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钟摆”现象的历史回顾

“钟摆”现象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钟摆”现象的历史回顾一、“钟摆”现象的历史回顾在教学论发展史上,一种是唯心论的唯理论教育家,力图把脱离实际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强制灌到学生头脑中去,把教师的作用片面夸大为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学生施加强制性的塑造,否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主张“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①。总之,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又把“钟摆”摇向了极端。“钟摆”现象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钟摆”现象的历史回顾

一、“钟摆”现象的历史回顾

在教学论发展史上,一种是唯心论的唯理论教育家,力图把脱离实际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强制灌到学生头脑中去,把教师的作用片面夸大为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学生施加强制性的塑造,否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主张“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另一种是早期实用主义经验论者,全然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系统基础知识的学习。其代表人物是杜威,他指责传统教育为“教师中心主义”,自己则倡导“儿童中心主义”,抨击赫尔巴特抹杀儿童自我活动的可能性,主张把学生的主动性限定为主观自主、随心所欲的活动性,力主以学生个人狭隘的直接经验为学习起点和主轴,由此来诱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0世纪以来,凯洛夫力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教与学的现象,基本揭示了教与学的客观规律,但在他主编的《教育学》中,在重视教师作用的同时,又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方面论述不足。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智能的培养有所忽视。这些观点对我国解放以来所存在的“重教轻学”的偏向,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知识的急剧增加,客观上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纯知识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必须强调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既有丰富知识又有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才。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与发展”思想、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和发现学习理论都是基于这种形势要求而产生的教学论新思想。这些教学论思想给我国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有益的启发,对如何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克服“重教轻学”的偏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十几年来,在关于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方面,我国基本有个趋向性的共识,那就是确认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既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支配作用,也注意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而对纠正教与学的关系上各执一端的偏向起了积极的作用。为此,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教学改革之花竞相开放、绚丽多彩。例如“尝试教学法”在全国许多省市实验、推广,取得了较大成功。这种教学法虽然有一种模式,即“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种教学法又强调指出:“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教学程序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

由此可见,尝试教学法的秘诀在于:既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又强调以教师的主导为前提,而且教学程序要避免形而上学的弊端。

遗憾的是,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有些教学理论重蹈历史的覆辙,重新钻进了“儿童中心论”的死胡同,公开提出“学的方面更为重要”;要变“教学”为“学教”,“变教纲为学纲”、“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材为学材”;在教学程序上主张“学在前,导在后”。总之,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又把“钟摆”摇向了极端。

“钟摆”现象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可以看出,它们都没有正确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没有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把教与学割裂开来,当认识到“教”的重要性时,片面强调教的作用而忽视学;而当认识到“学”的重要性时,又忽视了教。有的人还以批判“均衡论”来宣扬学比教更为重要的观点,这些都是极为有害的。

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只有从“重教轻学”或“重学轻教”的两个极端转向既重教又重学,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佳结合,才能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