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青年”与“新人类”

“老青年”与“新人类”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青年”与“新人类”五、“老青年”与“新人类”当少年儿童成长为新一代的青年,以前被称为青年的,现在已是“老青年”了。如今说起这一代青年,尤其是向新人类说起,仿佛已是前世3新中国的第二代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读中学,随后上山下乡,在磨难中成长并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绝大部分的第二代青年,因为失去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先天不足,难以在“成年”之后有较大成就。

“老青年”与“新人类”

五、“老青年”与“新人类”

当少年儿童成长为新一代的青年,以前被称为青年的,现在已是“老青年”了。严格说来,他们不再代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他们的思维、力量和影响仍然弥漫在新人类的周遭。直到新人类的价值观真正确立,这种影响才会最终失去存在的必要。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青年群体。

当少年儿童成长为新一代的青年,以前被成为青年的,现在已是“老青年”了。严格说来,他们不再代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他们的思维、力量和影响仍然弥漫在新人类的周遭。直到新人类的价值观真正确立,这种影响才会最终失去存在的必要。

改变观念比青年群体的自然更迭要艰难得多。

跨人新世纪,面对新人类,回顾一下几代青年不同的人格特征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廖开顺在《中国青年研究》撰文提出,20世纪50年代在大学就读或参加工作的新中国第一代青年,他们的人格特征是长子型的。长辈视他们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家庭的希望。长子型人格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分外浓厚,铸造成深明大义、维系家庭、承担责任、忍辱负重的文化性格。这一代青年迎着灿烂的阳光,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责任,发出过“青春万岁”的共同心声。他们熬得十年寒窗苦,至今仍然是中国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基础研究到工程技术各个领域的一面旗帜。他们的工作也最具敬业和精益求精精神,绝代年华时就成了“革新能手”和“发明专家”,至今依然是名副其实的“技术权威”、“学术权威”。较之封建社会的长子,他们的最大进步是对唯命是从、唯唯诺诺的传统长子人格的背离,而这就使得第一代青年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经历了颇为坎坷的人生旅程:在那场“大鸣大放”的辩论中或在十年“文革”中背上厄运,有的沉沦长达20年。20年后,他们的长子型人格没有大的改变,他们还会含着眼泪说:“母亲也会错怪了儿子,错打了儿子。”长子型人格的青年一代是识大体的,为了祖国,“一切向前看”,甚至连补发的工资也悉数交给“组织”。如今说起这一代青年,尤其是向新人类说起,仿佛已是前世3

新中国的第二代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读中学,随后上山下乡,在磨难中成长并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像民间故事中的“三儿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山的科技人才凭着科班出身的素质和经商头脑,纷纷下海,让现代科技与市场结合,闯出了一条条成功之路。沿海特区的经营公司、北京上海和各大中小城市的高科技领域都是他们用武的场所。当然他们中的大多数,更面临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以及中学毕业后的待业问题,但他们对单位的选择、对从事个体或进入私营企业的姿态,远比第二代主动、潇洒。即使身在农村的第三代,干专业户或走出土地去沿海打工,都表现出与上一代青年不同的义无反顾。这一代青年的人格可以比喻为养子。养子,意味着既要报答养育之恩,站在家庭成员的序列中,又要找寻真正的血缘。第三代青年较多吸纳了西方文化并有许多具体的行为表现;第三代青年把不知困扰了多少代人的历史和道德评价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付诸实践;第三代青年大踏步前进,竞争、效率、正当致富是他们的信念,他们比第二代青年更少一些改革大潮到来时候的惶恐和畏惧;第三代青年身上传统的负荷小,培养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独立人格。他们的寻找、实践,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人们对浮躁、轻率和失败的反思。他们似有必要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会的广阔大背景下,在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与整合中,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来完成自己的“成年洗礼”。

我们今天乃至今后要面对的恐怕已不是上述三代青年,而是要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被称作Y代的新新人类和即将“兴风作浪”的N代人(网络时代)。从现象上看,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的Y代与过去相比,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更充裕,生活中到处体现着现代科技的快捷便利。但他们中普遍存在着反社会、反权威的叛逆行为以及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对他们来说,同伴和下乡的知青们绝大多数回到了城市,逐渐成为各个单位的生产、工作乃至领导骨干。这是他们历经磨难后的“成人”,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得到安定和舒适,而被卷入了社会大转型的潮流中。

子女上学要“自费”、劳保福利有限、面临下岗危机、所在企业保不准要破产,这种种的种种,都无情地摆在了第二代青年身上。对第二代中的“老三届”,曾经有过一种肤浅、有失偏颇的描绘,说他们“60年代上山下乡,70年代西服洋装,80年代厂长、局长,90年代酒吧、包厢,外搭女秘书提密码箱”。当然,第二代青年中有一部分考上大学,毕业后纷纷圆了作家、教授、工程师之梦,也有一部分当了厂长、经理,当了党政部门领导,但是这毕竟是极少部分人。绝大部分的第二代青年,因为失去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先天不足,难以在“成年”之后有较大成就。他们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工厂、社会里,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做普通人的工作。创造历史的英雄中少有他们,酒吧和舞厅也少见他们。

但应当看到:第二代青年不是沙龙中人认为的那样是“旧制度的牺牲品,新时代的处理品”。他们在历史沧桑中所形成的责任感、进取心、敬业精神、团体意识、吃苦耐劳精神都不是没有价值的。第二代青年正是当今普通劳动者中的中坚力量。

第三代青年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就业和学习都比第二代顺利。这一代青年关注社会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进程。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对10省市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三代青年中的一批优秀分子,以他们良好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理论素养和从政热情,工作在各级党政机关的调研部门,充当智囊人物,这是第二第三代青年无法企及的。在经济活动领域,第三代青年中朋友的认同比家庭重要。集流行文化于一身的Y代,信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价值观。多样化的消费使得他们没有储蓄观念,大多先享受后付费,先贷款再分期偿还。他们喜欢把金钱全花在外在看得到的地方,如衣服、手表、饰品、车子等,讲究名牌,喜新厌旧,忠诚度不高。生活中充斥的移动通信、伊妹儿( E-mail)、电脑、电动玩具,使他们的人际关系陷入虚拟境界。爱情上他们也许讲求“速食主义”,要速度、标新立异、强调自我,十分早熟和现实。他们总是先问能得到什么,再决定如何做。在“人生未可知,甜点要先吃”的观念下,他们认为生活应及时行乐,充满趣味和卡通化。

前述三代人,我们尚能搭到脉搏,,说出个所以然,有对应性意见。但是,关于Y代和N代,人们将面临挑战。Y代青少年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一群人。舆论对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中心的感觉多持批评态度,势必将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引导。

新青年呼唤新策略。

理解“新人类”,需要历史和现实的纵深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