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要树立底线思维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要树立底线思维

时间:2022-04-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推进工作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中央要求,针对本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落到实处。崇明湿地严守底线保护生态系统截至2013年底,上海湿地总面积3 769.7平方公里。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推进工作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中央要求,针对本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落到实处。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导向

未来上海的发展应当在生态优先发展的导向下统筹谋划。

一是推进绿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严守建设用地“负增长”要求,实现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注重城市有机更新。城乡规划将划定“三区四线”并加强管理,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城市规划需确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及其控制要求,以及蓝线(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边界)、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控制性)、紫线(按法定程序批准公布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

二是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居民绿色出行,强化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出行结构,大力改善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出行环境,积极推进低碳社区建设。

崇明湿地

严守底线保护生态系统

截至2013年底,上海湿地总面积3 769.7平方公里。近十年来,湿地资源下降趋势显著,减少面积达505平方公里。上海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约193平方公里的栖息环境。数据显示,上海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从2008年的45处减少到2012年的17处。

上海是一个水质型缺水城市。经过多年治理,黄浦江、苏州河水质有了根本性改善,但水质污染现象仍然存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约束,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刻不容缓。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要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一是严守资源消耗上限,要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例如,上海建设用地现在已达到3 081平方公里,到2040年建设用地锁定为3 226平方公里。今后25年用地的消耗上限为208平方公里。二是严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相应地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三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即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红线。

构建多层次生态网络

上海市域生态建设,必须通过建设城市森林体系、生态廊道体系、城乡公园体系,构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

一是城市森林体系建设。中心城强化环城绿带林地建设,结合外围楔形绿地空间和生态间隔带保护,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推进郊区林带建设,保护郊区现有的佘山、东平、滨江以及海湾森林公园。加强水源地、沿江、沿海的森林建设,鼓励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和零星建设用地整治复垦挂钩,推进重要节点和沿河的林地建设。结合郊区32片大型生态郊野公园建设,融入体育健身、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

二是生态廊道体系建设。控制市域生态走廊,保护嘉宝、嘉青、青松等9条重要市域生态走廊。结合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绿道网络,将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生态游憩空间与绿道链接成网,在市域范围内形成环中心城、环崇明岛、环淀山湖、滨江沿海带及多条放射性廊道,构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主体的市域绿道体系。

三是城乡公园体系建设。全市形成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市域结合现有生态资源推进大型区域公园和城市公园建设;中心城全力推进“双增双减”,结合楔形绿地、外环绿带和产业用地转型,推进公园、绿地建设,结合城市更新增加社区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