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春闺愁思知何处

春闺愁思知何处

时间:2022-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朝梁陆罩《闺怨》诗有“偏恨分钗时”句。桃叶渡是地名,在南京秦准河与青溪合流处,因东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而得名。南浦泛指送别之处。更何况辛弃疾词中的春天又方值“十日九风雨”,春意阑珊,落花在风雨中翻飞,这种满目不堪的自然景象更加使人怨恨难熬,愁肠寸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是梦中之言,其实与醒时心情无异。其落笔又回归于春,巧妙之处,自不待言。

(明 王谔 江阁远眺图)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首词虽然自题为“晚春”,但究竟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却历来所说不一。清代常州派论词尚寄托,故将其与作者的身世之感、政治际遇相结合,后人多沿其说。当然辛弃疾是一个英雄气十足的人,且其平生遭遇坎坷,所以讲这首词可能是某种寄托也不无道理。但如果仅从词本身来看,则毋宁说它更像是一首旖旎的爱情词,柔肠百婉,脉脉情深,表现了作者豪放词笔之外的另一方面,无怪乎清人沈谦要称之:“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填词杂说》)

词题作“晚春”,为全作确定了描写的范围和情感的基调,暗示出了伤别感春的心理,也吻合了传统闺怨词的特点。词一开即排列三个典故,既写离别又紧扣春意。“宝钗分”是指分钗赠别。钗是古时妇女的一种发饰,古时情人相别时将钗分为两股,各执一股作为纪念。南朝梁陆罩《闺怨》诗有“偏恨分钗时”句。桃叶渡是地名,在南京秦准河与青溪合流处,因东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而得名。南浦泛指送别之处。南朝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自然这些典故除了点明离别的含意,还带有春色的渲染。桃叶既是人名,又是春天中的景象,而南浦在江淹赋中又正毗连着春草春水。所以词的开篇即是对词意的交代;当然这种交代并不流于客观的白描,还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且不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是它的中心意蕴,即使词的色调也可看出感伤情绪的流露,“烟柳暗南浦”一个暗字为明媚的春天笼上了一层阴郁的愁怨,这正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表现。其下几句则是由无意识进入有意识。“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怕”显然是一种自觉的感受。怕登楼,怕纵目远眺会看到一派景色,以及别时伤心落泪的地方。欧阳修词谓“楼高莫尽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这里所写女孩子心理与辛弃疾所写的很相似。更何况辛弃疾词中的春天又方值“十日九风雨”,春意阑珊,落花在风雨中翻飞,这种满目不堪的自然景象更加使人怨恨难熬,愁肠寸断。因此止不住地要寻思“都无人管”,竟然没有人过问,这是一句极无道理却深合感情的话。自然之物人莫能御,然就思妇来讲,却极想有人能过问,以缓解自己的情感。无人能够,这样正暗示出断肠心事根本无法缓解。何况即使风雨停息之后,又会响起莺啼不断。这里化用了唐人金昌绪《闺怨》诗:“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天晴天雨都是愁,真是有点“无可奈何春去也”的味道,活脱脱表现出女子思念情人心切时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怨天尤人心理。这是上片,以对外在的打量来写闺人心理。

下片集中写闺人自身,亦是抓住具有特征性的细节。“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相传古人常用花瓣的数目来占卜,预算亲人归期。思妇因愁极无奈,只好自伤叹息,突然斜瞥到鬓上所插的花,便拔下来用以卜算。这里重复了一个很细小的动作,微妙而极具心理表现性。分明是把花一瓣一瓣地数过了,刚插回头上,蓦地又拔下重数。是疑惑自己刚卜得不准?还是要从卜算中得到短暂的寄托和安慰?总之这里表现出这个女子的痴情和内心的迷乱,几乎可以从这个动作中想象出她那愁眉双敛的面容上急切焦虑的神态来,醒来时是这样,睡梦中依然如此。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苦苦地思念,长夜难眠,对灯无语,但终于抵不过困乏的袭扰,还是不知不觉地睡去了,只剩下未及吹灭的残灯发出昏暗微弱的光投射在罗帐中她那蜷伏的身上。她实在太累了,思念无时无刻不折磨着她。只有这时才有一点点的轻松。但是却并没有解脱,思念的梦和伤春的情感仍旧笼罩她心上,以至于连梦话也是哽咽之声。“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是梦中之言,其实与醒时心情无异。讲“春带愁来”是说春日相别。而今春天已尽了,为什么离别依旧?这又是无理语,对妇人心情的恰切描写。其落笔又回归于春,巧妙之处,自不待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