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要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主要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泛推广的苹果全套袋栽培,只要在6月初越冬代成虫产卵之前完成套袋,可以彻底解决桃小食心虫的为害问题。尚未实行套袋的果园,其防治工作仍不可掉以轻心。上年发生较重、越冬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应重点做好地面防治。第3代幼虫盛发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幼虫盛发于8月中下旬,第3代、第4代幼虫主要为害中晚熟品种的梨果实。

第三部分 主要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一、果实害虫

桃小食心虫

为 害 状 被害果在幼虫蛀果后不久,即从蛀果孔处流出泪珠状的胶质点,干涸后在蛀果孔处留下一小片白色蜡质膜。蛀果孔愈合后形成1个小黑点。幼虫蛀果后先在果内纵横串食,后期则多入果心食害种子,幼虫在果内完成发育后,在果实上做一较大的脱果孔,爬出孔口直接落地。早期受害果,果面凹凸不平,成为猴头果。

桃小食心虫初蛀果形成泪珠状汁液

桃小食心虫蛀孔流出的汁液干后形成白色粉末,蛀孔形成针刺状黑点

桃小食心虫幼虫老熟后脱果孔

桃小食心虫幼虫蛀食状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5~8毫米,翅展13~18毫米。全体灰白色或浅灰褐色。前翅近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近似三角形的大斑。翅基部及中央部分具有7簇蓝褐色斜立鳞片。

(2)卵。红黄色至深红色,竖椭圆形或桶形,以底部黏附于果实上。卵端部环生2~3圈“丫”字形刺毛。

(3)幼虫。老龄幼虫体长约13毫米,桃红色,头部褐色,前胸背板深褐色。5龄以前幼虫体色通常污白色。

桃小食心虫成虫羽化后在树干背阴处

桃小食心虫在果实萼凹产的卵

(4)蛹与茧。蛹长7毫米,淡黄白色至黄褐色,体壁光滑无刺,藏于茧内。茧有两种:冬茧扁椭圆形,土黄色,质地十分紧密。夏茧为纺锤形的“蛹化茧”,灰白色,质地疏松,一端留有羽化孔。

桃小食心虫为害造成的落果

图左:桃小食心虫冬茧 图右:桃小食心虫夏茧

发生规律

桃小食心虫每年发生世代因地区不同而异,每年可发生1~3代,山西北部、宁夏、甘肃等省寒冷地区每年1代,辽宁、河北、山东等大部地区每年1~2代,黄河故道地区每年1~3代,以2代为主。各地均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冬茧越冬,一般存在于表土3~10厘米。

越冬幼虫出土期因地区、年份和寄主不同而差异较大。黄河故道地区越冬幼虫5月陆续出土,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一直延续到6月下旬,出土期长达60多天,致使后期世代重叠。越冬幼虫出土始期与土壤温、湿度关系较大,出土前一旬的平均气温在17℃,地温20℃时即可出土,此期间如降雨或灌溉即可连续出土。出土盛期与降雨关系很大,在降雨后大量出土,一般年份在麦收前25天左右开始出土,麦收时进入出土初盛期。如长期干旱缺雨则出土时期延迟。越冬幼虫从冬茧爬出后在土块、草丛下结化蛹茧,蛹期14天左右,羽化为成虫后交尾产卵,卵期6~10天,平均8天左右。黄河故道地区1代卵盛期一般在6月中旬,2代在7月下旬,3代在8月底至9月上旬。6月上中旬田间可见被害果。幼虫蛀果后发育期14~32天,平均24.7天,6月下旬田间可见幼虫脱果。一般7月下旬以前脱果的幼虫均结夏茧发生下一代,7月末以后开始有幼虫入土结冬茧,以后越冬数量逐渐增多,8月中旬可达80%左右,8月末以后全部入土越冬。

桃小食心虫幼虫有背光的习性,幼虫老熟脱果后的越冬场所根据果园的地形、土壤管理情况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平地果园树盘土壤平整、无杂草及间作物,脱果幼虫多集中于距树干1米的范围内越冬。山地梯田果园除树下外梯田壁缝隙内也有较多的越冬茧。此外,堆果场、果窖内均有老熟幼虫脱果越冬。成虫白天多静伏于枝干阴暗处,夜晚活动,午夜交尾产卵,雌虫寿命21~27℃平均4~6天。18℃平均9.6天,羽化后1~3天开始产卵,最多可产100多粒,高温、低湿(30℃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下)不利于成虫产卵,故干旱炎热的夏季对其发生有抑制作用,而气温正常、潮湿年份则有利于大发生。卵90%以上产于果实萼凹处,少量产于梗洼处,卵散产。成虫产卵对品种有选择性,中熟品种金冠、红星等为嗜好品种,中熟品种采收后晚熟品种国光、富士等卵量才增多。

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寻找适当部位啃咬果皮并不吞食,然后从果实胴部蛀入果内纵横串食,大多数食入果心,为害金冠果实的幼虫发育快,为害国光的发育慢。幼虫老熟后咬一圆孔脱出果外,直接落地入土做冬茧或在地表做夏茧。

桃小食心虫有几种寄生蜂,其中一种甲腹茧蜂将卵产于桃小食心虫卵内,桃小食心虫幼虫孵化长大后,蜂幼虫在其体内取食,然后羽化出蜂。在用药少的地方寄生率可达20%~30%。

防治方法

(1)套袋防虫。广泛推广的苹果全套袋栽培,只要在6月初越冬代成虫产卵之前完成套袋,可以彻底解决桃小食心虫的为害问题。尚未实行套袋的果园,其防治工作仍不可掉以轻心。

(2)地面防治。上年发生较重、越冬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应重点做好地面防治。一般在5月下旬,若无明显降雨过程,树盘要浇一次透水,地面稍干后将地面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每亩按0.5千克50%辛硫磷乳油对水100千克,均匀喷洒在树盘内外,喷药后用齿耙将药搂入土中,以延长药效。为害特别严重的果园,在第一次施药后20天可再施一次药。经过两次地面药剂处理,田间发蛾量将会大大降低。但树上防治仍不可放松。

(3)树上喷药。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测报发生期,当诱捕器诱到的蛾量明显增多时,一般当每个诱捕器诱到10头左右时接近防治指标,开始田间查卵,在第1代和第2代卵果率达到0.5%~1%即要进行树上喷药,可选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2.5%三氯氟氰菊酯乳油4 000倍,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48%毒死蜱乳油2 000倍等,发生严重时,间隔15天左右再喷1次。为了保护果园天敌,可改用脲类杀虫剂,不过要适当提高浓度以保证防治效果,如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可用到1 000倍。

梨小食心虫

为 害 状 幼虫为害果实多从果实与果实相贴处蛀入,初期入果较浅,入果孔周围凹陷,变黑腐烂,表面有细粒虫粪,俗称“黑膏药”。果实上的脱果孔较大,周围粘有虫粪。剥开虫果可见虫道直向果心,咬食种子,虫道内和心室内有细粒虫粪。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5~7毫米,灰黑色。前翅前缘有8~10组白色短斜纹,翅中央近外缘1/3处有1个灰白色斑。

(2)卵。淡黄白色,半透明,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

(3)幼虫。幼龄幼虫头、前胸背板黑色,体白色,老熟幼虫头褐色,前胸背板黄白色,身体桃红色,体长10~13毫米。

梨小食心虫为害苹果状

梨小食心虫从萼凹蛀果

梨小食心虫蛀食桃梢

梨小食心虫老熟幼虫

(4)蛹和茧。蛹长约7毫米,黄褐色,纺锤形,腹部末端有8根钩刺。茧白色,丝质,扁平椭圆形,长约10毫米。

发生规律 梨小食心虫在东北每年发生2~3代,华北大部分地区每年发生3~4代,黄河故道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每年发生5~6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体翘皮裂缝中结茧越冬,少数幼虫在树干基部接近土面处以及果实仓库和果品包装器材中越冬。

梨小食心虫成虫

梨小食心虫在果实上产的卵

在华北核果类和仁果类混栽园中,越冬成虫翌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出现,第1代幼虫于5月发生,主要为害桃梢。第2代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继续为害桃梢、梨幼果及晚熟品种的桃、李果实,但数量不多。第3代幼虫盛发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幼虫盛发于8月中下旬,第3代、第4代幼虫主要为害中晚熟品种的梨果实。从桃及梨上卵量消长情况看,第1代幼虫全部为害新梢,第2代幼虫基本也是为害新梢,第3代、第4代幼虫只少部分为害梢,而以为害桃及梨的果实为主。第3代为害梨果的幼虫,一部分在果实采收前脱果,一部分在采收后才脱果,脱果较早的可继续化蛹而发生第4代,脱果晚的则进入越冬状态。在安徽砀山梨区,在3月下旬桃初花期出现越冬成虫,4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一般第1代历期约45天,第2代历期约35天,以后各代历期为30天左右。

成虫多在傍晚活动,有趋光性和趋糖醋液习性,对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趋性很强。

成虫产卵前期l~3天,成虫在傍晚时分开始产卵,散产,在桃树上以产在桃梢上部嫩梢第3~7片的叶背为多,一般老叶和新发出的叶上很少产卵,每梢产卵1粒。在梨果上卵多产在果面,尤以两果靠拢处最多。在梨的品种间产卵差异很大,以中晚熟品种上最喜产卵。李梢、杏梢和苹果梢上也能产卵,但卵数很少。成虫寿命一般3~6天,我国中部地区第1代卵期7~10天,幼虫期15~20天,蛹期7~12天,夏季卵期3~5天,幼虫期13~15天,蛹期7~10天。

桃梢上的卵孵化后,幼虫从梢端第2~3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不久由蛀孔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排出,被害梢先端凋萎,最后干枯下垂。一般幼虫蛀入梢后,向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梢中爬出,转移他梢为害,1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做茧化蛹。梨果因前期较硬,幼虫难以蛀入,7月以后果实松脆时才能为害。梨果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蛀入果内,多从萼洼或梗洼处蛀入,蛀孔很小,以后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一块黑斑,幼虫逐渐蛀入果心,虫粪也排在果内,一般一果只有一头幼虫。幼虫老熟后,向果外咬一个脱果孔,爬至树干基部翘皮缝隙间做茧化蛹,也有幼虫老熟后不出果,就在果内化蛹。幼虫脱果孔大,有虫粪。后期,梨小食心虫一般在梨果浅处为害。果实若采收早,梨小食心虫多随果品运出或在果库内脱果越冬,采收晚的在果园内越冬。

梨小食心虫发生轻重与果园树种配置有很大关系,在单植的桃、梨或苹果园,发生轻。在没有桃树时,梨小食心虫前期可为害苹果梢和幼果,但对苹果梢远不如对桃梢适应,因此,前期梨小食心虫的发生量就受到限制。混栽园发生重,因此,根据梨小食心虫为害特性,在建园时尽量避免桃、梨树混栽或邻栽,以减轻为害。

梨小食心虫要求高湿条件,凡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生重。梨小食心虫对梨树品种有一定选择性,以味甜、皮薄、肉质细的鸭梨、杜梨、酥梨、明月梨等受害重,质粗的品种受害轻;苹果则以金帅、富士、国光、红玉等受害重。

梨小食心虫的天敌主要有梨小食心虫白茧蜂、黑青金小蜂、中国齿腿姬蜂、松毛虫赤眼蜂、白僵菌等。

防治方法

(1)越冬防治。由于梨小食心虫发生世代多,且具有转寄主为害习性,防治更应采取综合措施。减少越冬虫源,8月上中旬在树干上束草诱集越冬幼虫,冬季刮老、翘树皮,并解草环烧毁。

(2)剪除桃梢。加强对梨园、苹果园附近桃园的防治, 4月下旬开始发现桃梢顶端第1、2个叶片刚变色并略萎蔫时,及时剪去被害梢,并集中销毁。连续进行两代剪梢处理,可将向梨园、苹果园转移产卵的第2代成虫数量大大减低。

(3)性诱剂迷向和诱杀防治。利用性诱剂在春季桃初花期,每公顷悬挂500个散发器,可用散发器迷向丝每根含性诱剂240毫克,均匀挂在树冠上部,持效期要达到6个月,每个果园悬挂监测诱捕器4个,每周检查诱蛾情况,当连续诱到成虫时,可以喷药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喷药即可控制。利用性诱剂诱捕法,在梨园、苹果园内设性诱杀器诱杀雄虫,每亩15个诱杀器,悬挂在树冠上部,试验证明,在成虫密度较低的情况下防治效果显著。诱捕法比化学防治费用低廉,且不污染环境,不影响天敌,值得推广。

(4)释放赤眼蜂。赤眼蜂目前国内已经商品化大量生产,梨园在多雨季节的7~8月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代卵期放2~3次,每次每亩2万头,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树冠上部挂迷向丝防治梨小食心虫

树冠上部挂诱杀器防治梨小食心虫

三角形粘胶监测诱捕器

(5)药剂防治。从7月初开始,每3天调查1次卵果率,当卵果率达到1%时,即行施药。在以常规化学防治为主的果园,国家准许使用的菊酯类农药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良好,可使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等,当需要结合防治红蜘蛛时,可改用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也可选用对天敌安全、环境友好型农药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 000倍液或5%杀铃脲乳油1 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桃蛀螟

为 害 状 桃蛀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桃蛀虫。分布面很广,为害桃、石榴、栗、杏、李、梅、山楂等多种果树及向日葵、玉米、高粱等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的果实和种子。多在果面相接处、果梗处为害,排除的虫粪黏结在果面蛀孔附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2毫米,翅展25毫米左右,全体橙黄色,身体及翅面散生黑斑数十个。卵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红色。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淡红色,前胸背板褐色,体节各生有8个明显的褐斑。蛹长约13毫米,长椭圆形,黄褐色。

发生规律 桃蛀螟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向日葵花盘、玉米秸秆内越冬。翌年麦收前20天左右成虫开始羽化,麦收前10天左右进入产卵高峰期,卵期约1周,幼虫期15~20天,蛹期8天左右。

桃蛀螟为害果实

桃蛀螟幼虫

桃蛀螟成虫

桃蛀螟在果实上产的卵

防治方法

(1)冬季及时处理向日葵、玉米秸秆等,消灭越冬虫源。

(2)及时摘除虫果和拣拾落果,减少再次为害虫源。

(3)在5月上旬开始用性诱剂测报成虫发生高峰期,并结合查卵,当卵果率达0.5%~1%时,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或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20%杀灭菊酯乳油2 500倍喷雾,当需要同时防治食心虫和红蜘蛛时,可改为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10%联苯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倍喷雾。在没有性诱剂测报的条件下,上年发生严重时,可在麦收前10天、麦收时连喷2次上述药剂,发生较轻时,可在麦收前一周喷1次药。第2代发生高峰期和第1代间隔约35天,最好结合查卵,适时进行防治。

苹果蠹蛾

为 害 状 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对国内其他地区是检疫对象。据报道,世界各苹果产区(除日本外)苹果蠹蛾是最主要的蛀果害虫之一。苹果蠹蛾还可为害梨、杏、桃、樱桃、梅等果树。苹果蠹蛾幼虫蛀食果实,为害状和梨小食心虫非常相似,幼虫蛀果后在果皮下蛀食,不久果面形成黑斑,并将虫粪排出孔外。但虫粪粒比梨小食心虫粗,和桃蛀螟相似,但桃蛀螟常将果皮啃成大孔洞,而苹果蠹蛾常将蛀孔用虫粪封住,有时需要对幼虫进行鉴定。

苹果蠹蛾为害幼果

苹果蠹蛾为害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毫米,翅展19~20毫米,全体灰褐色,并带有紫色光泽,前翅臀角处有深褐色大圆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翅基部分浅褐色,翅中部色浅,其中也杂有褐色斜行的波状纹。卵椭圆形,极扁平,长径1.1~1.2毫米。老熟幼虫体背面淡红色至红色,体长14~18毫米,前胸气门具3毛,腹部末端无臀栉。蛹长7~10毫米,第2~7腹节背面各节前后均有一排整齐的刺,前排粗大而后排细小,第8~10腹节背面则仅有一排刺。

发生规律 目前苹果蠹蛾仅在新疆、甘肃西部发生,在新疆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下做茧越冬。第1代幼虫为害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2代为害期在7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伊利完成一代需要50天左右。成虫产卵于果实或者叶片上,卵散产,前期果实较硬时,初孵幼虫多从萼洼或梗洼蛀入,后期果实肉质松软时,从果面蛀入,幼虫蛀果后有偏食种子的习性,并向外排出虫粪。几头幼虫能同时蛀食1个果实,1头幼虫也可转移2个以上果实为害。老熟幼虫脱果后由枝干爬向树皮下做茧化蛹。

苹果蠹蛾成虫

苹果蠹蛾即将孵化的卵

苹果蠹蛾老熟幼虫

苹果蠹蛾大量蛀果

防治方法

(1) 检疫防治。苹果蠹蛾是世界性蛀果害虫,为了防止幼虫或蛹随蛀果运出疫区传播,应加强产地检疫。杜绝有虫果外运。

(2) 化学防治。加强虫情测报,在成虫产卵期喷药,对果品外运的基地,更应加强防治,科学用药,使用药剂参看桃小食心虫。

(3) 生物防治。在成虫产卵初期开始释放赤眼蜂,每亩释放2万~3万头松毛虫赤眼蜂,间隔几天再释放1次,共释放12万头左右。

苹果初花期悬挂性诱剂迷向法防治苹果蠹蛾

迷向丝悬挂在树冠上部

(4) 性诱剂防治。可以使用性诱剂迷向法防治,在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悬挂,使用剂量为120毫克/根,在苹果初花期每亩悬挂60根左右,挂在树冠上部,果园边缘适当增加剂量,悬挂以后在果园中悬挂性诱剂监测诱捕器,每个果园中心和边缘分别悬挂2个监测诱捕器,每周监测诱蛾量。当连续诱到成虫,或者累计诱到5头成虫时,要进行喷药防治。在隔离果园,也可试用性诱剂迷向法结合喷药,连续处理几年铲除新侵入的苹果蠹蛾。国外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已经大量推广。

监测用诱捕器

黄斑蝽

为 害 状 黄斑蝽也叫麻皮蝽,它与茶翅蝽同是为害梨、桃等果树及林木的一种重要害虫,其为害状与茶翅蝽相同。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22毫米,身体扁平,黑褐色。头较长,两侧略平行,侧边和中央的纵脊黄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和前翅革质部分散布不规则的黄色斑纹、点刻和皱纹。触角5节,黑色,第1节短而粗大,第5节基部为浅黄白色。

(2)卵。鼓形,灰白色,高约2毫米,12粒聚产成卵块。

(3)若虫。各龄若虫体前端较窄,后端宽圆。触角4节,深褐或黑褐色,节间黄赤,第4节基部1/3黄白色。

发生规律 黄斑蝽在北方果区一年发生1代,在江西、安徽可发生2代,主要在室内、屋檐、墙缝等处越冬。在北部地区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出蛰,5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叶片背面,每雌可产卵3~5块,卵期8天左右。若虫期40~60天,7~8月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陆续寻觅越冬场所越冬。

防治方法 参照茶翅蝽的防治。

黄斑蝽成虫

黄斑蝽初产卵12粒卵块

黄斑蝽初孵若虫

黄斑蝽大若虫

茶翅蝽

为 害 状 茶翅蝽又名臭木蝽、臭屁虫。分布很广,食性很杂,寄主植物有梨、苹果、桃等果树,还为害多种树木、豆类等。成虫和若虫刺吸果实、叶片和枝条,尤以为害果实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轻则果面被刺吸部位出现青疔,重则果实畸形,呈现严重的疙瘩果症状,被害部位果肉木栓化,不堪食用,失去经济价值,甚至未熟先落。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15毫米,体扁平,灰褐色稍带红色,前胸背板梯形,两侧稍突出。小盾片倒三角形,基缘有5个淡黄色小斑。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平覆于身体上。

(2)卵。短圆筒形,长约1毫米,灰白色,20~30粒聚集成卵块。

(3)若虫。黑色,腹部稍带红色,头、胸和腹部第1、2节两侧有刺状突起,无翅。

发生规律 茶翅蝽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室内(占越冬虫量的80%~90%)、室外墙缝、树洞等处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陆续出蛰活动,当气温上升到20℃以上时(4月中旬前后)成虫喜集中在泡桐、桃树上为害,5月上中旬成虫交尾,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可一直产卵到7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的平均寿命长达300天。卵期5~6天,卵产于叶的背面,卵粒排列成为一个不规则三角形,初孵的1龄若虫群居于卵壳周围,直至2龄末期才分散。若虫为害的特点是多个个体(3~10头)群集于一个果上为害。而成虫为害的特征是喜分散为害,除雌雄成对而能共处一果上外,一般一果不栖2虫。若虫历期60天左右。凡越冬代成虫在6月上旬以前产的卵,到8月初以前羽化为第1代成虫,可继续产卵,经过若虫阶段再羽化为越冬成虫,每年发生2代,该第1代成虫平均寿命32天;6月中旬以后所产卵发育的成虫直接进入越冬,每年仅发生1代。6月上中旬以后成虫多转移集中到梨园为害。10月中旬绝大部分成虫进入越冬状态。

防治方法

(1)由于成虫在深秋寻找越冬场所,10月可在果园边缘搭建草棚诱集成虫,待到冬季把草集中烧毁。

(2)对于茶翅蝽为害较重的苹果园,应重点抓住树上喷药的关键时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茶翅蝽成虫已集中到苹果园中,但大量卵块尚未产出,应该是防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喷药细致周到,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在6月底至7月初,应再喷1次药。用药种类可选用击倒力强的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或2.5%功夫乳油3 000倍,混合50%马拉硫磷乳油1 500倍、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等。对于该虫发生较少的苹果园,可以在上午10时以前,利用成虫温度低时不活跃的习性,进行树上人工捕杀,以及在若虫孵化期捕杀叶背面的卵块和未分散的若虫。

茶翅蝽成虫

茶翅蝽初孵若虫

茶翅蝽28粒卵块

斑须蝽成虫

柑橘小实蝇

为 害 状 柑橘小实蝇可为害柑橘、桃、梨、李等多种水果,为害植物达250多种,为害果实导致果实腐烂,每个果实可有多头幼虫,造成果实提前脱落,近期调查中发现柑橘小实蝇可为害桃、梨、李子、枣、苹果等,在缺乏食物时,也可为害核桃果皮,但成虫个体变小。原来文献中没有记载为害苹果,可能是在南方没有苹果种植,传播到北方后苹果也可以成为寄主。一个果实中可有多条到几十条幼虫,枣、李子、苹果中幼虫数量较少,据观察柑橘小实蝇喜欢为害接近成熟的果实,但也可为害坚实的青果。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7~8毫米,全体深黑色和黄色相间。胸部共有鬃11对,多为黄褐色,包括肩板鬃2对,背侧鬃2对,前翅鬃1对,后翅鬃2对,中侧板鬃1对,翅侧片鬃1对,小盾前鬃1对,小盾端鬃1对。胸部背面大部分黑色,但黄色的“U”字形斑纹十分明显。腹部黄色,第1、2节背面各有1条黑色横带,从第3节开始中央有1条黑色的纵带直抵腹端,构成明显的“T”字形斑纹。雌虫产卵管发达,由3节组成。

(2)卵。梭形,长约1毫米,宽约0.1毫米,乳白色,尾端较钝圆。

(3)幼虫。蛆形,1龄幼虫体长1.2~1.3毫米,2龄2.5~5.8毫米,3龄7~11毫米。

发生规律 南方每年发生7~8代,偏北地区3~6代,由于食料丰富及气温偏暖,每年的代数在不同地域有不同,冬季低温对柑橘小实蝇的分布有明显的限制作用。主要以蛹越冬,在南方无明显越冬期,只在气温下降时成虫较少,气温上升时成虫数量较多。第一代成虫普遍发生期,南方为4月中旬,偏北地区在5月中旬。其发生盛期,南方为5月中、下旬偏北地区在7月上旬。在南方田间盛发以5月上旬至11月中旬,以后气温下降而减少。成虫以上午前羽化,以8时前后最盛。成虫羽化后经一段时间性成熟后方能交尾产卵,产卵时以产卵器刺破果皮,把卵产于果皮与瓤瓣之间,一年产卵200~400粒,卵期夏季1天左右,春秋季2天,冬季3~6天,幼虫期夏季7~9天,春秋季10~12天,冬季13~20天。卵孵化后幼虫钻入果实瓤囊内为害。致使果实腐烂脱落。幼虫蜕皮二次,老熟幼虫穿孔而出脱果入土化蛹。以2~3厘米的土中为多。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在销售柑橘季节,加强柑橘产地检疫,在北方注意当地果品批发市场检疫,发现疫情应立即组织销毁。在苹果产区应注意不要堆放腐烂果品,特别是柑橘,要挖1米以上深坑掩埋,杜绝传染源。

柑橘小实蝇雌成虫

柑橘小实蝇产卵孔

柑橘小实蝇产卵状

柑橘小实蝇在果皮下产的卵

(2)摘除果实。将发生柑橘小实蝇果园的果实全部摘除,彻底清理果园腐烂果。对于腐烂果,要用开水煮15分钟以上,然后深埋,不能遗漏,散落。

(3)地面处理。在幼虫脱果期,或者成虫羽化出土期,在果园地面全面喷洒40%毒死蜱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400倍液,杀灭脱果幼虫或出土成虫,间隔20天1次,每代2次。

柑橘小实蝇幼虫

(4)诱杀成虫。树上可以喷洒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并加入3%红糖,0.1%白酒,喷洒时可以条带喷洒,即隔5行喷5行,间隔7天喷洒1次,高峰期连续喷洒3次,诱杀成虫。也可用糖、酒、醋、水配成诱杀液(糖∶酒∶醋∶水=10∶3∶5∶100),装入盆中挂在树上,一般每30株挂4个即可,半月换一次诱杀液,也可采用性诱剂甲基丁香酚诱杀雄虫防治。

(5)冬季深耕杀灭虫蛹。

(6)采用全套袋防虫。

绿盲蝽

为 害 状 绿盲蝽往常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常为害棉花、豆类、玉米、马铃薯瓜类、十字花科蔬菜等。但近年在果树上为害逐年加重,特别对枣、葡萄的为害十分严重,造成部分果园绝收。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对苹果的为害也不容忽视。该虫以成、若虫刺吸新梢顶芽、嫩叶、花蕾及幼果上汁液。幼芽受害后,随叶片生长伸展形成具大量破孔、皱缩不平的“破叶疯”。花或幼果受害变成黄褐色干枯或脱落。幼果受害后到后期在果面上形成黑点,严重影响果品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毫米,宽2.2毫米,绿色,密被短毛。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2/3,第2节长等于3、4节之和,向端部颜色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分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1浅纵纹。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余绿色。足黄绿色,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雌虫后足腿节较雄虫短,不超腹部末端,跗节3节,末端黑色。卵长1毫米,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边缘无附属物。若虫5龄,与成虫相似。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2龄黄褐色,3龄出现翅芽,4龄超过第1腹节,2、3、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

发生规律 北方每年发生3~5代,陕西泾阳、河南安阳5代,江西6~7代,以卵在果树上年修剪口、翘皮断枝内及土中越冬。翌年春季3~4月旬均温高于10℃或连续5日均温达11℃,相对湿度高于70%,卵开始孵化。卵孵化后若虫即可为害果树嫩芽、花蕾。成虫寿命长,产卵期30~40天,发生期不整齐。成虫飞行力强,喜食花蜜,羽化后六七天开始产卵。非越冬代卵多散产在嫩叶、茎、叶柄、叶脉、嫩蕾等组织内,外露黄色卵盖,卵期7~9天。6月中旬棉花现蕾后迁入棉田,7月达高峰,8月下旬棉田花蕾渐少,便迁至其他寄主上为害蔬菜或果树。果树上以春、秋两季受害重。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防治方法

(1)早春越冬卵孵化前,剪除上年修剪的老剪口枝头,清除棉田及附近杂草,当卵已孵化则应在越冬虫源寄主上喷洒50%甲胺磷乳油或50%甲基对硫磷1 500倍液,可减少越冬虫源。

(2)从棉花苗期至蕾铃期当百株有成、若虫1~2头,或新被害株达3%时,马上用40%久效磷乳油或50%甲胺磷药液滴心,可有效防治多种盲蝽、蚜虫及叶螨,且不伤害天敌昆虫。方法参见棉蚜。

绿盲蝽在剪口处产的越冬卵

(3)成株期喷洒35%赛丹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10%除尽乳油或20%灭多威乳油2 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5%广克威乳油2 000倍液、50%甲基对硫磷1 500倍液、25%硫双威乳油1 500倍液、5.7%百树菊酯乳油2 000倍液、43%新百灵乳油(辛·氟氯氰乳油)1 500倍液。

绿盲蝽卵放大

绿盲蝽若虫及为害梢

绿盲蝽成虫

绿盲蝽为害果实后期症状

康氏粉蚧

为 害 状 康氏粉蚧是为害梨、苹果等果树的一种重要介壳虫,可为害枝条和果实,受害枝条会肿胀、枝条纵裂枯死,为害幼果后形成畸形果,后期在萼凹为害导致黑疤,排泄的分泌物引起煤污病,套袋栽培发生严重。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3~5毫米,扁平,椭圆形,体粉红色,表面被有白色粉状蜡质,体周缘具17对白色蜡丝,体前端的蜡丝较短,体后端蜡丝长,尾端1对蜡丝特长,几乎和体长相当。雄成虫体长1毫米,翅展2毫米,紫褐色。若虫体扁平,淡黄色,外形似雌成虫。

康氏粉蚧在枝干上

康氏粉蚧为害果实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2~3代,以卵在枝干皮缝下越冬,春季发芽后卵开始孵化,若虫在叶柄基部、树干皮缝处为害,发育成熟后成虫在粗皮下、果实萼凹处产卵,套袋果实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对于仅点片发生的果园,采取人工刮树皮清除越冬虫源,可有效阻止其在全果园蔓延。

(2)保护天敌。由于康氏粉蚧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很好保护自然天敌,一般不会对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3)生长期防治。时机应掌握在卵孵化末期进行,可在套袋以前使用1%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或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一般结合红蜘蛛的防治兼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该虫为害问题,还得从提高该虫的天敌控制能力方面寻求突破。

二、食叶害虫

山楂叶螨

为 害 状 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李子、杏、山楂,其中苹果、梨、桃受害最重。山楂叶螨主要在叶背面为害,叶片受害后,从叶正面可见失绿的小斑点,严重时失绿黄点连成片,呈黄煳色,最终全叶变为焦黄色,可引起大量落叶,可以造成2次开花,不但影响当年产量,而且对以后2年的树势、产量产生不良影响。

形态特征 三种叶螨的形态特征区别见表2。

表2 三种叶螨的形态特征区别

山楂叶螨成螨及卵

山楂叶螨越冬状

发生规律 一般每年发生5~10代,东北地区3~6代,黄河故道发生8~10代。各地均以受精雌成螨越冬,越冬部位多在枝干树皮缝内、树干基部3厘米的土块缝隙里。越冬雌螨在春天苹果花芽膨大期开始出蛰,苹果中熟品种盛花期出蛰基本结束,并开始产卵。落花后为第1代卵盛期,第1代卵经8~10天孵化,随气温升高,以后卵期逐渐缩短。山楂叶螨一般在叶片背面群集为害,数量多时吐丝结网,卵产于叶背绒毛或丝网上,山楂叶螨先集中在近大枝附近的叶簇上为害,麦收前气温升高,繁殖加快,麦收期间数量多时大量向上、向外扩散,6月为害最烈,7~8月根据树体营养状况进入越夏、越冬早晚不一,到11月仍可在田间见到夏形个体。

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天敌对几种叶螨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在果园行间种植绿肥,通过绿肥上发生的害虫培育果树叶螨的天敌,以种植毛叶苕子、白三叶草为好。果园尽量不喷广谱性杀虫剂,保护果园生物多样性,将能显著降低叶螨为害。另外,可以引进释放抗药性捕食螨,如西方钝绥螨、伪钝绥螨、塔六点蓟马等作为防治措施。

(2)铲除越冬虫源。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螨在发芽前刮除枝干上粗皮,在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结合喷其他杀菌铲除剂,加入98.8%机油乳剂50倍液也可防治。

(3)化学防治。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螨防治,当越冬基数大时,在苹果落花后,可使用5%噻螨酮乳油或20%四螨嗪可湿性粉剂2 000倍喷雾,此两种药剂对成螨没有直接杀伤作用,可杀卵和初孵幼螨,且使成螨产的卵不会孵化,生长季每周调查一次树上发生量,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可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3 5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 500倍液,34%柴·哒乳油2 5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丁脒脲悬浮剂1 500倍液,50%硫悬浮剂400倍喷雾,1.8%阿维菌素乳油8 000倍液,10%浏阳霉素乳油1 500倍液喷雾。注意不同类型杀螨剂要交替使用,延缓叶螨抗药性的产生,并且在喷药防治叶螨时,一定要注意喷药均匀周到,特别是树冠上部和内膛,往往由于喷药不均匀,使红蜘蛛在局部繁殖暴发起来。

苹果全爪螨雌成螨

苹果全爪螨卵

苹果全爪螨

为 害 状 为害叶片不易识别,叶片受害后颜色变灰暗色,仔细观察正面出现许多失绿小斑点,整体叶貌类似苹果银叶病为害,为害特别严重时提早落叶。

形态特征 苹果全爪螨形态特征见表2。

苹果全爪螨为害的叶片

发生规律 在辽宁每年可发生6~7代,山东、河南7~9代。以卵在短果枝、二年生以上枝条上越冬,在苹果花序分离期开始孵化,越冬卵孵化高峰期在红星品种花蕾变色期。个体发育经过卵期、幼虫期、第一静止期、前若虫期、第二静止期、后若虫期、第三静止期和成虫期。苹果全爪螨的幼虫、若虫和雄成虫多在叶片背面活动,而雌成虫多在叶正面活动。一般麦收前后是全年为害高峰期,夏季叶面数量较少,秋季数量回升又出现小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见山楂叶螨。

二斑叶螨

为 害 状 二斑叶螨是近年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害螨,和过去记载的棉二点叶螨非同一物种。目前已经蔓延到不少果区。据报道,在辽宁、山东、河南、陕西均有发生。二斑叶螨为害作物种类繁多,可为害100多科植物,常见的果树均可为害,对苹果、梨、桃、杏、樱桃等均可造成严重为害,为害症状和山楂叶螨比较相似。地面间作的草莓、蔬菜、花生、大豆等也可严重受害。

形态特征 二斑叶螨形态特征见表2。

二斑叶螨雌成螨及卵

发生规律 在各果区每年可发生10多代,该螨以受精的越冬型雌成螨主要在地面土缝中越冬,少数在树皮下越冬。该螨在地面早春活动早,但上树为害较晚,翌年春季平均气温上升到10℃左右时,越冬雌成螨开始出蛰。一般在地面越冬的个体首先在树下阔叶杂草及果树根蘖上取食和产卵繁殖。即使是在树上越冬的个体,大多也先转移到树下繁殖,近麦收时才开始上树为害。上树后先集中在内膛,6月下旬开始扩散,7月为害最烈。在高温季节,二斑叶螨8~10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与山楂叶螨相比,其繁殖力更高,在二者混合发生的果园,二斑叶螨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很快会取代山楂叶螨成为果园的优势种。果园出现越冬型成螨时期和果树营养关系密切,一般在10月上旬开始出现越冬形螨。

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由于二斑叶螨目前仅在部分果园发生为害,对那些尚未发现二斑叶螨的果园,一定要时刻警惕二斑叶螨的人为因素传入。如从已发生为害的果园引进苗木、接穗时要谨慎,有意识地防止疫区人员衣物、头发等携带传入。

(2)地面防治。由于前期主要在地面为害,因此,麦收前要注意清除地面杂草和根蘖,发现间作物有二斑叶螨为害时,及时喷药,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喷雾。

(3)化学防治。由于二斑叶螨抗药性强,一些常用的杀螨剂对其效果很差。在6月发现树上有二斑叶螨时,喷药要特别注意内膛叶背,在数量较少时,可用20%四螨嗪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噻螨酮乳油1 600倍液,当成螨数量较多时,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50%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喷雾,间隔半月后再喷一次。

(4)保护天敌。果园喷药时要注意保护天敌,在不用广谱杀虫剂时,塔六点蓟马、食螨小黑瓢及捕食螨可发挥明显的控制害螨作用。也可地面保留杂草,在前期地面二斑叶螨发生时,在地面释放天敌捕食螨、塔六点蓟马等,能够很好控制为害。

苹果黄蚜

为 害 状 苹果黄蚜也叫绣线菊蚜,俗称腻虫,蜜虫。在国内广泛分布,寄主植物有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枇杷等。成虫和若虫刺吸嫩梢及叶片汁液,被害叶片向叶背横卷,蚜虫除了吸食营养外,分泌的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降低果实商品价值,同时蚜虫可以传染病毒病。

苹果黄蚜为害嫩梢状

苹果黄蚜为害花蕾状

苹果黄蚜在芽腋处产的越冬卵

形态特征 成蚜分无翅和有翅型,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6毫米,有黄色、黄绿色、绿色三种色型。腹管与尾片黑色,有翅胎生蚜体长1.5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黄色,有黑色斑纹,腹管与尾片黑色。若蚜淡黄绿色,腹管短,体小。卵椭圆形,漆黑色,长0.5毫米。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10余代,以卵在当年生枝条的芽腋间越冬。在芽萌动时越冬卵开始孵化,初孵若蚜群集在芽和嫩叶上为害,经10天左右产生无翅胎生雌蚜,也有少量有翅胎生雌蚜。整个生长季节均以孤雌胎生方式繁殖。有翅胎生雌蚜是植株间转移扩散的主要方式。早春繁殖速度较慢。5月是一年中发生量最大的时期,6月以后因捕食性天敌增多,加之多数嫩梢逐渐长老,食物条件变化,发生量减少。秋梢生长期,发生量出现年中次高峰,但发生持续时间较短。10月以后开始产生有性蚜,交尾后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1)由于苹果黄蚜是果园中虫口密度上升快且较早的种类,是果园中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小花蝽、大草蛉、中华草蛉、蜘蛛等越冬出蛰后赖以繁衍种群的食物,是果园害虫生物防治不可多得的早期中间寄主,又由于进入盛果期的果树对苹果黄蚜的为害有较强的耐受力,所以对苹果黄蚜的防治,要尽量放宽防治指标,在一般发生的年份,要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制蚜虫的能力,不需专门化学防治。改变果园早春锄草的农事操作习惯,让地面上开始生长荠菜等易滋生蚜虫的杂草得以保留,使其上先于果树繁殖产生出第1代瓢虫等天敌后,再锄草驱赶其上树,可以大大提高果树上的益害比。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苹果黄蚜是防止其长时间维持高密度状态的治本措施,一旦形成良性循环,苹果黄蚜就真正成为果园生物群落中的中性昆虫,为害程度可忽略不计。

(2)对常年多次喷洒广谱杀虫剂的果园,自然天敌数量较少,在大发生的年份,当虫口密度过高时,要及时适量喷洒对天敌相对安全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 500倍液或者灭蚜菌等农药,暂时压制虫口密度;在麦收前后,果园周围麦田中的瓢虫、草蛉等天敌会大举向果园转移,保护和利用这些自然天敌对控制苹果黄蚜及其他害虫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苹果瘤蚜

为 害 状 苹果瘤蚜又叫苹果卷叶蚜、苹瘤额蚜。我国分布较广,但目前很少大面积发生为害,一般在果园为局部为害。寄主植物有苹果、沙果、海棠等。被害叶向叶背面纵卷,严重时叶片出现红斑,随后干枯。影响枝梢发育,不能形成正常的花芽。受害严重的树,大部分新梢枝叶卷曲,果实小而畸形,甚至死树。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毫米,呈纺锤型,绿褐或红褐色,有时黄色略带绿色,有深色斑纹。触角约为体长的1/2,腹管长圆筒形,黑褐色,顶端向内。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毫米,红褐色,头、胸黑色,头部具有明显额瘤,腹部有明显黑色斑纹,触角约为体长的4/5,翅透明。若蚜淡绿色,体小,形似无翅蚜。卵长椭圆形,黑绿色,有光泽。

多种颜色苹果瘤蚜

苹果瘤蚜田间为害状

发生规律 苹果瘤蚜为留守式蚜虫,以卵在一年生枝条芽缝中越冬。翌年4月初开始孵化,若蚜群集在幼嫩叶上为害。以5~6月发生最为严重,并以有翅孤雌蚜扩散,自春至秋都以孤雌胎生繁殖。10月中下旬产生雌雄蚜,交配后产卵越冬。此种有翅蚜扩散能力不强,苹果园内常呈点片状分布,数年后为害范围仅稍有扩大。

防治方法

(1)苹果瘤蚜虽然没有苹果黄蚜发生的那么普遍,但在发生的树上所造成的为害要严重得多,因此,对其防治不可忽视,防治指标要求要严。根据其在果园点片分布的特点,对受害较轻、仅有少量枝梢卷叶的树,在生长期要多次检查,发现一枝剪掉一枝,并销毁或深埋。

(2)对发生严重、卷叶枝梢较多的树,要重点进行药剂挑治,由于该虫在卷叶内为害,触杀性药剂不易接触虫体,效果极差,因此,要选用内吸性药剂,如仔细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金纹细蛾

为 害 状 1~3龄幼虫在叶片的下表皮内取食,致使下表皮与叶肉分离,所形成的泡囊不易被发现;4~5龄幼虫仍在两表皮之间取食,将叶肉吃成筛孔状,下表皮皱缩,形成从叶片正面可见的虫斑;老熟幼虫在虫斑内化蛹,此时虫斑呈梭形,长径约1厘米;成虫羽化时蛹壳嵌留在虫斑的下表皮上。严重时一张叶片有数个乃至十几个虫斑,造成大量叶片扭曲变形、枯黄早落,为害非常严重。

形态特征

(1)成虫。金黄色,体长2.5~3毫米,翅展6.5毫米,头部银白色,顶端有2块金色鳞毛,复眼黑色,触角丝状。前翅狭长,似柳叶形,从翅基到中部有2条银白色纵带,翅端前缘及后缘各有3条银白色放射状纹,带和纹边缘围有黑色细线纹。后翅尖细,近灰白色。前后翅缘毛均长。

(2)卵。扁椭圆形,长径约0.3毫米,乳白色,半透明,有光泽。

(3)幼虫。1~3龄幼虫体扁平,头三角形,前胸宽大,体色白色渐黄绿色;4~5龄幼虫体圆柱形,头方形,体色由黄绿渐变鲜黄色,老熟幼虫长约6毫米。

(4)蛹。黄褐色,长约4毫米。

金纹细蛾成虫

金纹细蛾为害叶正面网状斑

金纹细蛾田间严重为害状

金纹细蛾蛹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被害落叶内越冬。翌年苹果树萌芽时,最早3月初,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蛹羽化为成虫,成虫喜在早晚围绕树冠附近飞翔,进行交尾和产卵活动。产卵于嫩叶背面绒毛下,散产,每雌可产卵50粒。卵期7~12天,孵化后,幼虫直接由卵壳底部潜入叶片背面表皮下食叶肉,幼虫5龄,历期12~22天,幼虫老熟后即在虫斑内化蛹,非越冬代蛹历期6~10天,成虫羽化后将蛹壳前半部带出虫斑外,成虫寿命5~7天。第1代成虫发生于5月中下旬,以后每月发生一代,各世代发生比较整齐,重叠不甚明显。虫口密度经过两个世代的增长,一般于第3代达到年度最高峰。进入8月以后,随着果园杀虫剂用量的减少,天敌致死率逐代提高,虫口密度在天敌的作用下逐代减退,在数量已经不多的越冬代虫斑中,通常仅有不到5%的幼虫能够完成化蛹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在果树落叶后进行清园,尽量将落叶清扫干净,挖坑深埋,可以消灭大量越冬蛹。

(2)保护天敌。自然天敌对金纹细蛾的控制能力潜力巨大,天敌致死率的高低是制约金纹细蛾虫口密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果园中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性的杀虫剂,如菊酯类农药。冬季到寄生率较高的果园采集有寄生蜂的叶片在本果园释放,恢复自然天敌对金纹细蛾的控制作用。在越冬代金纹细蛾虫口密度很低,且虫斑天敌致死率较高的果园,可将深秋收集落叶放入纱笼中,到春季羽化寄生蜂放回果园,提高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

(3)化学防治。当金纹细蛾达到防治指标需要喷药时,要选择使用对天敌安全的药剂,如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 000倍、5%杀铃脲乳油2 000倍等,根据益害比情况适量喷雾,调节益害比至合适水平即可。对于缺乏测报经验的果园,一般在麦收前喷一次30%蛾螨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间隔25天麦收后再喷一次,可以起到防治金纹细蛾和山楂叶螨的双重作用,也可改用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同样可以起到兼治两种害虫的效果,但阿维菌素的持效期相对短一些,最好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喷药时间。金纹细蛾由卵孵化为幼虫,直接从卵壳下蛀入叶表皮下,因此,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应在成虫产卵初期使用。

旋纹潜叶蛾

为 害 状 旋纹潜叶蛾广泛分布于我国落叶果树产区,主要为害苹果、梨、沙果等。以幼虫在叶内潜食叶肉,一边取食,一边排粪,粪便呈螺旋状排列,留在表皮下,因此形成了同心轮纹状虫斑,严重时一张叶片有数个至十多个虫斑,造成叶片早落。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银白色,体长约3毫米。前翅端半部呈金黄色,靠前缘有数条褐色短斜纹,翅端下方有2个大的黑紫色斑。缘毛很长。

(2)卵。扁椭圆形,初产白色,渐变为黄色、灰色、黑色,上有网状脊纹。

(3)幼虫。老熟幼虫体稍扁,体长约5毫米,乳白色,后胸及腹部第1、2两节侧面各有1管状突起,上生刚毛1根。

(4)蛹。扁纺锤形,体长约4毫米,淡黄褐色,羽化前变为黑褐色。茧白色,纺锤形,茧上盖有一层“工”字形白色丝幕。

旋纹潜叶蛾前期为害状

旋纹潜叶蛾后期为害状

旋纹潜叶蛾白色“工“字形茧

发生规律 旋纹潜叶蛾在河南每年发生4~5代,以蛹藏在茧内在枝干裂缝、落叶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出现越冬代成虫,盛期在4月中旬。成虫白天活动,交尾后即行产卵,卵散产于叶背面,每雌产卵15~30粒,成虫寿命2~5天。卵孵化后幼虫咬破卵壳底部和叶片下表皮直接潜入叶内为害。幼虫老熟后从虫斑中钻出,在叶背吐丝作茧化蛹。第1代成虫于6月中旬出现,第2代成虫7月中旬出现,3~4代成虫分别于8月上旬和9月上旬出现。自然界中该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在喷药较少、用药比较合理的果园,幼虫寄生率可高达80%以上,可以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

防治方法(1)旋纹潜叶蛾的防治应以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为主,果园尽量不喷广谱性农药。(2)发生较重的果园进行喷药防治时,一定要选用对天敌安全的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 000倍液或5%杀铃脲乳油2 000倍液等选择性杀虫剂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喷洒。

银纹潜叶蛾

为 害 状 银纹潜叶蛾是一种在苹果和海棠叶片内潜食为害的害虫,以幼虫在叶片内潜食造成为害,低龄幼虫在叶肉内呈线状穿食,取食整个叶肉,留下上下表皮,随着虫龄的增大和隧道的逐渐延伸,线状虫道相连形成虫斑,造成叶片局部干枯,在叶片背面留下黑色的虫粪,严重时造成落叶。

银纹潜叶蛾为害状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3~4毫米,全体银白色。前翅狭长,翅尖端有放射状灰白色斑纹。有夏型、冬型两种。夏型前翅尖端有放射状斑纹,中室有黑色条纹。冬型前翅前缘有黑色锯齿状大粗斑。

(2)卵:球形,长0.3~0.4毫米,乳白色。(3)幼虫:体长5毫米左右,淡绿色。

(4)蛹:长约5毫米,暗褐色,圆锥形,头部有1对肉质角状突起。茧细长,由白色薄丝织成。

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见金纹细蛾。

苹小卷叶蛾

为 害 状 苹小卷叶蛾又叫小黄卷叶蛾、棉褐带卷叶蛾、茶小卷叶蛾等,在国内分布很广,食性很杂,在果树上主要为害苹果、桃和李。近似种类有苹大卷叶蛾、褐带卷叶蛾。幼虫将叶片缠缀一起成虫苞,潜居其中食害叶肉,并可转移重新卷叶结苞为害。幼虫行动活泼,震动卷叶时幼虫剧烈扭动身体从卷叶中迅速脱出,吐丝下垂。在幼果期,幼虫能缀合叶片于幼果表面,啃食幼果表皮,可以导致使幼果严重伤残不能继续发育。在梗凹处为害,可造成严重落果,在幼虫发生量大时,可造成严重损失。

形态特征 几种卷叶蛾形态差异见表3。

表3 几种卷叶蛾形态差异

发生规律 苹小卷叶蛾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发生3代;黄河故道及陕西关中地区,每年发生4代。以低龄幼虫潜伏在果树主干以上的主枝枝杈、剪锯口、主枝皮下等处结白茧越冬。次年果树花芽开始萌动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蛰,从茧中出来顺枝干爬行,钻进幼芽吐丝缠缀,芽受害重者即行枯死,轻者被咬食残缺不全,影响抽梢和开花。幼虫稍大,即把数个叶片缠在一起,卷成“饺子”状虫苞。幼虫老熟后,在卷叶内化蛹,蛹经6~9天羽化出成虫,羽化时蛹体一半抽出卷叶或缀叶外。成虫白天不活动,栖息于叶背或草丛间,夜晚活动,对黑光灯及糖醋液有较强趋性。成虫多产卵于叶的正面,卵期约7天。初孵幼虫很活泼,分散爬行,吐丝下垂转移到附近叶上,一般在叶背主脉附近,吐丝作一小孔道保护身体,遇刺激时即退入其中。苹小卷叶蛾的天敌种类较多,卵、幼虫、蛹各虫期均有多种寄生蜂寄生或被蜘蛛等捕食,在天敌保护较好的果园,苹小卷叶蛾的虫口密度一般被抑制在较低状态。到9~10月,最后一代幼虫找越冬场所结茧越冬。

苹小卷叶蛾成虫

苹小卷叶蛾卵

苹小卷叶蛾幼虫

苹大卷叶蛾

防治方法

(1)越冬幼虫防治。苹小卷叶蛾上年为害严重的果园,在越冬出蛰前,刮除老翘皮和潜皮蛾为害的爆皮,集中烧毁,再用80%敌敌畏乳油100倍封闭老剪锯口,消灭越冬幼虫。

(2)摘除虫苞。于4月中下旬越冬代幼虫和5~6月第1代幼虫卷叶为害时,人工摘除虫苞。

(3)诱杀防治。利用成虫趋化性,在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期,可用性诱剂加糖醋液诱杀成虫,苹小卷叶蛾性信息素有两种成分,A:顺-9-十四烯-1醇乙酸酯,B:顺-11-十四烯-1醇乙酸酯(A∶B=7∶3)。糖醋液配制方法:糖∶酒∶醋∶水=5∶5∶20∶80。

(4)生物防治。成虫产卵期释放赤眼蜂,每次每株释放1 000头左右,间隔5天释放一次,连放4次可取得良好效果。卷叶蛾类是果园常见害虫,但天敌种类多,注意保护,一般不需要专门喷药防治。

(5)喷药防治。在越冬幼虫出蛰初盛期,以及各代卵孵化盛期,可以喷洒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如20%虫酰肼乳油2 0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倍液,最好不要喷洒广谱性的菊酯类药剂,防效不高,杀伤天敌严重。

顶梢卷叶蛾

为 害 状 顶梢卷叶蛾俗称顶芽卷叶蛾,是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的害虫,幼虫食害新梢顶芽和嫩叶,使枝梢顶端的嫩叶卷缩、包合,影响树体发育。特别对于苗圃中的果树苗、果园中的幼树以及管理不良缺乏修剪的果树为害严重。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3~16毫米,全体银灰褐色。前翅近长方形,淡灰褐色,距翅基部1/3处及翅中部各有1条暗褐色的弓形横带,后缘部分色深呈三角形,前缘至臀角间具6~8条黑褐色平行短纹,两前翅合拢时后缘的三角斑合为菱形。

顶梢卷叶蛾成虫

顶梢卷叶蛾幼虫

顶梢卷叶蛾田间为害状

(2)卵。乳白色,渐变淡黄色。扁椭圆形,直径0.7毫米,卵壳上有明显花纹。

(3)幼虫。老熟时长约10毫米,污白色,体粗而短。头、前胸背板及胸足暗棕色至黑色。

(4)蛹。长5毫米,纺锤形,黄褐色。

发生规律 顶梢卷叶蛾在辽宁、山西、河北每年发生2代,河南每年发生3代,以2~3龄幼虫在枝梢顶端的卷叶团中结茧越冬。翌年春季苹果树发芽时越冬幼虫出蛰为害嫩芽,最初大部分转移至顶部第1、2、3芽内,以后逐渐向下扩展。随着新梢抽出和叶簇展开,幼虫将其缀卷成团,并作一新的虫茧。这一时期一个受害的虫苞内一般只有1个虫。在华北地区越冬代幼虫5月中旬即开始化蛹,5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化蛹羽化期比较整齐。成虫羽化时部分将蛹壳带出茧外1/2以上,多数将蛹壳全部带出茧外。越冬代成虫6月上旬大量发生,成虫对糖醋液无趋性,白天不活动,静息在叶枝上或树下杂草上,晚间飞翔交配、产卵。卵单产,多产于当年生枝梢中部的叶片上,以绒毛多的叶背上居多。第1代幼虫大多集中在春梢顶端心叶内为害,第2代和第3代幼虫大多集中在秋梢上为害。第3代小幼虫为害至10月再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

(1)由于顶梢卷叶蛾为害症状一目了然,幼虫不像苹小卷叶蛾幼虫那样好动,受惊动后也不会吐丝逃逸,非常适宜人工防治。首先应结合冬季细致修剪,彻底将虫梢剪掉,由于越冬幼虫为低龄态,将虫苞剪到地面后幼虫不能继续完成发育,不必费工收集销毁虫梢即可达到消灭的目的。

(2)在春梢生长期,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进一步摘除漏网的新虫苞并收集烧毁或深埋。经过这两次人工防治,基本可消除顶梢卷叶蛾全年的为害。

黑星麦蛾

为 害 状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四川等地,常以幼虫群集卷叶为害苹果、桃、李等果树。一般在管理比较粗放的果园以及仁果与核果类混栽的果园发生较多,为害严重。

黑星麦蛾幼虫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6毫米,胸背及翅黑褐色,有光泽。前翅端部1/4处有一条横贯后缘的横带,翅中央有2个不十分明显的黑色斑点。

(2)卵。椭圆形,长径0.5毫米,淡黄色,发亮。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1毫米,头、前胸背板黑褐色,全身有6条淡紫褐色纵条纹,条纹之间为白色。

(4)蛹。体长约6毫米,红褐色,第7腹节后缘有暗黄色并列的刺突。

发生规律 黑星麦蛾在河南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杂草、落叶中越冬。翌年4月成虫羽化,产卵于新梢顶端尚未展叶的叶柄基部,单粒散产或几粒成堆。4~5月发生第1代幼虫,盛期在5月中旬。小幼虫潜伏在未展开的嫩叶中为害,稍长大后则卷叶为害,食叶肉留下表皮。幼虫很活泼,受惊即吐丝下垂,老熟后在苞叶中化蛹,蛹期10天左右。6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期,7月下旬为第2代成虫羽化期,继续繁殖为害至10月间,陆续以第4代蛹越冬。

防治方法

(1)越冬防治。在黑星麦蛾发生较重的果园,在果树落叶后,将杂草、枯枝落叶等杂物集中清理,烧毁或掩埋,消灭越冬蛹。

(2)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初期,喷BT乳剂600倍液,或结合金纹细蛾的防治,在第1代成虫羽化末期(6月中下旬)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 000倍,或5%杀铃脲乳油2 000倍等对天敌安全的药剂,均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果园除了一些常年为害果树的病虫害外,有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并不造成严重为害,或者仅在局部造成为害,在管理不当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局部暴发,造成严重为害,所以,在平时调查病虫害时,也要关注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动态,防治突然暴发成灾。在此,仅对田间常见形态进行展示,对其发生、防治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

梨网蝽

为 害 状 梨网蝽又叫梨花网蝽、梨军配虫,是梨、苹果树上发生比较普遍的害虫,管理粗放的果园为害较重。成虫、若虫群集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叶呈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大量斑点形成大块黄白色失绿斑,甚至变成大块褐色枯斑,叶片提早脱落,对树势、产量和品质均有不良影响。

形态特征

(1)成虫。体扁平,体长约3.5毫米,体暗褐至黑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向外突出呈翼状,前胸背板和前翅均分布有网状花纹,静止时两前翅后缘交叉呈“×”字纹。腹部金黄色,上有黑色斑纹。

(2)若虫。初孵若虫白色透明,体长约0.7毫米,后变淡绿色,复眼红色。2龄腹部背面变黑。3龄出现翅芽,腹部具7对刺状突起。5龄若虫体长约2毫米,翅芽长至腹部第2对突起。

(3)卵。椭圆形,淡黄色,透明,一端弯曲,长约0.6毫米,产于叶肉组织内。从叶片背面看,只能见到黑色的小斑点(卵盖),系成虫排泄的褐色胶状物。

发生规律 黄河故道地区每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树干翘皮下及土块缝隙中越冬。翌年果树发芽后,成虫出蛰活动,多集中于树冠下层的叶片背面取食、交配、产卵。成虫每次产卵1粒,卵产于叶肉组织内,且卵外覆有胶状物,药剂不易穿透。每头雌虫可产卵8~26粒。初孵若虫活动力弱,群集叶背为害。第1代若虫盛期在5月下旬,发生期集中而且整齐,受害叶片呈苍白色。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出现,第2代成虫于7月中旬开始出现,以后各代重叠发生,极不整齐。7~8月是为害最重的时期。10月以后,成虫陆续潜伏越冬。

防治方法

(1)在梨网蝽发生较重的果园,冬春季节要做好清园工作,彻底清除落叶、翻耕土壤,可大大减少越冬成虫的数量。

(2)在生长期防治主要放在第1代若虫发生高峰期,即5月下旬,选用触杀力强的菊酯类杀虫剂,如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等,由于这类药剂对果园内天敌杀伤力大,喷药方式宜采取挑治,即仅对有为害症状的树体的受害部位的叶片背面进行局部喷药。在梨网蝽发生不重的果园,在喷药防治黄斑蝽、食心虫等其他害虫时,应注意对有为害部位的叶片重点照顾一下,就可起到兼治的目的。

梨花网蝽若虫及为害状

梨花网蝽成虫

黄刺蛾

为 害 状 黄刺蛾又名八角虫,俗称洋辣子,是一种分布广、食性杂、寄主多的食叶性害虫。往往在喷药较少的果园易见其发生为害。在苹果、梨等叶片较大的树上为害,数十头低龄幼虫常常聚集在一起,排列整齐,先取食卵块附近数张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仅留下上表皮和网状叶脉,受害新梢非常易于辨认。大龄幼虫分散为害,将全叶吃光,仅剩主脉和叶柄。发生量大时能将整株树叶吃成光秃状,导致二次发芽、开花,严重影响翌年的产量。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3~16毫米,体黄色至黄褐色,鳞毛密而厚。前翅自顶角向后缘基部与端部斜伸2条棕褐色细线,内侧1条止于后缘近基部1/3处,此线内侧黄色,外侧黄褐色,外侧1条线止于臀角附近。

(2)卵。扁椭圆形,黄白色,长约1.5毫米,数十粒排在一起。

(3)幼虫。体较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体长约25毫米。背有一紫褐色斑纹,两端大中间细。各体节有4个枝刺,胸部上面有6个,尾部有2个较大的枝刺。腹足退化,胸足极小。

(4)蛹。体长13~15毫米,椭圆形,粗肥,淡黄褐色,两复眼间有一突起,表面有小刺。茧椭圆形,质坚硬,茧上有数条白色与褐色相间的条纹,形如雀卵。

发生规律 黄刺蛾以老熟幼虫在茧里越冬。在辽宁及河北省北部每年发生1代,河北省中南部及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2代,黄河故道地区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成虫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成虫白天静伏在叶背,夜间活动,趋光性不强。卵产于叶背,常几十粒排于一张叶片上。每头雌蛾产卵49~67粒,成虫寿命4~7天,卵期6~8天。幼虫出现期,第1代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2代8月上旬至9月中旬。第1代幼虫所结的茧一般小而薄,第2代茧大而厚。9月上中旬第2代幼虫老熟,在树上结茧越冬。

黄刺蛾成虫与茧

黄刺蛾幼虫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一是冬春季结合修剪,消灭未被寄生的虫茧,对有寄生蜂寄生的虫茧,由于茧的上端有寄生蜂产卵时留下的圆形产卵孔,易于辨认,要注意保护;二是利用幼龄幼虫群栖为害枝条有明显辨认特征,在幼虫为害期勤检查,将有虫枝梢摘除。

扁刺蛾幼虫

苹梢鹰夜蛾幼虫

苹梢鹰夜蛾成虫

黄斑卷叶蛾成虫

(2)药剂挑治。对于虫量较大的树,宜用触杀性强的菊酯类杀虫剂如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等喷洒有虫枝,不需全园喷药。

苹果舟蛾

为 害 状 苹果舟蛾俗称舟形毛虫,是苹果生长后期的食叶性害虫,分布比较广泛。幼虫4龄以前集中为害,由同一卵块孵出的数十头幼虫头向外整齐地排列在叶面上,由叶缘向内啃食,稍受惊动则纷纷吐丝下垂;4龄以后分散为害。幼虫停息时头尾翘起,形似小船,故称舟形毛虫。发生严重而又防治不及时的树,整株树的叶片会被吃光,导致树体二次发芽,损失甚为严重。

形态特征

(1)成虫。体淡黄白色,体长22~25毫米。前翅有不明显的浅褐色波浪纹,近基部有银灰白色和紫褐色各半的椭圆形斑纹,靠翅外缘有同色斑纹6个。

(2)卵。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初产淡绿色,孵化前为灰褐色。数十粒至百余粒密集成排于叶背上。

(3)幼虫。初孵幼虫体色黄褐色,体长3.8毫米;2龄幼虫体长9.5毫米,体淡红褐色;3龄幼虫体长18毫米,体红褐色;4龄幼虫体长28.5毫米,体暗红褐色;5龄幼虫体长58.5毫米,体紫黑色。各龄幼虫头部黑褐色,有光泽。全身生有黄白色长软毛。

(4)蛹。紫黑色,体长约23毫米,腹部末端具有短刺6根。

发生规律 苹果舟蛾每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下根部附近约7厘米深的土层中越冬。郑州地区7~8月越冬蛹羽化为成虫。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强,产卵于中下部枝条的叶片背面,密集成块,卵期为7天左右。8月至9月中旬为幼虫为害期。幼虫孵出后,先群集在产卵叶上啃食叶肉,仅剩网状叶脉,后转移到同一枝条相邻的叶片为害,头向外整齐排列呈半环状,蚕食叶片边缘,仅剩主脉和叶柄,而后再转移至下一张叶片。幼虫多于4龄末5龄初开始分散为害,进入暴食期。幼虫老熟后沿树干向下爬行下地,择地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低龄幼虫群居叶片正面,啃食叶片边缘,容易发现,可进行人工摘除,就地踏死。于幼虫发生期在果园中加强巡回检查,随时将其消灭在分散暴食期之前。

苹果舟蛾老熟幼虫

苹果舟蛾幼虫分散前集中为害

苹果舟蛾成虫

金毛虫幼虫

角斑古毒蛾幼虫

果剑纹夜蛾幼虫

桃剑纹夜蛾幼虫

梨剑纹夜蛾幼虫

(2)药剂挑治。用触杀性强的菊酯类杀虫剂如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等喷洒有虫枝,不需全树喷药。隔10天后再进行1次。

枣尺蠖

为 害 状 枣尺蠖又叫枣步曲,是我国北方枣区为害历史悠久的害虫,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河南、北京、天津、山西等地部分苹果园的重要害虫,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严重影响苹果树的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1)成虫。雄蛾体长约14毫米,翅展约35毫米,灰褐色。胸部粗壮,密生长毛及毛鳞。前翅灰褐色,外横线、内横线黑色,两线之间色较淡。后翅灰色,有黑色横纹1条,其内有1个黑色圆斑。雌蛾体长约15毫米,灰褐色,体圆锥形,前、后翅均退化。

(2)卵。椭圆形,有光泽,数十粒至数百粒产成一块,初产时淡绿色,孵化前呈黑色。

(3)幼虫。初孵1龄幼虫体黑色,有5条白色横纹,2~5龄幼虫体色由深青灰色渐变为浅青灰色,2龄有7条白色纵纹,3~4龄有13条,5龄有25条白色或灰白色与黄、黑、绿相间的条纹,老熟时体长约45毫米。

(4)蛹。长约15毫米,紫褐色。

发生规律 枣尺蠖在黄河故道苹果产区每年发生1代,以蛹分散在树冠下深10~20厘米处土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盛期为3月下旬至4月初。雌蛾沿树干上树与雄蛾交配。产卵于粗糙的树皮裂缝内,堆积一起。每雌蛾可产卵1 000~1 200粒,卵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4月下旬是孵化盛期。初孵幼虫出壳后迅速爬行,具有明显向上、向高处爬行和遇惊震吐丝下垂、随风飘荡的习性。5月初进入2龄盛期,也是药剂防治适期。为害盛期在5月中下旬。幼虫对于苹果叶的为害,1龄幼虫只能吃成1毫米的孔洞。2龄幼虫在叶面驳食,造成直径2~3毫米的不规则孔洞。3龄幼虫不再只从表面驳食而是直接咬成4~5毫米直径大小的孔洞或缺刻,不再有下表皮支撑相连,因而风吹易于使叶破损。4龄以后食量大增,密度大时可将树叶吃光。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陆续老熟下树、入土化蛹越夏及越冬。

防治方法

(1) 对于虫口密度较大的苹果园,应在早春成虫羽化期,利用雌蛾体形笨重无翅、出土后必经树干爬行上树的特性,即在惊蛰以前,在树干离地面约30厘米处缠一道宽约5厘米的塑料薄膜,下缘内折1厘米宽,要求薄膜与树干紧贴、无缝隙,且保证整个成虫羽化期间不脱落,然后在薄膜的下缘涂一圈1厘米宽薄层药膏,药膏系由凡士林(或黄油)加入一定量的触杀性强的灭扫利等搅拌混匀而成,田间使用效果表明,此法可将95%以上的雌蛾及地面孵化幼虫消灭在薄膜带之下,一次处理即可基本解决此虫全年为害,为防止初孵幼虫上树后随风传播,要求每株树都要处理,不可遗漏。

(2)在没有采取上述方法的果园,则不可再错过树上喷药防治的适期,即2龄幼虫高峰期,宜选用对天敌安全的脲类杀虫剂,如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 000倍、5%杀铃脲乳油2 000倍,或30%蛾螨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等,对于已为害严重的果园,可采用20%氰戊菊酯乳油4 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或20%灭扫利乳油4 000倍喷雾。

桑尺蠖幼虫

枣尺蠖幼虫

大造桥虫幼虫

美国白蛾幼虫

美国白蛾为害状

三、枝干害虫

苹果绵蚜

为 害 状 苹果绵蚜又名血色蚜虫,是国内外重要检疫对象,国内原来仅在辽宁旅大地区、山东半岛等少数地区发生,近年来随着苗木的大范围调运,疫区不断扩大,为害日趋严重。苹果绵蚜以无翅孤雌蚜和若蚜群集于苹果枝干剪锯口周围、枝条叶腋及近地表的根上寄生为害,吸取汁液,消耗大量营养,降低树体生活力。枝条、根被害处组织因受刺激形成肿瘤,肿瘤老化后破裂,阻碍水分、养分的输导,受侵袭根不能长出须根,受害枝条发育不良、形不成花芽。由于蚜虫腹部背面覆有白色蜡质绵毛,导致蚜虫群落呈现白色棉絮状,极易辨认。

苹果绵蚜为害当年生枝条

苹果绵蚜为害大枝干

形态特征

(1)成蚜。成蚜包括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性蚜三种。无翅孤雌蚜:体长1.7~2.1毫米,近椭圆形,肥大,暗红褐色,背面有大量白色长蜡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3~2.5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暗赤褐色,体被白粉,腹部有白色长蜡丝。前翅中脉2叉,翅脉和翅痣呈棕色。性蚜:有性雌蚜体长约1毫米,淡黄褐色。有性雄蚜体长约0.7毫米,黄绿色。

(2)卵。长约0.5毫米,初产时橙黄色,3~4天后变为褐色,长圆形,两端圆,中间细。

(3)若蚜。共4龄,体略呈圆筒形,赤褐色,被白色蜡丝。

苹果绵蚜去除蜡毛后虫体

利用灌根方法防治苹果绵蚜

发生规律 苹果绵蚜在山东青岛每年发生17~18代,在辽宁旅大发生13代以上。以1~2龄若蚜在苹果树枝干的裂皮、剪口、病虫伤疤或在土表下的不定芽和根等处越冬。当翌年春季平均气温达8℃以上时开始活动,4月底至5月初越冬若蚜发育为无翅孤雌蚜进行繁殖,每雌可产若蚜60头左右,最多可产170余头。新生若蚜即向当年生枝条进行扩散转移。5月底至6月为发生最盛期。7~8月由于寄生蜂大量发生及受高温影响,其发生数量锐减。被寄生蜂寄生的绵蚜变黑色。9月中旬后,寄生蜂渐少,绵蚜数量又渐增。至10月发生数量出现第二次高峰,为害至11月中旬即进入越冬。苹果绵蚜的有翅蚜同样出现两次高峰,第二次在9~10月数量较多,产生的后代为性蚜,有翅蚜飞翔是绵蚜在果园中扩散蔓延的途径之一。

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利用日光蜂防治苹果绵蚜是世界上生物防治成功的著名例子之一。据在郑州郊区果园观察,在喷药较少的果园,寄生蜂及瓢虫等自然天敌对苹果绵蚜的确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苹果绵蚜不必专门喷药即能被天敌控制在受害允许的水平以下;在广谱性杀虫剂使用次数较多的果园,由于天敌受到大大杀伤,苹果绵蚜反愈加猖獗。

(2)灌根防治。在苹果谢花期,围绕树干根颈部挖深10厘米环形小沟,使用24%噻虫嗪颗粒剂2 000倍,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成龄树灌2升药水,等药液渗入后覆土。一般在灌药后2周显效,灌药1次基本可以控制为害。

(3)在果园为害严重的情况下,可用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在发生高峰期喷雾,但毒死蜱属于广谱性农药,生长季喷洒对天敌影响较大。

苹果球蚧

为 害 状 苹果球蚧的寄主主要包括苹果、梨、李等果树,它不仅以若虫和雌成虫固着在寄主枝条上,吸食汁液为害,而且还以低龄若虫为害叶片,造成树势衰弱,影响开花结果和果实品质。在发生数量较多的树上,果树开花前后,虫体迅速膨大期排泄像糖蜜一样的排泄物,导致整株树所有枝干表面呈淋洗、湿润状态。

形态特征

(1)雌成虫。呈圆球形,虫体直径一般4~5.5毫米,高3~4毫米,体背表面密布一层蜡粉,初期淡黄褐色,体壁柔软。中后期呈棕褐色、黑褐色或枣红色,虫体表面体壁硬化,三角板上方背中央两侧有纵行较大型的凹下点刻,每行5~6个,排列较整齐。

(2)雄成虫。体淡棕红色,体长2毫米,翅展2.5毫米,触角微紫色,10节,中胸盾片漆黑色,翅淡白色,前缘微红色。腹部末端着生淡紫色性刺,其基部两侧各有1条白色细长的蜡毛。

(3)卵。淡橘红色,椭圆形,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

(4)若虫。初孵化若虫体椭圆形,极扁平,淡血红色或橘红色,体长0.5~0.6毫米,体背中央有1条暗灰色背线,腹部末端有2条刚毛,有活动能力。夏季叶片背面的若虫,初期橘红色,后期淡黄白色,体极扁平,眼黑色。体表面覆盖一层透明的蜡层。越冬期若虫分化为雌雄性。雌若虫栗褐色,卵圆形,体背向上方高度隆起,表面有一层薄的毛毡状蜡层。雄若虫黑褐色,草鞋形,体背略隆起,表面附有一层厚的灰白色蜡层。

苹果球蚧为害枝条

苹果球蚧初孵若虫在叶片上

苹果球蚧在枝条上越冬

苹果球蚧卵

发生规律 苹果球蚧每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于10月上中旬果树开始落叶时,由叶片转移到枝条上越冬,直径13毫米以上枝条很少寄生。越冬若虫翌年不再转移,在原处于3月上中旬开始为害、发育,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分化为雌雄性,4月中旬出现雌成虫,其体背膨大呈球形,并逐渐硬化,5月上旬产卵。雄成虫4月中旬羽化。雌成虫将卵产于体下,单雌产卵2 500粒左右。5月中旬孵化出若虫,5月下旬为孵化盛期。初孵若虫沿寄主枝条爬行,最后全部到叶片背面固着为害。到10月中旬左右离开叶片之前蜕1次皮变为2龄若虫,恢复活动能力,然后迁移到适当地方固定越冬。雌雄虫皆为3龄。蜕皮2次。

防治方法

(1)休眠期防治。在发芽前,可选用30%机油·石硫合剂500倍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喷雾,注意一定要全树喷匀。

(2)生长期防治。时机应掌握在卵孵化末期进行,可使用1%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或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一般结合红蜘蛛的防治兼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该虫为害问题,还得从提高该虫的天敌控制能力方面寻求突破。

梨圆蚧

为 害 状 梨圆蚧又叫梨枝圆盾蚧,是为害梨、苹果等果树的一种重要而且常见的介壳虫。枝条受害出现大量密集的灰白色小点,此即该种蚧的虫体介壳,枝条被吸食汁液后导致皮层木栓化甚至干缩枯死;果实被寄生后,虫体多集中在萼洼附近,围绕介壳形成紫红色的斑点,降低果品商品等级。

形态特征

(1)成虫。身体上覆盖蜡质介壳。雌虫介壳近圆形,直径约1.8毫米,灰白色或灰褐色,有同心轮纹,介壳中央的突起称作壳点,脐状,黄色或黄褐色,虫体扁椭圆形,橙黄色,体长0.91~1.48毫米,口器丝状,位于腹面中央,眼及足退化。雄虫介壳长椭圆形,较雌虫介壳小,壳点位于介壳的一端,虫体橙黄色,体长0.6毫米,复眼暗紫红色,口器退化,触角念珠状,有1对翅,交尾器剑状。

(2)若虫。初龄若虫固定以前能爬行,无介壳,2龄以后开始形态分化,可分辨性别。

梨圆蚧为害枝条

梨圆蚧为害苹果果实

发生规律 梨圆蚧在辽宁、河北每年发生2代,黄河故道、陕西中部每年发生3代。以2龄若虫在枝干上越冬,翌年春季果树萌动后继续为害。陕西中部4月中旬雄虫开始化蛹,5月雄成虫从介壳下爬出与介壳下的雌成虫交尾后即死亡,此代雄虫羽化时期颇为集中,从开始至结束前后仅历期11天,而在第2天至第6天的5天内羽化率达90.3%。经交尾后的雌成虫于6月上中旬在介壳下胎生若虫。幼龄若虫先静伏于母体介壳下,然后爬出介壳向嫩枝、果实和叶片上转移,将口器插入寄主组织内吸食,几小时后体背出现白色絮状蜡质物,并逐渐形成介壳。雄虫多固着在叶背主脉两侧,雌虫多在枝条或果实上为害。6月上旬至7月上旬出现第1代若虫,7月下旬到9月上旬出现第2代若虫,9月上旬到11月上旬发生第3代若虫。一般每雌产仔50~100头,最多300多头。梨圆蚧近距离的传播靠初龄若虫的爬行,远距离的传播则靠苗木、接穗和果品的传带。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对于仅点片发生的果园,由于其扩散速度较慢,对高密度虫枝采取人工清除,可有效阻止其在全果园蔓延。

(2)保护天敌。由于梨圆蚧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很好保护自然天敌,梨圆蚧一般不会对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3)药剂防治。大面积发生时,在果树萌芽前,可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8%机油乳剂100倍。

桑天牛

为 害 状 桑天牛是为害苹果枝干最严重的钻蛀性害虫,成虫啃食枝梢嫩皮,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及髓部,严重者致使枝干或整株树枯死。

形态特征

(1)成虫。黑褐色,体长39~46毫米,密生暗黄色短绒毛。前胸背板具不规则的横皱纹,两侧中部各有1个尖刺突。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光亮的瘤状颗粒,翅端内、外角均呈刺状突出。

(2)卵。长椭圆形,6~7毫米,淡黄色,稍弯曲。

(3)幼虫。乳白色,体长40~60毫米,无足,前胸特大,近方形,背面密生黄褐色刚毛和赤褐色小颗粒,并有“小”字形凹陷纹。

(4)蛹。纺锤形,黄褐色,长约50毫米。

桑天牛成虫

利用毒签堵洞防治桑天牛

天牛产卵孔

天牛卵

天牛幼虫

发生规律 河南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6月中旬至8月中旬成虫出现,以7月上旬雨后最多。成虫活动多在夜间进行,通常一次飞行距离为30~50米,有趋光性,受惊后能坠落地面假死。成虫寿命在38~45天,产卵量为数十粒至百余粒。成虫啃食枝条表皮、叶片和嫩芽,多在傍晚和早晨产卵。产卵部位多选择2~3年生枝条,产卵前先将皮层咬成“U”字形伤口,将伤口下木质部咬成卵室,产1粒卵于其中,卵将皮层稍顶起,卵期10~14天。幼虫孵化后,顺着枝条向下蛀食,每隔一定距离蛀1排粪孔,幼虫肛门对准粪孔向外排粪便,小幼虫粪呈细绳状,大幼虫粪呈锯屑状,虫道内无粪便,虫体进退自如。一生一般能咬14~18个粪孔,形成虫道,在矮化果树上能一直蛀到根颈。幼虫到11月底至12月初气温降低后停食越冬,3月底至4月初复苏活动取食,经过两个冬季后于5月底做室化蛹。老熟幼虫化蛹前在隧道最下1~3个粪孔的上方外侧咬一个羽化孔,使树皮与外部有小孔贯道或造成树皮隆肿、破裂。在羽化孔下70~110毫米处作长40~50毫米的蛹室化蛹,蛹期22~28天。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在成虫盛发期的早晨,特别是雨后,采取人工捕杀,是一项治本的办法;人工杀卵:7~8月用小尖刀刺入产卵伤口,将卵刺死;人工杀灭幼虫:小幼虫期经常检查树干,发现虫粪时,用小刀挖开皮层挑出幼虫杀死。

(2)药剂防治。将80%敌敌畏乳油30倍液用注射器注入新排粪孔中或用毒签放入蛀孔内,用黏土泥封孔,施药后将树下虫粪清除,过几天检查地面,如有新虫粪,则应补治,若无则证明虫已杀死。

豹纹木蠹蛾

为 害 状 豹纹木蠹蛾是为害苹果、梨等果树1~2年生枝条的害虫,幼虫沿枝条髓部向上蛀隧道,并在不远处向外开一排粪孔,造成被害枝条枯萎,然后幼虫钻出转蛀更粗一点的新枝条。经多次转蛀后,一头幼虫能致死数个枝梢。

形态特征

(1)成虫:雌成虫体长20~38毫米,翅展60毫米;雄蛾体长23~28毫米,翅展42~58毫米。体白灰色,前胸背面有6个、腹部1~5节各有8个黑蓝色斑点。前翅散生黑斑27~29个,后翅脉先端各有1个黑斑。

(2)卵:长约0.8毫米,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变淡红色至灰褐色。

(3)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赤褐色,上生白色细毛。头淡赤褐色,前胸背板基部有1个黑褐色斑,后缘具有黑色小刺,像锯齿状。臀板及第2节基半部黑褐色。

(4)蛹:长20~38毫米。初化蛹淡褐色,近羽化时每一腹节的侧面出现2个黑色圆斑,尾端有刺10个。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条内越冬。翌年春季枝条萌发后,再转移到新梢。侵入孔多自基部蛀入,先在皮层与木质部之间围绕枝条咬蛀成环,然后沿髓部向上蛀纵直隧道,隔不远处向外开一排粪孔,从排粪孔排出粪便,被害枝梢上部不久枯萎,并可多次转移为害。5~6月,老熟幼虫在隧道内吐丝连缀碎屑,堵塞两端,并向外开一羽化孔,即行化蛹。蛹期平均30天,成虫羽化后,蛹壳一半露出孔外,长久不掉。成虫于叶、嫩枝、芽腋处产卵,单粒散产或数粒一起,每头雌虫产卵1 000余粒,卵期17天。幼虫孵化后多自新梢上部芽腋蛀入,自下而上钻蛀,在不远处向外开一排粪孔,新梢3~5天即枯萎,幼虫钻出向下移不远处重新蛀入。1头幼虫一生可为害枝梢2~3个。幼虫为害至10月下旬,然后在枝内越冬。

豹纹木蠹蛾幼虫

豹纹木蠹蛾成虫

防治方法

冬季结合修剪,剪除虫枝,消灭其中越冬幼虫。春季枝梢萌发后,及时剪掉冬剪时漏掉的枯死枝,并消灭枝中越冬幼虫。夏季结合夏剪,根据新梢先端叶片凋萎的症状,及时剪除虫枝,集中烧毁。

蚱蝉

为 害 状 蚱蝉又名黑蝉,俗称“知了”,是一种分布极广的园林害虫,果树中的苹果、梨等均受害。蚱蝉的为害包括两方面:成虫划破枝条产卵和若虫在土壤中吸食根系的汁液。以成虫产卵造成的损失显而易见,损失更大。成虫产卵时先用锋利的产卵器刺破枝条的皮层和木质部,将卵产在枝条的髓部,使枝条的皮层和木质部开裂,养分和水分的运送受阻,从而使产卵部位以上的枝段萎蔫枯死。

蚱蝉在枝条上产卵造成为害

蚱蝉成虫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45毫米,体黑色,有光泽。腿褐色,前后翅透明,有亮光,翅脉淡黄褐色至暗黑色。雌虫腹末有矛状产卵器,雄虫腹部第1、2节有发出鸣叫声的鸣器。

(2)卵。梭形,长约3毫米,乳白色。

(3)若虫。1~3龄若虫乳白色,4龄棕褐色,形状似成虫,具翅芽,能爬行,老熟后体长约35毫米。

发生规律 在陕西中部地区观察,5年发生1代,以卵和若虫分别在被害枝条和土层中越冬。若虫在土中生活,吸食植物根部汁液,老熟若虫傍晚钻出地面,爬到树上蜕皮、羽化。成虫于6月始见,7月上旬大量羽化,尤以雨后出土最盛。成虫寿命60~70天,7月中下旬开始产卵,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在一年生枝条上产卵。卵在枝梢内越冬,翌年6月若虫孵化后落地钻入土中,11月上旬进入越冬状态。

防治方法

(1)剪除虫梢。秋季剪除产卵枯梢,冬季结合修剪,再彻底剪净产卵枝,并集中烧毁。

(2)诱捕成虫。成虫发生期于晚间在树行间点火,摇动树干,诱集成虫扑火自焚。

(3)阻止若虫上树。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一条3~4厘米宽的塑料薄膜带,拦截出土上树羽化的若虫,傍晚或清晨进行捕捉消灭。

草履蚧

为 害 状 草履蚧又叫草履硕蚧。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均有分布。此虫寄主较杂,可以为害多种果树和林木。若虫和雌成虫将刺吸口器插入嫩芽和嫩枝吸食汁液,致使树势衰弱,发芽迟,叶片瘦黄,枝梢枯死,为害严重时造成早期落叶、落果,甚至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扁椭圆形似草鞋,赤褐色,披白色蜡粉。雄成虫体长约5毫米,紫红色,有1对翅淡黑色,触角念珠状、黑色,腹部背面可见8节,末端有4个较长的突起。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呈赤褐色。若虫似雌成虫,赤褐色,触角棕灰色,唯第3节色淡。雄蛹长约5毫米,圆筒形,褐色,外披白色绵状物。

发生规律 该虫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寄主植物根部周围的土中越夏、越冬。翌年1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若虫孵出后暂时停居在卵囊内,随着温度上升,陆续出土上树,2月中旬至3月中旬出土盛期。若虫多在中午前后沿树干爬到嫩枝顶部的顶芽、叶腋和芽腋间,待新叶初展时群集顶芽上刺吸为害,稍大后喜在直径5厘米左右粗细的枝上取食,并以阴面为多。3月下旬至4月下旬第2次蜕皮后陆续转移到树皮裂缝、树干基部、杂草落叶中、土块下,分泌白色蜡质薄茧化蛹,5月上旬羽化。雄成虫飞翔力弱,略有趋光性。雌若虫第3次蜕皮后变为雌成虫,交配后沿树干下爬到根部周围的土层中产卵,卵产于白色绵囊中进行越夏、越冬,雌虫产卵后即干缩死去。田间为害期为3~5月。

草履蚧雌雄虫

草履蚧土壤中的卵

早春草履蚧在枝条上

草履蚧死在杀虫带以下

利用杀虫带防治草履蚧田间处理

防治方法

(1)清除虫源。秋、冬季结合果树栽培管理,翻树盘、施基肥等措施,挖除土缝中、杂草下及地堰等处的卵块烧毁。

(2)树干涂杀虫药膏或黏虫胶环。于2月初,在草履蚧若虫上树前,在树干离地面60~70厘米处,先刮去一圈老粗皮,绑5厘米宽塑膜带,然后在塑膜上涂抹杀虫药膏,也可涂抹黏虫胶,若虫上树时,即接触药膏触杀死亡,或被胶黏着而死。在整个若虫上树时期,应绝对保持胶的黏度,注意检查,如发现黏度不够,要刷除死虫添补新黏虫胶。

(3)保护天敌。红环瓢虫和暗红瓢虫发生时,注意保护。

大青叶蝉

为 害 状 大青叶蝉过去又叫大绿浮尘子。寄主范围很广,包括农作物、蔬菜、林木和果树,果树中包括梨、苹果、桃、葡萄等。对果树的为害并非口器刺吸,而是成虫用产卵器划破树皮把卵产在枝干表皮下,造成半月形伤口,为害严重时使枝条失水干枯。幼树和苗木受害后容易被风吹干,冬季容易受冻害,是造成幼树“抽条”的诱因之一。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0毫米,体绿色,头部黄色,头顶有两个黑点,前翅端部灰白色,半透明。卵长圆形,中部稍弯曲,黄白色,7或8粒排列成1个月牙形卵块。若虫灰白色至黄绿色,3龄以后长出翅芽。

大青叶蝉产卵为害枝条

大青叶蝉在枝条皮下产成排的卵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3代,以卵在果树或苗木的枝干表皮下越冬。翌年果树发芽后卵开始孵化,若虫迁移到附近的杂草和蔬菜上为害,以后转移到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上为害。晚秋后大部分转移到白菜、萝卜等菜田为害。10月中下旬成虫飞回果树上产卵越冬。每雌产卵30~70粒。若虫5龄,历期1个月左右。夏季卵期9~15天,冬卵历期5个月左右。

防治方法

(1)防止成虫产卵。10月上旬成虫飞来果园之前,幼龄树干涂刷白涂剂,阻止雌虫产卵。白涂剂配方是:生石灰10千克、硫黄粉0.5千克、食盐0.2千克,再加少量的动物油,用水调成糊状。

(2)注意间作。注意不要在幼龄果园内间作白菜、萝卜等晚秋菜,以减少大青叶蝉发生。

(3)药剂防治。秋季虫量大的果园,特别对于1~3年生幼树,在发现成虫飞来产卵时喷布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

四、主要天敌的识别与利用

常见瓢虫类

异色瓢虫幼虫

初孵化瓢虫幼虫

四斑月瓢虫成虫

龟纹瓢虫成虫

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昆虫,是果园常见的天敌种类,具体特征是成虫多数外形近瓢形,半球形拱起,触角呈锤状,跗节隐四节式,跗节的第2节宽大,第3节特别细小,第4节特别细长。可见第1腹板上有后基线,下颚须末节斧状,两侧向末端扩大。幼虫下口式,3对发达腹足,背部多有毛瘤。只有少数种类为植食性。瓢虫是蚜虫的重要天敌,有些瓢虫也捕食介壳虫、粉虱或者叶螨。果园常见的优势种类如异色瓢虫、龟纹瓢虫等,有时可见小黑瓢虫捕食叶螨。红环瓢虫是草履蚧的重要天敌,黑缘红瓢虫是朝鲜球坚蚧的重要天敌。

异色瓢虫成虫

瓢虫的卵

小黑瓢虫的蛹放大

小黑瓢虫成虫

红环瓢虫成虫

红环瓢虫在草履蚧若虫间产的卵

红环瓢虫幼虫

黑缘红瓢虫蛹

黑缘红瓢虫成虫

常见草蛉类

草蛉属脉翅目草蛉科,口器咀嚼式,两对膜质翅,翅脉复杂如网状,有翅痣,腹部无尾须。成虫体色一般为草绿色,复眼有金属光泽,触角丝状,细长,前后翅相似,无色透明。幼虫前口式,俗称蚜狮,卵椭圆形,一般带有长柄。成虫有明显趋光性。果园常见的种类有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等。晋草蛉幼虫将捕食食物的残体背在身上形成覆盖物。

大草蛉成虫

晋草蛉幼虫及背上覆盖物

常见食蚜蝇类

食蚜蝇属双翅目昆虫,实际双翅目昆虫多数为天敌昆虫,其中寄生蝇种类众多。食蚜蝇在果园比较常见,成虫有1对发达的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翅透明,在果园飞舞似蜜蜂。幼虫无足,头部不明显,口器退化,有口钩。颜色变化较大。

食蚜蝇幼虫

食蚜蝇成虫

寄生蜂类

寄生蜂类是果园害虫的重要天敌种类,由于寄生在昆虫体内,有些个体很小,通常难以发现,在果园对鳞翅目害虫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如金纹细蛾、卷叶蛾暴发,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喷药不当,严重杀伤寄生蜂所致。常见的蚜茧蜂、苹果绵蚜蚜小蜂对蚜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卷叶蛾小茧蜂比较常见,金纹细蛾多胚小蜂寄生率可以达到30%以上,赤眼蜂是梨小食心虫的重要天敌。

苹果绵蚜蚜小蜂寄生后蚜体变黑

金纹细蛾多胚小蜂蛹

卷叶蛾小茧蜂的茧

捕食螨类

捕食螨类也是果园害虫的重要天敌种类。

捕食螨类包括塔六点蓟马等。塔六点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昆虫,是专食叶螨的天敌,在6月后,是果园自然发生的重要天敌。成虫体长0.9毫米左右,橙黄色,复眼黑褐色,两翅上各有明显的黑褐色斑块3个,前翅狭长,稍弯,前缘有鬃20根,后缘有长缘毛。若虫为白色至黄白色,纺锤形,体长0.6~0.7毫米,3龄若虫出现翅芽。通过自然保护,或者人工释放对叶螨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捕食螨

塔六点蓟马成虫

东亚小花蝽

东亚小花蝽属半翅目花蝽科昆虫,是果园常见的天敌种类,杂食性,可以捕食蚜虫、蓟马、叶螨等多种害虫。成虫体长1.9~2.3毫米,浅黑色或黑色,触角第1、2节呈黄色,3、4节黑褐色。初孵若虫黄白色,取食后变为黄褐色或橘黄色。

东亚小花蝽成虫捕食蚜虫

东亚小花蝽若虫

其他果园常见天敌

其他果园常见天敌包括螳螂、绿蜘蛛等。

螳螂产的卵块

绿蜘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