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东欧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东欧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

时间:2022-04-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东欧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陡降、资本大量流出、汇率波动剧烈、失业率迅速上升。金融危机在对中东欧国家经济领域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其影响还不断向其他领域扩散,引发了各种政治社会反应。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东欧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陡降、资本大量流出、汇率波动剧烈、失业率迅速上升。中东欧国家曾被誉为转型国家中的“优等生”,而目前却面临着转型以来最大困境。

一、经济增长放缓甚至陷入衰退

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在摆脱转型初期的经济震荡之后,经济增长逐渐平稳。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这些国家大都实现了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然而,2008年以来,波罗的海三国、匈牙利、波兰等中东欧转型国家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从总的趋势来看,除了个别年份和个别国家,1999年以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欧盟27国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样的势头一直保持到2008年,形势发生了变化。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经济增长速度分别由高速增长转变为负增长。2009年中东欧八个国家的经济下滑速度普遍快于欧盟整体下滑速度(除了波兰和捷克以外),昔日中东欧国家中最富的波罗的海三国经济下滑速度均超过了10%。根据预测,2010年,中东欧八国出现复苏迹象,拉脱维亚、立陶宛虽然经济增速仍然为负数,但是下滑速度已经明显减缓。

表7.1 1999—2010中东欧国家实际GDP增长率  (单位:%)

数据来源:欧洲统计局网站。

*2010年数据为预测值。

二、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发生较大变化

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转为负数的同时,中东欧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指标也出现了相应的恶化。根据欧盟统计局提供1999—2009年中东欧各国通货膨胀率情况(见表7.2),可以发现,中东欧各国经过10年转型努力后,物价水平逐渐在2000年前后走向稳定,通货膨胀水平基本围绕着欧盟平均水平上下波动,相差并不是很大。不过波罗的海国家,尤其是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出现了物价明显上涨的迹象,到了2008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达到10.6%、15.3%和11.1%。通胀率高的国家,经济增长下滑的幅度也较大,经济下滑幅度大的国家,通胀随危机的变动幅度也较大。[2]另外,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对汽车、重型机械和工业原料的需求下降,致使欧盟老成员国设在中东欧国家的企业减产,甚至裁员。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东欧国家失业率迅速上升,其中,波罗的海三国升幅最大,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次之(见表7.3)。2010年5月份,中东欧国家平均失业率高达13%,远远高于欧盟27国平均失业率10.1%的水平。素有“中欧小虎”之称的波兰,2009年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失业率激增,失业人数较2008年同比增加40%。据波兰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5岁以下年轻群体失业人数为40万,比2008年增加40%。此外,波兰且前有18.3万大中院校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也比2008年多6.6万。专家表示,波兰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则纷纷裁员以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益。而年轻群体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且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足。[3]失业率居高不下引起中东欧国家社会动荡,匈牙利等国各行业举行全行业大罢工,面临这样的压力,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费伦茨于2009年4月辞职。

表7.2 中东欧国家通货膨胀率  (单位:%)

数据来源:欧洲统计局网站。

表7.3 中东欧国家失业率  (单位:%)

数据来源:欧洲统计局网站。

N.A.Not Available的英文缩写,表示该数据不可得。

三、进出口大幅下降、外资迅速撤离

中东欧加入欧盟以后,欧盟已经完全成为中东欧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东欧国家向欧盟出口占其出口总量的比例基本维持在60%~80%之间,中东欧国家已经成为泛欧洲供应链条的一部分。截至2008年,运输设备占中东欧国家对外出口的50%,及增加值的10%。不过,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老成员国的需求大幅下降,特别是对于依靠信贷消费的汽车需求的下降使得中东欧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出口大幅减少,从而引起经常项目盈余的下降。对外贸易急剧缩减。受西欧市场萧条的影响,中东欧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遭遇了很大的冲击。据统计,2009年1—8月,阿尔巴尼亚的进口和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3%和15.5%; 1—9月,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拉脱维亚的进口同比分别下降28%、36.7%、37.3%、41.4%,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5.1%、31%、30.3%、25.6%;而中东欧国家外债负担过重,随着融资套利交易平仓和资金的大举撤离,东欧国家货币大幅贬值。2009年至今,一些国家的货币短短一个多月的“缩水”幅度几乎可与2008年整个下半年相比。该地区本币贬值幅度最大的国家依次为波兰、匈牙利和俄罗斯,对美元汇率的下跌幅度分别高达21%、20%和17%;而在2008年下半年,上述3种货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则为28%、21%和20%。货币贬值大幅增加了东欧国家偿还外债的成本。

金融危机在对中东欧国家经济领域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其影响还不断向其他领域扩散,引发了各种政治社会反应。一是政府面临空前压力,有的政府阁员甚至被迫下台。继2009年2月3日拉脱维亚农民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迫使农业部长罗泽宣布辞职后不久,首都里加市民因不满政府处理经济的糟糕表现再次举行示威游行,迫使总理戈德马尼斯于2月20日辞职。随后,由于应对金融危机不力,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和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相继于3月21日、25日宣布辞职。此外,拉脱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捷克等国的反对派还向政府提交不信任案,表达对当局无力或无心应对危机的不满,给执政当局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二是政坛变化扑朔迷离。一方面,极端主义的政治组织和民粹主义势力有抬头趋向。在2009年6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中东欧国家的一些极端主义势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保加利亚民族主义组织“阿塔卡”联盟(Ataka)赢得12%的选票和2个席位;匈牙利极右组织尤比克党(Jobbik)“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以其激进的右翼意识形态和媒体对于匈牙利卫队的反应”赢得接近15%的选票和3个欧洲议会议席。在国内议会选举中,先有2008年11月罗马尼亚民粹主义政党自由民主党组成联盟上台执政,后有2009年7月执政的保加利亚社会党在议会选举中以17.7%(748147张选票)比39.7%(1678641张选票)的巨大劣势败给具有民粹主义性质的欧洲发展公民党(Citizens for European Development of Bulgaria)。另一方面,原本水火不容、政见各异的政党因危机走到了一起。最典型的是罗马尼亚,2008年11月,多年来在政坛上互为死敌的社会民主党和民主自由党在议会选举后明确表示“为使国家渡过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稳定、有效的政府而结盟”。然而,由于缺乏共同民众基础的两党执政联盟自成立以来就矛盾不断,2009年10月1日社会民主党在联合政府中的所有部长集体辞职,宣告执政联盟破裂。三是社会抗议活动屡现。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政府应对危机的不力,中东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异议与集体性抗议行为。在匈牙利,2008年12月铁路员工宣布无限期罢工;2009年5月工会联盟又发起全国性罢工以抗议政府的紧缩措施。在拉脱维亚,2009年1月万人涌上里加街头;表达对国家经济现状及现政府的不满,要求总统扎特莱尔斯解散议会。在立陶宛,2009年1月有7000名示威者围攻议会,抗议政府采取的紧缩计划。[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