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山月照征人骨

关山月照征人骨

时间:2022-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山月》是乐府古题,历来以写边关将士征戍之苦及征人远别闺中愁思为主,大多苍凉悲壮。“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关山月”属汉乐府“横吹曲”,主要用笛来吹奏。既表明了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刻不容缓,又指斥了南宋当权者腐败无能,置人民死活于不顾的丑恶面目。可以说《关山月》一诗开头即写“和戎诏下十五年”,正表明了作者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本质的认识,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

(宋 许道宁 关山密雪图)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宋 夏圭 洞庭秋月图)

《关山月》是乐府古题,历来以写边关将士征戍之苦及征人远别闺中愁思为主,大多苍凉悲壮。陆游选用此题,其意也在于从这一角度切入,借以抒发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愤懑之情。这首诗写于淳熙四年(1177),当时陆游在成都幕府任职。在此以前几年,陆游曾入幕王炎,在西北前线南郑一带生活了一段时间,对前方将士和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诗中的描写具有深刻的历史感。

在这首诗中,作者眼中的现实是由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画面组成的。从其形式上看,三组画面分别写将军、壮士和沦陷区人民,但是由于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现实精神和历史思考,使画面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诗一开头便点明历史时间:“和戎诏下十五年。”“和戎诏下”是指的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主持北伐,符离兵败之后,南宋朝廷与金人所达成的屈辱和议。自此已经有十五个年头了。作者以“关山月”为题,写边地生活,但开始并未直接涉入,而是以历史的目光穿透了十多年的世事风云,回溯到十五年前的“和戎诏下”,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认识当时社会现实和边地情景的历史纵深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和戎诏下十五年”用在全诗的第一句,可以看作是作者表达全诗题旨的本原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历史事实的存在,才会形成了以下所写的各个场面。“将军不战空临边”,这是“和戎诏下”的直接结果。率军戍守边关的将军们,因为遵奉朝廷的和戎政策,所以按兵不战。“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这是两句极富典型意义的描写。“朱门沉沉”,是直接写那些手操大权的豪门贵族,躲在自己的深宅大院里,过着奢侈腐朽的生活,沉浸于歌舞声色之中;“厩马肥死”,则是侧面烘托,那些用来作战的马匹由于长期经心喂养而又疏于驰骋,所以简直肥得要死。这里“肥死”二字用于诗中,显得大胆却又贴切,其间有虚有实,既如实写了战马长期不用的状况,又暗衬了马的主人养尊处优的事实。战马尚且“肥死”,何况骑马作战的将军呢?这是作者所写的第一个画面。它暴露了南宋上层统治集团沉溺于歌舞欢乐之中,甘心向女真贵族献媚纳贡的投降面目。

接下第二个画面是写那些从军守边的战士。诗人也是从时间上入手,“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戍楼”,是边防的岗楼,“刁斗”,是军中打更报时之物。这里作者已经把“和戎诏下”的历史时间转换到边关之夜更声报月的具体时间。“戍楼刁斗催落月”一句,依稀可以想见边关上的那个不眠之夜,更鼓声声,残月西沉,戍守在岗楼上的士兵在凄清的夜风中空自怅望着月色。这是一个无言的世界,更鼓落月相对前面“和戎诏下十五年”也只是极短的一瞬间。但这中间却包含了戍边战士的苦衷,也包含了作者的沉思。“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关山月”属汉乐府“横吹曲”,主要用笛来吹奏。这三句可以说是无言世界中所包含的内容:空自戍守边关的战士,在悠悠的羌笛声中度过了无数的月落之夜,头发已经白了,更有多少满怀报国热望的志士,在长期的消磨之中,白白地暴骨沙场,可是谁能理解他们内心的衷曲!诗人在勾画这个画面时,并没有刻意渲染,而是注重于静,通过刁斗、落月、笛声以及白发壮士,沙场白骨的相互组接,在沉默中浸透了感情,使得这一具体的时空包含了无限的内涵。这个画面与前画相互对照,在表现爱国战士悲壮苍凉情怀的同时,进一步揭露了上层权贵的投降本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恨。

第三个画面是写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又是先从时间上落笔,“中原干戈古亦闻”,泛写中原战场上千古历史,点明战争历来不断,不独今日才有,这里先是顺笔一纵。“岂有逆胡传子孙!”这句与前一句相逆,一肯定,一否定,运用议论手法,在对照中得出强劲有力的结论。随后才写中原遗民,“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霄垂泪痕。”沦陷区人民在女真贵族军事集团的残酷压迫下,艰难地生活着,同在今晚的月光下,默默地含着泪,怀念自己的故国,等待着统一的时刻。这一画面写中原遗民,其中前两句议论与后两句对遗民的描写本身就是强有力的对比。议论讲少数民族贵族军事集团占据中原,自古以来都是短时间的;后两句对遗民的描写,则着意在沦陷区人民自从宋室南渡以来,五十余年苦苦的期待。既表明了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刻不容缓,又指斥了南宋当权者腐败无能,置人民死活于不顾的丑恶面目。这个画面与前面对戍边战士的描写相一致,反映了下层人民和有志之士包括作者自己对抗战恢复的积极要求,表达了对“和戎诏”的强烈谴责。

这首诗突出体现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短短十二句,却具有史诗的庄严、深刻和真切的写实特征。作者不但浓缩了自己的感情,而且尽可能地精炼了自己所认识到的社会现实。全诗实际上有两条完整串联的线索。一个是诗歌所直接展示出的现实画面:按兵不战,沉醉于声色之中的将军;白发从军、无可报国的战士;忍死垂泪、盼望恢复的遗民。诗人把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夜晚,置于同一轮孤月之下,通过月光映照出他们各自的悲欢苦乐。同时作者通过月色创造出一种忧郁悲怆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中,寄托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这是诗歌形象的表面构成。另一方面,作为一首现实主义的史诗,其间又带有作者深沉的历史思考:为什么会有白发从军、无以报国的壮士和忍死垂泪的遗民?直接的原因是那些按兵不战、纵情欢乐的将军。而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显然,根本是由于“和戎诏下”的结果。这样,陆游诗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认识就达到了最高点。他把批判的目光指向了掌握朝政大权的最高统治者。可以说《关山月》一诗开头即写“和戎诏下十五年”,正表明了作者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本质的认识,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惟其如此,才使得这首诗成为陆游诗中的现实主义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