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地理特征和森林分布

自然地理特征和森林分布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贺兰山所处自然地理区为西部干旱区,深居欧亚大陆,又有高山阻隔,季风影响微弱,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贺兰山日照充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在3 000小时以上。贺兰山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平均每上升100 m,降水量增加13.2 mm。但结实繁多,更新良好,在林中空地和林内普遍有云杉的幼林和幼苗旺盛生长。

第七节 自然地理特征和森林分布

根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大尺度分布规律,将中国分为三大自然地理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地理区的自然分界线大致是,北起大兴安岭山脉西坡,南沿内蒙古高原东部边缘,进入华北后转向沿内蒙古高原南缘,西南沿黄土高原西部边缘直接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连接。此线以东为为东部季风区,然后沿青藏高原北缘,再划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贺兰山所处自然地理区为西部干旱区,深居欧亚大陆,又有高山阻隔,季风影响微弱,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一、自然地理特征

贺兰山呈南北走向,地质构造上是鄂尔多斯台地与阿拉善地台之间一个巨大的中生代复式褶皱带,夹杂了不少逆掩断层与横断层。它是强烈隆起的山系,受到深峻的切割。平均海拔高度2 800~3 000 m,东西呈明显的不对称,西坡与阿拉善高原相接处的海拔1 600~2 100 m,坡度缓和,分割较浅,有30多条山沟,东坡山麓下接宁夏平原的山脚海拔为1 500 m左右,高差悬殊,有40多条山洪沟顺坡下注,沟谷深切,地面破碎。

贺兰山深居我国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处于中国三大地势阶地的第二阶地,屹立于广阔干旱的草原荒漠气候区中,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这里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天气多晴朗、干燥和严寒,盛行西北风。春季增温较快,并常有寒潮侵袭,乍寒乍暖,天气不甚稳定,并多大风。贺兰山日照充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在3 000小时以上。气温的年、日变化也比较大,历年平均气温稳定≥10℃的积温478℃~3 298.1℃。平均无霜期122~170天。贺兰山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平均每上升100 m,降水量增加13.2 mm。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山体上部丰雨年降水量可达600 mm,欠雨年则不足200 mm。历年2 000 m以上的中山区平均蒸发量为900~1 000 mm,浅山及洪积扇为1 000~1 200 mm,北段的低山区为1 200~1 400 mm。由于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差值巨大,因而空气很干燥,从中段高山向南北段的低山和东部坡麓,干燥度由2.0增加到8.0。

在干旱荒漠的贺兰山两侧、谷口,砾质冲积扇发育明显,地表有砾冥和沙漠漆皮,厚层砾石层组成大面积戈壁滩。中国闻名的腾格里沙漠分布于其西侧,冲积扇末端出现细土平原和盐湖、盐沼。荒漠植被下的漠土中含沙砾甚多,含盐量也高,有时形成盐壳和石膏壳,荒漠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甚低,属棕钙土,土层中有明显碳酸钙和石膏积累。

二、森林分布

贺兰山地处荒漠及荒漠草原之间,深居内陆,在气候上受蒙古高压的影响,使西北面受到寒风袭击,而东南又因秦岭、六盘山和子午岭的阻挡,使湿润海风难以深入,因而气候寒冷干燥。该山西斜面比较平缓,切割不深;东斜面相对海拔高度约比西斜面高500 m,山势峻急,切割较深,因上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该山森林植被分布与生长有如下特点:一是西斜面森林覆盖率较高,郁闭度较大,林木长势较好;二是阳坡多为荒山,岩石裸露,仅存少数耐旱植物,如:灰榆、杜松、木贼麻黄(Ephedra eguisetina)、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ylla)、刺旋花等;三是森林植物多分布于阴坡及半阴坡,垂直分布明显,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山麓荒漠草原层→耐旱乔、灌木层→油松、山杨林层→云杉林层→高山灌丛草甸层。

1.山麓荒漠草原层

在西斜面,海拔2 000 m以下的山麓地带,在东斜面在1 500 m以下的山麓地带,植被稀疏,有多种旱生木本植物,如斑子麻黄(Ephedra rhytidosperma)、洛氏锦鸡儿(Caragana roborouskyi)、狭叶锦鸡儿、猫头刺、猫耳刺(Caragana tebetica)等。此外还有红砂、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木本猪毛菜(Salsola arbuscula)、百里香、薄皮木(Leptodermis purdomii)等耐旱灌木。该层仅在有灌溉条件的沟口开垦为农地,其余大部分林区不能农耕,是中国特有的裘皮用绵羊品种宁夏滩羊的产区之一。

2.耐旱乔、灌木层

由于西斜面相对高差较小,山脚海拔高约2 000 m,已进入油松、山杨林层分布的下限,故该层不甚明显;而东斜面则极为明显,在海拔1 500~2 000 m,植被稀少,散生着耐旱的杜松、灰榆、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狭叶锦鸡儿、金雀花(Caragana frutex)、酸枣(Zizyphus jujuba)、小叶金老梅(Dasiphora parifolia)等。该层位于浅山区,接近居民点,由于放牧、砍柴造成天然植被破坏严重,致使水土流失,岩石裸露。所以封山育林,保护现有植被,显得特别重要。

3.油松、山杨林层

约在海拔2 000~2 400 m,出现有油松-山杨混交林及山杨、油松纯林,常有青海云杉、白桦、山柳、杜松等树种渗入。郁闭度0.6~0.7,林下灌木稀少,仅有少量的小叶忍冬(Lonicera microphylla)、叉子圆柏(Sabina vulgaris)、蒙古荚(Viburnum mongolicum)、欧亚绣线菊(Spiraea media)、银老梅(Dasiphora davurica)、美丽茶子(Ribes pulchellum)、黑果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等。山杨纯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及沟谷。在沟谷及坡麓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山杨一般干形尚好,病腐木较少,反之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坡中、上部,则干形弯曲,病腐木较多,山杨林多系萌芽林。油松纯林及油松山杨混交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及半阴坡,林地较干燥,枯枝落叶层分解不良,给油松天然更新带来一定困难。

4.云杉林层

在海拔2 400~3 000 m。以青海云杉纯林为主,郁闭度0.6~0.8,生产力一般较低。但结实繁多,更新良好,在林中空地和林内普遍有云杉的幼林和幼苗旺盛生长。在云杉林中也偶有块状山杨林,这多是由云杉成片砍伐或火烧之后,喜光的强阳性先锋树种山杨林得以入侵,且多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普遍出现顶枯现象,而在山杨林下云杉天然更新却极为良好,有的云杉已在山杨林下露头,云杉更替山杨的趋势极为明显。看来在贺兰山海拔2 400~ 3 000 m的高山地带,甚至海拔再低一些的地区,只要立地条件不遭破坏,则云杉将成为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在该林层,下木稀少,仅有少量的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var. edulis)、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高山柳(Salix cupularis)、细梗子(Cotoneaster tenuipes)等。

5.高山灌丛草甸层

在3 000~3 500 m,多为裸露岩石,由于山顶风大,气候寒冷,不利于乔木生长,仅有少量青海云杉伸入该层,但生长不良而成高山矮态。因高山雨雪充沛,土壤湿润,仍有植物生长,但覆盖率极低。其主要灌木有高山柳、鬼箭锦鸡儿等,均成群丛生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