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建筑的变化

城市建筑的变化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太原,城市建筑发生变化,首先是以省政府为代表的一些公共建筑,发生了很大变化。太原最早采用新式技术进行建筑的是山西大学堂。除太原以外,山西铁路沿线工商业比较发达城市的建筑,也有一定变化。从近代山西城镇建筑变化总的情况来看,近代山西城镇的新式建筑主要有两种。
城市建筑的变化_近代山西城镇地理

三、城市建筑的变化

在近代以前,山西的城市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城市一样,以低层木架构和大屋顶为主。进入到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建筑思想和建筑技术的传入,山西的城市建筑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在近代,山西城市建筑变化最明显的是,出现了一批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工厂、学校、官署等公共建筑。除此之外,山西一些上层人士的住宅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近代时期,太原是山西各城市中新式建筑最多、变化最大的城市。在太原,城市建筑发生变化,首先是以省政府为代表的一些公共建筑,发生了很大变化。民国时期,山西省政府是由清代巡抚衙门发展而来。进入民国以后,山西省政府大院添建了一些新的西式建筑,使山西的省政府开始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如民国七至八年(1918-1919年)新建的‘自省堂’和‘进山楼’。后者又是西欧哥特式建筑的典范作品。它建造于梅山之上,地势高度加上钟楼自身高度,有俯瞰全市之势。高耸于空的楼尖把人的目光引向天空,这完全符合修建者‘进山’的意图。此外,楼身涂以赫白相间的色彩,使整个建筑显得灿烂夺目。大院内西式建筑与其他中式建筑相映照,达到了中西结合的良好效果”(132)。太原基督教青年会也是近代时期太原一个颇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基督教青年会英国工程师绘图建筑,“民国三年施工,民国五年竣工。建起的青年会南楼为青年会会务,并小型活动之用,北楼为广智院。广智院进门为一大地球模型,高有7尺,后分四厅:一为历史厅。内有屈原、柳宗元、关羽、司马迁、祖冲之、岳飞、张衡等文学、科技、史诗、民族英雄人物的图像事迹简介。二为情物厅。内有动、植、矿的标本。三为科研厅。内有单轨铁道及指南,山川测绘,以及平面、立体机器图形等。四为地理厅。内有长江、黄河、珠江以及湖泊、喜马拉雅山、长白山、五岳等地理,衬之以经济、风俗,使人开阔眼界、知国爱国、振兴创新。南北楼中间七间平房,大厅为西餐厅与书报交通亭”(133)

近代时期,太原还出现了一些以现代技术建筑的工厂和商号。这些工厂主要是指西北实业公司下属的一些工厂。如“民国十七年(1928年)新建的山西火药厂是山西最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按照图纸进行施工的建筑项目”(134),西北实业公司下属的育才机器厂“由供货洋行提供主厂房建筑和电炉安装的全套技术资料,并由礼和洋行派来一位挪威籍的工程师那斯姆(译音)进行指导”(135)。太原的一些商号也采用新技术进行建设。如1915年开办的书业诚商号“总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共28间)。整个建筑为四合院形式,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为东楼、西楼。东楼临街为中西合璧式二层楼阁式门面房”。鸣盛楼戏院也是一个糅合了西方风格的建筑,“(鸣盛楼)位于中校尉营13号。民国时期四合院。二层硬山顶建筑,面阔七间。二层明间悬出阳台”(136)

近代时期,太原的一些高级的宾馆、饭店,也采用新式技术进行建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傅公祠。傅公祠是民国六年(1917年)山西地方人士为表彰明末清初的民族义士傅山而建立的祠堂。在民国时期,傅山祠一度成为山西最重要贵宾接待场所。如1919年太原举行第七届华北运动会,英美公使由北京到太原,就住在傅公祠内,“英美公使在并小住三日,住在东辑虎营傅公祠内”(137)。傅公祠由留英博士王录勋设计建造,是一个吸收了大量西方新式建筑技术的高级宾馆。“傅公祠的大门南向,为一西式铁栅门,门上设铁制图案,门旁设传达室,”“廊的尽头为傅公祠正殿。正殿向南,五楹,气势雄伟,似普通佛殿。正殿的东面,有西式小楼一座,两层,前后通门”(138)

近代时期,太原的很多学校都是采用新式技术建筑而成。太原最早采用新式技术进行建筑的是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904年在太原城南的候家巷落成。“(大学堂)主楼为中部四层,两翼两层,砖木结构,顶部为平台,上建有方形钟楼一座,两侧翼楼各宽十间,下辟拱券式门窗,上为方形窗洞,西洋式依柱女儿墙,立面为英国中世纪城堡形式,与列柱式的围墙凯旋门式的大门组合在一起,颇为壮观。”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也较多地采用了新式的建筑技术。“(学校)主楼二层,平面呈凹字形,中心九间前设檐廊,卷棚歇山式屋顶。在建筑结构上,开始使用较大跨度的人字木屋梁架,外观设计引用西方做法,建筑装饰不拘于中国传统做法。法门综合外来建筑形式,采用中国建筑手法,中心砌圆券门洞,门内为传达室,被称之为洋式学校大门”,“主楼梁架基本上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手法,但在梁架结构处理上也有了较大改变。栏杆引用西方建筑的圆柱形花瓶式栏杆,代替保留中国传统”(139)

近代时期,太原的一些私人住宅也出现了采用新技术进行建造的趋向。这些住宅主要是指山西一些上层人士的私人住宅。如精营东边街民居就是如此,“(精营东边街民居)为阎锡山集团上层人士的公馆及高级住宅。这些别墅多采用西方建筑形式。一般住宅为传统四合院形式,但在材料和做法上受西方建筑形式的影响,建筑外形为砖石结构的券柱式,西式特点突出”。阎锡山的太原私宅也是一个比较西式化的私人住宅。阎锡山的太原私宅太原南华门东四条,是1916年阎锡山在太原任督军期间建筑的一所私人住宅。“此为洋房住宅,完全西方的建筑形式,现存楼房二栋,中、西式建筑,坐北朝南,分别约150平房米,东侧楼房三层、西侧两层,合计房屋近20间。内部设备较好,已出现卫生间、厨房等现代化住宅设施。”(140)

除太原以外,山西铁路沿线工商业比较发达城市的建筑,也有一定变化。如榆次县的晋华纺织厂“有动力室、工场五栋、仓库五处,室钢筋水泥的平房”(141)。至于山西其他城市的变化则相对较小,只有一些学校有比较零星的变化。如襄陵县高等小学“民国元年改高等小学堂为高等小学校,旧日姑汾书院系县考棚,既改组学校,学生住堂者百余人,于是将东西号改为自修室,上房改为礼堂,大堂改为讲堂,其余或改为教员室,或改为书记室,灶房门外缭以墙为体操场,改大门为西式东向云”(142),这类建筑虽然也开始融入一些西方化元素,但基本上都是由传统的建筑沿袭继承过来。

从近代山西城镇建筑变化总的情况来看,近代山西城镇的新式建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全现代的建筑。这种建筑大多为砖木混合结构,主要采用西方古典构图来进行建筑,具有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技术新、造型新的特点。这种建筑相对较少,清末时期建造的山西大学堂是这种建筑最典型代表。一种是混合式建筑。这种混合式建筑在外观上大多表现为“中西合璧”。在新式建筑中,这种建筑的数量最多。这种建筑具有融合中西方的特点。这种建筑的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许多特点,另一方面在一些局部和细节上采用了一些西方的新式技术和手法。

虽然山西各类的建筑都有变化,但不同种类建筑的变化程度却不相同。在近代时期,山西政府机构建筑明显地要慢于其他建筑。如“山西督军公署为前清巡抚旧署大堂。大堂左右柱已朽,瓦亦裂,不加修葺,异于它省督署,专尚洋式。至于文庙图书馆、教育会学校,则无不堂构一新”(143)。地方县级政府机构也是如此“(临县)民国以来行政司法各机关均分占原有宅舍,并未新营造”(144)。反映出近代时期山西政府机构的变化要明显慢于其他建筑。

就城镇个体而言,太原是山西建筑变化最大的城市;就地区来而言,铁路沿线城镇建筑的变化速度快于非铁路沿线城镇,平原地区城镇建筑的变化速度快于山区地区。如翼城县山区“多砖石之窑孔,而今富家新造之住屋,亦多修瓦盖之庐厦”,而平原地区则旧系瓦房,而今亦有用砖石券窑,或改造洋式门楼者。其室门窗户,或作圈门式,或圈面式,学校公地,大都皆然”(145)。可见,在平原地区和山区的对比中,平原地区城镇的建筑明显地要比山区更加“西化”,平原地区城镇建筑的变化速度明显地要快于山区。

近代时期,山西的城市形制基本上以方形为主。受城镇行政等级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城池的大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城关的扩展,城市的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太原、大同、榆次等铁路沿线城市的形态变化较大,除此之外,山西其他城市的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近代时期,山西城市的内部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太原是山西内部结构变化比较大城市。太原不仅是传统的商业和文化区域,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而且还出现了新兴的工业区。大同、榆次等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区域,都呈现出向火车站和城门外扩展的特点。随着教育的发展,山西城镇的文教区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山西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义务教育有很大发展,所以山西各城镇文教区的扩展,主要表现为各小学的分布区扩展很大。

市政建设是近代山西城镇发展的重要内容。太原是山西市政建设速度最快的城市。近代时期,太原不仅整治了路面、安设了路灯,而且还修建了公园、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山西其他城镇的市政建设速度相对缓慢。从总的情况来看,铁路沿线城镇的市政建设速度,要快于非铁路沿线城镇;平原地区城镇的市政建设速度,要快于山区地区城镇。

【注释】

(1)万历《太原府志》卷5,城池。

(2)光绪《山西通志》卷23,府州厅县考1。

(3)《民国二十四年太原市城关街巷祥图》,《太原市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4)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

(5)(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36页。

(6)杨纯渊:《山西历史经济地理述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7)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8)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9)光绪《山西通志》卷25,府州厅县考3。

(10)光绪《山西通志》卷28,府州厅县考6。

(11)光绪《山西通志》卷24,府州厅县考2

(12)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

(13)民国《临汾县志》卷1,城郭考。

(14)山西省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15)姚学奎:《大同娼妓拾零》,《山西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16)侯振彤编译:《山西历史辑览》,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第211页。

(17)侯振彤编译:《山西历史辑览》,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第211页。

(18)民国《临汾县志》卷1,城郭考。

(19)民国《新绛县志》卷8,营建。

(20)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汾阳县志》,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页。

(21)刘建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594页。

(22)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汾阳县志》,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433页。

(23)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汾阳县志》,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478页。

(24)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汾阳县志》,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463页。

(25)民国《翼城县志》卷3,城邑。

(26)民国《临县志》卷15,营建考。

(27)光绪《山西通志》卷23,府州厅县考1。

(28)光绪《山西通志》卷23,府州厅县考1。

(29)光绪《山西通志》卷24,府州厅县考2。

(30)光绪《山西通志》卷26,府州厅县考4。

(31)光绪《山西通志》卷25,府州厅县考3。

(32)光绪《山西通志》卷26,府州厅县考4。

(33)民国《翼城县志》卷3,城邑。

(34)民国《榆次县志》卷2,城市考。

(35)民国《榆次县志》卷2,城市考。

(36)民国《榆次县志》卷2,城市考。

(37)榆次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榆次文史资料》,第175页。

(38)榆次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榆次文史资料》,第176页。

(39)嘉庆《介休县志》卷12,艺文。

(40)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41)光绪《山西通志》卷28,府州厅县考6。

(42)乾隆《太谷县志》卷6,艺文记。

(43)光绪《榆社县志》卷1,舆地志。

(44)民国《洪洞县志》卷8,建置。

(45)陶保廉著,刘满点校:《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46)《嘉庆重修一统志》太原府,关隘。

(47)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01页。

(48)郝树候编著:《太原史话》,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页。

(49)段可明:《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太原的环境卫生状况》,《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25页。

(50)道光《阳曲县志》卷3,建置图。

(51)光绪《山西通志》卷23,府州厅县考1。

(52)道光《阳曲县志》卷3,建置图。

(53)《民国二十四(1935年)太原市城关街巷详图》,《太原市志·建置》,第102页。

(54)道光《阳曲县志》卷8,礼书。

(55)崔槐生:《太原平民中学创办经过》,《山西文史资料》第65辑,第48页。

(56)秦建基:《太原成成中学》,《山西文史资料》第65辑,第58页。

(57)任步奎:《解放前的太原商业》,《太原文史资料》第7辑,1986年,第124页。

(58)任步奎:《解放前的太原商业》,《太原文史资料》第7辑,1986年,第124页。

(59)任步奎:《解放前的太原商业》,《太原文史资料》第7辑,第125页。

(60)康耀先:《太原市的私营机器铁工业》,《太原文史资料》第7辑,第98页。

(61)《泰戈尔太原行》,《民国春秋》,2000年第3期,第31页。

(62)崔光汉整理:《民国年间在太原举行的两次大型运动会》,《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15页。

(63)光绪《山西通志》卷27,府州厅县考5。

(64)民国《临汾县志》卷1,城郭考。

(65)光绪《山西通志》卷26,府州厅县考4。

(66)民国《临县志》卷15,营建考。

(67)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225页。

(68)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233页。

(69)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245页。

(70)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181页。

(71)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213页。

(72)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211页。

(73)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163页。

(74)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239页。

(75)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317页。

(76)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125页。

(77)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175页。

(78)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177页。

(79)民国《榆次县志》卷2,城市考。

(80)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9页。

(8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第268页。

(82)民国《洪洞县志》卷16,艺文志。

(83)光绪《续修隰州志》卷1,图考。

(84)民国《新绛县志》卷8,营建考。

(85)民国《临县志》卷15,营建考。

(86)民国《解县志》卷11,营建考。

(87)光绪《汾阳县志》,县城图。

(88)乾隆《宁武府志》,府城图。

(89)道光《大同县志》卷1,城池图。

(90)民国《太谷县志》卷7,营建,庙学。

(91)平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遥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68页。

(92)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93)侯振彤编译:《山西历史辑览》,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第212页。

(94)《山西省民政厅施政纲要》,山西省民政厅编:《山西民政丛刊》。

(95)肖寿凯:《近代太原城区的环卫工作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18辑,第256页。

(96)段克明:《清朝末年代解放前太原的环境卫生状况》,《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23页。

(97)肖寿凯:《近代太原城区的环卫工作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18辑,第247页。

(98)肖寿凯:《近代太原城区的环卫工作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18辑,第248页。

(99)《山西通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建筑业篇》,第92页。

(100)肖寿凯:《近代太原城区的环卫工作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18辑,第248页。

(101)《禁止尖轮车辆行驶马路办法》,山西省民政厅编:《山西民政丛刊》。

(102)《取缔重载大车规则》,山西省民政厅编:《山西民政丛刊》。

(103)李广昌口述,刘存善整理:《太原市政公所所长卢宗孚》,《太原文史资料》第14辑,第29页。

(104)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汾阳县志》,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页。

(105)民国《临汾县志》卷1,城郭考。

(106)《各级公安局卫生调查表》(十八年九月调查),山西省民政厅编:《山西民政丛刊》。

(107)《山西通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建筑业篇》,第111页。

(108)《山西通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建筑业篇》,第134页。

(109)平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遥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61页。

(110)段克明:《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太原的环境卫生状况》,《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27页。

(111)肖寿凯:《近代太原城区环卫工作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18辑,第246页。

(112)肖寿凯:《近代太原城区环卫工作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18辑,第249页。

(113)肖寿凯:《近代太原城区环卫工作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18辑,第247页。

(114)肖寿凯:《近代太原城区环卫工作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18辑,第248页。

(115)段克明:《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太原的环境卫生状况》,《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4页。

(116)段克明:《山西太原府灰渣换烧土》,《山西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117)肖寿凯:《近代太原城区环卫工作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18辑,第247页。

(118)肖寿凯:《近代太原城区环卫工作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18辑,第248页。

(119)《山西通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建筑业篇》,第365页。

(120)段克明:《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太原的环境卫生状况》,《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27页。

(121)段克明:《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太原的环境卫生状况》,《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27页。

(122)段克明:《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太原的环境卫生状况》,《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27页。

(123)段克明:《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太原的环境卫生状况》,《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28页。

(124)肖寿凯:《近代太原城区环卫工作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18辑,第249页。

(125)《各级公安局卫生调查表》(十八年九月调查),《山西民政丛刊》。

(126)《各级公安局卫生调查表》(十八年九月调查),《山西民政丛刊》。

(127)郑嘉骥:《海子边的变迁》,《山西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128)郑嘉骥:《海子边的变迁》,《山西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129)郑嘉骥:《海子边的变迁》,《山西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5页。

(130)崔汉光整理:《民国年间在太原举行的两次大型运动会》,《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15页。

(131)民国《解县志》卷11,营建考。

(132)《山西通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建筑业篇》第540页。

(133)梁艺府:《太原基督教青年会》,《山西文史》第113辑,第565页。

(134)《山西通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建筑业篇》,第532页。

(135)卢筠:《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山西文史资料》,第63期,第29页。

(136)张玲:《太原近代民居概览》,《文物世界》,2004年第6期,第53页。

(137)崔汉光整理:《民国年间在太原举行的两次大型运动会》,《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第115页。

(138)季康:《傅公祠今昔》,《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5卷,第1092页。

(139)郭英:《太原近代学校建筑概述》,《文物世界》,2003年第4期,第52页。

(140)张玲:《太原近代民居概览》,《文物世界》,2004年第6期,第54页。

(141)侯振彤译编:《山西历史辑览》,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第58页。

(142)民国《襄陵县志》卷7,学校。

(143)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83页。

(144)民国《临县志·营建》卷15。

(145)民国《翼城县志·礼俗》卷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