只也是绿的。对于这样的画面,我们甚至无须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想象,它本身就使我们得到一次直观的艺术感受。

2.客观现实的再现性

电影画面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再现,一种自然的现实主义的再现。它强调和突出客观现实在空间和时间中各种具体的、肯定的、单独的面貌。尽管这种客观现实本身有可能是被人有意识地制作的,如画面中的人物是由演员按照剧本的规定扮演的,场景是由人工搭建的,故事是经过精心编造的等,但胶片或磁带上的影像都来自于摄影机对这些客观物像的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画面在再现现实时,比任何其他艺术载体都更为逼近真实。电影画面作为符号不同于一般符号之处,在于它不是以一种具体事物去标示另一种与它不同的事物,而是以自身的影像去标示自身,如用茶杯的影像标示茶杯,以月亮的影像标示月亮等,而且电影画面中事物必定是某一特定的时空的某一具体事物。

3.画面含义的模糊性

电影画面是有含义的,但其含义的表现并非单个画面含义之和,而是画面组合之后产生的新含义。对电影画面含义的理解,会受电影上下文关系、观众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制约。不同的观众会因为自身的审美趣味、文化修养、人生观等的不同,而对同一种电影画面及画面组合产生不同的看法。这就是电影画面含义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将会导致观众对电影画面含义的多种理解,有些是正确合理的,有些也许是偏见甚至是错误的。这也说明,电影画面在拥有形象的确定性的同时,还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含混性。电影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并不妨碍电影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理解,只要观众进行内在的思考和审美评判,就能准确地理解电影作品的内在意蕴。

4.主观心智的表现性

电影画面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记录,而且是电影创作者根据自己对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理解所做出的对客观物像的重新建构。这种包含着电影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电影画面,作为一种符号就体现了主观心智的表现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电影影像是一种 ‘缺席的在场’:它让观众产生一种逼真的 ‘在场’感,但同时观众面对的又是一种经过艺术和技术处理的光影图像,真正的现实是 ‘缺席’的。借助这一特征,一方面电影艺术比其他艺术样式都具有更逼真的复制再现力,另一方面,它也比任何其他艺术样式具有更潜在的主观表现力。”[4]电影画面的符号性很难从某个孤立的影像上完全显示出来,它的深刻意义更取决于观赏者对影像之间的关系、上下文之间关系的领悟与阐释。如果青松作为孤立影像只是指称一棵青松而已,一旦青松的影像出现在英雄牺牲的画面之后,它便获得并显示出坚强不屈、万古长青的意义。

(三)电影画面的造型性及构图

构图原是绘画用语,指的是构成图形的方式。它被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意指影像的构成。电影构图处理的是画面中影像之间的关系和组合,具体说来是指人、景、物的位置关系以及形、光、色的搭配关系。

构图一般包括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等几个部分,这是根据电影作品的拍摄主题的需要,画面中的人或事物的主次差异,以及景物相对于画面主体的位置关系得出的结果。在一个画面中,以上各元素并非都要出现,必须结合画面合理布局的规则,精心挑选,各元素之间形成和谐的主次关系。

1.主 体

(1)主体的含义及地位。

主体是画面中的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它可以是一个对象,也可能是一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在一个画面中,可以始终表现一个主体,但也可以变换主体,例如画面中的主体是正在对话的两个人,随着其中一个人的离去,画面的主体就变成了一个。画面主体的变化可以从视觉上改变画面构图的单调,丰富画面的内容。

图3-3 《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中运用光影、色彩的鲜明对比对主体的突出

主体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在画面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一方面,主体是画面的主题表达的承载者,因此主体是画面内容的中心;另一方面,主体又是画面的视觉中心,也是画面结构的关键点,所以画面的其他元素都是围绕主体来安排和配置的。例如,运用光影、色彩的鲜明对比来突出主体(见图3-3);利用画面线条的汇集点或交叉点引导观众视线,以突出主体;通过镜头焦点虚实的转换、简化背景、人物调度等手段来突出主体形象。

(2)主体的位置安排。

主体的安排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趣味点位置。一般来说,在平面图中用两条竖线把画面分成三等份,这两条垂直等分线就是所谓的“趣味线”,如果再用两条横线把画面分成三等份,又得到了另外两条趣味线,这四条趣味线的交点,称为趣味点。趣味点是画面中最活跃的四个点,其所在的位置也接近画面框架结构中黄金分割线的交叉点,因此把画面主体摆在这四个点上,就会使之更加突出和醒目,强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视线(见图3-4)。

图3-4 趣味点位置

第二,中间位置。画面的中间位置就是位于画面中央垂直平分线上,当画面主体在这一位置时,由于左右两条边框对它的作用力相互抵消,主体给观众的视觉感比较稳定,尤其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矩形画面对角线的交叉点),会在画面中构成一种金字塔形,使画面主体的稳定感进一步强化。将主体置于中间或中心位置,是传统的突出画面主体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当画面主体是某一人物时,会使之产生庄重的感觉。但如果画面主体长时间处于中心位置,也会使画面显得呆板而僵硬,缺乏变化,因此画面不宜长时间停留在这个位置上(见图3-5)。

图3-5 中间位置

第三,上下方位置。在画面中,以中间的横线为界,将之分成上、下两个区域。当主体位于上部的区域时,叫上方位置;当主体位于下方区域时,叫下方位置。当主体在上方位置时,有两种情况:一是主体的面积较小时,从视觉上看有一种向上方拉出画面的感觉;二是主体的面积较大时,画面就会因主体自身的重量感产生向下压的感觉,这是地心引力对人的视觉心理的影响。而当主体位于下方位置时,下边线的张力以及物体自身的重量感,都会给观众一种主体不自觉地被从画面下方拉出去的感觉,但主体位于下方位置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画面主体位于“V”字形结构中“V”字形线的最低点,而位于这一点上的主体,在画面中也是较为稳定的(见图3-6)。

图3-6 上下方位置

第四,边缘位置。边缘位置是指画面中临近左右两条边线的位置。当一个物体位于画面边缘位置时,会受到它所临近的那条边线的张力作用,因此,物体有一种被推出画框的倾向。当画面主体位于边缘位置时,由于画面中巨大的空白空间的排斥力,在视觉上产生受排挤的压抑感。但在画面的开放式构图中,如果主体处在边缘位置时,观众可以根据主体的朝向、视线方向、运动方向,使画内与画外的人物、景物形成情节上的联系,并由此打破画面的框架空间的局限(见图3-7)。

图3-7 边缘位置

总的来说,当影像画面的内容倾向于故事情节的叙述,而画面主体又是情节发展的关键点时,主体一般处于画面的中间位置或趣味点位置上;当画面的内容着力于抒情、抽象意识和意境的表达时,画面的主体就会处于画面的边缘位置,此时画面中的前景和背景将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

2.陪 体

(1)陪体的含义及地位。

陪体是指在画面中和主体构成一定关系,作为主体的一种陪衬的对象。它具有均衡画面、美化主体和渲染气氛的功能。在构图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都存在着主陪的关系。

图3-8 《智取威虎山》中的陪体

陪体在画面里对主体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帮助主体说明画面内涵。例如现场的地域标记、季节特征等,可以帮助主体把内容表现得更加完整和真实,如图3-8的《智取威虎山》。陪体对构图的均衡和画面的美化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陪体的画面配置,丰富影调层次,均衡色彩构图,加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活跃画面,增强艺术表现力等。

照片是瞬间成像的固定画面,一张照片的主体和陪体一般必须同时出现,否则就会无意义。而作为活动的连续画面,电影画面的主体和陪体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不同时出现。在场面调度中还可以颠倒主体、陪体的关系,以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

(2)陪体出现的方式。

陪体的出现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如表3-1所示。

表3-1 陪体出现的方式

3.前景、后景、背景

环境是指由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所构成的画面背景。环境在构图中除具有突出主体的功能外,还有说明时代、交代时空、表现气氛的作用。环境包括前景、后景和背景。

前景一般是指在主体前方最靠近镜头的景物。后景指画面深处位于主体之后的景物。前景和后景具有帮助交代情节,营造环境气氛,赋予画面时间、地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性,从而使画面的主体得到更准确的表现。

背景与画面主体是“图”与“底”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在画面中距离摄影机镜头最远的景或物。背景能够表现人物和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见图3- 9),造成一定的画面气氛、情调,并帮助主体阐释画面的内容。[5]

图3-9 《金陵十三钗》中的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