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竹类植物的主要病害

竹类植物的主要病害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及小枝上。在发病严重的竹林中,病竹常大量枯死,引起整个竹林的败退。竹丛枝病在衰老的竹林中发病较重;竹林郁闭度大,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在抚育管理水平较差的竹林中发病较多。②在发病初期应及时剪除病枝并烧毁,发病严重的竹株应全株挖除并烧毁。病害都发生在2年生以上的竹子上,当年生的竹子尚未见发病。④加强检疫,防止引入病竹。毛竹发病后,轻者竹梢枯死,重者全株枯死。

第一节 竹类植物的主要病害

一、竹煤污病(竹煤病)

竹煤污病见于上海以及浙江、贵州、广东、台湾、湖南、河南等不少省市,这是一种发生相当普遍的病害,各种竹子都可能发生。

(1)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及小枝上。开始时在竹子叶片正面或小枝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丝状的煤点,后逐渐蔓延扩展,致使受害竹叶正反面、叶鞘及小枝上均可布满一层厚厚的黑色煤污层,影响竹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机能,致使竹子生长势头逐渐衰弱。病叶常易发黄、脱落。在具有煤污层的枝叶上,常常还可以见到有蚜虫和介壳虫为害,且发现有昆虫天敌(如瓢虫等)存在。

(2)发病规律。竹煤病是由蚜虫或介壳虫的危害而引起的,因为蚜虫和蚧虫的分泌物正是煤污病病菌的营养来源。蚜虫或介壳虫的危害也常常伴随着竹煤病的发生。在生长细弱而稠密的小竹上常易发生。

引起竹煤病的是真菌中的多种煤污病菌,其中以Meliola sp.为主。病菌可能以菌丝体或子囊果在病株上越冬,借风、雨、昆虫传播。病害的发生早晚及流行程度与虫媒的生活史、活动情况及立地条件有一定关系,一般规律是:春季比秋季发生重、密林比疏林发生重。

(3)防治方法。①加强竹林抚育管理,合理控制立竹密度,使竹林内有一个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和湿度环境,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②及时清除病枝并进行烧毁处理。③由于竹煤污病是由蚜虫和蚧虫的为害而诱发引起的,因此,消灭蚜虫和蚧虫是防治竹煤病的有效措施,也就是说,治病先治虫是一项根本措施。如用40%氧化乐果1 000倍液、50%马拉松乳剂1 000倍液或25%、40%亚胺硫磷乳剂300~1 000倍液等进行喷雾可除治蚜虫及介壳虫的若虫;用松脂合剂20倍液可防治介壳虫;用0.3波美度石硫合剂可杀死煤污病病菌和介壳虫的若虫;或用乐果乳剂浇灌竹秆基部土壤,使药液通过竹根吸收,也可达到治病又治虫的目的。

二、竹丛枝病(竹雀巢病、竹扫帚病)

已经发现竹丛枝病(见图4-1)可发生于刚竹、淡竹、苦竹及哺鸡竹类等很多竹种,但在毛竹上尚未发现。在上海、浙江、江苏、河南、湖南、贵州等地均有发生,在华东地区尤为常见。

(1)症状与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Balansia take)。病菌可通过孢子经风、雨水等传播,也可经带病母竹传播。竹子感染该病后,往往生长衰弱、发笋减少。在发病初期,只有个别枝条染病,病枝细弱、叶片变小。有的病枝节数增多,延伸较长。病枝的侧枝丛生,丛生枝节间缩短,叶退化成鳞片状,其顶端叶梢内在5~7月间有白色米粒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堆。秋后病枝多数枯死。病竹的枝条往往在数年内全部逐渐发病,最后全株枯死。在发病严重的竹林中,病竹常大量枯死,引起整个竹林的败退。

竹丛枝病在衰老的竹林中发病较重;竹林郁闭度大,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在抚育管理水平较差的竹林中发病较多。

(2)防治方法。①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及时砍伐老竹,保持适当的密度,注意松土和培土施肥,促进竹子生长旺盛。②在发病初期应及时剪除病枝并烧毁,发病严重的竹株应全株挖除并烧毁。③在发展新竹林时,应从无病竹林中选取母竹,严格把好检疫关,决不能用带病母竹建园、造林。④在5~6月份用粉锈宁250倍液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每周1次,连喷3次。⑤选用抗病竹种(品种),如毛竹。

img43

图4-1 竹丛枝病

三、竹秆锈病(竹褥病)

竹秆锈病(见图4-2)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都有发生,已发现危害淡竹、刚竹、哺鸡竹类、箭竹及刺竹等不少竹种,但在毛竹上尚未发现。

img44

图4-2 竹秆锈病

竹秆被害后,材质变黑发脆,影响观赏和工艺价值。

(1)症状。竹秆发病后,病部最初产生梭形褪色黄斑,11~12月至翌年2~3月间,在病部产生土红色至橙黄色的冬孢子堆,并突破寄主表皮外露。4月中下旬出现夏孢子堆。当夏孢子堆脱落时,病斑呈暗褐色。病斑不断扩大至包围竹秆时,竹子就可能枯死。被害较重的竹林,生长衰弱,发笋减少。

(2)发病规律与病原。该病害多发生在竹秆的中下部或基部,有时小枝上也会发生。6~7月间,受害部分产生黄褐色或暗褐色(铁锈色)粉质的垫状物(病菌的夏孢子堆),呈椭圆形或长条形。11月至翌春产生橙褐色如天鹅绒状、着生紧密、不易分离、呈革质的垫状物(病菌的冬孢子堆)。这些褐色垫状物脱落后,竹秆的发病部位就会逐渐变成黑褐色。

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锈菌(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病菌通过孢子经风传播。

竹秆锈病在密度过大和经营管理不善的竹林内较易发生。病害都发生在2年生以上的竹子上,当年生的竹子尚未见发病。

(3)竹秆锈病的防治方法。①加强竹林抚育管理,保持合理的竹林结构和竹林密度,以增强竹子的抗病能力。②发病轻的竹林,应及早砍除病竹并烧毁;在发病初期可刮除孢子堆,然后涂抹20%粉锈灵乳油原液、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或升汞水等,以防病菌蔓延传播。发病重的竹林可喷施0.5~l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0.4~0.8%的氨基苯磺酸,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3次,可收到较好的效果。③在2月份用煤油或清漆涂于冬孢子堆上,可防止夏孢子堆的产生。④加强检疫,防止引入病竹。⑤在5~6月份用粉锈宁250~500倍液或0.5~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病竹,每7~10天喷1次,连喷3次。

四、竹赤团子病(竹肉病)

竹赤团子病在苏、浙、皖、川、黔等省区均有发生而且多半发生在生长过密的小竹子上。

(1)症状。该病发生在小枝上。春天小枝叶鞘膨大破裂,出现灰白色小块,质软,后变为木栓质,颜色也逐渐变黄至赤灰色。以后继续膨大成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块状物,直径2~4厘米,表面肉质,粉红色。

(2)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Shiraria bambusicala),病菌通过孢子经风、雨传播。

(3)防治方法。①竹赤团子病多发生在生长过密的小竹上,因此要重视竹林疏伐,使竹林的立竹密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②加强抚育管理,促使竹林生长旺盛,可减少发病机会。③及时剪除病枝并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五、毛竹枯梢病

毛竹枯梢病发生在上海、浙江、福建、江苏、江西等地,是由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引起的,病菌为核菌纲、球壳目、间座壳科、喙球菌属的竹喙球菌。

(1)症状。毛竹发病后,轻者竹梢枯死,重者全株枯死。该病常发生在1年生新竹上。感病新竹主梢或枝条的节叉处先出现舌状或棱形病斑,色泽由淡褐色逐渐加深呈紫褐色。当病斑包围枝秆一圈时,其上部的叶色逐渐变黄至棕黄色,而后叶片开始卷曲并渐次脱落,枝梢枯死,以至最终全株枯死在枯枝基部往往可看到红褐色舌状斑块,引起梢部或整株枯死。枯死的竹秆材质变脆,利用价值明显降低。

(2)发病规律。毛竹枯稍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组织内潜伏越冬,并能存活3~5年。每年4月份开始形成子囊壳,子囊壳于5月中旬~6月中旬成熟,并在阴雨天或饱和湿度状态下释放子囊孢子此时也正是新竹发枝放叶的阶段,子囊孢子萌发后通过伤口或直接侵入寄主。受侵寄主经1~3个月潜育期后,开始表现出症状。7~9月下旬为发病盛期,以后随着气温下降,发病速度也逐渐趋缓。从历年流行情况看,在发病区,凡遇7~8月高温、干燥的年份,该病往往就会大流行。

(3)防治方法。①清除病原——结合竹林砍伐和钩梢,把已感染枯梢病的竹株或竹梢砍除,并将带病的竹梢及时烧毁;不要用病竹枯枝做篱笆等。②在7~9月份发病盛期,应加强调查,若发现新竹枝叶枯黄、竹秆节部出现褐色病斑,应及时在发病部位以下1~2节处钩去竹梢,以免病害继续蔓延,造成整株枯死。③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拖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波尔多液,从新竹展叶时起每隔15天喷1次。④严格检疫,不要从病区调运母竹。

六、毛竹基腐病(毛竹烂脚病)

毛竹基腐病主要危害当年出土的毛竹嫩竹。其病原菌有2种:一种是尖孢镰孢菌,另一种是茁芽短梗霉菌

(1)症状。毛竹发病后,病竹秆基部的第3~5节的竹壁上首先出现黄褐色到紫褐色的点状小斑,这些小病斑迅速连合成大块病斑。当病斑一旦到达竹节时,则迅速横向发展包围竹秆一圈,病竹便枯死。轻度发病的,则竹秆基部留下伤疤,易风折。病斑中部凹陷或有纵向皱纹,表面出现泪状液体或白色黏液,干后留下白色粉状物。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孢子在土壤内潜伏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发病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底~5月初,此时竹笋高约1.5 m左右,正是竹笋基部第3~5节的笋箨开始张开时,非常有利于孢子的侵入。如遇降雨,则在离地面第3~4节处发病。多雨和低温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①营林技术措施:如及时砍伐被害竹株,并将病株残体全部运出竹林后彻底烧毁加强竹林管理,提高竹林抗病能力;低洼积水之林地应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等。②4月底~5月初发病时,要尽快剥除病竹笋箨并在竹秆表面喷洒20%粉锈灵乳油4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拖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波尔多液,从展叶时起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