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原市原州区文管所收藏属北魏时期乐舞遗物

固原市原州区文管所收藏属北魏时期乐舞遗物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丝路乐舞中华民族古老的乐舞文化,是在各族乐舞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中形成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各少数民族乐舞自丝路传来,丝路东段北道考古发现的大量中西乐舞文化交流的遗物,如漆棺画、戎装甲胄、乐俑、伎乐壁画、绿釉陶扁壶、瑟、鼓等见证了乐舞文化的辉煌历史。
丝路乐舞_丝路重镇——固原

第一节 丝路乐舞(1)

中华民族古老的乐舞文化,是在各族乐舞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中形成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各少数民族乐舞自丝路传来,丝路东段北道考古发现的大量中西乐舞文化交流的遗物,如漆棺画、戎装甲胄、乐俑、伎乐壁画、绿釉陶扁壶、瑟、鼓等见证了乐舞文化的辉煌历史

乐舞陶俑。乐舞陶俑主要出土于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其中彭阳北魏新集墓中出土10件,类型有击鼓俑、吹角俑、持鼓俑等,北周李贤墓和宇文猛墓出土有吹奏骑俑、吹奏女骑俑等。击鼓俑为泥质红陶,头戴小冠,面目清秀,身首分制套接,身着束腰长袍,足为长袍所遮挡。两手执鼓作击鼓状。吹角俑为泥质灰陶,头戴冠,冠顶部凸起,边沿上翻,面部涂粉,墨笔勾勒八字胡须,身首分制,套接呈一体,身着短袄、长裤。双手托一长角,张口鼓腮作吹奏状。角上粗下细,中空,两端饰朱红色。持鼓俑为泥质灰陶,头戴冠,冠侧沿翻卷,脑后部凸起,面部无须,右臂弯曲前伸,鼓与俑身连制。吹奏骑俑,头戴黑色风帽,身穿宽袖长衣,足穿黑靴,体施白色,墨线勾勒眉、眼。马施白色,鞍涂朱,辔鞍俱备。人物形制相同,只是双手所持乐器不同,有的双手紧握排箫作吹奏状,有的持长笛作吹奏状,有的捂嘴鼓腮作吹奏状。吹奏女骑俑头戴黑色笼冠,身着宽袖长衣,足蹬黑靴,双手握箫吹奏,面部及手施粉彩,马辔鞍俱备,鞍涂黑色,马施以朱色。

img23

陶制乐器模型。彭阳北魏新集出土陶制乐器模型有鼓、瑟等。陶鼓为泥质红陶,鼓面圆形,腹部稍圆凸,中起一脊绕鼓腹半周,腹中空,摇其有声音作响。陶瑟为泥质红陶,呈长方形,瑟面略鼓拱,右侧横贯一条首岳,旁有八个弦孔。左侧有一条尾岳,旁有八个弦孔,两端有首岳和尾岳,首尾岳相同。

img24

伎乐壁画。北周李贤墓出土壁画有18幅,内容为建筑门楼图、执刀武士图为主,辅以伎乐壁画,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面目丰满,神态自若,笔法流畅粗放,画法用白色灰浆作底衬,黑色粗线勾勒人物外形轮廓及衣纹服饰。

绿釉乐舞扁壶。现在固原市原州区文管所收藏,属北魏时期乐舞遗物。绿釉乐舞扁壶,残高11厘米,宽9.3厘米,壶形体扁圆,两肩各有一孔,通体施绿釉。壶腹面一周饰有联珠纹,两肩正中部饰莲花瓣,下腹为莲花台座,两边有阔叶莲花瓣饰勾莲。腹面有一组7人歌舞演奏浮雕,腹中部有3人在跃起歌舞,四周有4人为伎乐坐莲花台上伴奏乐器。扁壶左上方有1人,头裹宽条帽,身穿窄袖胡服,两腿跪于莲花台上,两手执笛子伴奏,左下方有1人,头裹宽条帽,身穿窄袖胡服,两腿跪于莲花台上,倒抱琵琶弹奏;扁壶右上方有1人,头戴宽条帽,身着宽领胡服,两腿跪于莲花台上,两手执铜钹伴奏;右下方有1人,头戴宽条帽,两腿跪于莲花台上,两手抱弹箜篌;中间3人舞伎:左边一舞者,头戴宽条帽,身穿宽领胡服,两手向上举起作舞态。中间一舞者穿大翻领胡服,头戴宽条帽,面微上扬,右手举起在头上方,左手向身后倒勾,右足提起后勾,左足微屈前跃,皮靴踩踏莲花台上,翩翩起舞。右边一舞者,头戴宽条帽,深目高鼻,胡貌显而易见,侧脸向中间舞者,两手向上奓开作拍手状,人物神态逼真,造型生动。

佛教乐舞遗物。在须弥山石窟主室的中心柱上,南面龛内雕有一佛二菩萨,龛下座面雕有伎乐表演者,均作跪状,面向中心博山炉。东侧雕有4个伎乐表演者,所持乐器为笛、鼓、排箫、竽。西侧4个伎乐表演者分别持鼓、箫、箜篌。西面龛内雕有一佛二菩萨,龛下座面雕刻4个伎乐表演者,均作跪状,身体稍侧向中心博山炉。南侧4个伎乐表演者,分别持腰鼓、长笛、琵琶,其中南起第三个风化严重,乐器看不清楚。北侧4个伎乐表演者,分别持鼓、箫、箜篌。东、北面龛内所雕造像及龛座面伎乐表演者和乐器与西、南面的基本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