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生活的痛苦与价值

城市生活的痛苦与价值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阶层分化与居住分异的市场化取向,既是上海的城市社会存在,也是中国的现实。
城市生活的痛苦与价值_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

五、城市生活的痛苦与价值

本文可以理解为是对“地梨港”棚户区的一种传统的“民族志描述”:开篇以低矮破败的棚户区房屋和巍峨气派的高楼大厦之间产生的“视觉冲突”作为引子,接着对上海苏州河沿岸典型的棚户区“地梨港”进行全景式的描述,涉及的内容包括社区历史与基本情况,居住格局与生活方式,居民关系与社区认同。第三部分通过“地梨港”居民的生活史访谈,纵向考察社区的产生、发展和变迁过程,揭示个人、社区和国家之间相互缠绕的关系。第四部分则是将“地梨港”社区放进城市拆迁的背景中进行解读,了解以国家和市场力量为主导的拆迁事件中,棚户区居民的策略和应对。

在上述描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如果对棚户区进行理论分析,应该可有两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社会结构方面的解读。我们认识到,空间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正如张鸿雁教授指出的:“城市社会结构在浓缩、离散、集中、扩散、侵入、承继和隔离的一系列生态过程中,展现了城市社会结构空间形式的变化。”(13)在我们关注的例子中,棚户区空间的衰败和消亡无疑都与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密不可分。以重工业的衰退和第三产业的兴起为标志的经济结构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上的变动,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享有较高政治社会地位以及较好的经济保障的“工人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甚至弱势群体,而新的阶层(如白领阶层、新富阶层)的崛起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贫富对比(这种对比恰恰体现在摩天大楼与棚户区房屋的对比上)。社会结构从原来相对平等、均衡的形式转变成了一种金字塔形的层级制结构。棚户区的拆迁改造是为下一轮的经济和社会生产而做准备的空间重组过程。通过拆迁改造,这片地区原来的“落后面貌”得以改善,“品质”得以提升,但棚户区的原貌和棚户区居民的生活故事也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第二种路径是社会心态方面的解读,也就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棚户区居民的生活状态做一种人类学所说的“深描”(14)。笔者在进行棚户区调查研究中,常常感到存在于城市各个角落的高楼大厦与周围低矮的棚户区房屋的对比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这些高与低,新与旧,繁荣与破败的落差不仅体现在物理建筑上,而且体现在社会结构等级上,更深层的还体现在人们的心理感受上。过去,棚户区居民的生活虽不富裕,但是他们明显没有这么强烈的落差感和被剥夺感,因为周围人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那时,“穷”是一个阶级的事,而现在,“穷”则是你个人的事情。当一个水平放置的社会结构之梯突然被竖立起来,有的人想办法爬到了更高处,而不少人由于自己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年龄、身体、学历、能力等),跌落到了城市的“低洼地”。因此我们能够理解生活在棚户区的人们的压力与痛苦,无助与无奈,也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发自内心地称自己生活的地方是“被遗忘的角落”“下只角中的下只角”。深陷泥沼中而无法摆脱,产生消沉、绝望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在所难免,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这样充满压力的底层生活中,也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向上的、摆脱底层的生命力量,一种奋斗和自强的积极精神。如个案五、六中实现向上流动的棚户区子女们,如个案七中的尚先生,如拆迁改造中棚户区居民们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做出的努力。这种力量和精神,也许就是作家王安忆提到的“坚毅强悍的市民心”。(15)在城市改造的新一轮浪潮中,棚户区不久就将成为历史,但是这颗“市民心”并不会随之而去,而是在新城市森林的每个角落继续闪烁光芒,成为推动城市前进的永久动力。

【点评】

城市空间的分化与居住分异已经成为城市阶层序列格局的一个显性表征。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到市场经济时代的城市,也是这一分化与分异现象逐渐积累的过程。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上海,一个巨型城市里既有中国最贵的豪宅,也有如“下只角中的下只角”一样的低劣住宅。这种阶层分化与居住分异的市场化取向,既是上海的城市社会存在,也是中国的现实。本文作者从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为我们描绘出这种分异与分化的典型,剖析了各种殊途同归的“低洼地”生活景象。我们从作者的实地考察与访谈中,看到的仅是一些个案,一段故事。可以想象中国城市繁华光影的背后,还有多少城市人生活在“低洼的角落”而无法体验那些近在咫尺的城市福利呢?

读者感言】

【注释】

(1)本文作者:张雯,南京大学。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8

(3)陈映芳.他们的叙述.天涯,2006(2)

(4)上海市统计局.2002年上海市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5)根据《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第371-379页的内容整理。陈映芳.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根据《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第293-296页上的内容整理。

(7)陈映芳.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82

(8)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9)姜保阳.为百姓造福,为上海添彩.上海闸北网,2005-05-18

(10)姜保阳.为百姓造福,为上海添彩.上海闸北网,2005-05-18

(11)胡克群.北广场地区改造指挥部负责人就动拆迁政策答居民问.上海闸北网,2005-09-13

(12)推迟了28年的拆迁.上海闸北网,公众BBS“闸北大家谈”

(13)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484

(14)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

(15)王安忆.老城厢的出发.读书,200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