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淀泊与泛区

淀泊与泛区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是全国淀泊、泛区较多的省份之一,现有大小洼淀和泛区共34处,面积达109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8%,占平原地区总面积的15%,最大蓄滞洪水总量可达138.5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省17座大型水库设计总库容的1.6倍。永定河泛区地处北京市大兴县与河北省永清、廊坊及天津市武清和北郊之间。

河北省是全国淀泊、泛区较多的省份之一,现有大小洼淀和泛区共34处,面积达109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8%,占平原地区总面积的15%,最大蓄滞洪水总量可达138.5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省17座大型水库设计总库容的1.6倍。其中,由国家防汛总指挥部认定的有盛庄洼、永定河泛区、贾口洼、东淀、文安洼、涿州缓洪区、兰沟洼、白洋淀、献县泛区、永年洼、宁晋泊、大陆泽、大名泛区等13处。这些洼淀及泛区大多是由于历史上河流的冲积、洪积不平衡,在冲积扇之间形成的洼地而演变成的,特别是古代黄河的侵扰与变迁也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永定河泛区。永定河泛区地处北京市大兴县与河北省永清、廊坊及天津市武清和北郊之间。泛区上起梁各庄,下至屈家店闸,东西长67公里,南北宽1.2~15公里不等,面积为461.86平方公里。据《水道提纲》中记载,永定河泛滥之患始自元、明。金以前永定河无堤,两岸稻田引水灌溉,水有所分,泥能淤田,其水清力弱,危害较小。自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开始修筑堤防,元、明期间多次加固,直至清康熙、乾隆年间才初具规模,南、北两堤自双营以下堤距展宽,至屈家店复又收拢,中间腹地称为三角淀,盖为洪水回旋荡漾之地,以散水均沙,东流入海。1939年,洪水在双营上游梁各庄决开北堤,向三角淀北遥堤以北浸溢改道,洪水过后虽经多次堵复,但因三角淀已处高势,难使河水复归原道。此后,自梁各庄起,向东至廊坊市以南,沿京山铁路南侧,陆续修筑了北堤,它与三角淀的北遥堤相互构成了今天永定河泛区的南北大堤。

贾口洼。贾口洼地处黑龙港河流域的末端,在天津市静海、独流、王口之间,由于其地势低洼,成为子牙河以东,南运河以西,两河之间的自然滞沥、滞洪洼地。1957年以后,进行了多次治理,其范围逐渐缩小,目前仅为61平方公里,不再用以滞洪,而主要用于缓滞两河夹道地区部分沥水。

东淀。东淀位于大清河的下游,西起霸州东杨庄,东至天津市静海北部的当城,长达40公里,宽受大清河千里堤和中亭河堤的约束一般为8公里左右,总面积345平方公里。主要承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的来水,以及清南、清北地区的沥水,是调洪、滞沥的天然洼淀。

文安洼。文安洼位于大清河下游东淀以南,子牙河以西,文安县的东北部,东部边缘延伸至大城县境内,总面积达230平方公里,承受清南地区5200平方公里的沥水及大清河、子牙河决口后的部分洪水。由于文安洼内地势低洼,四周封闭,历史上无泄水出路,积水靠自然耗干。在20世纪的60多年中,大清、子牙决口15次,文安洼积水37年。自1957年开始,在文安洼周边修筑了一、二道围埝,1965年清南地区开挖了排水系统,到1985年在清南周边修建了5处12座扬水站,使清南沥水汇入文安洼后得以迅速排出,常年积水现象已得到控制。

兰沟洼。兰沟洼位于白沟河与南拒马河的汇合口以上,两河的夹道处,即定兴县的东南部和高碑店市的西南部,洼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上陡下缓。下有白沟河右堤和南拒马河左堤围绕,构成一个封闭的低洼区,面积约145平方公里,承受北拒马河以南,白沟河以西、南拒马河以北、京广路以东约84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沥水,以及白沟河右堤溃决和南拒马河左堤溃决的洪水。兰沟洼在历史上几乎常年沥涝成灾,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洼内仓上河、紫泉河、斗门河及兰沟洼排水渠道进行治理,并在周边及洼内修建闸涵、排水机站,特别是1978年开始修建的马村河自排入南拒马河和兰沟河穿拒入淀双出路工程建成之后,彻底解决了汛期排水受河道洪水顶托排泄不畅的矛盾。

白洋淀。白洋淀位于安新、高阳、容城、任丘、雄县之间,占安新、任丘的面积较大,是新盖房引河、萍河、瀑河、漕河、府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洪、沥水的天然归宿,各河洪、沥水汇集于白洋淀后经调蓄下泄。四周以堤防环绕,东有千里堤和枣林庄工程枢纽,北有新安北堤,西有漳水埝、马村小埝和四门堤,南有淀南新堤,堤防总长达230公里,淀内面积366平方公里。一般所说的白洋淀系指本淀、藻杂淀、马棚淀的总称,但淀内有淀,由纵横交错的沟壕将全淀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其中百亩以上有99个。高水时各淀连成一片,低水时淀与淀之间有沟壕相连。白洋淀历史源远流长,古代黄河也曾流经此处长达1400多年。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十四《鲍丘水》所述:“自是水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条分,往往径通”。后自辽、金、宋、元、明、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约800多年的过程中曾受到河道淤积、改道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出现过收缩解体甚至干枯。新中国成立后,对白洋淀进行过多次治理,包括周边堤防加固,上游入水口清障开沟,下游泄水开卡疏浚,以及兴建为调蓄洪水和发展综合利用效能的各种控制性工程。但由于泥沙淤积和其他方面的原因,1924年至1966年总容积减少2.25亿立方米,面积也由1950年初的560多平方公里,缩小到1967年的366平方公里。目前,淀内淤积仍在增加,仅新盖房引河入淀沙量造成的淤积量每年约达30多万立方米。淀内污染亦很严重,影响了水产资源的发展。

献县泛区。献县泛区位于献县、饶阳、武强三县之间。泛区北起滹沱河北大堤,南以长城堤为界,西至饶阳县城附近,东至滏阳河,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围堤长60公里。由于历史上滹沱河下游河床经常改道,洪水常泛滥于滹沱河以北,并侵扰大清河水系。清光绪八年(1882年),开挖李谢、野场南的新河槽,使水沿新河槽下泄,为防止洪水北泛又在其北部修筑大堤一道,但南部无堤,一遇洪水任其南泛,与南来的滏阳河连成一片,使滹沱河与滏阳河汇流点以上的三角地带成为被清朝皇帝划定的“钦定泛区”。泛区内48个村庄的人民饱受洪涝灾害之苦,过着悲惨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对泛区进行过多次治理,开挖了子牙新河,修建了献县枢纽,使泛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永年洼。永年洼位于永年县旧城周围,是一片大面积的自然洼地,主要用于蓄滞滏阳河洪水,削减滏阳河洪峰流量,保障河道行洪安全。洼淀四周筑有围堤,总长18.6公里,洼内面积16平方公里,最大滞洪量0.4亿立方米。据历史记载,永年县秦时称广年县,西汉属广平国,后至隋朝仁寿元年始称永年县,原县城建于滏阳河北侧。为防御洪沥水患,自唐代起就在城四周筑护城堤。经漳河、滏阳河多次洪水泛滥,护城堤外的地面逐渐淤高,但城与护城堤之间则形成大片洼地,称永年洼。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的发挥永年洼的调洪效能,加固了滞洪围堤,修建了滏阳河节制闸、永年洼分洪闸、南大堡穿滏倒虹吸、借马庄泄洪闸等工程,为滏阳河下游的行洪安全,发挥很大的作用。

大陆泽。大陆泽又名广阿泽,泰陆水、巨鹿薮、沃川,自明以后俗称张家泊,亦名南泊,又称小东湖。古代大陆泽是由黄河、漳河、滹沱河、滏阳河冲积不平衡造成的一片洼地,它北起宁晋,经隆尧,至任县,全长约100多里,故有“浩渺大陆泽”、“汪洋浩荡,望之居然一湖”之称。在先秦之前大陆泽就曾名列全国著名的10多处大型湖泊之内。后经洪水淤积,约于元朝末期,在隆尧与任县之间干出陆地,将大陆泽分为两洼,其南部仍称大陆泽,北部则称宁晋泊。清代大陆泽南北长约30余里,东西宽约13里,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大陆泽周边干出土地达700余顷。目前大陆泽位于任县境内,东起邓桥、吴庄,西至永福庄,北自邢穆寨和邢南公路,南部边缘可延伸至南和境内,总面积约363平方公里,主要承纳滏阳河、浬河、洺河的洪水和沥水,缓解洪水对滏阳河和下游的威胁,发挥缓洪、滞沥的作用。

宁晋泊。宁晋泊位于宁晋和隆尧县境内,北起宁晋县大曹庄农场,南至隆尧县莲子镇,全长约26公里。泊内地势低洼,滏阳河从南至北贯流其间,将泊分成东西两半,大水时则连成一体。新中国成立后,对宁晋泊进行了多次治理,修建了北围堤和东围堤,为调蓄水量建成有关的闸涵,使蓄洪总量一度增加到47亿立方米,但由于游积严重,截至目前最大蓄洪能力仅达25亿立方米,与其相应的蓄洪面积约为1000余平方公里,泊内村庄500余个,仍为平原地区较大的蓄滞洪洼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