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麦虫害及防治

小麦虫害及防治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麦蚜是中国小麦产区的重要虫害,不仅为害小麦,还传播麦类病毒病,对小麦的生产影响极大。三种麦蚜的发生和危害特征有所差异,主要介绍危害最严重的麦二叉蚜。第一代危害小麦,一般吃光小麦大部叶片时,可造成减产10%~20%。黏虫喜中温高湿,发生的适温为10~25℃,相对湿度为85%以上。以上药剂能有效控制黏虫危害,保护天敌。麦蜘蛛每年发生多代,主要在苗期为害,一般春苗期危害较重,被害的小麦叶片,最初苍白失绿,渐变

(二)小麦虫害及防治

1.麦蚜

麦蚜是中国小麦产区的重要虫害,不仅为害小麦,还传播麦类病毒病,对小麦的生产影响极大。危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麦禾缢管蚜。其中麦二叉蚜的传毒能力最强,是造成黄矮病大流行的重要因素。

(1)特征

麦长管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4~2.8毫米,身体淡绿色、绿色或红色,触角6节,长于身体;腹管与尾片长,均黑色。有翅胎生雌蚜前翅中脉分三叉。

麦二叉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4~1.7毫米,身体淡绿色或黄绿色,体背中央有深绿色纵纹;触角6节,短于身体;腹管、尾片短。颜色同体色。有翅胎生雌蚜前翅中脉分二叉。

麦禾缢管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4~1.8毫米,身体绿色至黑绿色,后半部有深紫色横带;触角6节,短于身体,腹管短,中部膨大,尾片也较短,均黑色。有翅胎生雌蚜前翅中脉分三叉。

(2)发生与危害

三种麦蚜的发生和危害特征有所差异,主要介绍危害最严重的麦二叉蚜。麦二叉蚜多以成、幼蚜在麦苗根茎部的表土下或土缝中隐蔽越冬。一般在小麦起身初期,成、若蚜开始活动危害,拔节后加快繁殖危害,灌浆后开始迁飞,终生在禾本科植物上繁殖危害。麦二叉蚜喜干燥、怕光照,不喜氮素营养,多分布在植株中、下部叶背面危害。一般冬前危害时间长,春季危害时间早,在瘠薄麦田危害重而且数量多。麦蚜在刺吸小麦叶、茎、穗的同时分泌毒液,影响植株个体发育,传播多种病毒病。染病后的叶片出现黄、鲜黄、紫红色等病变,造成植株矮化,分蘖减少,子粒数、穗重、千粒重降低。麦蚜一年发生10余代或20余代。

(3)防治措施

①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选择最佳播期集中播种,杜绝“白露麦”。调整作物布局,控制和改变麦田的适蚜生境,促进有益生物群落的形成。及时浇灌越冬水,小麦抽穗前后喷灌或进行叶面喷施氮肥,早春划锄镇压等。

②药剂拌种。用75%3911乳剂100~150克加水4~5千克,拌麦种50千克,堆闷12~24小时后播种,持效期可达30~40天,能有效地控制麦蚜侵入传病,并可兼治地下害虫、田鼠以及灰飞虱和麦秆蝇。采用此法不仅可以控制麦田二叉蚜的为害,而且对天敌杀伤较少,是综合预防麦病和虫害的良好措施。

③喷雾防治。在穗期采用40%乐果乳油1500倍低浓度喷雾,还可兼治黏虫,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并能减少天敌杀伤,发挥其控制蚜害的能力。或用50%抗蚜4000~5000倍液喷雾,效果显著。

生物防治。控制麦蚜发生的天敌有很多,例如前期对麦蚜起控制作用的是七星瓢虫,中后期发挥控蚜作用的是蚜茧蜂和瓢虫,食蚜蝇一般在中期对蚜虫有控制作用。要切实重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蚜害,改善麦田的生态结构,创造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

2.黏虫

黏虫,俗称绵虫、行军虫等,是一种暴发性的大害虫。成虫与幼虫均有大量向外迁移的习性,成虫可作远距离的迁飞,3龄以上的幼虫可成群结队迁移到邻近地块为害。第一代危害小麦,一般吃光小麦大部叶片时,可造成减产10%~20%。

(1)特征

成虫:体长16~20毫米,触角丝状,翅展40~45毫米,淡灰褐色或淡黄色,雄蛾色较深。前翅中室外端有两个淡黄圆斑,外方一个圆斑的下方有一个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后翅内为淡灰褐色,向外方渐带棕色。

卵:呈馒头圆形,直径约0.5毫米,初为白色,渐呈黄褐,临孵前黑褐色。卵粒排列成行或重叠成堆,夹于叶鞘缝或卷于枯叶尖内。

幼虫:初龄幼虫的第一对腹足较短,爬行。末龄幼虫体长38毫米左右,体色由淡绿至黑色。头黄褐色,中央有一黑褐色“八”字纹,体上有5条不同颜色的条纹,背面色深。

蛹:体长约20毫米,为红褐色,有光泽。

(2)发生与危害

黏虫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可不断繁殖。黏虫一般每年发生3~4代,第一代幼虫危害小麦,第二代幼虫在春玉米和套种玉米上发生危害,第三代幼虫在秋作物上发生危害,其中以一代和三代危害严重。黏虫喜中温高湿,发生的适温为10~25℃,相对湿度为85%以上。凡作物长势好,小气候阴郁潮湿的田块黏虫发生重。黏虫成虫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隐伏于植物叶背、草堆和土隙等处,傍晚飞出取食、交配和产卵。幼虫孵化后,多聚集在作物或杂草心叶和叶鞘处取食,使叶面出现枯黄斑痕。3龄后晚上为害,白天伏于3厘米深土内或落叶下,阴天和大发生时白天也为害。5~6龄食量达总食量的90%以上,大发生时,几日则能将大片作物吃成光秆。幼虫老熟后在寄主附近3~6厘米深的松土内化蛹。

(3)防治措施

①人工防治。可以采用糖、酒、醋混合液诱杀成虫。就是在成虫盛发期,用糖1.5份、食用醋2份、白酒0.5份、水1份加以混合,同时加入少量敌百虫或其他杀虫剂。将配好的毒液盛于盆中,保持3厘米深左右,放在1米高的木架上,晚上放于田间,早晨检查,取出死蛾,每5天更换一次药。也可以采用诱蛾器诱杀,同时也起到诱集测报的作用。或采用扎干草把诱卵,是查卵测报和防治的重要手段,就是用谷草3~4根扎成把插入麦出,高出麦株0.3厘米左右,每亩25束,每3天换一次查其卵量,同时更换新草把。

②药剂防治。采用30%的天幼脲3号,每亩20~30克,兑水50~60千克喷雾,一般在黏虫卵孵化期至龄期前施用;也可用2.5%敌百虫粉兑成1:25的毒沙土,每亩用量50~60千克撒施。以上药剂能有效控制黏虫危害,保护天敌。

③生物防治。黏虫天敌种类很多,而且对其发生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利用。黏虫的天敌主要有黑卵蜂、赤眼蜂、黏虫绒茧蜂、螟蛉绒茧蜂、甲腹茧蜂、瓢虫、青蛙等。利用黏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等进行生物防治可以达到治虫而保护天敌,保护环境的目的。

3.麦蜘蛛

麦蜘蛛俗称“火龙”、“红蜘蛛”、“麦虱子”。可包括麦长腿蜘蛛、麦圆蜘蛛、苜蓿红蜘蛛等,前两种麦蜘蛛是危害小麦的主要虫科,苜蓿红蜘蛛零星发生,危害较轻。

(1)特征

麦长腿蜘蛛:成虫体长0.6~0.8毫米,身体呈菱形,红褐色,背面两侧各有一条红色纵纹;4对足细长,以一、四对最长。卵长0.2毫米,白色圆柱形,非越夏卵小,红色球形。若虫共3龄,淡红色。

麦圆蜘蛛:成虫体长0.65~0.98毫米,身体呈圆形、黑褐色;体背有一淡红色小突起;4对足第一对最长,卵长约0.24毫米,麦粒形,初产时暗褐色,渐变为淡红色。若虫共4龄,淡红色。

(2)发生与危害

麦蜘蛛每年发生多代,主要在苗期为害,一般春苗期危害较重,被害的小麦叶片,最初苍白失绿,渐变枯黄,危害严重时不能抽穗甚至枯死。不同类型的麦蜘蛛其发生和危害特点不同。麦长腿蜘蛛在4月小麦孕穗至抽穗期间,虫量发生大,危害烈。麦长腿蜘蛛喜干燥,一般在干旱少雨的年份发生危害严重。麦圆蜘蛛在小麦返青后起身前开始危害。麦圆蜘蛛怕高温喜高湿,在水浇地和低洼地发生危害较重。在冬春雨水较多、湿度较大的年份活动猖獗,危害严重。

(3)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麦收后深耕灭茬,进行机耕,可以消灭大量越夏卵,压低秋苗和春季虫口密度;早春划锄,可杀伤大量虫体;实行倒茬轮作,可有效压低发生量,也可通过灌水振动麦秆减少虫口率。

②药剂防治。甲拌磷拌种,方法为:以种子量0.4%的75%甲拌磷,用种子量10%的清水稀释后,喷洒种子,边喷边搅拌种子,然后闷堆12小时播种。当百株虫量达到500头时,用50%硫磺悬浮剂3.75千克,加水1100~1500千克喷雾。

4.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为世界性害虫,也是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小麦的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

(1)特征

麦红吸浆虫:麦红吸浆虫成虫如蚊虫,成虫体长2.0~2.5毫米,全体橘红色并密披细毛;卵长椭圆形,幼虫蛆状,蛹橙褐色。麦黄吸浆虫姜黄色,卵小于麦红吸浆虫,淡黄色,幼虫浆黄色,结成长茧,蛹于长茧内,体浆黄色。

麦黄吸浆虫:成虫体色为姜黄色,其他形态与麦红吸浆虫相似。卵前端略弯呈香蕉形,末端有细长卵柄。幼虫姜黄色,体表光滑,腹末端有固形突起1对,蛹为淡黄色裸蛹,头部前方有两根比吸管长的毛。

(2)发生与危害

两种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为害,致使麦粒瘪瘦,千粒重和品质降低。吸浆虫的危害程度与小麦生育期有密切关系,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发生的成虫为有效虫量,危害严重,在小麦扬花后发生的成虫为无效虫,成虫不在已扬花的麦穗上产卵,所以对小麦不能构成危害。另外,小麦品种不同,受吸浆虫危害的程度也不同,一般颖壳紧密、子粒灌浆快的品种不易受危害。土质不同受害程度也不同,一般砂质土壤不适于吸浆虫的生存,而红吸浆虫喜碱性土壤,黄吸浆虫喜酸性土壤。

(3)防治措施

①加强栽培管理。调整作物布局。实施轮作倒茬。进行土地深翻,阻断吸浆虫发展扩散。

②化学防治。利用吸浆虫幼虫期在小麦孕穗时集中于表土层化蛹的特点,施用毒土,杀死幼虫,抑制成虫的生成。在蛹盛期,可以用6%可湿性林丹粉剂1.5千克,对干细土40千克,掺匀撒施,可以杀死吸浆虫的蛹和土表的幼虫,也能毒杀初羽化的成虫。在雨前或浇水前撒施,可提高药效。在成虫期,选择无风天气,于傍晚前喷雾防治。

5.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害虫,种类多且食性杂。危害北方麦田的地下害虫有蛴螬蝼蛄、金针虫、麦根蝽、拟地甲、地老虎等。以蛴螬、蝼蛄、金针虫分布广,种群密度大,危害最为严重。

(1)蝼蛄

危害麦田的蝼蛄主要有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两种。华北蝼蛄多在盐碱地、砂壤地,非洲蝼蛄多在低洼潮湿地为害。蝼蛄均以成虫在土坡中咬食种子、幼根茎,尤喜取食刚发芽的种子,小麦根常被咬成乱麻状。蝼蛄在麦田中串行,危害更重,蝼蛄串行的隧道,能造成小麦根、土分离,导致植株失水枯死,特别是小雨过后或浇水后的麦田,蝼蛄的活动危害更加严重。

(2)蛴螬

金龟甲的幼虫通称蛴螬,其俗称有白地蛋、地漏子等。危害小麦的蛴螬种类有10余种,个别地区达到20种以上,其中以大黑鳃金龟甲和暗黑鳃金龟甲分布广、密度大,危害严重。蛴螬在表土层猖獗为害,当土壤温度13~18℃时活动最盛。小麦播种后3叶期和小麦拔节后是危害小麦的两个高峰。蛴螬危害小麦的特征是苗期造成缺苗断垄,返青期丛簇死苗,抽穗至灌浆期形成枯死白穗株。

(3)金针虫

金针虫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三种。前者危害最重,后两种零星发生,危害较轻。金针虫的成虫出土后,夜间取食为害。幼虫一年中分别在春季和秋季两次上移危害。幼虫主要危害新播下的种子和嫩芽、根茎等地下部分,而且可钻进根茎内部取食。春季麦苗被害后,地下根部常被咬成乱麻状,主茎钻咬成小孔,致使地上部心叶萎蔫枯黄。秋季一般危害较轻。金针虫一般在沙坡土发生危害较重,在春季较湿润的麦田危害重。细胸金针虫则以滨湖低洼地雨水过后,危害特别严重。

(4)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精耕细作,深耕多耙。此外,要适时灌水、合理施肥,不施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料,及时中耕、除草、随犁拾虫等。

②物理防治。利用蝼蛄、金龟子的趋光性,用黑光灯等诱杀成虫。

③化学防治。可以分别在播种期和苗期进行药剂防治。例如可以用40%甲基异柳磷乳剂50克,加水2.5~3千克,拌种50千克,拌种后堆闷2~3小时播种,对防治蛴螬、蝼蛄和金针虫有较好的效果。或是采用50%辛硫磷乳剂0.5千克,兑水500~800千克,顺麦垄浇灌,也可防治地下害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