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孙中山的节制资本

孙中山的节制资本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节制资本继“平均地权”之后,经历辛亥革命,建立共和的伟大政治变革,孙中山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于是民生主义又丰富了新的时代内涵。〔265〕孙中山从中国富强的战略高度指出:我国工业发展必须确定“节制资本”的方针。孙中山关于“节制资本”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为了解决私人资本恶性膨胀危及国计民生。

节制资本

继“平均地权”之后,经历辛亥革命,建立共和的伟大政治变革,孙中山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于是民生主义又丰富了新的时代内涵。就民生主义理论建设来说,“节制资本”既是对“平均地权”的重要补充,又是对它的崭新发展。

孙中山明确提出:垄断资本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公司”“大企业”对国计民生的控制是非常严重的。他认为“大公司”这种经济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集中的必然,“系经济进化之结果,非人力所能屈服”。〔258〕这种社会经济是“即以经济集中代自由竞争”〔259〕的必然趋势。

垄断性的大公司的出现所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盖大公司能节省浪费,能产生最廉价物品,非私人所能及。不论何时何地,当有大公司成立,即将其他小制造业扫除净尽,而以廉价物品供给社会,此固为社会之便利。但所不幸者,大公司多属私人,其目的在于多获利益,待至一切小制造业皆为其所压倒之后,因无竞争,而后将各物之价值增高,社会上实受无形之压迫也。”〔260〕

孙中山指出: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扭转这种趋势是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有的,但绝不是对抗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是要另辟蹊径。他说:“欲救其弊,只有将一切大公司组织归诸通国人民公有之一法。”也就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入手,使大公司从私人资本转化为国家人民所有。“故在吾之国际发展实业计划,拟将一概工业组成一极大公司,归诸中国人民公有”。〔261〕

值得深思的是,孙中山把“节制资本”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道路联系在一起,是有其独特思考的。

孙中山提出:“发展中国工业,不论如何,必须进行。但其进行之方,将随西方文明之旧路径而行乎?”〔262〕

中国要实现富强,必须由落后农业国转入先进工业国的轨道,这是孙中山确定的明确方针。然而中国发展工业的具体途径,是否沿袭西方国家的旧路呢?对此,他却有新的思考和新的设想。他认为,“夫物质文明之标的,非私人之利益,乃公共之利益。而其最直捷之途径,不在竞争,而在互助。”〔263〕这就说明孙中山虽然以建设工业化国家和高度物质文明,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标的”,但是并不愿意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竞争到垄断的旧路。他强调“公共之利益”,排斥“私人之利益”,把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工业化的物质文明成果,为人民为社会所共有,便是新设想的基本着眼点。“节制资本”便是这样新的思考下提出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的主张。如果说“平均地权”是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土地、资金条件的话,那么“节制资本”便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立共和制下,为制约私人资本的恶性膨胀而采取的预防措施。这既是孙中山对于民生主义内涵的充实发展,又是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和道路赋予的新的时代特色。

孙中山指出:中国工业化同西方国家不同。“发达资本,振兴实业”是我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根本方针。“振兴实业的方法很多:第一是交通事业,像铁路、运河都要兴大规模的建筑;第二是矿产,中国矿产极其丰富,货藏于地,实在可惜,一定是要开辟的;第三是工业,中国的工业非要赶快振兴不可。中国工人虽多,但是没有机器,不能和外国竞争。全国所有的货物,都是靠外国制造输运而来,所以利权总是外溢。”〔264〕

要解决“利权外溢”问题,只能依靠我国振兴实业,独立自主地实现工业化,因此发展工业必须由国家经营。孙中山强调这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由谁掌握的大问题。“如果不用国家的力量来经营,任由中国私人或者外国商人来经营,将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私人的资本发达,也要生出大富阶级的不平均。”〔265〕

孙中山从中国富强的战略高度指出:我国工业发展必须确定“节制资本”的方针。他于1912年开始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266〕1924年在具体阐述“节制资本”的理念时进一步提出“节制资本”的完整内涵——中国“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足的。因为外国富,中国贫,外国生产过剩,中国生产不足。所以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是要发达国家资本”。〔267〕

“节制私人资本”与“发达国家资本”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而以发达国家资本为根本。这就是孙中山为我国工业化在经济体制上所确定的方向和道路。

孙中山认为发展国家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从各国国情出发,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对此要排除盲目性,有一个正确的抉择。

孙中山说,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由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不得不暂时停止共产主义经济政策。俄国革命以后到今日,对于经济问题还是要改用新经济政策。“俄国之所以要改用新经济政策,就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济程度还比不上英国、美国那样的发达,还定不够实行马克思的办法。俄国的社会经济程度尚且比不上英国、美国,我们中国的社会经济程度怎么能够比得上呢?”〔268〕实事求是地从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确定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是孙中山一贯遵循的原则,也是他能够排除盲目性的科学决策。

孙中山关于“节制资本”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为了解决私人资本恶性膨胀危及国计民生。他主张“即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铁、水利、矿油等,及社会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点等,与夫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业,悉当归国家经营,以所获利益,归之国家公用”。这样便可免除“现行之种种苛捐杂税”。〔269〕随着工业的发达“收益日多则教育、养老、救灾、治疗,及夫改良社会励进文明,皆由实业发展之利益举办”。这样“应不致再蹈欧美今日之覆辙,甫经实业发达,即孕育社会革命也”。〔270〕

孙中山关于“节制资本”的基本思想,概括言之,是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既要允许私人资本的发展,又要重点发展国家资本。对私人资本主要是既发挥其积极作用,还要限制其恶性膨胀,操纵国计民生,但绝不是消灭私人资本。把全国大型铁路、航运、工矿企业统由国家管理经营,以确保工业化的健康发展。这种可贵的思想,既是对我国国情和现状的自觉尊重,也是对欧美资本主义经济产业化、市场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完全符合我国民族经济由贫穷向富强平稳过渡的客观要求的。孙中山的这种探索和抉择充分体现出其超人的睿智和科学决策精神。

【注释】

〔258〕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96页。

〔259〕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97页。

〔260〕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97页。

〔261〕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97页。

〔262〕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97页。

〔263〕实业计划,《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98页。

〔264〕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1页。

〔265〕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1页。

〔266〕在杭州国民党浙支部欢迎会上的演说,《孙中山集外集》,第73页。

〔267〕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1页。

〔268〕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2页。

〔269〕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35页。

〔270〕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