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柞蚕虫害及其防治

柞蚕虫害及其防治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柞蚕饰腹寄蝇以幼虫(蛆)寄生春柞蚕。在辽宁省蚕区普遍发生,曾给春柞蚕造成毁灭性灾害。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研制的灭蚕蝇4号,其性能和药效均优于灭蚕蝇3号,目前正普遍应用。③消灭其他寄主,保护柞蚕饰腹寄蝇天敌:黄褐天幕毛虫、舞毒蛾、黄尾毒蛾等都是柞蚕饰腹寄蝇的寄主,应结合防治柞树害虫消灭这些害虫。以成虫食害柞蚕,春蚕受害较轻,主要为害秋蚕。成虫寿命长达3年。注意药粉不能沾到柞叶上,以防柞蚕中毒。

(二)柞蚕虫害及其防治

柞蚕饲养在野外,在柞蚕场内为害柞蚕的害虫、害鸟、害兽种类很多,对柞蚕生产影响很大。

1.柞蚕饰腹寄蝇

别名柞蚕寄生蝇,俗称“蛆蛟”、“蝇蛆”。属双翅目,寄蝇科。

(1)分布与为害。柞蚕饰腹寄蝇以幼虫(蛆)寄生春柞蚕。在辽宁省蚕区普遍发生,曾给春柞蚕造成毁灭性灾害。多年来研究成功的选择性药剂灭蚕蝇1号、2号、3号,浸蚕杀蛆效果显著,可将此虫的为害控制在轻微程度。近几年由于蚕农存在麻痹思想,忽视用药,致使此虫又有回升趋势。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研制的灭蚕蝇4号,其性能和药效均优于灭蚕蝇3号,目前正普遍应用。

(2)形态特征。雄蝇体长11~13毫米,翅展21.2~23.7毫米。虫体黑色,头覆有全黄或淡黄粉被。雌蝇体长10~12毫米。体色灰黑色,覆有浓厚的灰色粉被。卵灰色、浅灰色或黑灰色,前端尖,后端钝圆,呈扁圆瓜子形。幼虫俗称蛆,无足型,3龄老熟幼虫体为黄白色,体长10~13.5毫米,宽4.1~5.8毫米,虫体呈圆锥形,前端尖,后端粗。蛹为围蛹,长椭圆形,前端略细,后端较钝。蛹长9.8~11.5毫米,宽4.0~5.3毫米,黑褐色或赤褐色,表面光滑无突起,环节间以黑色条纹相区分。

(3)生活习性。在辽宁省1年发生1代,蛹在土壤约6.6厘米深处越冬(主要在窝茧场),翌年5月上旬成虫羽化,5月下旬开始产卵寄生柞蚕。6月上旬是产卵寄生盛期,一只雌蝇一般可产卵255粒左右,能寄生13~57头柞蚕。寄生蚕中的幼蛆在包囊中生长发育缓慢,一般一包囊一头蛆逐渐长大,待柞蚕结茧时,蛆虫破囊而出,钻到蚕的气门下方,以躯体后端穿过气管丛与气门相接,此时蛆虫可进行呼吸并大量取食柞蚕体内组织完成自己的生长发育。蛆在蚕体内寄生20~40天,6月底至7月上旬柞蚕结茧后,蛆从蚕体内钻出,再从茧蒂附近的茧孔脱出钻入土中化蛹越冬。

(4)防治方法。

①用灭蚕蝇浸蚕杀蛆:灭蚕蝇4号杀蛆效果达90%,蚕的中毒率在3%以下,其使用方法是,春蚕老眠起4~8天,超过8天效果不佳,严重时可以4龄盛食期到老眠起8天前,浸蚕3~4次。应用浓度是0.015%~0.02%(即用10%~15%的灭蚕蝇4号乳油,对水700~800倍),每500克灭蚕蝇4号乳油可浸蚕5万头。也可用20%的灭蚕蝇3号,以1∶800对水制成0.025%的应用药液浸蚕。浸蚕方法,一般在春蚕窝茧场内挖一土坑,铺一塑料膜(不要漏水),注入定量的清水,然后按比例倒入灭蚕蝇4号搅匀,即为0.015%~0.02%的灭蚕蝇应用液。药配好后将剪移的带蚕柞枝放入药液中浸10秒钟立即捞出控净药液摊在草地上待蚕动,分批分散送到树上窝茧。每配一次药可浸蚕15~20次,如需多浸需重新配药。浸药前可预先淘汰病蚕和弱小蚕,浸药时间和药液浓度要准确,浸蚕一般在晴天上午或下午15时以后为好。

②适当早摘茧:适当早摘茧是一项重要防治措施。因为脱蛆一般在结茧后5~8天,提早将茧摘回挂在水泥地面的房间中,待蛆出落在水泥地面时可及时收集,统一杀死。这样可大大减少蚕寄蝇的越冬基数。

③消灭其他寄主,保护柞蚕饰腹寄蝇天敌:黄褐天幕毛虫、舞毒蛾、黄尾毒蛾等都是柞蚕饰腹寄蝇的寄主,应结合防治柞树害虫消灭这些害虫。同时还要保护食虫虻(蝇虎)和蝇蛹寄生蜂等柞蚕饰腹寄蝇天敌。

2.黑广肩步甲

黑广肩步甲别名“大星步甲”,俗称“琵琶斩”、“土鳖”、“气不奋”、“黑盖子”等。属鞘翅目,步行甲科。

(1)分布与为害。黑广肩步甲在辽宁省盖州、大石桥、普兰店、海城、庄河、岫岩辽阳、绥中等南部地区发生严重,近年已危及西丰、抚顺、清原等地。以成虫食害柞蚕,春蚕受害较轻,主要为害秋蚕。秋蚕1~5龄均可被害,以2~3龄受害最重。一只黑广肩步甲可咬死、咬伤2龄柞蚕80~100头,少部分吃掉,大部分咬死。受害重的年份有时短短几天就使全蚕场的蚕所剩无几。

(2)形态特征。雄成虫体长25~26毫米,体宽13~14毫米;雌成虫体长33~34毫米,体宽16~17毫米,琵琶形,全身黑色有光泽。头近似梯形,上颚发达呈钳状。前胸背板横宽,两侧缘呈弧形,边缘起棱。卵乳白色,长椭圆形,长约4.7毫米,宽约2.3毫米,卵壳有韧性且软。幼虫形,老熟幼虫体长约36毫米,体扁平,背部黑色稍有光泽。幼虫头部与成虫相似,呈梯形。蛹为裸蛹,体长24毫米,宽10毫米。初化蛹乳白色,逐渐转淡灰色,稍具光泽。复眼红褐色,逐渐转为淡灰色。

(3)生活习性。辽宁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柞蚕场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8月上中旬大量出现,8月中旬为活动盛期。成虫交尾后产卵于土中,8月中下旬孵化出幼虫,9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在土中做土室化蛹。10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在原土室中越冬。成虫昼夜活动为害柞蚕,一般由下午18时开始活动,19—20时多见,21—23时最盛。阴雨低温天气不爱活动,咬食柞蚕背部取食脂肪体和血液,多数咬死而不吃。一墩柞树只要有一只黑广肩步甲,就可把树上的柞蚕全部咬死、咬伤。成虫多潜伏在树下杂草、树洞或烂叶中,少数在石块和松散土中,腐殖质多的土表层多有潜存。成虫有假死性,受惊动即假死滑坠树下迅速潜入草丛中。在树上取食时跑得很快。成虫对瓜类、鱼腥味和牛羊膻味有一定的正趋性。成虫寿命长达3年。

黑广肩步甲的消长与温度、湿度及一些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7月上旬至8月中旬如遇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或无风闷热天气,晚间活动最为猖獗。

(4)防治方法。

①人工捕捉成虫:黑广肩步甲是多种农林害虫的天敌,捕捉的成虫最好放到离柞蚕场较远的农田和菜田中,捕捉时最好2人一组,1人照明,1人捉拿,集中在小笼子中。

②选择蚕场:要选择排水良好、通风透光的东向蚕场作蚁场。将大量发生的蚕场改作窝茧场,可减轻为害。

③药杀:一般在8月上旬撒施4%或5%的甲虫散(步甲散)进行药杀。具体方法是,先把柞树墩下杂草和下垂枝清理干净,然后围绕柞树墩基部撒一条15厘米宽的药环带,每墩约用药15~25克(把药装入纱袋中,用打落法施药)。注意药粉不能沾到柞叶上,以防柞蚕中毒。甲虫散残效期为9天,步甲爬行时触上药粉即被杀死。以同样的方法,用2%~2.5%的杀螟松粉剂,也有同样的效果。注意,施药人员要戴口罩、手套,施完药一定要洗手。

3.柞蚕线虫

柞蚕线虫俗称“麻线蛟”、“线蛟”。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毛管目,索科。辽宁省凤城、宽甸、岫岩、东港、盖州、海城、本溪、桓仁丹东郊区等地都有发生。一般被害率在50%~60%,严重的达90%以上,若在蚕农称之为“线蛟窝”的地方放蚕,通常不结茧而死,寄生较晚的蚕也只能结薄茧化蛹。线虫主要为害秋蚕。

(1)形态特征。成虫体线形较细,角皮薄,交叉花纹细。头圆形,尾部直而钝圆,全身乳白色。雌虫体长106.8毫米,雄虫体长86.5毫米。卵近圆形,白色,长0.048毫米,宽0.043毫米。幼虫Ⅰ、Ⅱ期头大,尾尖细,老熟幼虫有1根尾刺。

(2)生活习性。在辽宁省1年1代,以成虫、幼虫、卵三态在土壤中越冬。越冬成虫一般在翌年5月上旬交配,5月中旬开始产卵,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期可到10月中旬。卵在23℃条件下约经21天孵化为幼虫,小幼虫全年可以见到,以8—9月为最多。小幼虫在柞蚕体内寄生13~23天后,脱出蚕体钻入土中,再蜕1次皮后变成成虫,并在土中越冬。成虫寿命可达7年以上,在土中生存繁殖,不再上树寄生柞蚕。成虫在柞树根附近交配产卵,孵化出小幼虫在根盘下较多,在降雨的条件下小幼虫沿树干的水流上树寄生柞蚕。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都离不开土壤中湿润的水分,如果暴露在地面无水的表土1~2分钟即无生命力。寄生在柞蚕体内的线虫,生长发育很快,前10天平均每天增长1倍,该线虫在蚕体内长成后,一般在清晨3时至上午7时空气湿度大、露水大时脱出蚕体钻入土中,在10~60厘米深的土层中做一个椭圆形土室居于其中,再蜕1次皮即行越冬。秋天雨水多、湿度高时,线虫繁殖得很快,柞蚕被寄生得也严重。

(3)蚕被线虫寄生后的症状。寄生初期无明显症状,以后随线虫的生长发育,破坏蚕的肌体,致使蚕体发育缓慢、食欲减退、不爱活动、蚕体肿胀。后期蚕停止取食,失去固有体色,10天后观察蚕腹部及足基部周围可见体内的线虫。被寄生早的蚕,线虫脱出后蚕便死亡,寄生晚的蚕可结茧化蛹,线虫被带到蛹期。

(4)防治方法。防治柞蚕线虫主要是药物防治,应用效果较好的有灭线灵1号及灭线灵2号,其效果可达97%以上。灭线灵应使用在柞蚕线虫为害区域及为害期,在降中到大雨后7天之内为施药最佳期。50%灭线灵1号可溶性粉剂可配成2500倍液,每把剪子(每人的放养面积大约5.3公顷)用药量0.5千克。具体方法是,用干净的喷雾器将配好的药液喷到有蚕的柞树上,以柞叶布满雾滴为度。此药可被柞叶吸收,药干后不受降雨影响,药液在柞叶中残留25~28天。如喷药后未干遇雨,需重新喷药。配药浓度要准确,浓度高易引起蚕中毒。禁止用打过农药的喷雾器喷药。喷雾要均匀,不要漏树。防止人为传播蔓延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调查摸清线蛟窝所在位置,防止人为因素把有线虫蚕移入无线虫的蚕场内。选蚕、选茧时必须严格淘汰被线虫寄生的蚕、蛹、蛾。

4.柞蚕绒茧蜂

柞蚕绒茧蜂又称小茧蜂,俗称“花蛟”、“茧蛟”。属膜翅目,茧蜂科。此虫以幼虫寄生于春、秋柞蚕。在辽宁省春蚕受害较重,寄生率在5%~10%,严重时达50%。

(1)形态特征。成虫体黑色,雌虫体长3.2毫米,雄虫长2.3毫米。头呈三角形,触角丝状。前翅与体长相等,薄而透明;后翅小翅脉简单。雌虫腹部粗大,产卵管深褐色;雄虫腹部瘦小。卵先端尖细,榧子形,长0.2毫米,宽0.03毫米,白色,透明。幼虫老熟时体长5.8毫米,由12节组成。头尖尾钝,体多皱褶。头部口器退化,全体乳白色,半透明。蛹为裸蛹,长纺锤形,长约3.4毫米,宽约1.4毫米,体光滑,中胸背板突出,初期全身乳白,后期渐变成褐色。茧为白色或淡黄色,长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1.8毫米。

(2)生活习性。辽宁省1年生5~6代,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翌年4月份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交尾产卵寄生于柞蚕和其他寄主。经5~6代繁殖后于9月下旬结茧,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成虫产卵期多在地势低洼、背风向阳、气温较高的蚕场寻找寄主,多在白天清晨开始活动,11—15时活动最盛。卵产在蚕体内孵化为幼虫,以尾端圆形囊状物固定在蚕的脂肪体组织层和消化管之间,经15~18天老熟后从蚕体脱出,即行吐丝结茧化蛹,经4~5天羽化为成虫,如此1年可繁殖5~6代。成虫在室外寿命一般为72~84小时。寄生在蚕体内的幼虫一般为20~30头,每头4~5龄蚕可寄生40~100头。

(3)蚕被寄生后的症状。1龄蚕被寄生后初期症状不明显,到2龄后发育明显缓慢,食量减少,蚕体瘦小,不能按时就眠,龄期延长而成晚蚕。3龄盛食期后症状明显,发育滞后,行动缓慢,多在树的下部。蚕体瘦小,体节松弛,失去固有体色,不食不动,迟迟不眠。

(4)防治方法。目前对防治柞蚕绒茧蜂尚无理想方法,采取下列防治措施可减轻为害。

①清理蚕场:柞蚕绒茧蜂发生严重的蚕场,在枯枝落叶中存有绒茧蜂茧,把枯枝落叶及杂物连同越冬茧一起集中烧毁,可减少越冬基数。

②淘汰被寄生蚕:在蚕出把时提出弱小蚕另行饲养,发现有绒茧蜂寄生者即行淘汰。

③小蚕保护育:1~2龄蚕可在室内饲养,或采用土坑、河边畦芽、塑料薄膜保护育,可减轻为害。

④利用天敌:柞蚕绒茧蜂的天敌主要有小蜂和姬蜂,它们可在绒茧蜂化蛹前寄生。可搜集被寄生的绒茧蜂茧撒在蚕场里,能起到放小蜂和姬蜂防治绒茧蜂的作用。另外,在蚁蚕时喷洒防蜂1号,防治效果也很好。

5.螽斯类

螽斯种类较多,俗称“乖子”,有“土乖子”、“紫乖子”、“青乖子”、“叫蝈蝈”、“长翅乖子”等。

(1)分布与为害。在辽宁省为害柞蚕的螽斯有10余种,其中为害较重的有土褐螽斯(土乖子)、紫斑螽斯(紫乖子)、青光螽斯(青乖子)、响叫螽斯(叫蝈蝈)、乌苏里螽斯(长翅乖子)。若虫、成虫都为害柞蚕,大量繁殖时成群结队,有时可造成毁灭性损失。春、秋蚕都可为害,主要在秋蚕前期。

(2)形态特征

①土褐螽斯:体长30毫米左右,全身褐色或土红色。触角丝状,超过体长,复眼大。前胸背板发达,后足腿节粗壮,基部外方有一大黑斑。雌虫无翅,具有发达的产卵器,产卵器向上弯曲呈马刀形。雄虫仅具短翅1对,腹部各节有三角形斑1个。若虫与成虫相似,仅体小。

②紫斑螽斯:成虫体长38~40毫米,全身紫褐色,雌雄虫都有翅,翅比虫体稍长,翅上具有红褐、黑褐和绿色参差的色泽。后足腿节粗大,外侧具一列深褐色斑纹,雌虫产卵器向下弯曲,长约21毫米。若虫与成虫相似,仅色浅、体小。

③青光螽斯:全身黄绿色,体长33~39毫米,翅略超过体长,雌雄虫均有翅,前翅中室有1~2列褐斑,后足腿节粗壮,外侧无褐色斑纹或不明显。

④响叫螽斯:成虫体长35~45毫米,全身深绿色,额宽与身体纵轴垂直,前背板发达,前半端似马鞍形,后端短平,中间具一脊起。雄虫翅较宽阔,长达腹部一半,两翅摩擦发出“啯啯”声。雌虫翅极短,仅具翅芽,腹部肥大,产卵器直形或略向下弯曲,长33毫米。

⑤乌苏里螽斯:全身细长,体长28~35毫米。头小,前胸背板狭窄,翅膀比身体长8~10毫米,全身黄绿色。雌虫产卵器平伸稍向上弯曲,长31毫米。

(3)生活习性。上述5种螽斯在辽宁省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卵陆续孵化。孵化时,因品种不同而异。土褐螽斯孵化在4月下旬,紫斑螽斯在5月上旬,青光螽斯在5月中旬,响叫螽斯在5月下旬,乌苏里螽斯在6—7月才孵化。

若虫和成虫日夜活动,若虫很少上树,成虫在地面和树上均可活动。螽斯取食多在夜间以鳞翅目幼虫为主要食料,更喜欢吃柞蚕,也杂食瓜、薯、豆粕等植物性食物。对羊膻味、韭菜味呈正趋性,如洒有羊肉汤,螽斯即跳跃而到。螽斯在干旱年份发生较重;在土质肥沃、腐殖质多、杂草多的蚕场发生多,在柞蚕场下坡部发生较多。

(4)防治方法。

①毒饵药杀:备好南瓜、西葫芦、薯类等食料和3%杀螽丹,按50∶1比例配制。具体制法是,先将南瓜等饵料切成1~2厘米的小立方块,再按比例将药粉撒入饵料中充分搅拌,使瓜块等均匀沾上药剂即可。6月中下旬是各种螽斯若虫待成熟产卵期,是药杀螽斯的最好时期。药杀不仅当年见效,还能减少下一年的为害。具体施药适期,一般在春蚕摘茧后到秋蚕上山前,按每0.067公顷蚕场用毒饵1千克左右,每墩柞树下撒3~4块,蚕场周边蒿草和杂树多的地方也要撒一些,以防蚕场外的螽斯进来为害。撒毒饵要选晴天下午进行。配完药或施完药饵一定要把手洗净,以防中毒。

②人工捕杀:螽斯类夜间取食旺盛,可用手电筒照明捕捉。白天也可结合工作随时捕捉。

6.胡蜂类

为害柞蚕的胡蜂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二纹长脚蜂(俗称“草蜂”)、抱脚蜂(俗称“马蜂”)、黑胡蜂(俗称“土蜂”、“长蝇子”)、小长脚蜂(俗称“小草蜂”),均属膜翅目,胡蜂科。现仅介绍二纹长脚蜂。

(1)分布与为害。为害辽宁省柞蚕的主要是二纹长脚蜂。胡蜂类以成虫为害小蚕,特别是早秋蚕、“二化一放”蚕(二化性柞蚕区一年放养一次的早秋柞蚕,简称“二化一放”)的小蚕,而且以眠中的小蚕受害最重。为害时将小蚕咬死,或蜇伤抱走,或者用口器嚼成肉团衔起。为害严重时,有的在蚁场就被全部吃光。

(2)形态特征。雌蜂体长13~17毫米,翅展26~28毫米,体基黑色,具有黄色或微褐色花纹,触角黄色,胸部背板有黄色花纹,足细长,雄蜂明显小于雌蜂。卵椭圆形,乳白色,长0.8~1.2毫米。幼虫无足,蛆状,乳白色,由13节组成。蛹为裸蛹,体型与成虫相似。

(3)生活习性。二纹长脚蜂在辽宁省1年发生1代,以受精的雌蜂在树洞、石缝等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出来活动,多在树枝上营巢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后,雌蜂边喂幼蜂边加高蜂巢。第一批成虫羽化为职蜂后,6月下旬雌蜂不再筑巢,专产卵。7—8月受精卵经幼虫、蛹化成职蜂(其中一部分营养充足的发育成新雌蜂,一部分发育为雄蜂)。职蜂出来扩大巢室,喂养幼虫。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雌雄蜂交配,雄蜂、职蜂相继死亡。受精的雌蜂在树洞、石缝等处越冬。胡蜂类都是杂食性,除捕食柞蚕和鳞翅目昆虫幼虫外,还取食花蜜和植物茎叶中的汁液。对米糠等发酵的甜酸物质有正趋性。二纹长脚蜂筑巢时,有沿沟取水和喝水的习性。二纹长脚蜂繁殖盛期正是早秋蚕起青至3眠期,成蜂大量捕小蚕为食,并抱回用以喂小蜂。每天太阳出来露水干后活动,下午17时回巢,夜间不活动。晨露大、阴雨天不爱活动。

(4)防治方法。

①人工捕杀:在清理蚕场时寻找蜂巢,在早晨蜂未出巢时将蜂巢烧毁。在5—6月利用晴天雌蜂到水坑、水沟喝水的习性,可用扫把等工具扑打。

②药杀:利用自然水坑或选择窝风向阳处挖人工水坑,铺好塑料膜,按药∶水=1∶100的比例注入水加入敌百虫。一般选晴天上午9时加水加药,中午至下午17时常有大量蜂子去喝水而致死。注意防止人畜饮水中毒。

7.螳螂

螳螂俗称“刀螂”,属螳螂目,螳螂科。螳螂在辽宁省蚕区均有分布。以成虫食害秋蚕,1~5龄蚕都能为害,在秋蚕小蚕期为害最重。1只螳螂1天可食蚁蚕数十头。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8~75毫米,体绿色或深褐色。头三角形,转动灵活,触角线形较短,前胸细长,前足发达为捕捉足,可用于捕捉各种虫类。雄虫比雌虫小。卵淡黄色,呈弯月形,单粒卵长6~7毫米,排列在卵室内,卵室包藏在质地类似海绵的浅褐色帽盔形卵鞘内。若虫与成虫相似,体小仅具翅芽。

(2)生活习性。在辽宁省1年发生1代,以卵在卵鞘内贴在树枝干、石块下越冬。翌年6月上旬孵化为若虫(小螳螂)。7月下旬若虫发育为成虫,8月上旬雌雄虫交配,9月下旬雌虫产卵越冬。若虫孵化后在地面草丛中活动,以觅食小昆虫为生。螳螂成虫发生盛期正是秋蚕前期,经常栖息在柞树上,日出后多在向阳叶面上活动,下午则转移到西面。在高温炎热的中午和阴雨天常隐蔽在树冠内不活动。雨后晴天喜欢到树枝上部晒太阳,是人工捕捉的好时机。螳螂是肉食性昆虫,蚕被吃后常在叶面上留有血液和消化管等残物。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尾,雌成虫一生只产1个卵鞘,内藏卵225粒左右。螳螂在干旱年份发生较多。螳螂易活动在向阳荒芜和多石块的蚕场内,特别是2年生芽棵蚕场发生较多。

(3)防治方法。

①采集卵块:秋末至翌年早春若虫孵化前,到准备养蚕的蚕场内搜集卵块,把它送到大田、蔬菜田或远离蚕场的树林中,使其在农林田野发挥益虫作用。

②捕杀成虫:在秋蚕期,尤其在小蚕期,应巡回逐墩检查及时捕捉螳螂。

8.四星埋葬虫

四星埋葬虫属鞘翅目,埋葬虫科。

(1)分布为害。在辽宁省个别年份局部发生。辽东地区为害较重,辽南地区次之。1979年凤城市2500把春蚕,受害1500把,有30把蚕全被吃光。此虫除食害柞蚕外,还捕食一些林业害虫,从防治农林害虫角度看,四星埋葬虫又是益虫。

(2)形态特征。成虫体黑色,有光泽。触角棍棒状,鞘翅上有3条细纵隆起线,中间1条较低,外缘2条明显高出鞘翅。足黑色,爪深红色。卵长椭圆形,黄白色,长2.5~3.3毫米,宽2.1~2.8毫米。幼虫背部黑色、有光泽,胸部环节比腹部宽,腹面灰黑色,腹部末端有1对尾刺。3龄幼虫平均体长24毫米,宽7毫米。蛹为裸蛹,体长20毫米,宽12毫米,初化蛹为白色,有光泽,发育后为浅褐色,蛹体稍向足弯曲。

(3)生活习性。在辽宁省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出土,下旬大量出土并进行交尾产卵,6月上旬成虫逐渐减少。从群体上观察,5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幼虫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蛹期,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飞翔力强,从10时到15时活动频繁,中午高温时最活跃,阴雨天不活动。雌雄虫一般在中午交尾,雌虫产卵后6~7天卵可孵化。

(4)防治方法。

①人工捕捉:5月中下旬为成虫活动盛期,如发生此虫害,可组织人力在每天10—15时进行集中捕捉,将成虫集中放入其他农田中去。

②药杀:用1.5%辛硫磷粉剂或2%杀螟松粉剂,在成虫发生的蚕场四周施1米宽的药带或在柞树墩周围施20厘米宽的药带,成虫或幼虫爬行至药粉处即被杀死。

9.蚂蚁类

为害柞蚕的蚂蚁很多,但生产上造成危害的只有红蚂蚁和黑蚂蚁。红蚂蚁俗称“臊蚂蚁”、“红头骡子”;黑蚂蚁俗称“油蚂蚁”、“油机匠”、“黑老虎”等,属膜翅目,蚁科。

蚂蚁在辽宁省蚕区均有为害,春、秋蚕都可被害,尤以小蚕受害较重。蚕场内有几窝蚂蚁尚可养蚕,如蚁窝多而密,俗称“蚂蚁塘”蚕场,如不防治,养蚕则无收成。

(1)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①红蚂蚁:职蚁体长6~7.5毫米,全身红褐色或红色,上颚发达。雌蚁体长约11毫米,腹部青铜色,初羽化时有2对翅,交尾后脱掉。雄蚁较小,有翅1对。卵近圆形,长0.9~1.5毫米,宽0.4~0.5毫米,乳白色。幼虫体长3~4毫米,头尖尾钝,色白柔软,眼、足已全部退化。蛹为裸蛹,形似成虫,体长5~6毫米,乳白色,柔软,蛹体外围包被长柱形灰白色蚁茧。雌雄蚁茧比职蚁茧大。

红蚂蚁在辽宁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土下越冬。翌年4月下旬气候温暖时出巢活动,5月上旬出巢蚁量逐渐增加,雌蚁开始产卵,产卵期延续到6月中旬。8月上旬出现第2代成虫,9月中旬交尾受精的雌蚁潜土越冬。红蚂蚁以昆虫为主要食料,经常爬到树上咬食柞蚕,并将蚕尸体拖回巢穴作为食料。红蚂蚁的巢一般都在树墩下或树桩附近,外面高突称为蚁冢。蚁冢是由一些植物残体和小土团构成,里面有许多孔通到蚁冢下部的巢穴内,巢穴由许多虫道和小室构成,一个蚁巢常住多年,并逐年扩大,一个蚁巢内一般有职蚁1000头左右。

②黑蚂蚁:成虫体长4毫米,全身黑色有光泽。上颚特别发达。卵、蛹与红蚂蚁相似。以成虫越冬,4月下旬出巢,5月逐渐增多。黑蚂蚁的蚁巢多在柞蚕场内枯老树根部,巢外部无明显蚁冢。在黑蚂蚁活动盛期,蚁巢洞口处蚂蚁密集,川流不息,蚁巢洞口常有成虫排泄的黑色物。一个蚁巢有多个洞口,巢穴在枯树根与土壤之间凿成深0.5~1米,体积0.2~1立方米。黑蚂蚁活动有行列,行列又分支行列,蚂蚁在行列中来来往往形成黑色蚁带,可爬行百余米。黑蚂蚁上树咬蚕凶狠,将蚕咬死拖回巢中食用。

(2)防治方法。

①巢穴内药杀:一般在成虫越冬之后的10—11月或在出巢前的3—4月,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灌注蚁巢药杀。具体做法是,先将蚁穴刨开,发现蚂蚁后,边刨边浇洒药液,一直刨挖到蚁穴的最底部,药液也浇洒到最底部。另外,也可用10%的灭蚁粉药杀。做法是,在蚁穴周围撒一圈16厘米宽的药带,然后再刨挖蚁穴,边刨边撒药,直到底部,最后将蚁穴之土复原踩实。

②地面药杀:养蚕前10天左右,在蚂蚁经常活动的地面撒1%的灭蚁粉。每平方米3~5克药,或用0.5%~1.0%的辛硫磷粉剂效果也很好。

③诱杀:蚂蚁喜闻牛、羊膻味,在养蚕前用羊骨头、羊下水杂货汤诱来蚂蚁,然后用1%灭蚁粉撒在蚂蚁爬行密集处,将其杀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