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现状与启示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现状与启示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安全的概念来源于国际贸易领域。与产量逐渐下降相反,中国大豆消费量则不断攀升,目前已成为世界大豆消费第一大国,年消费量超过7000万吨。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快速增加,取代日本成为世界头号大豆购买国。作为世界大豆第三大出口国的阿根廷,近年来其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波动频繁且明显。其余的大豆用于出口,其最主要的出口对象是中国。

产业安全的概念来源于国际贸易领域。对于产业安全的含义,目前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但总体上包括四种观点:产业控制力说、产业竞争力说、产业发展说和产业权益说。其中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比较多,具体来讲就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本国产业能否控制或主导该产业的发展,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能否抵御现实或潜在的外来威胁或干扰。

我国是大豆原产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豆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但自60年代以来,作为大豆主产国的地位不断下降,目前大豆产量在世界只排在第四位,且近几年连续下降,2013年产量仅为1195万吨。与产量逐渐下降相反,中国大豆消费量则不断攀升,目前已成为世界大豆消费第一大国,年消费量超过7000万吨。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存在的巨大缺口只能由大豆进口贸易进行填补,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家,大豆进口量占世界大豆进口贸易总量的比重接近60%,且大豆进口货源的80%和豆油加工能力的60%以上都被跨国粮商垄断。与大豆进口相比,中国大豆出口量相对较低,2013年仅为21万吨。总体来说,大豆贸易状况导致中国大豆产业控制力不断削弱,国际竞争力低,进口依存度高,产业面临较高风险,处于不安全状态。因此,从贸易角度对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状况进行分析极具现实意义。

首先,世界大豆出口市场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大豆出口市场主要由美国垄断,美国大豆出口量占世界大豆出口量的比重常年维持在80%以上,最高年份1970年其大豆出口量占世界大豆出口量的比重高达93.8%。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巴西和阿根廷在世界大豆出口市场的地位不断上升,世界大豆出口市场逐渐演变为由美国、巴西和阿根廷3国寡头垄断格局。其中,美国大豆出口量占世界比重由1981—1990年的74.6%下降至2001—2011年的44 %。巴西和阿根廷出口量占世界比重则分别由1981—1990年的8.9%和8.0%增长至2001—2011年的32.5%和12.5%。

2013年巴西大豆出口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大豆最大出口国。巴西和阿根廷在世界大豆出口市场崛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二是政府对大豆产业的大力扶持,包括加大对大豆的科研投入、改善大豆出口的外部贸易环境等。整体来看,世界大豆出口市场集中度十分高,出口量排名前五位的大豆出口国大豆出口量占世界大豆出口量的比重始终维持在95%以上,不过近年来有所下降。

其次,世界大豆进口市场分析。与出口市场相比,大豆进口市场更加分散。世界前五位的大豆进口国大豆进口量占世界比重不超过60%,但其占比呈现上升趋势,由1981—1990年的50.9%上升至2001—2011年的65.3%。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大豆进口持续增加所导致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大豆进口第一大国,其大豆进口量占世界大豆进口量的比重维持在21%左右。进入21世纪后,其大豆进口量占世界比重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到了2011年,其大豆进口量占比仅为3.1 %。与日本类似,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在世界大豆进口市场的地位也不断下降,其逐渐被荷兰、墨西哥和中国取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大豆出口大国。1996年,国家调整了大豆国际贸易政策,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快速增加,取代日本成为世界头号大豆购买国。2013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占世界比重高达63.4%。中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长的根源在于国内压榨商持续扩大产能以满足国内旺盛的需求。压榨商进口大豆主要用于压榨豆油和豆粕。豆油用于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植物油需求,豆粕主要用于制作动物饲料。由于中国大豆进口量的持续增加,世界大豆进口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

最后,世界大豆贸易大国国际竞争力分析。考虑到世界大豆贸易的实际情况,结合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对1998—2013年大豆出口额位居世界前五位的国家以及中国的大豆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这五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加拿大。有关国际竞争力的测算指标主要有两个: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一国或地区某商品出口额占世界该商品出口额的比重。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测算出各国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1998—2013年,美国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值高达47.7%,远高于其他大豆出口大国。但其值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16年间累计下降了17.2% 。2013年其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首次低于巴西,位居世界第二。与美国相反,巴西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由1998年的24.4%上升至2013年的39.9%,一跃成为世界最大大豆出口国。作为世界大豆第三大出口国的阿根廷,近年来其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波动频繁且明显。2001—2008年其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处于高位,平均值达到12.4%。从2009年开始,其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涨跌交替趋势。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相比,巴拉圭和加拿大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平均值分别为3.7%和2.5 %。除2005年和2008年以外,其余年份中国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始终小于1%,说明中国大豆国际市场占有份额非常低。

贸易竞争力指数指一国或地区某产品的净出口额与其贸易总额之比。其取值范围为[-1,1]。当贸易竞争力指数>0时,表明该国或地区是某产品的净出口国,其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竞争优势,且数值越大,竞争优势越明显;反之,竞争劣势越明显。

美国和巴拉圭大豆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最高,均为0.98。在美国生产的大豆中,有近一半用于国内消费,主要是满足食品行业对豆油的需求以及养殖行业对豆粕的需求。其余的大豆用于出口,其最主要的出口对象是中国。大豆是巴拉圭出口最多的农产品,其出口额占巴拉圭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0%。与美国一样,巴西生产的大豆有近一半留在国内加工,用于生产豆油和豆粕。不同的是,这些生产出来的豆油和豆粕除供国内消费外,相当一部分用于出口。自2010年以来,阿根廷成为大豆净出口国。与其他几个国家相比,大豆在加拿大农产品出口中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它位列加拿大农产品出口额的第五位。

自1998年以来,中国大豆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且呈现增长趋势,2013年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99,说明中国大豆进口额远远超过出口额,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导致供需缺口扩大的原因有:首先,受到土地资源制约以及大豆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豆播种面积不断缩小。2008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12.7万公顷,到了2013年,大豆播种面积己不足680万公顷。相应地,大豆产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由2008年的1554.2万吨降至2013年的1220万吨。其次,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和植物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带动了对大豆的需求不断增加。第三,与国产大豆相比,进口大豆含油率要高2%,更适合压榨。

大豆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该类指标用来反映一国大豆产业受跨国因素影响的情况,具体以大豆产业自给率、进口对外依存度和出口对外依存度三个指标来衡量。

自给率:该指标用来反映一国大豆产量用于满足国内大豆需求的程度。指标值越高,表明国产大豆满足国内大豆需求的程度越高,越不易受国外各因素的影响,从而大豆产业越安全。具体以一国大豆产量与一国大豆消费需求量的比例衡量,即自给率 = 一国大豆产量/一国大豆消费需求量。

进口对外依存度:该指标反映一国大豆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指标值越高,说明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高,大豆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安全度越低。该指标用一国当年大豆进口量与产量之比来衡量,即进口对外依存度 = 大豆进口量/大豆总产量。

出口对外依存度:该指标用来反映一国大豆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指标值过高,说明对出口的依赖过大,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安全度低,而指标值如果过低,则表明一国大豆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也不利于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指标用一国当年大豆出口量与大豆总产量之比来衡量,即出口对外依存度 = 大豆出口量/大豆总产量。

综上所述,贸易总量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全球大豆贸易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并且在今后较长时间段内,仍将保持上升趋势。贸易格局方面,大豆出口贸易格局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国独家垄断演变为如今的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足鼎立。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量的持续大幅增加使得世界大豆进口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显示出极强的竞争优势。不过,美国大豆的竞争优势有所弱化,巴西大豆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中国作为世界第四大大豆生产国,其大豆国际竞争力非常弱,并且呈现持续弱化的趋势。由于大量进口、极少量出口,导致我国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指数、自给率比较低并基本呈下降趋势,出口对外依存度很低,而进口依存度在较高水平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大豆产业安全处于危机状态,并逐渐恶化。为此,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展大豆生产、贸易,增强大豆产业安全。

首先,强化大豆科学研究,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我国大量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大豆产量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对于我国而言,受耕地资源的限制,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增加大豆总产量。目前,我国大豆单产不仅明显低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家,同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严重影响了大豆的总产量,因此政府应增加对大豆科研的投入力度,鼓励研究开发大豆高产新品种和大豆高产新技术,并完善大豆新品种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体系,切实提高大豆单产。

其次,确保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效果,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为了增加农民收入,2014年,国家以东北和内蒙古作为试点启动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其基本内容是,由国家事先确定能够保障农民获得基本收益的大豆目标价格,当大豆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启动补贴,当大豆实际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对农民进行补贴。该项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豆的积极性。据黑龙江大豆协会的测算,2014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产生了恢复性的增加。但是截至目前,目标价格补贴尚未到发放时间,对于目标价格补贴具体如何发放及发放多少,广大农户和企业仍存在疑虑。因此,在价格补贴政策具体实施中应确保这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保证补贴款能够按时、全额发放到大豆实际种植者手中,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补贴公示和信息档案管理制度,保证补贴的发放公开、公平、透明,确保相关补贴信息完整真实。此外,由于农户种植作物的决策主要取决于不同作物的预期相对收益,因此为了保障豆农的种植收益,大豆目标价格的制定应该兼顾大豆价格的绝对变化和大豆与其他作物的相对收益关系变化,从而保障豆农的收益,切实调动农户大豆种植积极性,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

再次,优化大豆进口来源国结构。目前我国大豆自给率不能立即提高的情况下,为了保障消费需求,大量进口大豆不可避免,但是为了增强大豆进口的可靠性,从而增强大豆产业的安全性,应积极调整大豆进口的国别结构和比重。有意识地减少从美国进口大豆,降低对其的依赖程序,避免受制于一个国家;加强与南美的大豆主产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国的合作,增加从这几个国家进口大豆的贸易量;并在现有进口贸易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大豆进口来源国的范围。

最后,大力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加工和出口。非转基因大豆因具有蛋白质含量高、安全性好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价格也比非转基因大豆高许多,在国际市场上,非转基因大豆比转基因大豆在价格上要高出15%—20%,在美国,非转基因大豆比油用大豆价格高35美元/吨。明显的价格优势提示我们,应大力发展我国非转基因大豆,通过增加对非转基因大豆的科技投入,研发并推广优质高产非转基因大豆优良品种,强化非转基因大豆技术优势,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加工和出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