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草地类型及其分类

草地类型及其分类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草地类型划分是草地经营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草地类型的划分包括草地分类单位及其指标的确定和同一分类单位中不同草地类型的划分。草地分类单位及其指标是根据构成草地诸因素在草地资源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类对其认识的程度而确定的。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进行的草地资源调查,均按上述草地类型分类系统进行,通过调查实践,各地草地资源调查的主持单位和技术人员,对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做了大量补充、修改。

一、草地类型的概念及类型划分

(1)草地类型的概念。草地类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同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的草地单元。它是对草地中不同生境的植物群体,以及这些群体的不同组合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草地类型是一些面积大小不等的客观实体。每一个草地类型的形成都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受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动物诸因素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其中气候又是最主要的因素,气候对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地貌、土壤和基质等因素,不仅使水热因子发生再变化,形成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异与空间上非地带性分布,而且直接影响着草地植物的种类成分、生长发育、经济价值和利用方式等。相同的自然和经济特征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自然界里要找到一片性质完全相同的草地单元是十分困难的,草地类型也是如此。

(2)草地类型的划分。植物组成是草地类型的主体,是草地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决定着草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是草地分类的基本依据。

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直接利用对象,草食动物是依靠牧草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而草地类型划分是草地经营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不仅是人类认识和研究草地资源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人类科学开发、充分利用、有效保护和建设草地的理论依据。因此,草地类型的划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草地类型的划分包括草地分类单位及其指标的确定和同一分类单位中不同草地类型的划分。草地分类单位及其指标是根据构成草地诸因素在草地资源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类对其认识的程度而确定的。

同一分类单位中不同草地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某一分类单位所确定的指标和原则为依据而进行的。某一地域空间的所有草地分类单位和划分出的全部草地类型构成草地分类系统。在草地分类系统中,不同分类单位的草地单元,其自然和经济特性的差异不等,随着分类单位级别的提高,其差异性增大。

二、草地资源分类研究

通过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得知:我国草地分类学的研究工作,起步较迟,基本上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建国初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组织多个综合考察队,先后对新疆、内蒙古、甘肃、黑龙江、西藏等省区的天然草地进行了考察研究,有力地推动了草地类型学的发展。50年代中期,我国著名草地学家王栋教授,根据草地分布地区的地势、气候、土质和牧草生长状况,率先提出了我国的草地分类,把我国草地划分为8个类6个草地带,制定了两级分类系统。50年代末我国吸收了前苏联草地学家,特别是A.A.尤纳托夫关于新疆草地类型分类的基本思想,在中苏新疆综合考察队的草地调查成果中得到应用。1964年贾慎修教授提出植物——生境学分类法和类、组、型三级分类原则,并将中国草地划分为13类。经补充完善,于1980年增加到18类。6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运用植物——生境学分类法,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及其毗邻地区完整的草地分类系统。1965年任继周教授提出了中国草原类型第一级分类的气候指标。经过修改补充,与1980年根据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分异,提出了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制定了类、亚类、型三级分类系统,将我国和世界草地划分为48个类。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列为第一项研究任务,将编制1∶100万中国草地类型图、等级评价图和重点牧区草地资源调查列为重要研究任务。1979年由农业部畜牧局和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主持,确定采用贾慎修教授为代表的植物——生境分类法开展全国草地资源的统一调查。各省(自治区)均按照廖国藩等在《中国南方草场资源调查方法导论及技术规程》(1981年)中制定的草地分类系统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丰富了对南方草地类型的认识,取得了一批草地类型分类的重要成果。其中具代表性的有:苏大学对南方草地类型的分类,梁祖铎对沿海滩涂草地类型的分类,陈唯真、陈安仁对华北暖性灌草丛草地类型的分类等。与此同时,按照热量带,首次在我国亚热带中山地带划分出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类型。之后,章祖同、许鹏、郭思加等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国草地类型的分类原则、标准和高级分类单位,推动了我国草地类型学的发展。本次全国性草地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尽管对草地分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最广泛的实践,但由于人们对草地类型分类原则的认识不同,研究和实践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对目前统一采用的中国草地分类原则,标准和系统,仍有不同的见解和分歧意见,这是草地分类研究兴旺发达的表现,必将促进我国草地分类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1979年开始的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原则上采用贾慎修教授为代表的植物——生境学分类方法,由南方草场资源调查科技办公室和北方草场资源调查办公室分别在《南方草场资源调查方法导论及技术规程》和《重点牧区草场资源调查大纲》中,制定了南方和重点牧区草地类型分类系统和划分标准。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进行的草地资源调查,均按上述草地类型分类系统进行,通过调查实践,各地草地资源调查的主持单位和技术人员,对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做了大量补充、修改。为了统一全国草地类型的分类标准,在农业部畜牧局和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的主持下,从1980年至1987年每年召集一次全国性草地资源调查专业性会议,邀请全国的草地专家和各地草地调查技术骨干,讨论、修改全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比较重要的有1982年的株洲会议,1984年的厦门会议,1987年的北京会议。在此期间,吸收了新疆畜牧厅关于温带荒漠类型的划分,河北省畜牧局关于增加滩涂盐化草甸亚类的划分,湖北等南方省(区)的畜牧局对热性草丛类和热性灌草丛类的划分,山东省、河南省、天津市畜牧局关于暧性草丛类和暖性灌草丛类的划分,广东、云南、四川三省畜牧局关于干热稀树灌草丛类的划分等意见,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1987年,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内业总结会议,制定了《中国草地分类系统划分标准》。1988年3月农牧渔业部畜牧局和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主持,邀请贾慎修教授和南、北方草场资源调查办公室负责人参加,对《中国草地分类系统划分标准》(初稿)进行了最后的修改、审定,形成《中国草地类型的划分标准和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并作为统一标准印发给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内业总结各专题任务组依照执行。1988年底全国最后完成草地资源调查的西藏自治区,向全国内业工作总结提交了西藏自治区草地分类系统。1989年采纳了西藏草地分类系统中增设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荒漠草原类和高寒盐化草甸亚类的意见,形成最终的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

甘肃省天然草地分类是依照1988年3月农牧渔业部印发的《中国草地类型的划分标准和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进行划分的。采用了类及亚类、组、型三级分类单位和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