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红楼梦十二曲收尾--飞鸟各投林

红楼梦十二曲收尾--飞鸟各投林

时间:2022-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单说这“飞鸟各投林”五个大字,已然道尽了“人散”的意味。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等于宣布:凡是统治阶级所拼命追求和维护的一切,都是注定要灭亡的。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就是对他们下场的形象描绘。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

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Twelve Songs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Epilogue)

birds Disperse When feed Is Gone

In power,positions come down,

In fortunes,all taels have gone;

Indebted,miss death by a hair's breadth,

Hard-hearted,stand facts on their heads;

Blood for blood,

Tears for tears:

Hate begets hate,it's not trifling,

Part or Join,fate has been playing.

Short-lived,by the last life it's destined,

Old-aged,not by luck is property determined.

Disillusioned,dedicated to religion.

Love-besotted,life is lost in Vain.

Into the woods birds have flown after feed is gone,

And it turns out to be a boundlesswaste ofwhiteness!

【评注】

这是《红楼梦曲》总收尾的曲子。

《飞鸟各投林》,是“家散人亡各奔腾”的另一种说法,与“树倒猢狲散”同义。

这首收尾的曲子是对以贾家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命运的概括,也可以说是一首带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主题歌。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有一个论断,原文摘录如下:

……这第三条大线就是“人散”。人散虽与家亡相联,又自成体段,前文已经说过。秦可卿与凤姐托梦的结语,说了两句七言诗--秦可卿也能诗!岂不甚奇?须知所谓“正邪两赋而来”之人,大抵皆属于诗人型。这是个专题,宜有专文讨论。如今只说可卿最后说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署名“梅溪”的,于此便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便欲堕泪。”可知这人散一线,是书中最后的一局--也就是结局,所以它独自构成一大经纬。

“三春去后诸芳尽”,有几层含义。一即字面义;三春(孟、仲、季,即“九十春光”)过去了,百花凋谢。二是“三春”又指书中所叙三次重要的元宵佳节--第十八回省亲,第五十四回夜宴,与八十回后某回的一次元宵节(大约是剧变的发生)。三是“三春”又指贾氏姊妹,元、迎、探,特别是探春一去,方是人散的总溃之始。这两句诗总括地表述了大势。我们当然还是“欲知其详”,去参会第五回《红楼梦曲子》正曲第末支,那首惊心动魄的《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单说这“飞鸟各投林”五个大字,已然道尽了“人散”的意味。这曲子笔大如椽,音调悲慨,总结了全书,我说是“结局”,全书的结局就是“人散”。大约不是我一时的错觉吧!

这首曲文应是每句暗切一人一事。例如“有恩的,死里逃生”,是指巧姐,正所谓“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者也。又如“欠泪的,泪已尽”,指黛玉。即此二例,其曲文体例确然可知,非我们穿凿可比。循此体例,就可以试作推寻如下: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宝钗、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元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迎春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湘云

欲知命短问前生--凤姐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秦可卿

以上12句,本以为恰好分属十二钗,但首二句并非妇女之事,而脂批于此正有总括荣宁的语义(其实应是总括贾、王、史、薛4门),那么,可知此二句是先从“家亡”领起,以下才是每句分属。又由于只剩下了十句,而“分离、聚合”明明是两者的合词并咏,这又明白了还有一句应该也是合咏二人,发现“看破的,遁入空门”也可能包括妙玉惜春二人。但细味其言,终以指惜春更为切合,盖妙玉之出家,因幼年多病,为父母所舍身,又因避权势仇家之难,方进京入园的,并非“看破”之故,因此,本句只指惜春,而并妙玉与宝钗一起,理由全在不能忘记“报应”二字是眼目。宝钗属于“无情”,书中有明文点破(她抽的花名酒筹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是为力证),这样是合榫的。

作者一生由“饮甘餍肥”的贵族子弟跌落成一个“举家食粥”的落拓文人。他看到社会处处充满矛盾斗争,一切都在运动,都在产生和消失。这种客观的辩证法印在作者头脑中,就形成了他朴素的辩证法观念。在第十三回中,作者通过秦可卿之口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这就是说“物极必反”,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这个客观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等于宣布:凡是统治阶级所拼命追求和维护的一切,都是注定要灭亡的。

曹雪芹依据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忠实地描绘了大观园内外的社会生活,正像他自己宣称的:“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因而,《红楼梦》所反映的贵族家庭的兴衰始终,是符合历史的辩证法的。作者写他们的“极盛”,正是要反衬他们的“极衰”;写他们的“赫赫扬扬”,正是要反衬他们的“烟消火灭”。

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写贾家最后又“沐天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安排一个不喜不悲的“团圆”结局,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曹雪芹设计的结局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树倒猢狲散”。按照作者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荣国府并不永远“荣”,有荣必有枯,而且要枯得很惨;宁国府也不永远“宁”,有宁必有“危”,终要有破家灭族的一天。从脂砚斋批语透露的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以后的部分情节看,贾家败落后,当年“金窗玉槛”“珠宝乾坤”的大观园要变成“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一片凄凉颓败景象。被撵出大观园的宝玉和宝钗要有一段“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困苦生活;王熙凤要有一个“身微远蹇”“回首惨痛”的可悲下场;惜春要沿门托钵,“缁衣乞食”;贾赦、贾珍之流要被撤职罢官,扛上枷锁,或被杀头,或被流放充军。贾家如此,与他们有关联的其他史、王、薛三族也一样,得势时他们互相“扶持遮饰”,势败时也要一起完蛋。他们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了去。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就是对他们下场的形象描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