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稻田养鱼的基本原理

稻田养鱼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2-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稻田养鱼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生产形式,是陆生资源的复合利用。稻田养鱼可以把这些将要损失的物质充分利用起来,起到截留的作用。所以,农民称稻田养鱼的鱼是“除草机、除虫机、松土机和施肥机”。

一、稻田养鱼的基本原理

稻田养鱼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生产形式,是陆生资源的复合利用。它根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防治等原理和水产养殖工程技术,以稻为主,充分发挥稻、鱼共生互利的作用,利用稻田所提供的温度、光、水、肥、饲等资源条件,在人工管理下增加鱼产品。稻田养鱼,合理地改善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条件,促进稻谷增产,形成“稻田养鱼养稻,粮食增产鱼丰收”的良性生态系统,物质、能量转化率明显提高,是一项成本低、收益大、见效快的渔业生产,是发展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

(一)稻田养鱼的生态环境条件

稻田养鱼将种稻和养鱼结合在同一场所,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稻田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充分发挥了稻田生态系统的最大负载力,稻、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者有着共同的生活基础和利害关系。

1.水稻的生态条件

水稻丰收的管理要求是“浅、深、浅”,即在移栽至拔节期间要浅灌,水深3~5cm;孕穗期深灌,水深6~10cm;乳熟再浅灌,水深期恢复到3~5cm。同时要求肥料充足,通气透光好。

2.鱼类的生态条件

鱼类要求水质清洁、溶氧量高、饵料丰富的生态条件。稻田由于水浅、经常排灌、施肥少,因而耗氧因子少,溶氧量高。此外,稻田中的杂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等,又是鱼类很好的食物。

由此可见,水稻和鱼类的生态条件基本吻合,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生活的基础,尤其是草鱼鱼种,稻田生态条件特别适合于它的生活和生长。

(二)稻、鱼共生的生态基础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有氧气、氮气、水、无机盐和日光能等,这些都是各种动、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有水稻、鱼、杂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微生物(包括光合细菌)等。在这些生物群落中,水稻是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它大量吸收日光能、水分、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借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然后通过能量转换、运转和贮存,形成稻谷和稻草。与此同时,田间大量杂草、浮游生物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光合细菌等,也同样进行着能量的转换、运转和贮存,但它们不能为人们提供有益的产品,相反,还与水稻争营养,占据地面和空间,争夺日光能。

为了使水稻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人工清除杂草。但清除的结果,会使土壤肥力下降,浪费了杂草所获得的营养和日光能。同时,大量的浮游生物、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也随着稻田排水而流失,一些水生昆虫羽化后飞出水面,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土壤肥效和日光能的损失。稻田养鱼可以把这些将要损失的物质充分利用起来,起到截留的作用。同时鱼类的摄食和活动,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打破土壤表面胶泥层的封固,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呼吸和发育,从而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另一方面,鱼类的粪便和排泄物又可作为水稻的肥料,鱼类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丰富了水稻光合作用的碳源。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鱼类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物质就地循环,向稻、鱼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大大提高了稻田的生产力。所以,农民称稻田养鱼的鱼是“除草机、除虫机、松土机和施肥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