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现在已经披露的文献史料看,毛泽东最早读《列子》的记载,是1913年12月他在《讲堂录》中对老师讲“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的记录。射虱 《列子》: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视虱如车轮,矢贯其胸而悬不绝。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有文字记载的毛泽东读“老庄”和《列子》,始于长沙求学期间。

从现在已经披露的文献史料看,毛泽东最早读《列子》的记载,是1913年12月他在《讲堂录》中对老师讲“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的记录。

那一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后转入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这年的12月,国文老师袁仲谦、伦理老师杨昌济分别开讲国文和修身课。

12月13日,上国文课时,毛泽东的课堂笔记《讲堂录》有如下记载:

射虱 《列子》: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视虱如车轮,矢贯其胸而悬不绝。(《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05页)

学生毛泽东所记,为寓言故事“纪昌学射”,出自《列子·汤问》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抚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

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讲堂录》是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的笔记,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少,只有四十七页,一万多字。

毛泽东读《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早在韶山乡下就开始了,而读《老子》《庄子》和《列子》要晚得多,因后者不在“四书五经”之列。有文字记载的毛泽东读“老庄”和《列子》,始于长沙求学期间。

1913年春季,二十岁的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12月,毛泽东还是一年级八班预料学生(第二年春季,第四师范合并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听袁仲谦的国文课,在《讲堂录》中记下《列子》内容。

从《讲堂录》所记内容分析,是对“射虱”一词语作解,表示出自《列子》。所记内容:“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视虱如车轮,矢贯其胸而悬不绝。”大抵是他自己对“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的扼要概括和理解。

《列子·汤问》篇中讲的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勤奋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故事从字面上看似乎浅显,实则文意深刻。它以十分生动的事例阐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学什么技术都没有捷径可走,都要从学习这门技术的基本功入手,扎扎实实,锲而不舍,才能尽得其巧,干成一番事业。同时也说明只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这本薄薄的《讲堂录》中能看到《列子》的内容,不仅仅说明毛泽东这时已经开始学《列子》,也说明他对“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有所偏爱。纪昌学技非常刻苦、执着、专心;珍惜时间,坚持不懈,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这大概为青年毛泽东所欣赏;或许纪昌近乎神奇的箭技为毛泽东所钦佩,所以,工工整整地把它记录下来。

学习一定要下工夫,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技术,要练成一身真功夫,需要克服无数困难,需要付出无数心血和努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绝非虚言。这也是这则寓言给人们的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