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实意义性与超越性

现实意义性与超越性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蒲鲁东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我们目前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科学地批判与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要反对另外一种倾向,即把哲学变成经济学与现实的附庸,完全进行实证的研究,而没有对现实的提升和超越。马克思的哲学不是实证地讨论现存的哲学理论,而要讨论现存东西的历史必然性与超越性问题。

现实意义

马克思当时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是如何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科学分析与批判,如何使经济学理论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从而使自己的哲学真正地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因此,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困扰着马克思的最大问题是经济问题。同样,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这不仅是要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发展经济的现实目标要有正确的旨归。因此,当代中国的哲学工作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真正实现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链接。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就是:哲学究竟以什么样的方法或思维方式进行经济学的研究?哲学究竟应该以怎样的面貌介入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是目前国内经济学、经济哲学研究中还没有真正提出来的问题。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蒲鲁东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我们目前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科学地批判与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针对目前国内兴起的经济哲学研究,有学者认为,讲经济哲学,首先要分清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什么哲学,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是用实证的哲学还是用辩证的哲学?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从经济运行模式、经济运作规律的视角来研究经济哲学,并且只有把西方经济学引用到中国,才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国情和经济形势的复杂性,没有哪一种西方经济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因而这种实证的经济学、经济哲学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卢卡奇所描述的物化意识,不自觉地陷入了西方“工具理性”的囚笼之中。相对而言,理性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形式理性,如计算、数学等,这是一种典型实证的哲学;另外一种是辩证理性,这是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发现和演绎的一种理性。因此,在我国,研究经济问题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理性为基本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进行哲学的批判性的反思和研究,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还有的学者针对目前国内经济哲学研究的现状尖锐地指出:经济哲学不能追求体系化的建构,如果追求体系化,又将陷入蒲鲁东当年遇到的理论困境。同时也要反对另外一种倾向,即把哲学变成经济学与现实的附庸,完全进行实证的研究,而没有对现实的提升和超越。实际上,在批判蒲鲁东以后,马克思本人也不再是以现成的哲学概念去剪裁现实,所谓成体系的经济哲学在马克思那里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也不是马克思面对的理论问题,马克思有的只是方法论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一生都坚持否定现存的永恒性,他所解构的第一个概念就是“现存”,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经济哲学”在马克思那里的入口。马克思的哲学不是实证地讨论现存的哲学理论,而要讨论现存东西的历史必然性与超越性问题。离开了这一理论标尺,我们在研究现实的经济问题时,就会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陷入误区。

--------------------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恩室:《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第9辑(1992),第15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恩室:《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第9辑(1992),第153—154页。

(4)《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论丛》第24辑,第128页。

(5)这里参照了姚颖的论文,《〈哲学的贫困〉文本价值与当代启示》,载《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特此致谢。

(6)〔德〕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9页。

(7)《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123页。

(8)〔德〕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9页。

(9)〔苏〕阿·伊·马雷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刘品大、马健行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页。

(10)〔苏〕彼·费多谢耶夫:《卡尔·马克思》,周亮勋、张仲朴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41页。

(11)〔苏〕阿·伊·马雷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刘品大、马健行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页。

(12)〔苏〕彼·费多谢耶夫:《卡尔·马克思》,周亮勋、张仲朴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42页。

(13)〔苏〕彼·费多谢耶夫:《卡尔·马克思》,周亮勋、张仲朴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40、14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15)《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页。

(16)《阿多拉茨基选集》,石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227页。

(17)〔苏〕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翟松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55页。

(18)转引自姚颖:《〈哲学的贫困〉文本价值与当代启示》,载《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9)〔苏〕维戈茨基:《〈资本论〉创作史》,刘品大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20)〔苏〕维戈茨基:《〈资本论〉创作史》,刘品大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5页。

(22)〔苏〕维戈茨基:《〈资本论〉创作史》,刘品大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23)同上书,第7页。

(24)〔苏〕维戈茨基:《〈资本论〉创作史》,刘品大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25)同上书,第20页。

(26)〔德〕阿·伊·马雷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刘品大、马健行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199页。

(27)同上书,第173页。

(28)同上书,第171—172页。

(29)〔苏〕彼·费多谢耶夫:《卡尔·马克思》,周亮勋、张仲朴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45、141页。

(30)可参阅曾宪森:《〈哲学的贫困〉的历史地位》,载《马列主义发展史论丛》,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92—107页;汤在新《〈哲学的贫困〉研究》,载于萧灼基主编《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论著概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5—102页;许征帆、李鹏程等编:《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第1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刘佩弦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史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等等。

(31)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将《哲学的贫困》主要作为政治经济学著作加以研究,如汤在新的《〈哲学的贫困〉是〈资本论〉理论形成的起点》;第二,考察《哲学的贫困》在唯物史观的建立过程中的作用,如杨耕的《〈哲学的贫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32)“纪念《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周年学术研讨会”由江苏省哲学学会、南京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主办,于1997年6月11日在江苏省社科院召开,南京地区的知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