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栽培技术上的新突破

栽培技术上的新突破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苹果幼树不能安全越冬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宁夏苹果的迅速发展,也为我国北方类似宁夏地区苹果幼树安全越冬提供了科学依据,而此项措施一直沿用至今,仍有实效。因此幼龄苹果的越冬死亡问题已成为我区发展苹果的严重阻碍。因此在沙荒地栽培苹果是否能成活,栽活后能否结果,结果后产量如何,便成为当时一个突出的问题。

第三部分 栽培技术上的新突破——创新成果

一、解决了宁夏苹果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苹果幼树不能安全越冬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宁夏苹果的迅速发展,也为我国北方类似宁夏地区苹果幼树安全越冬提供了科学依据,而此项措施一直沿用至今,仍有实效。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1年开始引进苹果以来,便相继发生了幼树越冬死亡的问题(1—8年生幼树枝条抽干)而且是全区性普遍发生的严重的问题,有的果园越冬死亡率达到了50%—71%。因此幼龄苹果的越冬死亡问题已成为我区发展苹果的严重阻碍。为此,宁夏农业科学研究所永宁王太堡农业试验场、灵武园艺试验场、灵武农场等科技人员1955年正式开始,在不同的场所进行研究和探讨,魏象廷着重研究肥水管理、人工提早落叶;江育杞主要研究了对新梢连续摘心;杨才亮偏重研究防治大绿浮尘子危害。到1965年历经10年,通过调查研究、专题比较试验,建立示范园和进行生产性鉴定,采用实验室方法,进行生理生化测定,找到了越冬死亡枝条失水抽干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

1.苹果幼树抽干死亡的原因。

(1)苹果幼树营养生长停止得晚,幼树生长部分细胞分化慢,保护组织不健全,营养积累少,因而来不及作好越冬准备,这是幼树本身的越冬力弱的原因即内因。

(2)我区的气候特点是:降雨少、蒸发量大、冬季空气干燥,风大风多,气温变化剧烈,冬季低温(气温最低到-29℃—-35℃),冻土层50-100厘米,冬春期间不利的气候条件,必然会加剧幼树枝条的蒸腾失水,而幼树因根系浅,无法从冻土层内吸取水分以补偿枝条中失去的水分,结果造成了枝条含水量的逐渐减少,导致失水抽干,我区幼树大量抽干的时间是在气温回升的2—3月,不是在气温最低的1月,足见说明枝条越冬死亡确属失水抽干而非冻害。

2.预防抽干的农业措施。

(1)前促后控的肥水管理措施:营养生长前期适当多灌水,营养生长后期控制灌水施肥,提倡秋施基肥,七月份以后停止施用氮素化肥。

(2)对幼树新梢连续摘心:8月上旬对尚未停止生长的新梢进行摘心(摘去顶梢叶3—5片),对摘心后又重发的新梢一律抹除。这样起到了抑制枝条生长,积累了营养物质作用。

(3)人工提早落叶:于9月下旬—10月上旬前,捋去幼树(5年生前),1—2年生新梢上的叶片,以增强枝条的持水能力,还能减少大绿浮尘子产卵的作用。

(4)防止大绿浮尘子(大青叶蝉)上树产卵,刺伤枝条表皮,加剧冬春蒸腾失水,于9月底(23日前后)一旦发现大绿浮尘子上树产卵时,即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速灭杀酊或菊酯类1500倍,进行全树喷布及田边地角的杂草上也一并喷布,如结合人工落叶后喷药还可节省用药。

(5)选用越冬力强的品种和建立防护林。在贯彻和预防抽干的措施过程中,特别强调预防措施的综合运用,而正确的肥水管理是促进幼树安全越冬的基本措施,其他措施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二、开创了宁夏沙荒地栽培苹果的新纪元,开发了宁夏果树发展的广阔天地

宁夏是苹果发展新区,解放后才开始引种试栽。1960年以后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提水设备、电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为开发沙荒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地处灵武东山坡被沙荒地包围的灵武园艺试验场,本着果树上山占滩不与粮棉争地的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场党委书记白凤魁和场长梅林的带领下,发动全场科技人员和工人,于1959年开始在沉睡的灵武城郊东山坡下开始栽苹果,到1967年共栽了4000多亩。由于沙荒地与原有灌区熟耕地相比,地形高、风沙大、气温、土温变化大。因此,幼树栽后生长不良,缺株严重。因此在沙荒地栽培苹果是否能成活,栽活后能否结果,结果后产量如何,便成为当时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64年开始正式设置课题进行试验,魏象廷等在700亩新栽的沙荒地苹果园中,进行了沙荒地苹果幼树适期结果研究,通过连续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成功,并推动本场4千多亩苹果的生产发展,让灵武东山坡这片千年沉睡的沙荒地变成一片绿洲,成为宁夏沙荒地栽植果树的一个样板和典范。该项科研成果获得1978年宁夏科学大会奖。

试验研究结果和成功经验是:

1.长树是适龄结果的前提,水肥是长树的根本。加强肥水管理、紫花苜蓿压青、树盘覆盖等措施,九年生的小国光试验平均株高80斤,对照区平均株产4—5斤。

2.轻剪长留,缓和树势,冬夏结合,促花促果是重要的措施。六年生金冠轻剪平均株产30.8斤,中剪为22.4斤,重剪13.0斤。

3.增加栽植密度,提高早期单产是途径。幼树结果后,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和栽植密度有很大关系。如8年以上的幼树,行株距6×3米,亩平均产量2338.6斤,7×4米的亩平均产量为824.1斤,说明适当合理密植,是提高早期产量的途径。

三、开创了宁夏苹果砧木播种育苗技术和果树嫁接育苗技术的研究,完善了宁夏果树育苗技术规程,从此结束了宁夏有史以来只用分株繁殖(用根蘖苗)的方法,改用播种砧木嫁接品种育苗的方法,因而加快了苹果、梨、核果类的育苗进程为果树发展奠定了基础

1.苹果砧木种子播种育苗试验。

1955年,魏象廷在宁夏永宁王太堡农业试验场进行苹果砧木种子播种育苗研究,得出的结论:

(1)砧木沙积处理时间天数和日期:海棠种子44天,沙果、花红60天,新疆野苹果70天,小楸子60天,砂积处理日期:海棠于2月5日至10日开始砂积,新疆野苹果元月5日前后砂积。

(2)播种日期:根据分期播种试验的结果,3月15日至月底为砧木种子播种适期,此时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种子发芽出土。

(3)播种方法:开沟条播优于畦播。

2.果树育苗技术研究与优良品种苗木的推广。

20世纪60年代果树育苗由农业厅部署统一分配,1965年由农业厅和区供销社联合通知由灵武园艺场承担,除了供应全区用苗外,还保证本场大发展的用苗,由喻菊芳负责此项任务。育苗面积由1964年的37亩增加到1967年的203亩,并配合果树发展的需要,着重培育各种果树优良品种苗木向全区推广。

(1)砧木的选择:上世纪50年代苹果砧木用的山荆子、海棠,由于黄叶病和小脚病的影响,60年代以后改用新疆野苹果,70年代以后,用国光苹果作共砧和新疆野苹果,很少用海棠,不再用山荆子。

(2)各种砧木的播种量。

用国光等苹果种子,每亩2.5kg,新疆野苹果2.5kg,海棠、杜梨1.5kg,毛桃25kg,杏核25kg,李子20kg,山桃、山杏50kg。

(3)确定了不同树种的嫁接适期。

杏的嫁接时间7月上旬以前,7月中旬以后接穗不离皮,桃的嫁接时间6月下旬—8月20日,9月以后接穗不离皮;梨6月下旬—8月中旬。苹果7月—8月底,9月上旬后接穗不离皮。

(4)3年来繁殖了果树优良品种苗木60万株,除了解决本场大发展的需要外,还为本区和周边地区提供了良种苗,当前全区各大场站的30—40年生的大树苗木均来自此处。

(5)上世纪80年代以来灵武市林业局朱连成和90年代以来宁夏农林科学园艺研究所靳力、吕国华继续进行该项研究,并向全区和周边地区提供了优质良种苗1200万株,朱连成开创了宁夏果树的机械化育苗技术和枣树育苗技术的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成功。

以上育苗技术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举办学习班,在全区已得到了普及。

四、开创了宁夏果树从稀植走向密植的栽培格式,使果树产量翻番,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是果树栽培技术的一次革新,从而结束了宁夏果树栽培低产,低效的局面,并和全国的果树生产发展相衔接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果树发展的趋势是矮化密植,但宁夏的果树栽培,特别是苹果,仍然是大冠稀植,表现结果晚,产量低的局面,针对宁夏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

1.1977年—1986年,魏象廷、喻菊芳、唐世雄、苏东岩等在灵武园艺试验场,二级扬水灌区的新垦沙荒地上进行了沙地乔化砧及矮化中间砧苹果密植试验的首次尝试,对宁夏果树发展有着指导意义。

(1)乔砧密植田:栽植密度3×3米品种为金冠、秦冠为主,面积3.24亩,亩栽74株,采用一般管理,轻剪多留枝,第三年开始主枝轮替环拨的措施。栽后四年亩产291.39斤,第五年1388.86斤,第六年680.24斤,第七年2289.1斤,第八年2428.2,第九年6337.3斤。最高亩产达到7030斤,产量远远超过稀植园,九年平均纯盈余268元(每斤0.25元)。

(2)乔砧稀植田产量:1966年定植的同一地段的7×7米亩栽左右,1982年以前平均为亩产徘徊在600—800斤,从1983年(即栽后17年)开始亩产始达千斤。区内一些稀植苹果园的产量也与此相当,以上结果表明乔砧矮化密植和稀植田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M9作中间砧,不加任何促花措施的情况下第三年有43%株开花,第四年亩产860斤,第五年亩产1194.33斤,第六年亩2236斤,与乔砧密植相比又更具优越性,顶之后第六年收回全部投资,每亩盈余160元(按每斤0.25元计算),该项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2.1984—1990年魏象廷、魏天军、高克伟等在自治区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试验基地建成矮化密植园253.2亩,在试验田地下水位高、土壤理化性能不良,导致黄叶病严重的情况下,达到定植后4年见花,5年见产,矮化中间砧3年见花,4年有一定产量的良好成效。该项成果获得农科院成果二等奖。

3.1986年至1991年,园艺所、林业厅果树处,宁夏农学院园林系以及各县林业站园艺站共同组成协作组推广苹果矮化密植(5×3米、4×3米、4×2米),面积21.9万亩,达到了三年见花,四年见果,5-6年有一定产量。该项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4.梨树乔砧矮化密植试验研究。

1977年—1989年灵武农场杨材亮进行了梨树乔砧矮化密植研究,第一阶段1977年—1981年,面积0.73亩,行株距1.7×1.8米,每亩定苗218株,第三年折合亩产2858公斤,第四年折合亩产1588.5公斤,第五年折合亩产4504公斤;第二阶段是1982年—1989年面积4.5亩,行株距0.97×0.85米(宽窄行),亩栽347株,第三年折合亩产1777.3公斤,第四年折合亩产2152.5公斤,第五年折合亩产2585.8公斤。而十二年生6×7米的稀植园亩产不过1500公斤,不及矮化密植三年的产量,经验是:

(1)梨树乔砧矮化密植是实现早产、早丰的必由之路,早果必须早密。

(2)提早10年进入盛果期且收益高、成效快。

(3)利用乔砧梨苗进行密植栽培,苗源容易解决,栽植密度每亩栽200株左右为宜。主要手段是拉枝、环剥、以果压冠,在矮化控冠的同时,就完成整形任务,结构简单便于推广,该项成果已于1991年作了宁夏科技成果登记。

5.李树矮化密植试验(该项研究是《核果类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的子课题)。

1988年—1992年喻菊芳、贾惠娟、吕国华在园艺研究所进行了“李不同密度和不同整形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栽植密度分别为4×3米、4×2.5米、4×2米;整形方式为五主枝延迟开心形、变化Y字形(由二主枝、两扶养枝演变成)三主枝自然开心形;品种为5年生晚红李,取得了以下结果:

(1)行株距4米×2米,采用变化Y字形产量最高,亩产1900公斤,而同一密度采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的亩产为1534.3公斤,亩增产366.4公斤。

(2)行株距4米×2.5米采用五主枝延迟开心形,亩产1863.5公斤,而同一密度,采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的亩产为1148.4公斤,亩增产715.1公斤。

(3)行株距4米×3米,采用五主枝延迟开心形,亩产1815公斤。这一结果表明:李树一般植株较矮小,适当密植,采用五主枝延迟开心形;变化Y字形整形,有利于早期产量的提高。大距离时可采用五主枝延迟开心型;小距离时可采用变化Y字型。

五、果树多接点小枝龄一次性高接换种推广改进技术

1984年灵武农场杨材亮、丁克学等从辽宁省前所果树农场引进了多接点一次性高接换种新技术,与宁夏传统的高接换种方法(劈接、皮下接)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是适合我国北方果树品种更新的先进技术。

1.高接换种的方法、时间、范围及技术环节。

(1)用嵌芽接的方法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选树龄不超过12—20年,长势旺盛的老品种,在1—2年生枝的茎部,接芽按贴在枝的外侧,骨干枝头的粗枝接点用皮下接;树冠内部光秃带用腹,接一株10年生左右树接点75—80个,15年生大树接点450—500个。

(2)换种要按照原来树体结构和层次全面截顶,不留原种枝芽和萌蘖,一树一气接完,注意砧穗结合严密,形成层对齐,芽宁小勿大、宁露勿盖,新梢长到15—20厘米时就解缚。

2.多接点小枝龄一次向高接换种的先进性。

(1)换种成功率高,不担失败风险:因此种接法接点多、截枝细、切面小,克服了过去劈接和皮下接截枝部位低、伤口面积大、愈合慢导致接口发病的缺点,树势恢复容易。

(2)树冠容易恢复,品种更新速度快:可以实现当年换种,次年开花结果,第三年恢复或超过原有产量。

(3)效益显著、容易推广:应高接换种后新品种价格高出了老品种的3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推广速度快,到1994年宁夏高接换种株树达45万株,还带动了甘肃80万株及陕西、内蒙的小规模。1987年作为《春华秋实,果园飘香》(三次技术革新)内容之一制成了科技录像片,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六、开创了宁夏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效,为宁夏果树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病害的防治研究

1.苹果黄叶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上世纪70年代(1973—1975年),张一鸣、魏象廷、张恩珍等针对灵武园艺试验场等果园因黄叶病发生严重,影响苹果树的生长导致死亡的状况,通过对黄叶病发病原因的分析和调查研究。

(1)找到了在我区苹果黄叶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地下水位过高土壤含水量过大过湿;第二、土壤中含有重碳酸根(HCO3)和钠离子;第三、不同砧木的影响:以国光实生苗作砧木,发病率为1.8%,花红为9%,天水山定子为23.8%,吉林山定子为50%。一年生砧木苗,国光砧木实生苗黄叶病株占0.51%,新疆野苹果10.3%,怀来海棠38.4%。

(2)提出防治的方法:第一、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控制灌水次数;第二、施有机肥料改变土壤通气性和化学性质;第三、苹果砧木选用新疆野苹果,不用山定子;第四、早春萌芽前,用1%-5%硫酸亚铁溶液100公斤泡根。该项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科学大会奖。

2.国光苹果苦痘病防治试验。

上世纪80年代,针对国光苹果苦痘病的危害,影响了该品种的商品价值和外销前景,灵武园艺试验场苏东岩等和宁夏农学院的李玉鼎等于1984—1987年通过对果实含钙量的测定比较和喷钙盐的试验和钙盐溶液的浸泡等试验取得的结果是:

(1)试验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一致:病变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矿质营养、果个大小、产量、修剪、果实成熟度及贮藏等,虽然大多数果园的土壤中含钙较高,但在碱性土壤中易缺钙

(2)苦痘病的发生不仅与果实含钙有关,而且与果实的含氮/钙比值有密切关系,因此发病严重的果园必须限制土壤氮肥的施用量。

(3)在碱性土壤上除了限制氮肥施量外,还应增加对果实和叶片进行喷钙盐溶液等的措施综合防治才会更有效。

3.金冠苹果虎皮病的防治研究。

宁夏的金冠苹果在上世纪80—90年代一直保持国家级优质产品称号,并大量销售往沪、杭等南方大城市,销售价比山东、辽宁生产的同类品种高出30%,但自1990年以来该品种在贮藏期间大量果实表面发生了虎皮病(褐烫病),严重影响或威胁我区金冠苹果的销路,针对这一问题,灵武园艺场的唐世雄、雍文、魏卫东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病与栽培条件、缺钙和果实成熟度有关,提出的预防措施有:

(1)适时采收:在我区金冠的采收适期9月下旬,至少不得早于9月15日。

(2)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N、P、K搭配,注意补充P、K肥,避免N、K配施,注意补充Ca等微量元素的施用。

(3)贮藏环境保持低温,相对湿度不宜超过95%,包装箱内不要浸水,贮藏后期,适当通风,避免果实受冻。

(4)大规模贮运可选用西夏保鲜纸。

(5)采后在常温下放置15天左右,然后入窖。

(二)果树虫害的防治

60年来,果树虫害的防治由简单的人工捕杀的方法,发展到由人工防治和化学农药相结合的方法,再发展到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防治,进而开展了用生物防治和无毒矿质农药,达到无污染绿色食品的要求。

1.建国前宁夏群众果园只采用简单的人工防治的方法,如冬季摘除虫叶叶包(干枝虫),摘除枝干上的虫卵(苹果巢蛾),抹除介壳虫,刮果树皮,这种方法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控制一旦漫延的虫情,往往导致减产或绝产。

2.建国以来灵武园艺场和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于1951年开始用化学防治和人工防治相结果的方法。如用DDT防治食叶性害虫;地面撒666防治桃小食心虫;用氟乙酰胺防治介壳虫等;用乐果灭扫利防治红蜘蛛等,这些药物在果树防虫上取得良好的作用,一直使用了20多年。

3.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种类和试用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果品质量安全的重视,要求减少果品农药污染再由于某种农药的长期使用对某种害虫产生了抗药性。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淘汰剧毒农药和解决抗药性问题,区中美、唐世雄等人先后引进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分别对螨类、介虫、食心虫和卷叶蛾进行防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防治蚧壳虫的农药:西维因100—200倍适用于蚧虫早春开始为害,介虫母壳膨大初期有效;用5701农药250—500倍浓度适用于两种蚧虫(苹果吐扁蚧、桃杏球坚介)。蚧虫母壳膨大初期有效;100—150倍浓度适用于球坚母壳硬化期间(此药效比氟乙酰胺迅速)。

(2)久效磷是最理想的杀螨剂,适用的浓度为3000—5000倍,毒杀迅速而效持久,24小时内即干死脱落。

(3)防治食叶性害虫的药物:西维因25%可湿性粉剂100-300倍,5701、马拉松、双硫磷、久效磷、辛硫磷25%水剂500倍。

(4)防治桃小食心虫的农药和防治方法:用辛硫磷微胶囊(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对树盘进行全封闭性喷布,7月下旬前不锄挖树盘)或用辛硫磷1份加土100倍制成毒土撒于整理好的树盘内,再用手耙抓一次,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虫害严重的园区可于7月下旬8月上旬在树体上喷布3000倍速灭杀酊或3000倍敌杀死,可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5)防治小卷叶蛾的农药和方法:用1500倍50%的辛硫磷乳油或25%敌杀死,于5月6日,6月27日喷布药效93.2—96.35%,用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倍,于6月27日,喷布药效95—99%。

4.开创了果树虫害用生物防治的新途径。

(1)1979—1980年魏象廷、唐世雄、苏东岩从山东农林局,引进了松毛虫赤眼蜂及其寄主柞蚕茧对苹果卷叶蛾进行生物防治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在宁夏这种气候条件下赤眼蜂不仅能生存下来,而且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连续寄生率很高而从苹果枯叶蛾和兰目柳天蛾的卵粒中也发现有赤眼蜂寄生。这说明在我区利用赤眼蜂防治果树害虫有一定前途。

第二,赤眼蜂是一种广寄生性的卵寄生蜂,除了防治卷叶蛾类外,还可对药剂不易消灭的梨小食心虫防治试验,为果树防虫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生物防治。

第三,赤眼蜂的中间寄主一般用蚕卵,但我区无法饲养柞蚕,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当地能够饲养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如蓖麻蚕、柳天蛾等。题为《苹果小卷叶蛾生活史及防治的研究》获农业厅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

(2)1988年,唐世雄等引进了从辽宁省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研制成的规格500微克粉红色胶囊、桃小性诱蕊100个,用来诱捕和测报成虫,这样可以减少雌雄交配率,从而减少了虫害危害的程度,此后魏卫东、雍文在此基础上每年组织人力统一在果园内挂桃小诱捕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进行生物防治(诱杀成虫)又可起到虫情测报的作用。

(3)1997年,王春良、靳力、李秋波在宁夏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开始利用瓢虫防治蚜虫的生物防虫研究。

1999年至2004年与罗马尼亚合作,引进了一项繁殖瓢虫技术,进入了瓢虫工业化养殖工程,研究结果表明,瓢虫防治花卉、蔬菜和桃蚜虫效果显著。2002年至2008年,由国家农业部立项进行后续推广,并获得国家专利。由王春良主持的《瓢虫工业化养殖工程》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七、开创了宁夏果树利用喷灌预防苹果花期霜冻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效,为我区预防果树花期防霜冻找到了一条新途径,也为喷灌技术服务于农业开了一个好头

宁夏春季气温变化剧烈,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是苹果、梨、桃、李、杏等果树开花期,常遭晚霜为害,严重减产,据灵武园艺试验场记载,从1968到1981年的13年中有12年发生冻害,特别是1971年和1976年两次冻害减产三百多万斤;1980年灵武农场由于冻花使树冠下部2—3米的幼果全部冻死。因此花期霜冻已成为影响我区苹果、梨、核果类等果树丰产稳产的重要因素。

过去,主要采用放烟法预防霜冻,但效果甚微。1978年魏象廷从美国一家刊物上关于防霜的报道得到了启示。在灵武园艺试验场进行了利用喷灌预防苹果花期霜冻的研究,观察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喷灌的方法,对预防苹果花期霜冻的实际效益,提出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建议。

1.试验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1)试验园的品种是20年生的小国光,并有少量的元帅,金冠、青香蕉,行株距7×4米,沙壤土,地下水位2.5米左右,地势为坡地下部,试验区长200米,宽130米,每年冻害均较严重。

(2)喷灌系统:于试验区西北角建机井一眼,深80米,机泵为8JD80×23型,每小时流量为80立方米。并安装了全套相应的设施,喷水强度每小时6毫米。

(3)预防霜冻的方法:

第一,霜冻出现时,启动机泵连续喷水,利用水结冰放出的潜热补充热量,保持花器官处于0℃左右的低温条件下,减轻受冻程度。

第二,在果树通过休眠后降低芽温,控制生长度时数,使花期延后,起到减轻或避免花器受冻。从3月17日—4月21日,当气温超过7℃时开始喷水降温,降到7℃时以下就停止喷水。

第三,考虑到延后开花仍有冻花的可能,把喷灌延迟开花,和霜冻出现时,喷灌预防结合进行。

并进行了温度观察,记录了解气温变化和大气湿度;每天定时记载花期物候期,取样、抽查冻花或冻幼果情况。

2.试验结果。

(1)三年喷灌防霜的结果表明,霜冻来临时喷灌到果树上的水结冰放热,确有维持较高气温的作用,因而减轻了霜冻为害的程度,增加果实产量。1978年5月10日凌晨3时,喷区2米处最低气温-1℃,对照区-2℃,喷灌区国光苹果幼果死亡48.5%,对照区死亡80.00%,喷灌区亩产苹果11596.5斤,对照区为5665.5斤,喷区较对照区增产5940多斤。但三年来没有将气温维持在0℃,只能起到了减轻霜冻的作用。

(2)喷灌蒸发冷却延迟开花7—13天。根据花器官发育越晚越耐冻,而气候条件越往后霜冻越轻的一般规律,花期延迟后,相同低温条件下,就可减轻霜冻的程度。喷灌区1980年元帅,红玉无冻花,而对照区元帅花序、花朵受冻率为21.82%和60.94%,红玉为20%和39.9%。

(3)喷灌延迟开花加上喷灌增温预防联合效果十分明显,1981年由于花期晚7—14天,喷区无冻花现象。对照区元帅花朵受冻率为98.80%,国光为59.49%,果实平均单株产量喷区与对照比较为:元帅495.7斤:18.6斤;金冠590.2斤:161斤;青香蕉688斤:138斤;国光571.5斤:422.9斤。该项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率先研究宁夏果树冻害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为宁夏果树预防树体冻害提供科学依据

自1954年以来宁夏果树树体(因低温引起的冻害或寒流袭入)冻害曾发生过8次,每次冻害都给果树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以宁夏主要产果区灵武为例:第一次冻害1954年,冬季绝对气温降到-28℃。12年平均气温较同期低5.1℃,这次冻害当年冻死了枣树上部的多年生枝梢和绝大部分桃树,1967年、1970年、1976年、1981年以后也有类似情况,因此,研究冻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是果树生产中一个较为重要的任务,魏象廷等于1967年开始至1981年研究冻害的原因,通过调查研究对比试验、总结经验找到了原因并提出预防冻害的措施。

1.受冻的症状及部位。

(1)受冻的部位有:花芽、枝条、主干、枝杈、根茎和根部。

(2)受冻的症状:受冻较轻时各部位木质部边缘变褐色,严重时木质部髓部或皮层变褐色。

2.影响冻害程度的因素。

(1)气候条件:低温是造成果树冻害的直接因素(低温持续的时间长短是影响冻害程度)因为果树在生长的各个时期中都只能适应一定的温度条件,一旦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就会影响果树的正常生命活动。如苹果在深休眠期可耐-28℃的低温,桃-22℃,灵武长枣-26℃。但在生长活跃期,只要零下几度的低温,就足以造成严重的冻害。

(2)地形的影响:在同一地区因地形高低不同果树受冻程度不同,地形高或有一定坡度的倾斜地,冻害较轻,而低地特别是洼地果园则严重。因为冷空气团随着地形由高向低处移动,最后沉积于低洼处。

(3)栽培管理条件的影响,果树早施基肥,早追适量氮素化肥,并保持生长前期水分充分供应,后期又能及时停止追氮和适当控制灌水时,冻害就较轻,相反则重。

(4)树种和品种:不同的树种和品种在耐寒程度上差别很大,苹果属中以山定子最耐寒,其次是海棠果、新疆野苹果和苹果。同是苹果属不同品种表现不一,旭红魁、黄魁、紫云、金它恩最耐寒;早生旭、倭锦比较耐寒;新红玉、元帅、金冠次之,国光、祝光、富士,再之,青香蕉最差。

3.预防和减轻冻害的途径。

(1)园地的选择。在地形上最好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倾斜地或平坦地上建园,避免在低洼地上或在风口处建园,地下水位高于1.5米的地方不宜建园。

(2)对品种的选择,应考虑品质和耐寒力并重,从长远考虑,应通过育种的方法培育耐寒、耐贮、优质新品种。

(3)加强管理:严格实行“前促后控”的肥水管理措施。

(4)加强防护林建设和幼树(1—3年)埋土越冬。

(5)坐地苗栽培:先栽耐寒力强的砧木,再在砧木上高位嫁接栽培品种。

4.对受冻果树的处理。

(1)对受冻果树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体恢复。

(2)不要急于处理受冻后组织变褐色的枝干,因为这些树干上的形成层细胞不一定全被冻死,有恢复生长的可能性。

九、果树基地建设成绩显著

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我区南部山区等地长期驻点进行技术开发与示范研究,取得了成功。从而改变了该地区的果树生产面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山区果树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彭阳县果树基地建设。

(1)1986—1990年,张一鸣、王世平、靳建军等在彭阳县建示范园226亩,产量由1985年的2.4万斤提高到1989年的13.65万公斤,实现了“三年见花,四年见果、五年见产的预期目标”。该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2)1991—1995年,张一鸣、王春良、高治军、杨挺等继续在彭阳县进行果树基地建设开发研究,建示范园785.5亩,6—8年生水地苹果示范园亩产1143.6公斤,旱地632.7公斤,并研究总结出旱地苹果配套栽培技术和土窑洞贮藏方法及早期落叶病的防治技术。该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3)1996—2000年,张一鸣、周军、王劲松等仍然在彭阳进行了基地建设及旱地果树技术与示范,根据国内果品市场的变化,彭阳县经济林发展调整为“稳住苹果、户种杏树,酌情开发花椒、核桃等有特色的区域性经济”,并坚持“面积上规范,载植上水平、品种上新优”,以符合商品化生产的要求。2000年,全县经济林面积已达404390亩,研究推广“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技术,山杏、山桃截杆深栽先进技术。该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2.参加了宁南山区扬黄新灌区合理用水农林综合开发研究及扬黄新灌区省水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研究,取得了成功,为山区果树节水生产打下了基础,为山区庭院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两项成果分别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1)1984年—1989年,陈雀民等在同心县林业局配合下建苹果等示范园1035亩,其中苹果992亩,梨47亩、葡萄45亩,采取秋季深施肥,适时追肥,叶面喷肥并采用拉林,轻剪缓放等措施,效果良好。

1987年—1989年,何世珑等在李家岗子村研究了园种植模式,认为园四周及庄右栽葡萄,庭院内栽苹果、梨(上层)、桃(中层)、下层种瓜类,每户庭院收入由1987年的279.2元上升到1989年的1109.3元。

(2)1991年靳力参加扬黄新灌区省水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研究,负责苹果早丰早果和建立适宜庭院经济模式的研究,提出苹果进行拉枝、激素应用、主干环剥等早果早丰措施,庭院经济提出两种模式即:“上层苹果、桃李间种、下层种瓜”和“上层单种苹果、下层种植瓜菜等”。

十、首次对灵武长枣作系统的研究

1998年开始宁夏农科院喻菊芳带领灵武市林业局的朱连成、陈卫军和灵武园艺场的魏卫东、雍文及本院的魏天军在20世纪8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对灵武长枣作系统的研究。

1.研究内容:历史文化、品种特性、果实品质、育苗和栽培技术、资源调查、贮藏保鲜。

2.取得的创新成果四项。

(1)通过对灵武长枣不同树龄枣树生存地点的分布状况调查和实地测量了古树的年轮(园艺村芮玉瑞家干周2.2米,140年。推算果园村赵柱家2.23米,150年)的分析,近150年灵武长枣栽培的中心地点是灵武市东塔镇园艺村、果园村一带,即李鞑子洼附近,百年以上的长枣树近万株。

通过历时7年走访了26位60—85岁的老人所了解的情况和考证并查阅了有关资料核实,灵武长枣早在明朝弘治年间就有栽培,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一结果起到了完善和补充史料记载的作用,为研究灵武长枣的栽培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为研究我国果树优良地方品种的栽培历史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这在宁夏枣发展史上属首次。

(2)通过研究摸清了灵武长枣的品种特性包括: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结果习性,果实经济性状、物候期、根系分布等,为制定各种规程提供科学依据,这在灵武长枣研究史上属首次。

(3)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研究制定了三个地方标准:

第一,研究制定了《鲜灵武长枣》(DB64/T-419-2005)果品质量标准,为灵武长枣标准化生产,销售和贸易评判提供了依据。

第二,研究制定了《灵武长枣苗木繁育技术规程》(DB64/1417-2005)为生产优质合格长枣苗木并保证幼树早期丰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研究制定了《灵武长枣栽培技术规程》(DB64/T-418-2005)为灵武长枣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以上三个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发表,解决了灵武长枣生产中的系列问题,使灵武长枣生产有章可循,是灵武长枣优质、丰产、高效的保证,这在我区枣生产史上属首例。

(4)在资源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并已收集到灵武长枣有五个不同的类型即普通型(一般的灵武长枣),大果型灵武长枣2号,细颈型,枣刺退化型(无刺枣),早熟型,为灵武长枣系列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由喻菊芳主持完成的《灵武长枣品种特性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一、果品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1.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

1987年—1988年银川市苗木场张廷林和天津化工研究院王洪声等进行了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解决了三大技术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1)将库温控制在1℃—-1℃,较低的恒温降低呼吸强度延长了贮藏时间;

(2)采用塑料袋包装材料(小袋0.008毫米厚的冷藏专用食品袋,每袋装1.5公斤;大袋0.045毫米的食品袋,每袋装15公斤)选用无伤果穗,防止水分损耗,置于包装箱内入库;

(3)在塑料袋内装8251特制防腐保鲜剂(天津化工研究所研制)起着防腐保鲜的双重作用;

(4)保鲜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龙眼葡萄可储藏120天,好果率95.4%;玫瑰香可储藏90天,好果率82.7%;红玫瑰可储藏60天,好果率81%。经食品卫生部检验,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2.1988年—1989年,宁夏灵武农场的杨材亮和宁夏农垦局的刘吉顶进行梨果的储藏保鲜试验,试验品种采用灵武农场生产的砀山酥梨为主和少量苹果梨、锦丰、冬梨、慈梨,分别在玉泉营农场新建的简易冷库内和区果品公司果蔬冷库内,结果如下:

(1)适时早采,及时入库,迅速进入低温环境,这样可以有效抑制呼吸作用,推迟过时的衰老过程。

(2)梨果对低温的适应性与苹果略有差别,梨不但不能耐0℃以下低温,也不宜由田间直接入0℃环境,否则会引起果心及果肉变褐。因此要快速降温,入库后只需5—7天,便可把库温降至0℃。

(3)采用自发气调和清除乙烯等工艺措施,在袋内预放乙烯吸收剂、加放其他保鲜剂或杀菌剂,把梨果的呼吸作用降至最低限度,延缓了衰老过程,取得了理想的保鲜效果。

(4)本实验的工艺措施花费不多,便于推广,每公斤梨果约比一般冷库的储藏多增加0.1元。

3.苹果保鲜储藏技术研究。

(1)1986年—1987年,灵武园艺试验场黄凤鸣、唐世雄、魏卫东等,经基地办牵头,引进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玉教授的“苹果塑料袋小包装气调储藏保鲜技术,结果如下:

第一,在普遍半地下式果窖无专用通风降温的条件下供试品种,元帅、金冠、国光用兰州化工厂生产的厚0.006毫米、长100厘米宽65厘米的普通塑料袋,设处理I采前树体喷S—81(又名增甘磷,由广东顺德生化工厂生产)+乙烯吸收剂+MA(即聚乙烯塑料薄膜小包装气调储藏);处理II乙烯吸收剂+MA与处理I不同的是采前树体没喷S—81(CK)一般贮藏,苹果采后装筐入窖。

第二,经过试验,两种处理的储藏天数达180天左右,不论外观、风味均保持原状,商品价值稳定,好果率比对照提高68.2%—27.5%,保鲜果比对照果每斤净增0.33元,经济效益可观。

第三,操作技术简便易于掌握,成本低廉,每百斤果品增收3.65元。

(2)1992年—1995年宁夏农科院贮藏加研究所的田建文、叶力靳、马文平等开展了“苹果保鲜贮藏技术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用多菌灵配合二苯胺进行处理可有效防止金冠苹果和元帅(系)苹果的各种贮藏期病害。

第二,采后药剂处理NT5、二苯胺+多菌灵对金冠、元帅效果较好;NT5·CaCL2+多菌灵处理红富士、国光、秦冠效果较好。

第三,包装以0.05mmPVC袋装封口效果最好,尤其配合NT5效果更佳。

第四,在0℃—2℃条件下,金冠、元帅可保鲜到3月底。红富士,国光、秦冠可保鲜到7月初。

第五,变温条件(10℃→2℃→7℃)下,红富士、国光、秦冠可贮藏至4月底。在0.05mmPVC包装情况下,前期15℃左右的温度,逐渐降至0℃—2℃,不但不影响苹果贮藏,而且有利于保鲜。

第六,保鲜剂NT5配合PVC袋包装,在各种贮藏库中都可应用,易于操作,成本较低,贮藏效果非常显著,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4.枣果保鲜贮藏技术研究。

针对灵武长枣成熟期较集中,鲜果极不耐贮藏的问题,宁夏农科院魏天军、窦云萍于2003—2007年进行了枣果保鲜剂的开发及配套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的结果如下:

第一,明确了灵武长枣采后呼吸类型为非跃型,是一种“蔗糖”积累型的品种,而中宁圆枣是“果糖+蔗糖”积累型的品种。

第二,自主研究的枣果贮藏保鲜气体调节剂,能吸收枣果贮藏保鲜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乙烯和乙醇等有害气体,可提高灵武长枣低温贮藏的硬果率11.4%—21.8%,在配合防腐剂处理组合中,提高果肉硬度1.4kg/cm2,延缓抗坏血酸的氧化分解。

第三,自主研制了一种无公害液体保鲜剂,能有效的防治枣果贮藏过程中,由霉菌和细菌引起的长霉、腐烂软化;延缓果肉细胞衰老,提高硬好果率,延长保鲜期和贮藏期。

第四,自主研制了与枣果保鲜剂相配套的气流干燥机。

第五,研究了保鲜膜袋、预冷方式、温度、湿度、通气、着色、成熟度、保鲜剂、气体调节剂、果前钙制和钾肥等贮藏保鲜关键技术,取得了大半红灵武长枣贮藏95天,硬好果率达90.7%的室内最好效果。

第六,示范了“微型冷库+保鲜袋+保鲜剂”产地枣果贮藏保鲜模式,以及相应的贮藏保鲜配套技术,枣果贮藏三个月,病害烂果控制在5%—8%,示范贮藏销售鲜枣50万斤,半干枣20多万斤。

参加研究的人员有:灵武市临河镇长枣经济合作社王信、灵武大泉林场唐文林、中宁县林业局的祁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