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北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东北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大豆产区。这样,东北地区的大豆总面积应多于360万公顷,约占全国大豆面积的45%以上。目前,黑龙江省的大豆面积最大,约为230万公顷,吉林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分别为50万公顷左右,辽宁省则为33万公顷左右。东北地区的大豆单产在全国来说是较高的。1.国家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应调整大豆价格政策、进出口政策和农产品补贴政策,鼓励大豆生产。

第一节 东北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东北大豆播种面积及产量

(一)东北大豆的播种面积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大豆产区。近年来大豆播种面积约为300万公顷,约占全国大豆播种面积的40%。这是按行政区划,只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但从农业区划还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这里每年大约种植50万公顷以上的大豆。这样,东北地区的大豆总面积应多于360万公顷,约占全国大豆面积的45%以上。

目前,黑龙江省的大豆面积最大,约为230万公顷,吉林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分别为50万公顷左右,辽宁省则为33万公顷左右。

由于受各地区与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的比较经济效益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大豆面积逐年上升,而辽宁和吉林二省则呈直线下降趋势。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三个阶段,黑龙江省的大豆面积平均各为151.5万、205.1万、235.0万公顷;辽宁省则各为53.7万、41.2万、32.0万公顷。

从2000年开始,国家采取了有利于大豆生产的调整种植业结构政策,玉米面积下降,大豆面积增加。

(二)东北大豆的单产

东北大豆在20世纪70年代单产为1 100千克/公顷,80年代达到1 450千克/公顷,而1990~1998年平均达到1 670千克/公顷。如以20世纪70年代为100,后两个阶段则分别提高31.8%和51.8%。其中,吉林省大豆单产提高较快,各阶段分别为1 030千克/公顷,1 618千克/公顷和1 850千克/公顷,后两个阶段分别提高57.1%和79.6%。

(三)东北大豆的总产

东北大豆在20世纪70年代的总产约为330万吨,80年代约为470万吨,1990~1998年约为615万吨。黑龙江省近年可达到400万吨以上,吉林省为95万吨左右,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为85万吨,辽宁省为35万吨左右。

东北大豆的总产量可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50%左右。

二、东北大豆的发展

(一)东北大豆发展的原因

从上述分析可见,东北大豆总产的提高一是由于播种面积的增加,主要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二是由于单产的提高,主要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辽宁省。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趋势。而拉动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1.社会需求量的增加,包括人的食用量的增加,饲料工业的发展。

2.科技进步,包括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总结出大豆高产的配套技术;科技成果的普及与应用。

3.国家支持大豆生产,投入了一批物质和资金,在大豆产区建立生产基地等,推动了大豆生产。

(二)东北大豆的科学技术发展

1.东北地区大豆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主要体现在科技队伍的壮大。20世纪50年代仅有10来个科研单位设有大豆研究机构,科技人员仅30几人。但到目前,研究单位已达30多个,科技人员已有300多人。从专业设置看,解放初期只有育种专业,到目前已扩展到大豆栽培,生理生化,组织培养植物保护,品种资源,土壤肥料,加工等专业。育种专业也从只是搞生态育种发展到高产育种、抗病虫育种、品质育种、杂优利用、生物技术育种等。

2.育种成果显著。东北地区从解放初期到现在已经先后更替了6~7批品种,品种的抗逆能力逐渐提高,产量潜力也从每公顷3 000千克提高到4 200千克左右。黑龙江省先后育成并推广了丰收、合丰、黑农、绥农、嫩丰、东农、九丰、垦农号等系列大豆新品种。吉林省先后育成并推广了吉林、九农、长农、通农、延农、白农、吉农、吉豆等系统大豆新品种。辽宁省先后育成并推广了铁丰、开育、辽豆、丹豆、锦豆等系统大豆品种。其中推广面积最大的有合丰25,铁丰18,黑农26,吉林20,绥农10,合丰35等。

3.研究提出了许多大豆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和单项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吉林省提出了“大豆高产区域化栽培技术”。80年代以后东北各地又总结创造出各种条件下的“大豆模式栽培”,“逆境条件下的栽培”如“塞地大豆栽培技术”。黑龙江省还提出了“三垄模式栽培”,“永常模式栽培”。

各地大豆配套栽培技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改粗放变为精细;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增加施肥量和分层施肥;机械化作业与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先进的灌溉技术逐渐被采用;耕层逐渐加厚,根系可伸展区间越来越大。

4.大豆加工技术发展迅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东北地区仍然沿续着传统的加工方法。近10年来有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使传统工艺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生产能力大,产品质量优的生产线。经过研究,东北大豆深加工产品已由过去的三大类40几个品种发展到包括加工、豆制品、发酵、蛋白、磷酯、精细化工等8大类70多个品种。不少产品销往全国和国外市场。

三、东北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面积波动幅度大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黑龙江、内蒙东北部的大豆面积逐年增加。吉林、辽宁却在减少。黑龙江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每年都有相当大的面积重迎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豆的持续增产。其主要原因在于大豆的比较效益仍然是比较高的。而辽宁与吉林两省大豆的比较效益低于玉米,故而使面积逐渐下降,这也是在国家的价格政策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二)大豆单产仍然偏低

东北地区的大豆单产在全国来说是较高的。1993年每公顷最高达到1 826.7千克。但与美国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一般年份可比全世界平均水平低25%,比美国低50%。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太差,土壤有机质少,有机肥料极少,造成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常常发生旱灾和涝灾。其次是耕作粗放,没有用管玉米的方式来管理大豆。

四、如何发展东北大豆生产

发展大豆生产是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人们营养水平,增强体质的需要,是发展畜牧业满足饲料供应的需要;是供应加工原料,研制出各种深加工产品的需要。科学家们称大豆是21世纪的维生素。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局看,我国大豆生产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

1.国家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应调整大豆价格政策、进出口政策和农产品补贴政策,鼓励大豆生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豆生产供求矛盾非常突出,供不应求。但由于国内大豆价格较高,国际市场大豆价格较低,产生进口大量大豆,农民所产大豆又售不出去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应实行一定的限制进口政策,在制定最低保护价的基础上给农民以一定的大豆价格补贴政策。这样既照顾到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又照顾到农民的利益,发展大豆生产才可能得以持久。

2.加强大豆生产的基本环境建设。

(1)提高土壤潜在肥力,大搞秸秆还田,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至少应做到有50%的玉米面积的秸秆还田。

(2)农牧业相结合,增施有机肥。

(3)建设生态林、薪炭林,凡应还林还草的坡地、山地应大力植树种草。

3.大力加强大豆科学研究。要加强大豆科学研究,除了培养高素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外,不是盲目地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是首先要解决大豆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拳头的问题。东北各地大豆研究力量强、专家多,但体制却不是先进的。应该首先从体制上进行改革。真正实行聘任制,首席专家制。建立起有组织分工,多专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有机整体的科学研究组织体系。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在资金上予以保证。这样才能保证大豆科研持续不断地出成果,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加速大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应积极鼓励各方面的投资者向大豆科研投资。使科研也变成多种所有制成分投资的主体。建立先进的管理体制,更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资金,更有效地推广科技成果,使其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