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整治工作中作为整理对象的旧村落、墓葬地以及所谓荒地、荒水,可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土地整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其增加可利用耕地是有限的。而且,土地整理后,原来泥土路面和沟渠以及小池塘旁的杂草失去了生长空间,使得植被单一化,这也容易导致食物链的断裂,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为此德国加强了自然保护、景观保持,土地整理必须进行环境相容性评估。

2.3.2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占补平衡可能导致生态负效益

由于耕地质量差异,仅仅实现耕地增减数量的平衡,并不意味着总体质量和产出能力的平衡。农业专家研究表明,每减少1公顷耕地所损失的生产能力,相当于新垦2~6公顷耕地的生产能力,数量上的占一补一保障不了耕地生产能力的平衡。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讲,耕地开发所涉及的原始地类,无非是荒草地、水塘、滩涂或者林地、湖泊(对沙漠和戈壁我们无能为力)。林地、湖泊的开垦,我们已经在多次的洪涝灾害中得到了教训。滩涂的围垦也出现了问题。据报道,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沿岸的东江咀有700多亩耕地已开始退耕还江,而这700多亩耕地大部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围垦的,反反复复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2.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土地整治工作中作为整理对象的旧村落、墓葬地以及所谓荒地、荒水,可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例如,一座很不起眼的坟堆,由于有树木,有野草,在整个物种单一化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就是一个难得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孤岛;一条被视为生产障碍的荒水沟,不仅有耕地所不具备的生物多样性,而且是农田景观中的生态廊道,它们对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千万不要轻易“整理”掉。

3.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产生不利影响

土地整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其增加可利用耕地是有限的。而最让人担心的是,土地整治可能不是在改善生态,而是在破坏生态。比如以混凝土路面和沟渠替代泥土路面和沟渠,人为增加生境破碎化,容易阻隔生物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又如将小池塘改为耕地,或许增加了耕地面积,但可能会使得害虫天敌如青蛙等失去栖息地,同时也破坏了小池塘所形成的小气候。而且,土地整理后,原来泥土路面和沟渠以及小池塘旁的杂草失去了生长空间,使得植被单一化(作物替代了一切),这也容易导致食物链的断裂,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根据Komek和Sukopp的研究成果,自1850年以来,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破碎和单一化,使得在德国灭绝的生物种类和生存受到不同程度威胁的维管束植物种类已经高达32%,德国干热性、湿性和贫瘠性生态环境类型濒于消失。为此德国加强了自然保护、景观保持,土地整理必须进行环境相容性评估。

4.导致自然资源被过度干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人类和土地是人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切断两者之间联系的人类活动,都不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虽然说人类为生存和发展难免要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而且其资源价值和永续利用的特性也要通过人类的活动才能得以体现,但是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客观规律。因为土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自身的恢复限度,只有保证了土地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的能力,才能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的目标。人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环境使其适应自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可能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也有可能损害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能力。因此,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要充分尊重自然,注重人地关系的协调,避免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做到自然生态与人道伦理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