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水资源特征

中国水资源特征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降水量较大的年际变幅,势必引起较大的径流变化。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造成了中国水资源配置的难度和天然水环境的不利状况。中国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分布同样不均衡。京广铁路以西占全国水能资源的90%以上。与此同时,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受损,地下水开采过量、环境地质问题突出,水环境污染严重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等问题。

3.1.3 中国水资源特征

1)水资源数量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6 190km3,折合平均降水648mm,低于全球陆面降水的834mm和亚洲陆面降水的740mm。全国降水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中,约有56%的水量为陆面蒸发和植物蒸腾所蒸发,只有44%的水量形成地表径流。

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居世界第四位。其中,地表(河川)径流总量2.71万亿m3,约占全球年径流总量47万亿m3的5.8%,仅次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和印尼,位居第五位(见表3-2)[9]

表3-2 我国水资源总量与国外对照表

img31

尽管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径流量低,为2 185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见图3-2),美国人均的1/5,印尼人均的1/7,加拿大人均的1/50。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资源量约21 15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的1/2左右。

img32

图3-2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及其比较图[10]

全国浅层地下水年资源量约为8 287.7亿m3,其中山丘区地下水年资源量为6 762亿m3,平原区为1 873亿m3,但需扣除其中山区与平原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部分约348亿m3。从地域看,适宜地下水开发的大平原多集中于北方,加上北方地区地表径流短缺,仅占全国地表径流的17%,所以形成北方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的格局。

我国水能资源量位居世界第一,水能理论蕴藏量(10万kW以上河流3 019条,10万kW以下河流统计不完全)为6.76亿kW。

2)中国水资源特征

上述水资源数量表明了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因而形成如下突出的水资源特点:

(1)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变幅大

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时有发生,许多河流发生3~8年的连丰、连枯年。例如黄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内出现过11~13年的连续枯水年,也出现过7~9年的连续丰水年。连丰连枯年差异的年际变化极易造成频繁的水旱灾害。

中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另一表现则是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间的差异悬殊。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而北方地区高达3~6倍。

降水量较大的年际变幅,势必引起较大的径流变化。例如,长江宜昌站的最大流量为110 000m3/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2 770m3/s,洪枯径流相差40倍;黄河三门峡站的最大流量为36 000m3/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145m3/s,洪枯相差248倍。径流量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与要求获得稳定的供水量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时间分配不均除年际变化大外,年内分配也不均。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多春旱;夏秋多雨,多洪涝。东南部各省雨季早,雨季长,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见图3-3)。北方地区黄、淮、海、松辽流域6~9月的降雨量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有的年份最大24小时暴雨量可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论南方或北方雨季汛期中,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往往造成严重而频发的洪涝灾害。[11]

img33

图3-3 中国部分地区与伦敦、巴黎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布比较

(2)空间分布不均,水土匹配矛盾突出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主要是全国降水不均造成的。中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五个地带。全国有45%的土地面积处于降水量小于400mm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由于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影响,造成了全国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的现象,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的36%,而水资源却占全国总量的80%;黄、淮、海流域水资源仅占全国的8%,而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造成了中国水资源配置的难度和天然水环境的不利状况。加上人口因素、经济发展差异等,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等的不匹配性更加明显(图3 4)。

img34

图3-4 中国水资源空间不匹配情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分布同样不均衡。全国山丘地区平均地下水资源,北方地区为3.06万m3/km2,南方地区为16.5万m3/km2,两者相差4.2倍。

全国各地区的水能资源量(指蕴藏量)分布差别也很大。京广铁路以西占全国水能资源的90%以上。其中以西南区最多,占全国的70%,其次为中南区及西北区。按省、市、自治区统计,西藏为全国之冠,约占全国水能资源蕴藏量的30%,其次为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这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大江大河顺势自西向东流动、中上游河流坡度大、汇流面积大而形成的。

(3)天然水质差异明显,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地质条件不同,河流的水化学性质差异明显。中国河川径流矿化度分布与降水分布相反,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西北大部分河流矿化度在300mg/L左右,东南湿润带最小,在50mg/L以下。中国河流的总硬度分布与矿化度分布相同,淮河、秦岭以南硬度普遍小于3,以北大部分地区总硬度为3~6,高原盆地超过9度。中国河流年总离子径流量为4.19亿t,相当于每平方千米面积上流失盐类43.6t。

河流泥沙是反映一个流域或地区的植被和水土流状况的重要环境指标。中国每年被河流输送的泥沙约34亿t。其中外流直接入海的泥沙约18.3亿t,外流出境泥沙约2.5亿t,内陆诸河输沙量1.8亿t[12]。全国外流区平均每年有1/3左右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湖泊、水库、灌区和分洪区内。黄河(陕县)平均每年输沙量16.0亿t,年平均含沙量36.9kg/m3,为世界之最。长江(宜昌)年平均输沙量14亿t,含沙量1.18kg/m3。海河、淮河和珠江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7亿t、0.27亿t和0.86亿t。总的来说,中国诸河流含沙量均较大,尤其以北方河流最为突出。水中含沙量大,淤积量大,且泥沙易吸收其他污染物,加重了水的污染,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难度。

除上述水资源的自然特征外,我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以下基本特征:水资源开发程度大(见图3-5),尤以北方流域为最;农业用水比重高,超过90%;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增长显著(见图3-6、图3-7);水资源紧缺与浪费并重;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等特征。与此同时,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受损,地下水开采过量、环境地质问题突出,水环境污染严重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等问题。

img35

图3-5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

img36

图3-6 我国工业用水持续增长态势图

img37

图3-7 我国城镇生活用水持续增长态势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