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有成的书法家王壮为

创新有成的书法家王壮为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有成的书法家王壮为创新有成的书法家王壮为王壮为是中国台湾当今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及书论家,在书画鉴定工作中也多有建树。台湾艺术界人士将王壮为与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相提并称。书法风格的演变及流派论王壮为认为书法风格的演变轨辙,是“一正一反,一起一伏”。笔法与笔势论王壮为谈笔法,将尖笔与圆笔、方笔并列,同等看待其重要性。

创新有成的书法家王壮为

创新有成的书法家王壮为

王壮为是中国台湾当今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及书论家,在书画鉴定工作中也多有建树。台湾艺术界人士将王壮为与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相提并称。王壮为原名沅礼,后在治印时联想到扬雄所言“童子篆刻,壮夫不为”,反其义取字壮为,遂以字行。晚年号渐斋。1909年生于河北易县。1929年入北平私立京华艺专学画,未毕业而离校。抗日战争期间,他曾随远征军去缅甸,打击日本侵略者。1949年去台湾,从政从艺多年。50年代后,历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台湾省立博物馆研究员、中华学术院书学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职。

王壮为自幼随父学书法和篆刻,初临颜柳及魏碑,进而学二王,颇得右军“笔势飘若游云,矫若惊蛇”的神采。中青年时期,致力于褚书尤多,掌握其“姿媚刚健”的特质。但他认为,学前人书必须能入能出,才有自己,“有己而能久”。为此,他一生都在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高深的艺术境界。在创新的进程中,他曾写过一些“怪字”。他自述道:“一共写了十几张,其中有焦墨飞白,通幅淡墨,由浅入浓,由浓变淡,浓淡重叠,三四层次,浓淡及焦墨综合,用花青当墨,以墨入花青,等等。”他把这些“怪字”拿给朋友看,引起了批评,说这是玩弄技巧,不是根本的改变。持肯定意见的也有,如认为他的“怪字”里的“乱影书”,有类乎音乐中的齐奏合奏。众议终归参考,最后他还是停止了试验。他体会到求变出新,需要“承旧生新”,继往开来,否则会成为野狐禅。

王壮为认为,创新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要有渐变的过程,随着“宏其识”,“广其学”,勤学苦练,才能“陶冶书境,归之自然”。他赞同米芾的“书贵自然异,不贵故作异”的说法,63岁取号渐斋,自称渐叟,刻印章“自然而然”,即缘于此。在他的书法演变历程中,大体可分为中青年和晚年两个大阶段。中青年时期,他的书风华美而剽悍。52岁那年,有人以生、狠、辣三字概括他的作品风貌。他闻知后,初惊后喜,说:“生之对辞是熟,狠之对辞是懦,辣之对辞是甜。熟、懦、甜三者,实在也非吾所重。”然而时过十年,华美之风在他的作品中依然可见。1970年起,大陆发掘的马王堆简帛书,山西侯马盟书,以及40年代出土的楚缯书等文物上的手写古体字迹传入台湾。王壮为庆幸自己逢此难得的机遇,像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篆书金石大家都无缘开此眼界。他潜心研究这些文物上的书迹,从中汲取营养,使他在65岁之后,书风为之大变,由华美剽悍转向遒劲沉厚,质朴自然,如所刻印文云“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

王壮为擅长多种书体,他的晚年篆书佳作如《王弇州法书苑序》(80岁作)和集侯马盟书五言联(“半簟古梅月,一湖楚秋柳”,81岁作),结字绵密,多用尖笔,显出一派劲秀活泼气。王壮为最有成就的是行草书,如《陆游入蜀记节本》(74岁作)即是晚年行草的代表作之一。他自述写作时被陆放翁的文笔潇洒、状拟细微所吸引,不时会心微笑;落笔宕逸自由、心手两忘,进入最佳的创作境界。时过九年省视前作,跋云“乃觉吾书亦不无可看处”。这确是一帧功夫深处渐自然的墨宝。他的《卯辰笔墨》(即《壮为写作》,80岁作)是其晚年的另一帧代表佳作。此帧长卷,布局变化错落有致,时见意趣。笔墨酣畅淋漓、玄妙多姿、天真苍老,耐人经久品味。

王壮为篆刻师法赵img21叔、黄牧甫、吴昌硕风范,并博采金石甲骨文字,形成一家面目。他刻的印章,寓奇肆于素朴,格调凝重高雅,与他的书法同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玉照山房印选》及《石阵铁书室壬戌朱墨印拓》等可见一斑。

王壮为是有长期艺术创作实践的理论家,他的理论与创作起着互促共进的作用。他的书学研究,从宏观到微观,范围广阔,包括史论、作者、鉴赏以及文房四宝等方面。出版的著作有《书法丛谈》《、书法研究》《、书法讲话》等。笔者仅从读过的《书法丛谈》来谈他的理论篇章中的一些真知灼见。

书法风格的演变及流派论

王壮为认为书法风格的演变轨辙,是“一正一反,一起一伏”。就时间而言,“最初是大的部分的变化,后来是细微部分的变化,到了无可变时,又回到古期,实在仍然在变化。”就体法而言,“由古篆笔画字体的不规则,到小篆的匀圆规则。再由小篆笔画匀圆、结体长整,到隶书笔画的波磔和结体的方扁。再由隶书横画的末端出锋,结体方扁,到楷书横画末端回锋,其他笔画大都出锋,结体大致方而略高诸点,都是一正一反起伏剥复(剥复,消长之意——笔者注)的现象。”他的这一精辟论述,不仅阐明书法风格在历史上的演变规律,而且对今后书法风格将如何演变也有知古鉴今的作用。

关于书法风格的流派划分,他不同意阮元的碑帖分流说和康有为的崇碑抑帖说。他的《金石气说》对阮、康的观点作了实事求是的辨析,主要见解有二。其一,以书法的金石气富有古意趣为理由的南帖北碑说是难以成立的,因为从甲骨上未刻的朱墨原书看,从长沙出土的战国楚简,以及西北发现的西汉竹简的书迹看,它们早于一些金石碑刻,自然都有古意趣,却无金石气。两者的笔意笔势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较多圆笔,较少方峻,较多自然,较少造作”,后者“古气磅礴,绝少流美之态”。据此,他认为北碑南帖的分流说,未免牵强。其二,出自锈蚀、风吹、日晒、水湿的吉金乐石、钟鼎盘盂、碑碣摩崖的镌刻字迹,以及纸墨捶拓的字迹,剥落残缺,由此造成的金石气,是“人天结合的一种新境”,已非原书的面目。他主张“凡书应以墨迹为准,阅临拓本应能溯想作者真情挥洒之光景,不宜专重其剥蚀斑斓之态”。因此,“金石气虽是书法中致佳的一格”,也不应褒碑贬帖。《金石气说》一文是无偏见的公允之论,发表后引起海内外艺术界的重视。

笔法与笔势论

王壮为谈笔法,将尖笔与圆笔、方笔并列,同等看待其重要性。他晚年作篆书,尖笔用得很出色,如前介绍过的《王弇州法书苑序》即是一例。据他的考察研究,三种笔法的产生,尖笔最早,次为圆笔,方笔在后。三种笔法历来为书家所运用。他的这一看法,是对以往偏于圆笔、方笔理论的补充。

关于笔与气的关系,在他谈怀素《自叙帖》中论述得最切要害。他说怀素写《自叙帖》几乎全用中锋,纯用中锋完成一件草书作品难以见长,因为中锋运行时缺少俯仰偏侧,致使笔画的粗细折宕不多,不易取态;怀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以气行,“纯任气势”,写出的字“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他还说,以中锋纯任气势作大草,自然非快不可,而快则多失,或多弯少曲,但在《自叙帖》通篇飞草中,失误却极少,可见怀素功力之深,如董广川称道的“素虽驰骋绳墨之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书法艺术的本质论

何谓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王壮为在其《书论今谈》一文中这样论述:“书法是借用以点画组成的复杂的文字,恁缓急、断续、涩滑等动作,写出轻重、肥瘦、方圆、刚柔、疏密、向背等形象,甚至和平、险恶、仁厚、智慧、勇敢、怯懦、高雅、庸俗等性格,造成一种形象与情意相融合的格调,引起观看者产生欣赏作用的一种美术。”这是说,从书法不表现任何具体的物象看,书法艺术是抽象的,而书法所表现的轻重、肥瘦、方圆、刚柔、疏密、向背等,这些形象又是各种物体的不同的形和质的状拟形象,对所有物体有普遍意义的包含性。据此,王壮为认为书法艺术是“属于形象的美术,却并无任何具体物象,完全用抽象的来制作表现”。他在论述自己的这一见解中,援引东汉书家崔瑗论章草书所言:“俯仰之间,皆有节制。方者不完全方,圆者也不完全圆,左边较低,右边较高,有一种竦立的样子。如兽之举足,鸟之耸肩,要起飞行走的样子。”(引文白话是王壮为译的——笔者注。)他还援引蔡邕用龟文、黍稷之颖穗、龙之跳跃、鸟之震惊种种形态来比拟书的形状。他认为这些都是对书法的拟状,形象的性质的精辟分析。而唐代张怀瓘书论的“约象”说,则是从理论上对书法本质的进一步的深刻概括,所谓“没有物形的形象”,“任何物体皆在其中”,所谓“没有声音的音乐”,准确地阐明了书法艺术的抽象的综合性质。他认为,张怀瓘的“约象”一词与现在的抽象一词含义相同。王壮为探讨书法艺术问题,注重从古典理论遗产中发现前人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进一步作研究,得出自己的论断,这篇谈书法艺术本质的文章,其新鲜感亦由此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