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固原市西吉县

固原市西吉县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夏大路流域位于西吉县城以西10km处,流域面积50km2,涉及吉强镇、西滩乡、兴平乡3个乡镇10个行政村。工程实施前夏大路流域共有耕地面积5 733hm2。根据当地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山高坡陡等特点,采用“16542”“16543”、大鱼鳞坑等高标准集流整地措施及实用抗旱造林技术,从而保障了造林成活率,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生态效益已初步发挥。

第二节 固原市西吉县

一、西吉县夏大路流域综合治理情况

近年来,西吉县坚持“生态立县”方针,把小流域治理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大规模、整流域和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将退耕还林、农田水利、特色农业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配套,重点流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流域概况

夏大路流域位于西吉县城以西10km处,流域面积50km2,涉及吉强镇、西滩乡、兴平乡3个乡镇10个行政村。流域年平均气温6.8℃,平均无霜期144天。年蒸发量1297.7mm,年平均降水量428.1mm,蒸发是降水的3倍。春末初夏的干旱,春秋季的霜冻,夏季的暴雨、冰雹等为主要灾害性天气,山多坡陡,林木覆盖率极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二)治理前的状况

工程实施前夏大路流域共有耕地面积5 733hm2。2000年,10个行政村人均有粮218kg,人均纯收入598元,其中有8个行政村为贫困村,贫困农户占总农户的87.4%,林草覆盖率24.3%。

(三)治理模式

实现山顶生态林戴帽子,山腰优质牧草系带子,山腰机修梯田穿裙子,地埂灌木林镶边子,山地骨干坝穿靴子的模式。

(四)技术措施

1.工程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结构特性、气候与降雨特点、集流整地方式的理论原理,设计提出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16542”水平沟、“4443”网格和鱼鳞坑为主的3种集成配套的旱地集流整地模式。

2.以造林成活率、树木生长量、生物量、景观效果等为指标,采用综合权重的方法进行退耕还林优良树种选择试验,选择出山毛桃、山杏、杞柳、柠条为主要造林树种;试验研究主要造林树种的育苗技术和配套造林技术,同时进行优质壮苗培育,大面积示范造林。

3.在全面集流整地、选用优良树种的同时,综合应用多树种混交、苗木保湿包装运输、截干深栽、施用ABT生根粉与保水剂、覆膜造林等技术措施,把这些成功的造林技术进行优化组合、集成配套,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当中,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形成一套成熟的退耕还林配套造林技术。

4.对林木鼢鼠危害进行综合防治,按照鼢鼠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对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营林措施防治鼠害的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防治,提出综合应用多种措施,以人工捕打与药物毒杀相结合,配合科学营林措施进行鼠害防治的对策。有效地控制了鼢鼠密度,达到了有鼠不成灾的目的。

5.配套造林技术的综合应用,使造林成活率比自然坡面常规提高20%~30%,生长量增加30%~40%。造林后第2年成活率>85%的面积占95%以上,使幼林提前2年成林。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数由工程实施前的5 000 t/km2下降为2 700 t/km2,使水土流失的侵蚀模数降低了40%以上。

6.工程注重科技培训,提高林工农民基本素质和退耕还林的技术水平;工程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取得了及其显著的示范效果,提高了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促进了林木生长发育,大幅度减轻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山绿了、水清了,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的前期战略目标。

主要做法:一是为加强工程管护,修建护林防火道路20km,栽植护路林30km。二是实施综合治理,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在搞好退耕还林工程,留足留好人均三亩基本口粮田的同时,按照“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返弹”和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在该流域实施机修农田和人工种草,并根据该流域自然气候条件,建立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型品种青薯2号生产基地,发展青薯2号133hm2,带动了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交通部门将流域内11km的砂石路改建为沥青路面,并进行了全面绿化。水利部门完成土泉改造3眼,井窖工程456眼,并对流域内的4座骨干坝进行了全面加固。

(五)取得的成效

一是取得了初步的生态效益。根据当地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山高坡陡等特点,采用“16542”“16543”、大鱼鳞坑等高标准集流整地措施及实用抗旱造林技术,从而保障了造林成活率,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生态效益已初步发挥。该流域的造林保存率达99.6%,林草覆盖率已提高到38.6%以上,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兑现退耕还林工程补助粮款已达到人均近2 000元/年,稳定增加了退耕农户的家庭收入,退耕农户靠退耕补助粮款度过了旱灾之年。同时已栽植的山毛桃、山杏等树种今年已进入初果期,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渠道。三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工程的实施,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平台。农、林、牧各业用地比例逐步趋于合理;粮食单产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同时,通过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养殖、运输、劳务输出、经商、农林产品的加工与利用等行列,有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西吉县套子湾流域

(一)流域基本情况

套子湾流域位于西吉县城以西10km处,309国道北侧,平均海拔2 000m,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3℃,年均气温≥10有效积温1 823.7℃,无霜期111天,年降水量427.9mm。属葫芦河支流流域,流域面积30km2,涉及农户702户3 591人,劳动力1 120人。2004年在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295hm2,其中退耕造林247hm2,荒山造林47hm2,机修农田667 hm,水平沟隔坡全部种植了紫花苜蓿。2005年春季,对工程区进行了全面补植补造,并在林地隔坡种植了多年生中草药金银花。

(二)流域治理前基本状况

该流域在治理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耕地均为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农民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林木覆盖率极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三)治理模式

科学规划设计,合理配置树种。全面采用水平沟整地和鱼鳞坑整地模式,最大限度的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采用山桃戴帽、山杏缠腰、沟道碱滩柽柳封底的配置模式,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推广间作种植,培育后续产业。对退耕林地隔坡全面进行种草,并栽植了经济价值较高的多年生药用植物金银花,有效提高了工程经济效益,增加了退耕农户收入,为培育和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树立了样板。

坚持综合治理,提高整体效益。把退耕还林工程与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套,山顶营造生态林,山腰种植优质牧草,山坡下部实施机修农田,沟道进行绿化治理,修通林区道路,兴修水利工程,整个流域得到了全面治理,工程整体效益得到有效发挥。

(四)技术措施

1.造林整地

退耕缓坡地采用16542水平沟整地模式,斜、陡坡地采用鱼鳞坑整地模式。水平沟整地规格为地面宽1m,长6m,反坡、外缘拦水埂高0.5m,埂顶宽0.4m,上下沟中线之间的水平距离4m;鱼鳞坑整地规格为长0.8m,宽0.6m,外缘埂高0.3m,埂顶宽0.2m;以上整地模式,都必须进行活土还原,厚度0.3m以上。

2.树种选择

提高造林成活率,合理配置树种,树种选择乡土树种,以抗寒、耐旱、抗鼠害和抗逆性强且生长量大的山桃、杞柳、柠条等灌木树种。

3.造林技术

栽植时,应先挖好栽植坑,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用一级或二级苗造林,苗木必须随起随运送,随到随栽,按“一提二踩三覆土”的栽植方法进行。

4.抚育管理

严格按照《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幼林抚育管理技术细则》的要求,对历年栽植的幼树、牧草及进行抚育管理。主要包括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鼠兔危害防治等。

(五)取得的成效

1.生态效益

新增林293hm2,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完成坡改梯293hm2,通过综合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地得到了基本控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经济效益

在机修农田地埂上营造地埂林,可有效庇护农田,使治理区粮食单产提高10%;同时山桃每年可进行修枝,杞柳每三年可平茬一次,林地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薪柴600吨(干重),每吨薪柴按300元计算,年产值达18万元。

3.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可有效解决项目区燃料短缺问题,使更多的秸秆、畜粪还田,减轻了项目区群众乱砍滥伐林木、挖草根、铲草皮等对资源破坏造成的管护压力,使林草植被得以恢复,对改善治理区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