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甲型流感症状与普通流感区别

甲型流感症状与普通流感区别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季,传染性强,常引起暴发流行。根据RNA核蛋白的型特异性,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甲型与乙型流感病毒的植物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常发生变异,与流感的流行有关。新型流感病毒流行时,各年龄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本病常见并发症有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如气管炎、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季,传染性强,常引起暴发流行。临床上起病急,以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及疲乏无力等中毒症状为主,伴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并发肺炎。流感病毒分甲、乙、丙3型,甲型流感病毒常发生抗原变异,引起流感反复流行和大流行。

【病原学】 流感病毒为RNA病毒,呈球形,直径80~120nm。核心为单链RNA核蛋白,有型特异性。囊膜内层为内膜蛋白,也有型特异性。外层为脂蛋白的包膜,膜上有植物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两种颗粒,两者均有亚型和变种的特异性。根据RNA核蛋白的型特异性,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根据植物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抗原性不同,又可分为若干亚型。甲型与乙型流感病毒的植物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常发生变异,与流感的流行有关。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有3种类型:①大组变异(H和N均发生变异),每30~40年发生1次。变异幅度大时形成新毒株,由于人群失去原有的免疫力,往往引起大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②亚型变异(H发生大变异,N不变异或小变异),10余年发生1次。③变种变异(又称株的变异,H和N均小变异),经常发生。

该病毒不耐热,56℃30min、65℃5min、100℃1min即可灭活。不耐酸和乙醚,对紫外线、甲醛、乙醇和常用消毒剂均敏感,但耐低温,4℃时可存活1个月左右。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从潜伏期末即开始排病毒,病初2~3d传染性最强,传染期5~7d。动物也可能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和中间宿主。

2.传播途径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尤其是青壮年及学龄儿童,病后可获得免疫力。新型流感病毒流行时,各年龄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后1周可测出抗体,3~4周达高峰,1~2个月后渐下降,1年后下降到较低水平,特异性免疫约持续2年。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一生中可多次患流感。

4.流行特征

(1)流行特点:甲型流感除散发外,因病毒表面抗原易发生变异形成新的亚型,人群对此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故易发生暴发、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小流行2~3年1次,大流行10~15年1次,特点是突然发生,发病率高,传播迅速,传播速度与人口密度有关,形成明显高峰,流行期短,常沿交通线蔓延,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后散居。乙型流感常呈小流行,丙型流感多为散发。

(2)季节:四季均可发病,但冬、春季易流行。大流行不受季节限制,北方多在冬、春季流行,南方有时在夏、秋季流行,大流行可始自夏季,散发于冬、春季。

【发病机制】 流感病毒经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借助血凝素作用先侵入黏膜柱状上皮细胞,与细胞膜唾液酸受体结合,并在细胞内复制,复制出的病毒颗粒经神经氨酸酶的作用而释出。随后再侵入其他柱状上皮细胞。病毒在柱状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黏膜充血水肿,炎症渗出。临床出现相应症状。病毒一般仅在局部增殖,不侵入血流,故不发生病毒血症。

【病理】 单纯流感病变主要在上、中呼吸道黏膜。早期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但基底细胞正常。发病后5d从基底细胞再生,形成未分化的“过渡性”上皮细胞,2周后形成新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完全康复。老年、婴幼儿及体弱者易发生病毒性肺炎和继发性细菌性肺炎。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3d,短者数小时。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3型。

1.典型流感(单纯型流感) 本型最常见,全身中毒症状重,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呈弛张热,伴头痛、眼球后疼痛不适、全身肌肉酸痛、疲乏无力、食欲缺乏、胸骨后烧灼感。大部分患者开始不出现上呼吸道症状,2~3d后方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有时伴有恶心、腹泻等。体检呈急性病容,面部潮红,结膜充血,咽部可有充血,腭扁桃体红肿,但无渗出物;肺部可闻少许干啰音。上述症状多于1~2d内达高峰,3~4d内体温下降,其余症状随之消失,但乏力及咳嗽可持续2周以上。

2.轻型流感 轻型患者体温在39℃以下,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症状均较轻,2~3d即愈。

3.肺炎型流感(又称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原发性肺炎型流感)

(1)轻型:起病如单纯型流感,高热,1~2d咳嗽加剧,片状或块状淡灰色黏痰。肺部可闻干啰音及水泡音,量不多。X线检查,肺部有炎症阴影,1~2周后症状减轻,肺部炎症消散。此型多见于成年人。

(2)重型:此型主要见于2岁以下小儿、年长体弱者、孕妇及原有心脏病、肺部疾患、慢性疾病及长期用免疫抑制药者。起病同单纯型流感,1~2d后病情急剧加重,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咳泡沫痰、黏痰或血性痰,烦躁不安,气急,呼吸困难,发绀,全身衰竭,但无肺实变体征。双肺听诊满布湿啰音,严重者常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X线检查,双肺可见弥漫性结节状阴影,由肺门向周围扩散,边缘区阴影较少。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血白细胞偏低。抗生素治疗无效。

本病常见并发症有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如气管炎、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流感的肺外并发症较少见,主要有雷耶(Reye)综合征、中毒性休克、心肌炎及心包炎。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近期居住区或邻近地区有流感流行,有大量患者同时或相继出现,症状相同。

2.临床特点 起病急,伴高热、头痛、全身酸痛、显著疲乏无力等中毒症状,一般呼吸道症状较轻,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末梢血白细胞偏低,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偏高。

(2)鼻甲黏膜印片:发病4d内阳性率达80%~95%。取8cm×0.6cm的玻片伸入鼻道,在鼻甲上压一下即取出,用染液(1%亚甲蓝甲醇1份,1%盐基复红甲醇液1份混合)染3~5s,待干,用油镜检查,可见多数柱状上皮细胞原浆内有嗜酸性包涵体,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尚不理想。也可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检查。

(3)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取病初和病后2~4周后血清各1份,抗体效价上升4倍或以上者可确诊。前者较敏感,后者可确定亚型。

(4)病毒分离:发病3d内用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接种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或组织培养,阳性率高。

【鉴别诊断】 应与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肺炎等相鉴别。病毒的分离鉴定是唯一可靠的方法。钩端螺旋体病早期的感染中毒症状酷似流感,称为“流感伤寒型”,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及血清学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治疗】

1.一般对症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用解热镇痛药与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等治疗。抗病毒药可用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有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可缩短发热时间,减轻症状,利于疾病恢复。甲基金刚烷胺的副作用较轻,适合临床应用。亦可短时用干扰素;抗生素可用青霉素等。对肺炎型流感应及时采取控制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治疗措施。

2.中医中药治疗 分风热与风寒2种。①风热感冒。治宜辛凉解表,用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②风寒感冒。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可用葱豉汤或荆防败毒饮加减。

【预防】

1.隔离、消毒 病后1周或热退后2d解除隔离,流行期间应减少大型活动。居室注意通风,可用食醋蒸发消毒(5ml/m3空间)。

2.疫苗接种

(1)流感减毒活疫苗:为单价疫苗,每次行双侧鼻腔各0.5ml喷雾接种,用于健康成人及少年儿童,禁用于年老体弱、婴幼儿、慢性疾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者,其效果尚需进一步考核。

(2)流感灭活疫苗:主要用于老年、婴幼儿、孕妇、慢性疾病及长期用免疫抑制药者。有单价、多价两种疫苗,基础免疫在秋季进行,成人每次1ml皮下注射,间隔6~8周后再皮下注射1ml,以后每年秋季加强1次。换用新剂型疫苗时应重新进行基础免疫。对鸡蛋过敏者为禁忌。流感灭活疫苗亦有一定的副作用,接种后应注意观察和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