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运用扩仿练文采

运用扩仿练文采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运用扩仿练文采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大都得益于“文采”,从2000年起,高考作文增设了发展等级分,特别注重语言要“有文采”。如以“爱心”为话题,运用比喻与排比,字数在80字左右。文采训练的格式:1.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抽象句___________ ,具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话题______,运用比喻、排比扩写话题,3—4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仿写排比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仿写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链接感受乡村高考文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

运用扩仿练文采

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大都得益于“文采”,从2000年起,高考作文增设了发展等级分,特别注重语言要“有文采”。有文采其中要求之一: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作文的文采虽是日积月累的,但只要有一定的训练方法,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见效的。这种训练方法叫扩仿法——按一定的要求扩句或仿句。下面主要列举五种方式。

1.观点型扩句,即先写一个观点,然后所扩的每一句话作为一个事实论据,并用3—5句排比组成一个段。

例:成就事业需要自信。因为自信,诸葛孔明演绎出七擒孟获的经典战役;因为自信,王勃的文章在滕王阁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因为自信,爱迪生终于找到了梦想中的耐用的灯丝;因为自信,贝多芬用感觉给世人留下了华美乐章。

2.化抽象为具象,即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形象的描述来演绎。

例:放弃意味着获得。落叶未曾枯萎便放弃了生命的绿,果断地飘落、飘落,将生命的精华与所有的真情化作春泥,以待来年再次重生辉煌;昙花放弃了在绚烂的白天与群芳争妍斗艳的机会,在漫漫长夜里跳动生命的音符,为人们送去清幽的芬芳,获得世人的青睐。

3.话题扩写,即以某一词语作为展开的话题,并按一定的字数与辞格来完成。如以“爱心”为话题,运用比喻与排比,字数在80字左右。

例: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4.排比段扩仿,即以一个排比段为例,以下2—3个自然段在结构、修辞上基本相同。

例:潇洒是六弦琴上流动的音符,是无边碧野中那一朵含羞而立的小花,是亭亭玉立于水中“天然去雕饰”的芙蓉,是亮丽晚霞簇拥的那轮醉透了的夕阳,更是一只苍鹰,浑身充满着傲视群雄的勇敢。

潇洒是时装模特轻盈的步履,是演讲者热烈激情的挥手,是升旗时护旗手那有力的甩动,是胸襟博大者宽容开阔的微笑;是球王贝利的脚,是拳王泰森的拳,是卓别林的鞋,是梅兰芳的水袖;是巴蒂斯图塔的飞脚射门,是乔丹的纵身灌篮,是桑兰那灿烂的一笑;是白石老人的虾,是悲鸿先生的马,是维纳斯的断臂,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潇洒是落花独立的凄美,是采菊东篱下的恬淡,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烈,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达观。珠光宝气、浓妆艳抹不是潇洒,盲目从众、追逐时髦不是潇洒,自命不凡、炫耀自我不是潇洒,逞强好胜、哗众取宠不是潇洒。

5.仿写诗词语言,用原诗的体裁(句式)或词的词牌来填写内容。

如《读书》仿写李绅《悯农》绝句:“读书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谁知作业本,字字皆辛苦。”《作业》仿写《如梦令》词牌:“无奈,无奈;晨起浑身乏力,课上酣睡入梦。试问同窗人,已是掌灯时分。无奈,无奈,考试又是红灯。”

文采训练的格式:

1.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论据(3—5句构成排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抽象句___________ ,具象(描写用辞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话题______,运用比喻、排比扩写话题,3—4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排比段(2—3段,句式、辞格基本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链接

感受乡村

高考文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凡·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点评

作文,审题是关键。面对《感受乡村》的大题目,怎样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解读题意:感受乡村的什么。结合读者对象——写给“悠闲的观光者”或缺少对农民命运关心的人,再用添加语素的方法在意念上把题目补充完整——我们感受乡村农民的“苦痛”,告诉“悠闲的观光者”或缺少对农民命运关心的领导要多了解多关心当今农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改变乡村,改善农民现状。

怎样使作文的立意深刻?这就要求作者设置一个高度来俯视文章的内容,并处处要比对与“浸润”。作者善于把农民经历的“苦痛”置于中国的“农耕文明”与“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的高度来感受、来评价。这样看来,当今农民的“苦痛”问题是个历史问题,文章的立意就有了纵深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痛苦与无奈”是“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的表现,中国农民的善良值得同情、关注并歌颂。

怎样使作文出彩?除了内容上多用具有文化底蕴的材料外,要求在句式上多运用整句,特别是排比句。本文用了凡·高与陶渊明的例子,对比性地引出乡村农民经历“苦痛”的话题;在句式上多运用了整句,如开头的两个“它也许是”,特别倒数第二段排比句的运用:“感受乡村,感受……感受……感受……感受……感受……感受……”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强化了主题。

中国娃娃,你有吗?

佚 名

流水可以流逝,时间可以远离,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我们岂能如此放手?

——题记

去年春节我去了香港游玩。一下飞机正走出机场时,一对黑人家庭吸引了我的眼球。那个眼睛大得出神的黑人小女孩甚是可爱。不经意看了一眼,只见她手里抱了一个黑乎乎、眼睛大得出神的娃娃,那样子让我吓了一跳。看得出那个小女孩紧紧抱着她的娃娃,甚是喜爱。我当下一怔,黑人女孩抱着一个黑人娃娃。而我来香港一大目的却是到迪斯尼买洋娃娃……

心头一酸,想起了很小很小的时候,曾经抱过一个黄皮肤的中国娃娃。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那些米老鼠、泰迪熊陆续进驻,“妈妈,我那个中国娃娃还在吗?”我猛地一问。“什么年代的事了,不是你嚷着要新的维尼熊,我就把它扔了呀!”

心头又是一怔,望着走远的黑人女孩……

从那时起,我就努力寻找着,想再次重拾中国娃娃,看到的却是一个个毛茸茸的洋娃娃、芭比娃娃。那些店员极力推荐它们的可爱之处,我却只是苦笑地摇摇头,不语……

小女孩抱着一个黑人娃娃,她难道抱的只是一个黑色的娃娃吗?不,在他们经历了百年的压迫,重起之时,在他们行走在消逝中时,他们紧紧抓住了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精神。

时间飞逝,发展迅速。城市之中,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给人一种繁华之感。“东方巴黎”“中国的纽约”……看着一个个冠名词,我诧异:中国的城市为什么要以洋名来形容?难道那些就更有内涵吗?我们乐此不疲地接受着外来文化,却有否注意过外国人曾接受“英国的北京”“某国的桂林”吗?

铺天而来的广告,什么“巴罗克风格”“欧式排屋”“威尼斯小镇”,在中国又为何有如此之多的洋名呢?在追求之中,我们可曾留心过那些散乱在街头巷角的四合院、老胡同,那些青砖黑瓦的小屋呢?时间的流逝使它们破旧不堪,它们也行走在消逝之中,却顽强地挺立着,它们不甘倒下,它们等待着被发现,被保护……

这些也仅仅是个依托,是个例子。

而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行走于时间消逝之中,已然气喘吁吁。在外来文化的进驻之下,黄皮肤、黑眼珠的我们难道就甘心于手中文化的消逝吗?难道我们愿意在百年后,看着自己的曾曾曾曾孙女抱着洋娃娃,在博物馆看着橱窗里的四合院模型,看着一个个的方块字,看着一个个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国娃娃用英文问“What摧sthat”(那是什么)吗?

时间在流逝,我们走在消逝之中,但千年的文化精髓,我们不能放手。

你想再要中国娃娃吗?

点评

怎样使作文“行走在消逝中”的话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这就要确定一个写作角度,角度越小,越便于以小见大,深刻挖掘。本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切入口,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从中国的娃娃被遗弃,谈到当今中国城市建筑的取名热衷于洋名,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老胡同等建筑却渐渐消亡的事,看似“小”,折射出来的思想内涵却是很深刻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尖锐的值得我们炎黄子孙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告诉热衷于洋娃娃、取洋名而不顾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惊醒: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正“走在消逝之中”,对“千年的文化精髓,我们不能放手”。

材料清新,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作者善于从当今的热点问题来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问题。热衷于“米老鼠、泰迪熊”而扔弃了中国娃娃,拔地而起的城市建筑以“东方巴黎”、“中国的纽约”等名词来冠名,等等。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