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湖泊的污染状况及其影响

我国湖泊的污染状况及其影响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题仅对近几年重点湖泊的污染情况做出一些概括。我国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普遍存在着七大问题:泥沙淤积、水面退缩、沼泽化、盐化、富营养化、酸化和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缩。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湖泊水质直接影响我国整体水质状况。

我国湖泊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分布面广。全国大小湖泊共计24880个,总面积达83400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87%,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2848个,面积为80645平方千米。[1]

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水资源,它不仅是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同时还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蓄纳洪水、调节地表径流、净化水质等功能。湖泊以及周边的湿地,会对局部性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湖泊素有 “地球之肺”之称,而湖泊、水库等相对静态的水资源也被定义为重要的战略性储备资源。

我国湖泊的形成演化不仅受流域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演变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近五十年来,我国湖泊的数量、面积和分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面临着湖泊萎缩与调蓄能力减少、水质下降与富营养化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与生态退化、河湖水力和生态联系阻隔以及湖岸线和环湖地带过度开发等问题,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后果,严重影响流域居民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地,湖泊这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 “天然宝库”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有近3000个天然湖泊的中国已减少了近1000个,平均每年有20个湖泊消亡,给人民的生存带来了直接威胁。[2]

一、“十二五”前四年我国重点湖泊污染情况

根据国家环境状况公报 (下同),“十二五”前四年我国重点湖泊水质和营养化状态如下:

(一)2011年重点湖泊污染情况

环保部监测的26个国控重点湖泊 (水库)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湖泊 (水库)比例分别为42.3%、50.0%和7.7%。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总氮未参与水质评价)。

表1-1 2011年重点湖泊 (水库)水质状况

*三湖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上述重点湖泊中,中营养状态、轻度富营养状态和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 (水库)比例分别为46.2%、46.1%和7.7%。

三湖中,2011年太湖的水质总体为Ⅳ类,滇池水质总体为劣V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巢湖水质总体为V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与2010年相比,太湖的水质无明显变化,巢湖湖体水质由Ⅳ类变为V类,水质有所下降。太湖、巢湖湖体总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滇池湖体总体为中度富营养状态,与2010年相比,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好转为中度富营养。

(二)2012年重点湖泊污染情况

62个国控重点湖泊 (水库)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湖泊 (水库)比例分别为61.3%、27.4%和11.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表1-2 2012年重点湖泊 (水库)水质状况

*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除密云水库和班公错外,其他60个湖泊 (水库)营养状态监测结果:4个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占6.7%;11个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占18.3%;37个为中营养状态,占 61.7%;8个为贫营养状态,占13.3%。

(三)2013年重点湖泊污染情况

2013年重点湖泊污染情况见下表:

表1-3 2013年重点湖泊 (水库)水质状况

*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2013年,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 (水库)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与上年相比,各级别水质的湖泊 (水库)比例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 (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

(四)2014年湖泊水体水质情况

经对全国423条主要河流、62座重点湖泊 (水库)的968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 (点位)开展的水质监测,结果为Ⅰ、Ⅱ、Ⅲ、Ⅳ、Ⅴ、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 3.4%、30.4%、29.3%、20.9%、6.8%、9.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从总体情况看,Ⅳ、Ⅴ、劣Ⅴ类水质占36.9%,劣质水的比重仍占近四成。

二、我国湖泊污染的主要表现

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大幅度增加和活动的增量,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情况触目惊心,水安全正在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根据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在全国主要江河湖库划定的6834个水功能区中,有33%的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或氨氮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且为其纳污能力的4~5倍,部分河流 (段)甚至高达13倍。本课题仅对近几年重点湖泊的污染情况做出一些概括。

(一)湖泊水质严重下降

湖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与湖泊是依存关系,但湖泊也受到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特别在我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所受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普遍存在着七大问题:泥沙淤积、水面退缩、沼泽化、盐化、富营养化、酸化和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缩。其中泥沙淤积、水面退缩、沼泽化属于生态的范畴,而盐化 (重金属化)、富营养化和酸化则为环境污染。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湖泊水质直接影响我国整体水质状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部分工业布局不合理,点源污染点多面广量大;农村环境保护极其薄弱,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管理缺失,治理力度远落后于城市,加大了湖泊面源污染治理的难度;湖泊污染途径多样,污染趋向区域化,控制难度加大,例如污染物河网扩散,面源污染加重;污染物相互转移,污染区域化凸显。目前,许多湖泊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明显下降,相当部分湖泊水质甚至达到V类和劣V类,严重影响了湖泊的水生态以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就最近的2013年,据国家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国家监控重点湖泊中,水质为污染级的仍占39.3%,31个大型湖泊中,17个为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

作为我国重点治理的 “三湖”即太湖、滇池、巢湖的水质情况也不乐观,其主要特征是水质总体污染严重,水质达到V类或劣V类;湖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达到中度至重度富营养化水平,生态系统不完整,藻类占主要优势,局部有大面积水华发生;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达标情况时有出现,给人民生活用水造成危害。

(二)湖泊富营养化突出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及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湖泊污染正日益加剧,其中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湖泊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从国家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情况分析:

2011年度,国家监控26个重点湖库中,中营养状态、轻度富营养状态和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湖库比例分别为46.2%、46.1%和7.7%。2012年度,除密云水库和班公错外,其他60个湖泊 (水库)开展了营养状态监测,其中4个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占6.7%;11个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占18.3%;37个为中营养状态,占61.7%;8个为贫营养状态,占13.3%。2013年度,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 (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

湖泊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主要水污染问题之一。从我国湖泊的实际现状看,富营养化程度十分严重。全国超过半数的湖泊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大大加剧了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其中国家重点湖泊通过多年的治理,富营养化的程度有所控制,处于30%到40%上下,而湖泊数量更多的中型湖泊大部分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中型湖泊的氮磷已接近或超过富营养化浓度,同时这些湖泊滞留时间较长、水体浅,所以大部分湖泊已进入富营养化状态,部分水体已达严重富营养化水平。我国富营养化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湖区、云贵湖区,部分东北山地及平原湖区与蒙新湖区。富营养化通常表现为藻类以及其他生物的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等变化导致水质影响湖泊供水养殖等社会服务功能。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加速湖泊淤泥、沼泽化的过程。藻类代谢产生的藻类毒素,危害水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3]近年来,人为富营养化即由社会的城市化、植物营养物的工农业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排放等所引起的富营养化及其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五大淡水湖均已产生富营养的条件,水体的营养化已大大超过氮磷富营养化浓度。(三)湖泊生态系统总体处于不断退化状态

近三十年来,我国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体处于不断衰退之中,湖泊萎缩,生物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湖泊与江河水力联系受到阻隔。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过快增加、对湖泊资源的滥用和对湖泊环境的改变,湖泊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我国主要湖泊均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减少和物种单一化等一系列问题。例如,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如今滇池的生物群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建群种、特有种、敏感种的多样性大大降低,滇池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由20世纪60年代的1.08降到90年代的0。

(四)水生植被严重退化

近二十年来,我国湖泊水生植被严重退化,覆盖度下降,湖泊水生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重要的原因是湖泊流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导致入湖污染负荷量不断增加,进而导致湖泊水体理化条件改变,最终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目前,我国湖泊水生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水生植被分布面积缩小、水生植被分布深度下降、总生物量下降、物种多样性下降、耐污性较强的植物发展迅速等。例如,近年来太湖水生植物生物量大幅下降,群落类型较为单一。目前,太湖除沿岸生长有芦苇和少量湿生植物外,距岸40米的水体中已无任何大型水生植物生长。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巢湖水生植被覆盖率迅速下降,从1982年的26%下降到2005年的1%;目前巢湖沿岸带植被以湿生植被为主,沉水植物消亡严重。由于污染和人类对湖泊生态系统的扰动加剧,滇池水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和生物量严重缩小,残存的沉水植被消亡严重,水深2米以上的区域内无沉水植被存在,其分布面积严重缩小,仅为全湖面积的0.067%。[4]

(五)湖泊底泥污染严重

湖泊底泥是营养盐、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场所,是湖泊水体污染物的主要内源。底泥—水界面是各类污染物进行固、液两相交换和反应的主要场所。众多研究表明,重金属、有机物、氮磷污染物等在底泥—水界面进行着一系列的迁移转化过程,如吸附—解吸、沉淀—溶解、氧化—还原、分配—溶解、络合—解络作用等。在底泥中上述污染物又会发生生物降解、生物富集、金属甲基化或乙基化作用等。湖泊,尤其对于浅水湖泊,在条件 (如溶解氧、p H值、氧化还原电位、温度、生物及水体的扰动等)适宜时,底泥中的污染物质 (如氮、磷、重金属、有机物等)可能会重新释放到水体中造成二次污染,对水生态系统构成长期威胁。近年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底泥污染问题不断凸显,严重影响了湖泊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影响水生动植物及人类的生存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