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阳的“化石”

太阳的“化石”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行星的发现是由提丢斯一波德定则引起的。它同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7天文单位,恰好在提丢斯定则外推的未知行星的位置上。小行星的总质量估计为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多数人认为,这些数量众多的小行星并不是一个大行星破裂的产物。现今的小行星带只是当年小行星带的小部分残余。小行星较小,一般未经历千度以上的热过程,所以,成为在太阳系中长期“冷藏”的“化石”,这些小行星上保持着大量的太阳系初期的信息。
太阳的“化石”_小行星_揭秘浩瀚无边的宇

小行星大多位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形小行星带。

小行星

小行星绕太阳公转,属于行星类天体。最大的小行星的直径仅相当于月球直径的五分之一,其余的直径一般在50~70千米以下,小的直径只有200米。

小行星的发现是由提丢斯一波德定则引起的。1772年,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德宣称,数年前德国小学教师提丢斯曾经提出了行星排列的次序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可以表示各大行星同太阳的平均距离。提丢斯设想一个不断起倍的数列:0,3,6,12,24……然后在每个数上加4,再除以10,就得到行星距离太阳的近似值。经大量计算,这个定则所提供的数据与实则数据是很符合的。

但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距太阳为2.8天文单位之处没有一个大行星。人们相信提丢斯一波德定则,认为在2.8天文单位的地方,应有一个未发现的行星。不少天文爱好者去寻找,1781年英国天文爱好者、音乐教师威廉·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它同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7天文单位,恰好在提丢斯定则外推的未知行星的位置上。这样,从水星直至天王星都符合于提丢斯定则。那么,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相当于2.8天文单位处,应当有一颗行星。于是人们信心百倍地去寻找它。

智神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世纪的开始之夜,1801年元旦夜间,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天文台台长阿齐在对金牛座进行巡天观测中,发现了一颗他从未见过的小星星,它在天空中移动着。后来,经过德国大数学家高斯的计算,得知这个新的星星距离太阳约为2.8天文单位。于是,人们高兴极了,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未知行星果然找到了,但是这个行星太小了,所以称之为小行星,并以罗马神话中神的名字,命名它为谷神星。她是罗马的收获女神,又正好是西西里的守护神

不久,德国天文学家奥勃斯于1802年3月28日,又在火星、木星之间发现了另一颗小行星——智神星;德国天文学家哈丁于1804年发现了第三颗小行星——婚神星;1807年,奥勃斯发现了第四颗小行星——灶神星。截止到1999年6月,全世界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一共有10666颗。

这些小行星绝大多数分布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但是有的轨道偏心率很大,它就可能跑到木星轨道以外,甚至跑到地球附近来。

小行星

小行星的体积与质量都很小,直径最大的谷神星,据最新观测报告,其直径为1003千米,而一般小行星直径只有几十千米或几千米。说直径,只是个大概,因为它们的形状很不规则,不是球形。实际上,从小行星的光度变化的观测中,可以推测它们只是一些碎块,不停地自转着,自转周期在2~18小时之间。小行星的总质量估计为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

关于小行星的成因,天文学家曾有种种假设。多数人认为,这些数量众多的小行星并不是一个大行星破裂的产物。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档地带,未能积聚成一颗大行星,而是产生了大批“半成品”——小行星带。现今的小行星带只是当年小行星带的小部分残余。小行星较小,一般未经历千度以上的热过程,所以,成为在太阳系中长期“冷藏”的“化石”,这些小行星上保持着大量的太阳系初期的信息。研究小行星带,对探讨太阳系、行星演化和地球科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