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隧道施工宏观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施工宏观超前地质预报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预报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地质调查法和地质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如下。3.2.1 隧道地面地质复查与调查隧道不良地质体宏观预报的依据是隧道地质条件分析,而隧道地质条件分析的前提是隧道地面地质复查或调查[28-31],所以,隧道地面地质复查或调查是隧道不良地质宏观预报的基础工作。它需要调查人员具有坚实的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功,也需要丰富的地质填图工作经验[32,33]。
隧道施工宏观超前地质预报_隧道施工超前地质

宏观预报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地质调查法和地质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如下。

321 隧道地面地质复查与调查

隧道不良地质体宏观预报的依据是隧道地质条件分析,而隧道地质条件分析的前提是隧道地面地质复查或调查2831,所以,隧道地面地质复查或调查是隧道不良地质宏观预报的基础工作。

只有高质量地完成隧道地面地质复查或调查工作,才能为隧道地质条件分析提交丰富、准确的地质资料。它需要调查人员具有坚实的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功,也需要丰富的地质填图工作经验3233

全面的隧道地面地质复查与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地层地质调查(特别是煤系地层地质调查)、地质构造调查(特别是断层调查,还包括节理、褶皱、地层不整合面、侵入岩接触带等)、岩浆岩调查、岩溶地质调查(包括岩溶洞穴、管道和各种岩溶塌陷)和水文地质调查等。

3211 一般地层地质调查

1)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调查隧道所在地区的地层层序、各层的岩性与岩性组合以及特殊岩层。其中,要特别注意特殊岩层和接触带,如软弱岩石夹层,易膨胀岩层,强溶岩层,强溶岩与弱溶岩、可溶岩与不溶岩接触带,煤系地层中的煤层,富水砂岩层和膨胀岩、软岩等。要查明这些特殊岩层和接触带的位置、厚度、产状和它们的上覆、下伏地层。

对于煤系地层来说,还要调查煤系地层的出露宽度和总厚度,各主要煤层的层间距,各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和封闭性,等等。

2)调查的技术关键。地层调查的技术关键是野外岩石定名,寻找和确定标志性岩层,如特殊的矿层、厚度大的煤层、分布稳定又易于辨认的特殊岩层等。

3)调查的方法步骤。地层地质调查,特别是煤系地层地质调查,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地质填图中经常采用的实测地质剖面法。通过实测隧道所在地区的地层剖面,建立地层柱状图是主要的工作步骤34

3212 断层调查

1)调查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隧道设计说明书中已被确认的断层和设计说明书遗漏的断层。

对于设计说明书中已被确认的断层,调查的内容首先是重新核实断层的位置、产状、断层破碎带的厚度。然后,还要进一步调查断层的形迹特征,包括断层面的形态和擦痕特征、断层构造岩特征、断层面附近的应力矿物特征、断层面旁侧构造特征和充填断层破碎带内的岩脉、矿脉的特征以及构造形迹叠加的特征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断层力学性质的变化和断层多期活动特点、断层复合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还要进一步调查断层破碎带或断层两盘的富水条件,后两者常常被隧道设计所忽略,但对于隧道地质分析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资料。

对于设计说明书遗漏的断层,首先要调查断层存在的证据,仔细测量断层产状和断层破碎带的厚度,同样,也要调查断层的形迹和叠加特征、断层多期活动特征、力学性质的变化与构造演化、断层破碎带或断层两盘的富水条件。

2)调查的技术关键

调查断层的技术关键是确定断层的存在,鉴别断层的力学性质及其变化,鉴别断层多期活动序列和主期活动,确定断层的富水性及其与岩溶的关系。

1)确定断层的存在。野外确定断层的存在是一项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并非容易的工作,特别是破碎带被掩盖的断层或露头不佳的断层,对于经验不足的地质工作者来说,确定其存在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通常确定断层存在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几方面。

地貌标志:如低地貌、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等,它们是断层存在的参考证据。

地层标志:主要是地层层位的缺失或重复,以及沿走向的中断。它们是断层存在的可靠证据。

侵入岩标志:主要是侵入岩岩脉、相带和与围岩接触带被切断,它们也是断层存在的可靠证据。

断层面标志:两盘岩层错断的主断层面的出露及其大量擦痕的存在,更是断层存在的可靠证据。

构造岩标志:即断层破碎带,同样是断层存在的可靠证据。

应力矿物标志:大量滑石、叶腊石、绿泥石、云母、石墨等应力矿物的成带出现,是断层存在特别是压性断层存在的参考证据。

断层旁侧构造标志:主要包括断层主断面两侧的牵引褶曲、牵引褶皱,羽状断裂、节理,反倾小断层,小型旋扭构造等,同样是断层存在的可靠证据。

2)鉴定断层力学性质及其变化。主要是依据鉴定断层力学性质的六大原则:断层面的形态及其变化特征、断层擦痕及其叠加特征、断层构造岩特点及其复杂化特征、应力矿物特征、断层旁侧构造特点及其复杂化特征和断层组合特征。

3)鉴别多期活动序列和主期活动。主要依据前述各类构造形迹出现的先后顺序的综合比较,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来鉴别多期活动序列。依据断层组合形态判定主期活动,如剖面上的对冲式和叠瓦式断层组合,反映了主期活动为压性逆冲断层;剖面上的阶梯式和地垒、地堑式断层组合,反映了主期活动为张滑正断层;平面上的雁行状排列的断层组合,反映了主期活动为扭性平移断层。

4)研究断层的富水性及其与岩溶的关系。技术关键是鉴定断层力学性质,鉴别断层的主期活动性质和断层两盘的岩层组合关系。

主期活动为张性正断层,一般它的断层破碎带既是导水构造又是储水构造;主期活动为压性逆冲断层或扭性平移断层,断层面常常是隔水构造,而它的两盘,特别是上盘破碎岩石是储水构造。

断层两盘是由硬岩和软岩,特别是由砂岩和泥岩、页岩形成的岩石组合,其中的硬岩,特别是砂岩常常是有利的储水构造。

强溶岩、可溶岩中的断层破碎带是溶洞、暗河和岩溶淤泥带发育的最有利部位。

3)调查步骤

一般采取如下步骤:寻找断层证据、确定断层存在、测量产状→追索断层破碎带露头、查明与隧道地表中心线的交点、确定其位置→观察断层形迹特征、确定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变化、鉴别断层多期活动序列和主期活动→研究断层的富水性及其与岩溶的关系35

3213 褶皱构造调查

1)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调查褶皱两翼的地层产状、核部的位置和褶皱核部节理发育情况,调查褶皱两翼和核部的地层组成、岩性及组合特征、煤系地层或强溶岩、不溶岩的分布宽度及位置,调查褶皱两翼层间滑动断层的发育情况36

2)调查的技术关键。确定褶皱的基本形态类型和轴面产状,确定褶皱与隧道围岩稳定性、岩溶地质的关系。

3)调查方法。一般采用地质填图中的穿越法。

3214 侵入岩调查

1)调查的主要内容。侵入岩体的岩性、分布范围、位置和侵入岩体与围岩接触面的产状36

2)调查的技术关键。岩体命名、与围岩接触面产状的测量和岩体形态及其向下延伸情况的确定。

3)调查步骤。鉴定侵入体岩性→追索分布范围、确定出露位置→测量与围岩接触面产状→鉴别岩体形态和延伸。

3215 溶洞、暗河调查

1)调查的主要内容。首先要调查隧道所在地区山区局部侵蚀基准面和区域侵蚀基准面的标高,山区河流和区域大江、大河、湖泊的位置与隧道所在地区的强溶岩、可溶岩分布区相对位置、远近关系。对于溶洞,主要是调查溶洞的进口周围的地层、构造和地貌特征;对于暗河,既要调查暗河的进口、出口周围的地层、构造和地貌特征,还要调查进口、出口的位置、标高及其与局部侵蚀基准面、区域侵蚀基准面和隧道中心线相对空间位置的关系37

2)调查的技术关键。主要是掌握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岩溶发育的分带性及其与隧道所在地区两个侵蚀基准面的关系。

其次,还要掌握岩溶发育的定位性和定向性,例如,溶洞、暗河主要受控于强溶岩和可溶岩中的断层破碎带,特别是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会形成的断层破碎带;受控于强溶岩与弱溶岩、可溶岩与不溶岩的接触带;受控于由强溶岩或可溶岩组成的较大型背斜或向斜褶皱的核部等。

更关键的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上述岩溶地质体的成因、暗河的流径及其与隧道的关系(特别是能否与隧道相遇和相遇的几率)。

3)调查步骤。调查隧道所在地区的山区河流水面和区域大江、大河、湖泊水面的标高、位置→在强溶岩或可溶岩分布区,特别是在岩溶洼地内,调查溶洞、暗河的入口位置、标高和地层、构造、地貌特征→调查暗河出口的位置、标高和地层、构造、地貌特征→分析溶洞、暗河的成因→确定溶洞、暗河,特别是暗河的流径与隧道中心线的空间关系。

3216 岩溶陷落柱调查

1)调查的主要内容:在地表,岩溶陷落柱常常表现为圆环状陷落洼地;在有厚层黄土覆盖的情况下,常在地表形成陷坑或小盆地。上述陷落洼地或小盆地的出露位置、周围的地层、构造情况等是调查的主要内容37

2)调查的技术关键:鉴别哪些洼地或小盆地代表岩溶陷落柱。

3)调查方法:主要是在隧道所在地区的、有可能形成岩溶陷落柱的隧道上方区段,寻找和追索那些周围岩层产状正常而其中出现产状凌乱、乱石林立、充填层位不同岩石碎块的洼地或小盆地。

3217 岩溶淤泥带调查

岩溶淤泥带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岩溶地质现象。在我国,它分布在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是该地区隧道、隧洞和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的重要安全隐患。

然而,对于这种岩溶地质现象,国内外工程地质界,特别是铁路、公路和水电行业从事隧道隧洞工程地质研究的工程地质界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对此概念感觉很陌生。

总体上来说,地下岩溶分为以水为主无充填物的岩溶洞穴、管道和以泥沙、碎石块石充填物为主的岩溶塌陷两大类型。前者主要是溶洞、暗河,后者主要包括岩溶陷落柱和岩溶淤泥带。显然,岩溶淤泥带属于岩溶塌陷中的一种类型3738

1)调查的主要内容。岩溶淤泥带主要成生于强溶岩或可溶岩分布区的张性正断层破碎带和陡倾的强溶岩或可溶岩地层中的层间滑动断层破碎带中,是伴随断层破碎带的溶蚀和破碎带两侧岩石与地表土壤、风化残坡积物质的塌陷再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溶沟式岩溶地质现象。

由于岩溶淤泥带在地表常常以冲沟、长条状洼地表现出来,所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寻找和追索沿强溶岩或可溶岩分布区的张性正断层和陡倾的强溶岩或可溶岩地层的层间滑动断层展布的冲沟或长条状洼地,确定其位置、走向和地表出露的规模。

2)调查的技术关键:在强溶岩或可溶岩分布区,掌握张性正断层破碎带和陡倾的强溶岩或可溶岩地层的层间滑动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规律,然后,有目标地寻找和追索。

3)调查步骤:在强溶岩或可溶岩分布区,特别是在那些溶蚀洼地中,确定张性正断层破碎带或层间滑动断层的存在→沿断层寻找和追索→冲沟或长条状洼地→查明位置、规模,测量走向。

3218 水文地质调查

1)调查的主要内容。隧道所在地区和邻近地区地表水系(大江、大河和湖泊以及局部山区河流、湖沼)的分布位置、标高等特征;隧道所在地区的河流、小溪的流向,补给来源和泄水方向;隧道所在地区的泉水、民用井类型、流出形态、补给来源和动态变化39;隧道所在地区岩溶水的发育情况和特征。

2)调查的技术关键。确定隧道开挖对环境的影响,确定岩溶水发育与侵蚀基准面的关系。

3)调查方法。一般采用水文地质填图工作中的工作方法。

322 地质条件分析

基于地质力学理论,在详细的地面地质复查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隧道所在地区地质条件分析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前提19203140

歌乐山隧道为例,其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分析应该包括地质构造分析、岩溶地质分析、煤系地层与瓦斯地质分析等。而地质构造分析则主要包括构造特征研究、构造体系与构造序列研究、成生机制研究3部分内容。

3221 地质构造分析

1)歌乐山隧道构造特征

经过对隧道地表地质详细调查,确认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有褶皱、断层、陡倾岩层及其层间滑动断层,如图31所示。

1)褶皱。隧道所在地区的褶皱构造主要是观音峡背斜,也是隧道所在地区的最主要地质构造。

观音峡背斜轴线走向南北,与隧道轴线近于直交。该背斜构造的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地层陡立(倾角50°~90°),西翼的局部地层甚至出现倒转。该背斜为一个紧闭、直立、对称型的背斜褶皱构造。背斜核部大约位于隧道中部,由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泥岩、页岩、灰岩及白云岩组成,两翼则对称地出现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厚层质纯灰岩夹白云岩及生物灰岩,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泥灰岩、泥质白云岩,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砂岩夹页岩及薄煤层,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泥岩夹砂岩,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J12z)紫红、绿灰色泥岩夹灰黑色灰岩及黄色砂岩。

31 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构造纲要图

1-隧道中心线;2-村庄;3-地层界线;4-不整合界线;5-溶蚀洼地;6-观音峡背斜;7-平移断层;8-逆断层;9-新田沟组;10-珍珠冲组;11-自流井组;12-须家河组6段;13-须家河组35段;14-须家河组2段;15-须家河组1段;16-雷口坡组;17-嘉陵江组;18-飞仙关组

2)断层41。从地区构造纲要图31可以看出,隧道所在地区的断层构造不发育,地面地质调查仅见3条规模不大的小断层,自西向东分别为F1F2F3断层。现对3条断层的特征分别描述如下。

F1断层:该断层在DK3190附近与隧道地表中线斜交。断层产状:走向NE45°,倾向135°,倾角80°,具有陡倾、笔直延伸的特征。

该断层在隧道中线北部形成走向NE45°的冲沟,并沿断层分布一个“小潭式”的岩溶漏斗和暗河入口。该断层层面平直,以近直立的“摩擦镜面”出现,断层面上见发育的水平顺扭擦痕,显示断层为水平顺扭的扭性平移断层。隧道中线南部则穿过浅湖,在浅湖与水库连接的沟渠附近也形成明显的岩溶漏斗和暗河入口。断层属于扭性顺扭平移断层。

F2断层:该断层在DK4190附近与隧道地表中线直交。断层产状:走向南北,倾向西,倾角50°~70°。该断层在歌乐山—北陪公路北侧100m处山崖下见断层及其破碎带露头,并见到沿该断层破碎带发育的暗河出口,暗河出口标高约为海拔440m。断层面呈明显舒缓波状,断层上下盘均出现地层倒转并形成断层“牵引褶皱”,显示断层为上盘上冲的压性逆断层,如图32所示。隧道中线南部穿过溶蚀洼地,并在洼地的中间形成岩溶漏斗和暗河入口,暗河入口标高约为海拔498m。断层属于压性逆断层。

F3断层:该断层位于隧道出口附近,在平导PDK4480附近与平导中线斜交。在地貌上,沿断层分布一条冲沟,并且有泉水流出。断层产状:走向340°,倾向70°,倾角75°。断层面平直,见发育的近水平反扭擦痕;断层构造岩不发育,但断层两侧见平行于断层的密集节理(劈理)面,如图33所示。显然,该断层属于扭性反扭平移断层。

32 F2断层剖面素描

33 F3断层剖面素描

3)陡倾岩层与层间滑动断层。观音峡背斜两翼地层陡立,走向南北,东翼倾向东、西翼倾向西,倾角50°~90°,并且,在软硬岩层之间和厚层灰岩、白云岩的层面发育有大量层间滑动断层。沿厚层灰岩、白云岩的层面发育的层间滑动断层破碎带为岩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形成了暗河、沟状岩溶淤泥带和大量的小溶洞,如图34所示。这些层间滑动断层都具有明显的上盘上冲的逆断层性质。

34 PDK3598—+588平导左壁素描

2)歌乐山隧道构造体系与构造序列

1)构造体系。根据地质力学理论,从对我国主要构造体系的构造型式进行深入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42: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轴线南北走向的观音峡背斜褶皱、两翼陡倾的南北走向的岩层及其层间滑动逆断层、南北走向的逆断层(F2)和NE45°走向的陡倾顺扭平移断层(F1),符合经向构造体系的构造型式(图35),属于经向构造体系的组分;而走向340°的陡倾反扭平移断层符合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构造型式,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组分,如图36所示。

2)构造序列。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为经向构造体系与新华夏构造体系叠加复合的产物。从作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组分F3断层明显切割作为经向构造体系组分的层间滑动断层的实例得出:经向构造体系形成在前,新华夏构造体系在后。

35 经向构造体系的构造型式

36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构造型式

3)歌乐山隧道地质构造成生机制

局部地质构造特征受区域构造控制,其形成机制也与区域构造的形成机制一致或相近。要掌握隧道所在地区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必须分析和研究区域构造的特征和形成机制。隧道所在地区的构造特征包括褶皱和断层的方位、力学性质,它们决定着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的围岩稳定性和形成溶洞、暗河、岩溶淤泥带等突泥突水地质体的可能性43。所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施工地质灾害监测研究,首先必须分析研究隧道所在地区的区域地质条件。

1)区域构造特征。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及其对构造体系的划分,隧道所在地区位于我国经向构造体系重要构造带之一的黔桂经向构造带的北延范围内,同时也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沉降带之四川盆地的东缘,即位于前述两个大型构造带的交会部位,如图37所示。

黔桂经向构造带位于中国南部东经106°30′~108°30′,呈南北向展布,主要包括四川东部和广西西部地区,由晚元古界到侏罗纪地层组成的南北走向的单、复式褶皱和逆冲断裂组成,构造形迹强烈、明显。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三沉降带,即呼伦—巴音和硕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沉降带,由于总体属于地壳沉降带,所以一般情况下构造形迹微弱。

由于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位于构造形迹明显、强烈的黔桂经向构造带与构造形迹微弱的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沉降带末端的反接复合部位,所以,由地质力学理论分析可知,隧道所在地区主要的构造形迹表现为强烈的经向构造体系形迹和微弱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形迹的叠加。

37 中国南部经向构造带

1-断层;2-褶皱;3-复背斜;4-复向斜;5-酸性岩;6-超基性岩

2)隧道地质构造成生机制。隧道所在地区主要的构造形迹表现为强烈的经向构造体系形迹和微弱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形迹的叠加,成生顺序是前者早,后者晚。

由于隧道所在地区的地层为三叠系和侏罗系,而且地层接触关系基本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所以,两个构造体系的形迹均成生于侏罗纪之后。

根据构造体系可以推断其形成时的构造应力分布状态,特别是根据活动构造体系的构造型式,可以推断其现今构造应力场4446

早三叠世—中侏罗世:隧道所在地区的地壳经过几次缓慢、平稳的沉降,接受了早三叠世—中三叠世的浅海相碎屑、碳酸盐沉积并形成巨厚的灰岩、白云岩和少量的泥岩、页岩。中侏罗世之后,隧道所在地区的地壳缓慢、平稳地抬升,基本结束沉积。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即燕山运动第三幕,隧道所在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东西挤压,构造应力场相当于一个南北狭长的薄板在其东西边界上施加均布直压外力后在板内形成的应力场,即东西主压应力占主导地位。其中,最大的压应力σ1呈水平、东西向,中间压应力呈σ2直立或水平、南北向,最小压应力σ3呈水平、南北向或直立,如图38所示。

在这种地应力场条件下,已经形成的平坦的早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发生了强烈的挤压褶皱和断裂,形成了南北走向、紧闭的观音峡背斜褶皱,F2压冲逆断层,F1顺扭平移断层,南北走向的陡倾地层,大量的层间滑动逆断层以及大量的南北走向的压节理,东西走向的张节理和北东、北西走向的剪节理。

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即燕山运动第五幕,隧道所在地区同中国东部一样,又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北西西-南东东向的强烈挤压,构造应力场相当于一个南北狭长的薄板在其东西边界上施加南北向、水平、左行直扭剪应力和东西向、水平、均布直压外力,这样,在板内产生的应力场以北西西-南东东向主压应力占主导地位。其中,最大压应力σ1呈水平、北西西-南东东向,中间压应力σ2呈直立或水平、北北东-南南西向,最小压应力σ3呈水平、北北东-南南西向或直立(图39)。

38 经向构造体系的应力场

39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应力场

由于隧道所在地区已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沉降带的末端,所以,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构造形迹表现十分微弱,基本不见褶皱形迹,断层也只是成生一条走向340°的陡倾的反扭平移小断层,至于新华夏构造体系节理则很不发育。

4)歌乐山隧道地质构造与不良地质

歌乐山隧道的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经向构造体系的构造形迹与微弱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构造形迹的叠加,是近东西的挤压和北西西-南东东挤压先后构造运动的产物(前者早,后者晚)。所以,从构造角度看,歌乐山隧道可能出现的主要不良地质有:

1)构造形迹明显、强烈的南北走向的观音峡背斜核部,南北走向的逆冲断层破碎带,东西走向的张滑断层破碎带,北西走向和北东走向的剪切平移断层破碎带,陡倾岩层带和发育有大量的南北走向的层间滑动逆断层。

2)构造形迹微弱的北北东走向的小型逆断层、北西西走向的小型正断层、北北西走向和北东东走向的小型平移断层。

3)与上述断层有关的断层富水带和岩溶不良地质。

3222 岩溶地质分析

岩溶地质分析主要是研究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分析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探讨岩溶类型以及岩溶发育的定位性和定向性37。歌乐山隧道的岩溶地质特征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对于重庆地区来说,是相当典型的。

1)歌乐山隧道岩溶发育的基本地质条件

岩溶地质是岩溶作用的结果,岩溶作用是指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和物理过程(流水的侵蚀、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共同作用下,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虽然岩溶作用是化学和物理的共同作用过程,但主要是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解的化学作用,其溶解过程如下:

CO2H2OCaCO═══3Ca22HCO3

在地下水的流动过程中,伴随水溶液中的钙、镁离子的流失,碳酸盐类岩石(灰岩、白云岩)才能不断地被溶蚀。所以,岩溶发育必须具备4个基本条件,包括:存在可溶性岩;岩石透水性好;具有侵蚀性的地下水;地下水在岩层中能够流动。

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具备上述4个基本地质条件:

1)沿观音峡背斜褶皱两翼分布的嘉陵江组质纯灰岩、白云岩和雷口坡组顶部的灰岩是溶解性很强的碳酸盐类岩石,隧道穿越这样的强溶性岩段长达1 100m,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

2)歌乐山隧道穿越的强溶性岩段地处观音峡背斜两翼,层间滑动明显,层间滑动断层和与层间滑动断层同生、伴生的节理、裂隙均很发育;同时,从地质构造角度看,强溶性岩段还可能发育有南北走向的逆冲断层及其同生、伴生的节理和压节理,东西走向的张滑断层及其同生、伴生的节理和张节理,北西走向和北东走向的剪切平移断层及其同生、伴生的节理和剪节理;可能发育北北东走向的小型逆断层及其同生、伴生的节理和压节理,北西西走向的小型正断层及其同生、伴生的节理和张节理、北北西走向和北东东走向的小型平移断层及其同生、伴生的节理和剪节理。上述断层、节理的存在为地下水的流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空间,所以,歌乐山隧道穿越的强溶性岩段透水性好。

3)歌乐山隧道所处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雨量充沛,施工雨季6个月,年降水量1 0001 400mm,地表径流量大,地下水活跃,水交换条件好,水的溶蚀能力强。所以,歌乐山隧道的地下水具有很强的侵蚀性。

4)歌乐山隧道标高约海拔250m,隧道地表中线标高海拔500600m左右。隧道所处地区存在两个侵蚀基准面:一是山区河流水面形成的局部侵蚀基准面,大约标高440m,位于隧道上方;二是长江、嘉陵江水面形成的区域侵蚀基准面,标高大约200m,位于隧道下方。隧道位于区域侵蚀基准面以上,水在岩层中能够由高向低流动,从而为岩溶作用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条件。

2)影响歌乐山隧道岩溶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

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有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和地质因素。在地质因素中,主要包括侵蚀基准面、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4个方面,前三者已在歌乐山隧道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中阐述过,这里不再赘述。

地质构造是影响岩溶发育的重要条件,它特别影响岩溶发育的类型及定位性和定向性。在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影响岩溶发育的地质构造有一般断层,层间滑动断层,可溶岩与不溶岩、强溶岩与弱溶岩的接触带。

1)一般断层和断层破碎带。从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来看,可溶岩的岩段内可能出现的南北走向的逆冲断层破碎带、东西走向的张滑断层破碎带、北西走向和北东走向的剪切平移断层破碎带,以及可能出现的北北东走向的小型逆断层、北西西走向的小型正断层、北北西走向和北东东走向的小型平移断层等,均是岩溶发育的有利构造部位。其中,地面地质详细调查中,在嘉陵江组强溶岩中实见的F1平移断层和F2逆断层,均发现了暗河的入口和出口。

2)层间滑动断层。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可溶性岩地区岩石(嘉陵江组灰岩和雷口坡组顶部灰岩)位于紧闭的观音峡背斜的两翼,岩层倾角陡立,层间滑动明显,形成大量层间滑动断层和断层破碎带。层间滑动断层的存在,由于岩石破碎,易被地下水溶蚀,同时,由于断层破碎带的裂隙发育,也为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和存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歌乐山隧道施工过程中揭露出来的岩溶地质体(溶洞、淤泥带)几乎全部顺层发育,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强溶岩或可溶岩与不溶岩或弱溶岩接触带。强溶岩或可溶岩与不溶岩或弱溶岩的接触带部位,特别是强溶岩或可溶岩位于不溶岩或弱溶岩的上部条件下,由于一种岩石强溶或可溶,而另一种岩石不溶或弱溶,这种被溶蚀能力的差异,必然会使前者充当溶蚀含水层,后者充当不溶隔水层,并在两者的接触带内形成溶蚀地质体。歌乐山隧道嘉陵江组质纯灰岩与上覆的雷口坡组泥灰岩之间的接触带和与下伏的飞仙关组页岩之间的接触带,就是隧道可溶岩与不溶岩或弱溶岩最主要的接触带,并分别在背斜两翼可能形成四个岩溶发育地带,为此,在隧道施工设计中各自设计了40m长的超前帷幕注浆区段,如图310所示。除此之外,在飞仙关组内部也存在强溶岩或可溶岩与不溶岩或弱溶岩的接触带,也是小型岩溶发育的有利部位。

310 歌乐山隧道纵剖面

1-地层界线;2-不整合界线;3-断层;4-隧道;5-观音峡背斜;6-新田沟组;7-珍珠冲组;8-自流井组;9-须家河组6段;10-须家河组35段;11-须家河组2段;12-须家河组1段;13-雷口坡组;14-嘉陵江组;15-飞仙关组

3)歌乐山隧道主要岩溶不良地质

依据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岩溶地质分析,特别是影响岩溶地质发育的地质构造分析,判定该区发育的岩溶不良地质主要有暗河、岩溶淤泥带、溶洞三种,并以前两者为主3738

1)暗河。从基本地质条件看,暗河发育于侵蚀基准面的上部,如果一个地区既有局部侵蚀基准面又有区域侵蚀基准面,那么该区就有发育两层暗河的可能;从控制暗河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看,暗河主要发育于由强溶岩或可溶岩组成的大型、较大型背斜或向斜褶皱的核部,发育于强溶岩或可溶岩内部的断层破碎带,也可发育于强溶岩或可溶岩与不溶岩或弱溶岩的接触带中。

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既有以山区河流河面为准的局部侵蚀基准面,又有以长江、嘉陵江江面为准的区域侵蚀基准面,所以,该区具有发育两层暗河的基本地质条件。当然,能否形成下部的第二层暗河,还要综合考虑作为区域侵蚀基准面的长江、嘉陵江的位置远近和区域内其他岩溶的发育情况。

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的嘉陵江组质纯灰岩、白云岩内部存在一定数量的各类断层破碎带,特别是南北走向的逆冲断层破碎带和北东走向的平移断层破碎带,并且还存在四个规模较大的强溶岩或可溶岩与不溶岩或弱溶岩的接触带,这些有利的构造部位为该区暗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

2)岩溶淤泥带。本文在对歌乐山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研究中,首次在我国隧道隧洞施工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岩溶地质类型——岩溶淤泥带。它是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隧道、隧洞和矿井建设等地下工程施工的重要安全隐患。然而,对于这种岩溶地质现象,国内外工程地质界,特别是铁路、公路和水电行业从事隧道隧洞工程地质研究的工程地质界尚觉得很陌生。

地下岩溶分为以水为主、无充填物的岩溶洞穴、管道和以泥沙、碎石块石充填物为主的岩溶塌陷两大类型。前者主要是溶洞、暗河,后者主要包括岩溶陷落柱和岩溶淤泥带。显然,岩溶淤泥带属于地下岩溶中岩溶塌陷的一种类型。

岩溶淤泥带是地下岩溶地质现象,同样,它的形成满足岩溶发育的4个基本条件。但是,它作为地下岩溶的一种特殊类型,有其特殊的成生地质构造环境和形成过程。

岩溶淤泥带成生的构造环境:①强溶岩或可溶岩组成的紧闭背斜褶皱核部的“二次纵张”断层或与背斜轴线垂直的横张断层的断层破碎带(图311);②强溶岩或可溶岩组成的倾没向斜褶皱的翘起端或倾没背斜褶皱的倾没端呈放射状展布的张性正断层的断层破碎带(图312);③与岩层走向一致的、由强溶岩或可溶岩组成的陡倾岩层的层间滑动断层破碎带(图313)。

311 与背斜褶皱轴线垂直

的岩溶淤泥带

312 与倾没向斜褶皱相关

的岩溶淤泥带

313 与陡倾岩层相关的岩溶淤泥带

岩溶淤泥带的形成过程:强溶岩或可溶岩中的断层、节理,特别是前述的张滑正断层的断层破碎带、陡倾的层间滑动断层破碎带,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破碎的岩石越溶越少,裂隙或破碎带越溶越宽,伴随两壁岩块或碎石的坍塌和水流携带大量地表土壤、残坡积泥沙并以其填入这种岩溶形成的溶沟,就形成了“溶沟式”岩溶淤泥带(图314)。

314 岩溶淤泥带形成示意

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的岩溶淤泥带:如前所述,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具备岩溶淤泥带发育的基本地质条件,特别是局部山区侵蚀基准面和长江、嘉陵江区域侵蚀基准面的同时存在,为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同时发育溶洞暗河和岩溶淤泥带提供了有利的内在因素,即局部山区侵蚀基准面之上发育溶洞暗河(已实见几个暗河出口),长江、嘉陵江区域侵蚀基准面之上发育岩溶淤泥带。

大量的、与岩层走向一致的、赋存于陡倾的嘉陵江组质纯灰岩内的层间滑动断层破碎带,为大量岩溶淤泥带的成生提供了另一个有利的、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

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的嘉陵江组质纯灰岩分布区,在风化、剥蚀的外力地质作用下,地貌上以洼地或封闭洼地出现,地表赋存了大量地表水体,如水田、湖沼、浅湖甚至水库,这为岩溶淤泥带的成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因素。

3)溶洞。溶洞作为地下岩溶的一种类型,其规模有大有小。

规模较大的溶洞常常与强溶岩、可溶岩中的断层破碎带,特别是与张性断层破碎带和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会所形成的复合断层破碎带密切相关,这种溶洞的规模可以很大,甚至可以形成巨大的岩溶“厅堂”。某些规模较大的溶洞也与强溶岩、可溶岩同弱溶岩、不溶岩之间的接触带有关,但这种溶洞的规模一般不会巨大。

小溶洞则主要与强溶岩、可溶岩中的节理、小裂隙密切相关。这些小溶洞可以单独组合,形成小“溶洞群”,但大多数小溶洞常常与大溶洞、暗河或岩溶淤泥带等规模较大的岩溶地质体密切伴生,并分布其两侧,成为这些规模较大或很大的岩溶不良地质的前兆。

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规模较大的溶洞发育条件:观音峡背斜两翼的嘉陵江质纯灰岩、白云岩和雷口坡组上部灰岩属于强溶岩、可溶岩,如前所述,其内部发育有断层破碎带,还存在4个规模较大的强溶岩或可溶岩与不溶岩或弱溶岩的接触带。观音峡背斜核部及其邻近区段的飞仙关组地层中,也存在很多质纯灰岩同泥岩、页岩的接触带及其层间滑动断层。这些条件,为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较大溶洞的发育提供了前提。

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小溶洞的发育条件:如前所述,嘉陵江质纯灰岩、白云岩和雷口坡组上部灰岩和飞仙关组部分灰岩、白云岩中,存在大量节理和裂隙,特别是大型岩溶地质体旁侧,节理、裂隙更为发育。这些条件,为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小溶洞甚至小“溶洞群”的发育提供了前提。

3223 煤系地层及瓦斯地质分析

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煤系地层主要分布在观音峡背斜两翼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地层。

1)煤系地层分析

须家河组煤系地层位于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泥灰岩、页岩的滨海沉积相之上,基本属于具有海陆交互相性质的、滨海沼泽成因的近海型煤系地层。

近海型煤系地层具有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岩性、岩相和煤层厚度稳定等特点。但在一般情况下,煤层厚度小或较小,煤层的层数也不多。在我国南方,这类煤层常常含大量黄铁矿等高硫矿物,形成高硫煤层。

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的须家河组煤系地层主要含7层煤,煤层厚一般为2050cm,最厚可达1m,其中第一、三、五段为主要含煤段。

2)瓦斯地质分析

区内须家河组煤层薄、煤质差,众多采煤坑道均采用竖井自然通风。根据区内土主镇的一个镇办小煤矿测量,掌子面瓦斯浓度一般为02%04%。经施工方测量,歌乐山隧道进口段煤层瓦斯压力023MPa,瓦斯涌出量为0102m3/min;隧道出口段煤层瓦斯压力为0519MPa,瓦斯涌出量为0398m3/min。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瓦斯监控,特别是在重点区段要加强瓦斯监控与抽放,以防止出现瓦斯事故35

3)与煤系地层有关的不良地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须家河煤系地层中含有瓦斯,煤层瓦斯仍属于煤系地层存在的一种不良地质。

须家河组煤系地层共含有7层煤,虽然厚度都不大,但小煤窑广布,大多废弃或坍塌,形成大量历史现代采空区,并且小煤窑洞口标高均高于隧道线路,所以采空区和老窑积水就成为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与煤系地层有关的最主要不良地质。

323 隧道不良地质宏观预报及其应用

隧道不良地质宏观预报是在隧道所在地区开展详细地面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地面地质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地层地质调查、地质构造地质调查、岩溶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4个方面。地面地质调查工作不但为隧道洞体不良地质宏观预报提供了基础,而且为后续的具体隧道洞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和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工作提供了预报的理论指导原则4748

在地面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地质力学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入的地质条件分析,从而作出隧道不良地质宏观预报。

以歌乐山隧道为例,在以上进行了深入的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岩溶地质分析研究和煤系地层与瓦斯地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歌乐山隧道不良地质宏观预报如下。

1)歌乐山隧道主要不良地质类型及其发育程度

1)不良地质类型。预报歌乐山隧道主要不良地质类型有:观音峡背斜核部、断层破碎带、溶洞、暗河、岩溶淤泥带、煤系地层中的采空区或老窑、断层富水带。

2)发育程度。由于地面地质调查中发现的一般断层很少,仅见F1F2F3三条小断层,在地面地质调查与复查中确实发现了大量的、规模很小的层间滑动断层,所以,预报隧道洞体很少出现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

预报溶洞、暗河、岩溶淤泥带很发育,特别是暗河、岩溶淤泥带将是隧道洞体遇到的最主要不良地质。

预报在煤系地层中的隧道洞体会遇到采空区或老窑,但数量很少。这是因为隧道埋深较深,除个别煤层厚度达到1m外,其他大多数煤层很薄,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开采如此深度、极薄煤层都不合算。

预报有局部出现断层富水带的可能。

2)歌乐山隧道主要不良地质分布规律

不良地质的分布规律,主要是指不良地质的定位性和定向性。观音峡背斜核部节理发育带分布在地层倾向转折部位及其附近40m的范围内,走向南北。

层间滑动断层主要分布在须家河组第六段(T3xj6)灰白、浅灰色中厚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第二段(T3xj2)浅灰、灰色、灰黄中厚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特别是砂岩与泥岩接触带上;分布在嘉陵江组质纯灰岩、白云岩中;分布在飞仙关组灰岩与泥岩、页岩接触带上。走向南北。

由于暗河、岩溶淤泥带和溶洞等岩溶地质体发育需要特殊的地质条件,所以,其分布规律也有特殊表现。

1)暗河。暗河形成的岩溶特征是既有垂直下蚀也有近水平溶蚀,具体如下。

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观音峡背斜两翼的嘉陵江组质纯灰岩、白云岩中。因为这是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唯一的大面积展布强溶岩、可溶岩的地层,并且,只有该地层中发育有两条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即F1F2断层,沿两条断层破碎带已经实见暗河的入口和出口。

剖面上:暗河主要分布在隧道洞体上方、本区第一个侵蚀基准面之上,基本不与隧道洞体相遇。因为如前述,本区具有两个侵蚀基准面,即以局部山区河流河面为准的第一个侵蚀基准面(海拔标高440m)和以长江、嘉陵江江面为准的第二个侵蚀基准面(海拔标高200m)。山区河流距离嘉陵江组质纯灰岩、白云岩分布区很近,而距离长江、嘉陵江很远,“习惯于走捷径”是一个普遍的自然法则,在第一个侵蚀基准面已经提供暗河发育的充分条件下,该区暗河一般不会“舍近求远”、“舍浅求深”在第二个侵蚀基准面之上成生。当然,也不能绝对排除在第二个侵蚀基准面之上成生第二层暗河的可能性。

2)岩溶淤泥带走向南北,形成特征如下。

平面上:与本区暗河一样,主要分布于观音峡背斜两翼的嘉陵江组质纯灰岩、白云岩中。原因和上述相同,这是歌乐山隧道所在地区唯一的大面积展布强溶岩、可溶岩的地层,并且该地层中发育有大量的层间滑动断层。

剖面上:由于岩溶淤泥带的岩溶特征以垂直下蚀为主,并与地表直接相通,所以本区的岩溶淤泥带属于发育于延伸很深的、陡倾的层间滑动断层破碎带之中的一类,岩溶淤泥带在剖面上的分布可以穿过本区第一个侵蚀基准面,直达第二个侵蚀基准面之上。

3)溶洞。相对于较大的溶洞主要发育于飞仙关组局部质纯灰岩与泥岩、页岩接触带的层间滑动断层破碎带中,小溶洞或溶洞群主要发育于暗河、岩溶淤泥带和大溶洞的旁侧。

采空区和老窑。只能出现在须家河组的第一、第三、第五岩段,因为主要煤层集中分布于这三个岩段之中。走向南北。

断层富水带主要是须家河组含厚层砂岩的第二、第六岩段中的断层或层间滑动断层,还有其他地层中上、下盘分别为厚层砂岩和泥岩的断层,如F3断层。

3)歌乐山隧道不良地质特征

1)观音峡背斜核部。由于观音峡背斜核部主要由飞仙关组泥灰岩、泥岩、页岩等中硬岩和软岩(也是不溶岩、弱溶岩)组成,所以节理一般不会很发育,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小,也不会形成岩溶地质体。

2)断层破碎带。一般规模都很小,特别是层间滑动断层规模更小。

3)溶洞、暗河。本区规模稍大的溶洞主要发育于飞仙关组地层中。由于该地层所含的强溶岩地层规模都不大,层数也不多,所以预报隧道洞体遇到的规模稍大的溶洞数量有限。由于溶洞一般不与地表直接连通,且隧道位于本区第二侵蚀基准面上方,埋深较深,所以在隧道所在的深度出现的溶洞水,除底部有少量淤泥外,一般应以清水为主。预测超前钻探时,钻孔涌水一般也以清水为主,其静储量有限,基本无动储量,初始压力较大,伴随静储量的减少而减小。如前所述,暗河很难成生于本区第二侵蚀基准面之上,即隧道洞体很难遇到暗河。如果有暗河出现,一般也以较清水为主,可夹有具有分选和磨圆的沙粒或小砾石。预测超前钻探时,钻孔涌水的物质具有同样的表现。隧道如遇到暗河的垂直管道,水会有很大压力;若遇到水平河道,水则一般压力很小。由于暗河水与地表水体连通,既有静储量,又有源源不断的动储量,所以地下水的涌水量将无变化。

4)岩溶淤泥带属于岩溶塌陷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特殊的岩溶地质现象。歌乐山隧道的岩溶淤泥带属于成生于陡倾强溶岩中顺层发育的岩溶淤泥带(图315),具有如下特征。

产状特征:与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一致。

形态特征:平面形态呈延伸很长的“溶沟”或断续相连的长扁豆状出现,剖面形态则为上宽下窄“V”字形或楔形,总体上呈上宽下窄的“溶沟”形态。所以,这种类型的岩溶淤泥带又称为溶沟式岩溶淤泥带。

315 岩溶淤泥带形态与充填物特征

充填物特征:沟槽内具有大量伴随溶蚀塌陷、由地表物质形成的充填物,主要有大大小小的灰岩或白云岩岩块或碎石、地表土壤或风化残坡积物质和泥水。

在剖面上,其充填物的物质组成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上部以灰岩或白云岩岩块或碎石为主,夹有地表土壤或风化残坡积物质;中上部为灰岩或白云岩岩块或碎石与地表土壤或风化残坡积物质混杂;中下部以地表土壤或风化残坡积物质为主,夹有灰岩或白云岩岩块或碎石;下部则以浑浊的泥水为主,上清下浑,底部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泥沙和棱角明显的小碎石。

隧道与不同深度的“溶沟式”淤泥带相遇,会有不同的表现。对于歌乐山隧道来说,由于隧道埋深大多与“溶沟式”淤泥带下部的位置相当。超前钻探的大多数钻孔开始时会喷出具有很大压力的、浑浊的泥水并夹带大量的泥沙和棱角明显的小碎石,然后才逐渐转为仍然具有较大压力的、黄色的浑水。

地表有水体覆盖时,固体充填物为饱水松软湿性;地表无水体覆盖时,潜水面以上的固体充填物呈干性,潜水面以下为饱水松软湿性。

与地表的关系:直接连通。隧道与其相遇,若出现塌方,又未能及时支护,像有些断层破碎带一样,可一直坍塌至地表;若出现大量漏水,又未能及时封堵,可在地表形成沟槽式或串珠状陷坑,如图316所示。

316 歌乐山隧道进口岩溶淤泥带的地表陷坑

5)采空区或老窑。预报隧道可能遇到极少量的采空区或老窑,基本无水。因为小煤窑的洞口几乎全部位于歌乐山两侧坡度较大的山坡上,不具备沿洞口进水的条件。

6)断层富水带。虽然断层富水带也可以形成集中涌水,但是,由于断层水的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砂岩中的基岩裂隙水,很少和集中水源连通,所以,歌乐山隧道洞体的断层水一般涌水量不是很大,且多为清水。

4)歌乐山隧道洞体不良地质体宏观预测

1)观音峡背斜核部。节理相对较发育,对围岩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可出现局部掉块,一般不会出现塌方。

2)一般断层破碎带。除了发育成岩溶不良地质的断层破碎带外,由于大多数断层破碎带的规模都很小,除有少量掉块外,对隧道施工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3)溶洞。主要为发育于飞仙关组地层中的规模较大的溶洞,可在隧道施工中造成涌水量1050m3/h的涌水级的隧道一般出水,一般情况下很难形成大于100m3/h的、突水级的大出水或特大出水事故。隧道一般出水对施工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大量出现的小溶洞或小溶洞群,对隧道施工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4)暗河。因为位于隧道上方,对隧道施工不构成威胁。

5)“溶沟式”岩溶淤泥带。这是对歌乐山隧道施工威胁最大的不良地质,其特点是:①数量多。广泛发育于嘉陵江组灰岩、白云岩和雷口坡组上部灰岩的大量层间滑动断层破碎带中。②压力大。内部含有大量的、具有很大压力的浑浊泥水并夹杂松软、泥化的岩块、碎石及地表土壤、风化残坡积物质。③空间大。以“溶沟式”岩溶淤泥带出现的岩溶地质体在隧道洞体的深度形成了宽20100cm、长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一条或多条溶沟集中带,具有很大的空间。④水量充足。由于“溶沟式”岩溶淤泥带多与地表直接连通,平面上的连通性也好,而隧道地表又有大量水田、浅湖甚至水库等水体覆盖,可以从各方面源源不断地提供流动地下水,所以,隧道与其相遇,将会频繁发生突泥突水事故。

6)采空区或老窑。一方面隧道施工很少遇到,另一方面遇到的少量采空区或老窑也无水,所以,对隧道施工基本无影响。

7)断层富水带。多为每小时几立方米至几十立方米的大中小型涌水级的出水,很难形成大于100m3/h的突水级的大出水,对隧道施工有一定影响,主要是对反坡施工有较大影响,但总体影响不是很大。

上述宏观预报的结论,大多已被歌乐山隧道开挖、掘进的实践所证实(见后述)。事实说明,在隧道所在地区的、详细地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隧道洞体不良地质宏观预报工作,对后续的具体的隧道洞体不良地质体超前预报和对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监测、判断和警报工作,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所以,对于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来说,宏观预测预报是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工作程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