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月骨骨软骨病

月骨骨软骨病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骨骨软骨病,又称Kienbock病。月骨与周围的腕骨以软骨关节面相互接触,缺乏肌腱附着或骨膜。坏死变扁的月骨即使在治愈后,其形状多不能恢复;关节软骨面损伤,故后期多发生骨关节病。如能在月骨发生塌陷变形和骨关节病发生之前及时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月骨已完全坏死、变形者,可行月骨切除,人工假体置入术,若桡腕关节骨关节病已严重,应考虑桡腕关节融合术。

月骨骨软骨病,又称Kienbock病。最先由Kienbock(1910)描述此病。腕骨遭受了不论是严重的或轻微损伤后,都有可能发生缺血性坏死。在腕骨中,月骨最易发生这种损伤而出现缺血坏死。

【流行病学】 月骨骨软骨病好发于20~30岁的青年人,此时骨骺已闭合,故不属于骨骺的慢性损伤,而是骨的慢性损伤。坏死的月骨骨小梁缓慢地被吸收,并且最终被爬行替代。通常骨吸收并不完全,囊腔样变区域被纤维组织或坏死组织所填充,最终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并被纤维软骨所替代。腕骨结构形态的改变,作为病程最终结果,必将出现整个腕关节的退行性骨关节炎。本病好发于腕部活动频繁者,如电钻、振荡器等操纵者。

【病因病理】

1.病因 月骨位于近排腕骨中心,活动度大,稳定性较差。月骨与周围的腕骨以软骨关节面相互接触,缺乏肌腱附着或骨膜。月骨的血供主要依靠桡腕关节囊表面小血管和腕骨间韧带内小血管。本病常起于一次较严重的外伤,如骨折、脱位或慢性反复损伤,尤其是某些手工业工人,电钻、风钻、振荡器操纵者,长期对月骨产生振荡、撞击,使关节囊、韧带、小血管损伤、闭塞,导致月骨缺血,而缺血的月骨骨内压力又增高,进一步使循环受阻,产生缺血性坏死。有些作者报告它起于先天性尺骨变异,即桡骨下端比尺骨下端长2cm时,月骨遭受桡骨的慢性挤压,如遭撞击,很易发生此病。

2.病理 它具有两个特点:患者多为成人,故修复能力远较儿童为差。坏死变扁的月骨即使在治愈后,其形状多不能恢复;关节软骨面损伤,故后期多发生骨关节病。

【临床表现】 缓慢起病。患腕胀痛无力,休息后减轻,劳动后加剧。以后疼痛逐渐加重,并持续不缓解。腕部活动受限。握力明显减弱,不能坚持原来工作。腕部轻度肿胀,月骨区有明显压痛。叩击第三掌骨头时,可引起月骨区疼痛。腕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背伸最明显。由于月骨的纵轴变短,故于握拳时,第二掌骨头的正常突出常消失。病程可长达数年。

【辅助检查】

1.X线表现 可分为四期。

(1)早期:起病后2周内,X线片阴性。

(2)二期:自数周至数月,月骨密度增高,骨内出现斑点状或囊样透亮区。初期骨轮廓仍保持正常,以后出现压缩、变扁、变小,前后径变宽,纵轴变短

(3)三期:为1~3年,月骨内呈现致密和透光区相交错,骨密度不均。部分囊腔变,骨外形不规则,畸形。邻近腕骨发生骨稀疏,关节间隙正常或稍宽。

(4)晚期:月骨呈“碎裂”状,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不平整,有骨赘,呈现骨增生的骨关节病现象。

2.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可早期发现月骨处的异常放射性浓聚。

3.CT扫描及MRI检查 近年来采用的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对腕月骨坏死的诊断和分期起了很大作用。根据Lichmem和Ross于1994年提出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如下。

Ⅰ期:常规X线片阴性,MRI可显示出可逆性髓腔水肿,或在骨扫描中也可发现异常。

Ⅱ期:使用高分辨率的CT扫描可显示骨松质硬化。

ⅢA期:月骨近极出现骨折,MRI对区分Ⅱ期还是ⅢA期有较大的价值。如果在ⅢA期诊断基础上再发现腕骨不稳定,即为ⅢB型。

Ⅳ期:为腕关节骨关节炎期,表现为月骨碎裂、压扁,关节面不平整,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出现骨赘。

4.实验室检查 可无异常发现。

【鉴别诊断】

1.月骨骨折 常有明显外伤史,骨折裂隙锐利,这与本病的月骨密度不均匀和不规则“碎裂”不同。

2.腕关节结核 有一般结核的症状和X线表现,如骨质稀疏、关节间隙模糊和变窄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

【治疗】 早期可将腕关节固定在背伸20°~30°位。固定期间定期行X线或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直到月骨形态和血供恢复为止,通常需1年左右。过早去除固定物病变易复发。如能在月骨发生塌陷变形和骨关节病发生之前及时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手术链接】 为了缩短病程,可自月骨背侧向掌侧钻孔,或将月骨内骨松质摘除,植入自体骨松质,或做月骨周围融合术,如月骨-舟骨融合术、月骨-头骨融合术,以建立新的血供应。

月骨已完全坏死、变形者,可行月骨切除,人工假体置入术,若桡腕关节骨关节病已严重,应考虑桡腕关节融合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