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轻度盐碱型

轻度盐碱型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盐碱地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目前任丘市盐碱地只存在轻度盐碱型,土壤耕地面积1.49万亩,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3%,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白洋淀边及地势低洼的区域。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三是预防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松耕锄划。

一、面积与分布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盐碱地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在0.3%以下,出苗能达百分之七八十的;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0.6%,出苗率低于一半;介于中间的就是中度盐碱地。

目前任丘市盐碱地只存在轻度盐碱型,土壤耕地面积1.49万亩,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3%,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白洋淀边及地势低洼的区域。

二、形成原因及现状

各种盐碱地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一)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1.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早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2.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地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3.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沙土和黏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4.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二)任丘市盐碱地的变化与现状

任丘市地处河北省中部,属于华北半干旱地区,1980年地下水位较浅,盐碱地面积大,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0%左右,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都大量存在,春季“返盐”、夏季“脱盐”现象明显。近年来,随着降水的减少、蒸发量的增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加上耕作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施肥的推广普及,促使任丘市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危害程度减轻,至2010年只有1.49万亩的轻度盐碱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61%,主要存在于白洋淀沿边乡镇和地势较低洼的区域。

三、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措施

盐碱地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学改良。

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任丘市对盐碱地的改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随着任丘市盐碱地面积的减少、程度的减轻,盐碱地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也随之变小,现在改良的重点应是改善排灌设施、培肥地力和预防次生盐渍化的产生。

一是加强水利建设,改善排灌设施。实现浇水能够用上地表水或地下淡水,避免使用生活污水或地下咸水;达到旱季时能灌溉,夏季雨水多时能排出。

二是培肥地力。充分利用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深耕深松、轮作倒茬、合理灌溉等措施,达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目的。

三是预防次生盐渍化。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松耕锄划。设施栽培管理上要减少施肥量,并采取少量多次的浇水施肥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