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地景观生态格局的改善

农地景观生态格局的改善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地景观格局的合理构成可以提供稳定、高效的农业生态环境,是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16]。这一特点为形成复合的农地景观大格局奠定了基础。这一地区,应当突出并优化以农耕景观为主的农地景观格局,发展为乌江流域的“粮仓”。主要分布于乌江下游地区、贵州省北部和乌江流域的重庆部分。针对严重的喀斯特干旱问题,应当以小水库建设形成的灌溉源为核心来组织农地景观格局。

6.3.3 农地景观生态格局的改善

农地景观是介于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之间的半人工、半自然的景观,是流域景观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地景观格局的合理构成可以提供稳定、高效的农业生态环境,是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16]。从现阶段乌江流域的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农业仍居于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重大,农地垦殖率水平高,但农业生态不够稳定。乌江流域的生态问题,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表现十分明显:农业生态系统效率低下,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与不良的农地景观格局有关。

农地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业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农、林、牧、渔多个亚系统,每个亚系统可代表一种典型的农地景观。平原地区一般呈现出比较单一的农地景观格局,比如大面积的农田景观,或草原牧地景观。而在山地之中,土地类型多样化特征明显,这有利于多个农业亚系统组合,形成山地区域复合的农地景观大格局。复合的农地景观大格局对于区域景观生态格局的保障十分有利,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个特征,比如在山区宜林地开荒辟地,或是盲目效仿平原地区,依托草山建设畜牧基地等,则会破坏山区农地景观大格局的内在合理性。

因此,对于山区而言,要改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中的农地景观格局,首先就要针对山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分区,因地制宜地建立农地景观大格局,提升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减轻流域生态环境压力,在根本上达到改善流域人居环境的目的。

就乌江流域的情况而言,由于流域地处亚热带,降水丰沛,垂直差异明显,其农地景观格局建立的基本环境特征表现为土地类型多样,并适宜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喀斯特山区自然景观组合类型多样,虽然宜耕地有限,但林、牧、园地后备资源潜力较大。1999年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数据反映了这一情况:适宜开垦为耕地的有8.08万hm2,适宜开垦作园地的有17万hm2,适宜种植林木的有40.25万hm2,适宜发展畜牧的有73.41万hm2。这一特点为形成复合的农地景观大格局奠定了基础。

根据乌江流域地貌形态及农业用地状况,对流域中的农地景观大格局进行如下分区建设考虑:

1)高原中山区

主要位于贵州高原西部的乌江流域上游地区。该区地势较高,冬季气候寒冷,谷深坡陡,耕地零散。区内农业基础差、经济贫困、粮食短缺,普遍存在陡坡耕作的情况,过度的垦殖造成了自然生态基质恶劣,森林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农地景观格局破碎化现象十分严重。

作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地区,这一地区应当大力恢复自然生态景观,减弱农地景观,尤其是农耕景观,因为从农耕效率来讲,这一地区的农耕投入产出最低。近期这一地区应推广林粮间作、粮草间作的格局,可以以树、草保土。随着这一地区的农耕人口逐渐迁移、转化,远期待林木郁闭后应全部停耕。从农地景观格局的组合来考虑,可以利用区内牧草地面积较大、有较丰富的中草药材资源的优势,适度发展畜牧业,以及木草本药材经济林,形成有高原山区特色的农地景观格局。

2)河谷冲积平原、山间盆地、丘原盆地区

主要分布于地势平缓的乌江中游地区,以及下游的河谷平坝区,这里是乌江流域人口密度最大、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区域。由于水热条件好,地势低平,耕地特别是水田面积大,生产条件好,产出水平高、这一地区的山区小城镇相对发达,基础设施发展较好,经济、文化科技最为进步,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进步。但是该地区开发历史悠久,洪旱灾害频繁,垦殖率极高,农业发展后备资源不足,且由于高强度垦殖,生态破坏严重,一些地方城市用地外延扩张,侵占和污染农业土地的情况也很严重。

这一地区,应当突出并优化以农耕景观为主的农地景观格局,发展为乌江流域的“粮仓”。应改变不良的坡耕地景观,形成水田景观、缓坡梯田景观,同时,利用靠近城市、交通方便的优势,形成城郊农业和庭院农业景观,达成人居环境与农地景观的和谐统一。在农地景观格局的组合方面,可以考虑在耕地四周发展生态经济林,以林地护农地,促进农耕景观格局的持续稳定发展。

3)中低山丘陵区

主要分布于乌江下游地区、贵州省北部和乌江流域的重庆部分。这一地区地表破碎,相对高差较大(200~300m),降水充沛,但喀斯特干旱问题严重,区内水利、交通条件较好,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也是乌江流域的农业主要产区。

这一地区有大面积的中坡地带(15°~25°),植物资源丰富,宜林宜牧地广,因此,建立以立体农业为代表的农地景观组合格局是这一地区的首要特色。针对严重的喀斯特干旱问题,应当以小水库建设形成的灌溉源为核心来组织农地景观格局。另外,该区水系发达、溪谷众多,应积极开展以水土保持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寓农地景观格局建设于小流域综合治理之中,这也是保证该区农地景观格局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4)喀斯特石山区

除了上述三类地貌分区之外,整个流域内还广泛分布喀斯特石山地貌区。虽然喀斯特地貌表现形式多样,但总的来说都具有旱涝灾害频繁、土层浅薄不连续、植物生境恶劣的特点。这一地区目前是典型的旱作农地景观区,但该生态环境明显是不适合农耕的。这一地区应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将大部分人口迁移到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土山区,从根本上减缓该区生态环境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