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紫花苜蓿病虫害的防治

紫花苜蓿病虫害的防治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苜蓿病虫害发生,除受自身遗传特性、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外,耕种栽培措施对其影响也很大。若病害发病严重,应提早刈割,以减少病害的传播。锈病是苜蓿常见的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在温暖潮湿地区发病更重。严重时受侵害的牧草不再适宜饲喂畜禽。霜霉病的病原菌是苜蓿霜霉病菌,在高寒阴湿区发生较为严重。苜蓿根腐病普遍发生,严重地块发病率达92%,致病菌的优势种为镰刀菌、丝核菌。

(一)紫花苜蓿病虫害的防治

苜蓿病虫害发生,除受自身遗传特性、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外,耕种栽培措施对其影响也很大。只有选择合适品种,制定合理栽培措施,及时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减少损失。

1.紫花苜蓿常见病害防治

(1)苜蓿褐斑病

褐斑病又称普通叶斑病,病原是假盘菌属苜蓿假盘菌,各地均有发生。发病草叶片大量脱落,牧草和种子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病斑发生在叶片上,呈褐色,近圆形,直径0.5~2毫米,边缘不整齐,发病时叶片变黄,严重时大量脱落,造成苜蓿产量下降,可利用年限减少。在气温10~15℃、空气湿度达55%~57%时病害会大量发生。严重时,落叶率达40%~60%。侵染菌的来源主要是种子、土壤。

防治方法:使用抗病品种或与禾本科牧草间作能减少病害的发生。进行种子的清洗和消毒,合理施肥,保持氮、磷、钾肥的合理使用比例,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和杂草,控制翌年的传染源。此外应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发病后,可以喷洒世高500~1000倍液进行防治。杀虫药应在每日上午10时或下午4时喷洒,乐果乳油应间隔使用,刈草前半月内禁止使用农药。若病害发病严重,应提早刈割,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2)苜蓿锈病

锈病是苜蓿常见的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在温暖潮湿地区发病更重。其病原菌是单胞锈菌属的条纹单胞锈菌。该病主要为害苜蓿的叶片、叶柄、茎及荚果,发病时叶片下面出现小的近圆形疤状病斑,初呈灰绿色,最后表皮破裂呈粉状。锈病对牧草的正常发育,特别是对再生草的品质影响很大。严重时受侵害的牧草不再适宜饲喂畜禽。

防治方法:选用高抗病苜蓿品种是防止锈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同时应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如消灭病株残体,避免病菌越冬,适当增施磷、钾肥等。还要合理排灌,田间不应有积水,勿使草层湿度过大;病害发生严重时,应及时刈割,避免病害大量传播。建立与豆科牧草适当搭配的混播草地,当禾草受到锈病严重危害时,豆科草种可乘势生长更好,以弥补禾本科牧草因锈病危害造成的损失。在锈病发生前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1∶1∶200)喷雾。发病初期至中期喷施20%粉锈宁乳油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20克,加水70升,均匀喷雾。

(3)苜蓿霜霉病

霜霉病的病原菌是苜蓿霜霉病菌,在高寒阴湿区发生较为严重。发病后染病株叶片出现局部不规则的退绿斑,病斑上先出现灰白色霉层,最后呈淡紫色。多危害幼枝,使之畸形、弯曲、生长停滞。严重时,病株颜色变浅,生长迟缓,部分叶片枯死,产草量会下降30%~40%。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草地积水时,应及时排涝,防止草层湿度过大。增施磷肥、钾肥和含硼、锰、锌、铁、铜、钼等微量元素的微肥。铲除田间杂草及受害的苜蓿单株,尤其是注意早春铲除发病的植株。尽早对牧草进行刈割,减少菌源。草地有发病植株出现时,可使用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0.5∶1∶100),或45%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亩150~250克加水75升搅均匀喷洒。上述药液需7~10天喷施一次,视病情连续喷施2~3次。

(4)苜蓿白粉病

由白粉菌属鞑靼内丝白粉菌引起,在干燥的灌溉区发病严重。当植株的叶片、叶柄、茎或荚果受到侵染时,会出现白色粉霉斑,后期会出现黑褐色的闭囊壳。在昼夜温差大、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严重,可造成产草量下降50%,种子产量下降30%以上。

防治方法:除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外,还应该做到合理施肥,减少氮肥的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的供应。在病害发生季节提前喷洒40%灭菌丹600~800倍液,或15%粉锈宁1000倍液;在病害发生时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40%灭菌丹800~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3000~5000倍液喷雾。

(5)苜蓿黄萎病

苜蓿黄萎病菌属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轮枝菌属,该菌是一种土传真菌,从植物的根部侵染,导致叶片萎蔫褪绿变黄、皱缩卷曲,使维管束变褐引起植物矮化,严重时整株枯死。该病菌在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随风或昆虫在田间扩散,远距离主要通过带菌的种子、病残体及带菌土壤传播。第2年产草量降低15%~50%,第2年后期至第3年初期病株陆续衰弱死亡,缩短产草期。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或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清除草地中的枯枝落叶及病株残体。播前用多菌灵、福美双或甲基托布津等药物进行种子处理。病害发生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病害发生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喷雾。

(6)苜蓿根腐病

苜蓿根腐病普遍发生,严重地块发病率达92%,致病菌的优势种为镰刀菌、丝核菌。主要发生在连作苜蓿地,多发生于春冬之交。病害初期不返青,叶片黄、萎蔫,严重时整株枯死,病株根部及根茎变褐,有腐烂状,根部皮层稍开裂,有时可见根内有白色菌丝体。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或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及时排水和搞好田间卫生。播前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2.紫花苜蓿常见虫害防治

(1)斑螟类

苜蓿斑螟又称苜蓿螟,属鳞翅目,螟蛾科。苜蓿斑螟的越冬蛹在5月上旬即开始羽化,6月下旬幼虫孵化,8月中旬至下旬第1代老熟幼虫化蛹,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的羽化高峰期,第2代老熟幼虫9月中旬至下旬在土中化蛹越冬。对苜蓿田为害严重的主要是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第2茬和第3茬苜蓿。苜蓿斑螟幼虫极为活泼,遇外界触碰后身体快速扭动、翻转。幼虫还可以转株为害,取食多株苜蓿,损伤叶片,造成苜蓿减产。

防治方法:苜蓿斑螟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可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苜蓿田布设黑光灯或高压汞灯等杀虫灯诱杀成虫。对于苜蓿斑螟为害较重且临近收割期(开花率达到50%左右)的苜蓿采取提前收割的方法减少虫量,为下一茬苜蓿丰收创造条件。在苜蓿开花率未达到50%时,需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可使用绿亨101、大虫杀、通灵乳油等杀虫剂按说明兑水喷雾。

(2)蚜虫类

蚜虫以刺吸器吸取汁液,多聚集在苜蓿的嫩茎、叶、幼芽部位上,受蚜虫为害后,苜蓿叶子卷缩,花蕾和花变黄脱落,严重时植株成片枯死。为害苜蓿的蚜虫主要包括苜蓿蚜虫、豆无网长管蚜虫、苜蓿斑翅蚜虫等。

防治方法:首先选用抗蚜苜蓿品种,在栽培措施上通过早春耕地或冬季灌水均能杀死大量蚜虫,采用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或农作物轮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等措施,也能有效减少蚜虫的为害。在防治上最好采用生物防治,利用苜蓿田间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食虫蝽、食蚜蝇和蚜茧蜂等)进行生物防治。蚜虫为害严重或虫害将要大发生时,应提前收割。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10~18克加水30~50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30毫升,或5%凯速达乳油每亩30毫升喷雾。

(3)蓟马类

苜蓿草地上的蓟马主要有牛角花齿蓟马、苜蓿蓟马、花蓟马、普通蓟马、烟蓟马等。蓟马主要为害苜蓿幼嫩组织,被害叶片卷曲,以至枯死。蓟马类是北方苜蓿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各种蓟马主要发生在第1茬留种田上。蓟马为害严重时,苜蓿鲜草产量损失可达50%以上。蓟马为锉吸口器,主要为害苜蓿的幼嫩组织,将新叶表皮锉破,新叶展开后伤口愈合引起叶片畸形。

防治方法:返青前烧茬,虫害大发生前,尽快收割。利用天敌如蜘蛛捕食蓟马。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5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20~30克,或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每亩2克兑水喷雾。

(4)盲蝽类

为害苜蓿的主要是苜蓿盲蝽和牧草盲蝽,其成虫和若虫均以刺吸口器吸食苜蓿嫩茎、叶、蕾、子房,影响苜蓿鲜草和种子产量。

防治方法:在苜蓿开花达10%时刈割可减少为害。在幼虫期用除尽10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4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3000倍液喷洒。

(5)金龟子类

为害苜蓿的金龟子主要有黑绒金龟子、黄褐丽金龟子和华北大黑鳃金龟子等。其幼虫称为蛴螬,为害植物根、茎;成虫取食植株茎叶。

防治方法:播种前用5%西维因粉剂每亩1.5公斤翻入土中,或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每亩1.5~2公斤随种子撒播等,均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6)叶蝉类

叶蝉以成虫、若虫群集植物叶背面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使植物发育不良,甚至全叶枯死。

防治方法:在若虫盛发期可喷施40%乐果乳油1000倍液,50%叶蝉散乳油或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7)夜蛾类

为害苜蓿的夜蛾主要有甜菜夜蛾和苜蓿夜蛾,成虫体长约15毫米,翅展约35毫米。北方的为害期在6—11月,其中为害最重的月份为7—10月。夜蛾主要取食苜蓿的叶片,为害所造成的伤口易引起叶斑病的发生,对苜蓿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防治方法:在幼虫卷叶期,根据卷叶捏杀幼虫。在成虫期利用黑光灯和糖蜜诱杀成虫。在幼虫3龄前用药防治,可用90%敌百虫结晶、50%辛硫磷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1%7051杀虫素乳油2000~25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2.5%功夫乳油、10%杀虫王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8)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是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幼嫩苜蓿近地面的颈部,也取食颈上部的叶片,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防治方法:消灭杂草,在小地老虎发生后及时灌水,可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利用天敌(如寄生螨、寄生蜂等)防治小地老虎。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50毫升加水适量,与125~175公斤细土混拌后顺垄撒于幼苗基部,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施在幼苗根处。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50毫升拌棉籽饼5公斤,制成毒饵散放于田埂或垄沟。

(9)华北蝼蛄

全国各地都发生,但主要在北方地区,是一种杂食性害虫。成虫和若虫咬食苜蓿的幼苗根和嫩茎,同时由于成虫和若虫在土下活动开掘隧道,使苗根和土分离,造成幼苗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采用栽培技术措施改变蝼蛄的生存环境,及时灌水灭虫。用50%辛硫磷乳油,以0.1%~0.2%有效剂量拌种;同时用50%辛硫磷乳油与蝼蛄喜食的多汁鲜菜、块根、块茎或用炒香的麦麸、豆饼等混拌制成毒饵或毒谷散放于田埂或垄沟。

(10)黏虫

在高温高湿的夏季,易出现黏虫害。该害虫主要吞食叶片,如防治不及时,在几天内便可以将苜蓿的叶片吃光。

防治方法:根据黏虫的成虫即蛾子在白天会钻进草堆的特点,在牧草地里用麦秸扎成小草把插在地里,每天将草把取下,用火焚烧或将蛾子踩死,以达到消灭黏虫的目的。用黑光灯或糖酒醋诱杀成虫,方法是:用糖6份、米醋3份、白酒1份加少量敌百虫粉剂混匀,或用其他发酵有甜酸味的食物配成诱杀剂,在夜间置于田间诱杀,每5~7天换诱杀剂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