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时间:2022-11-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其船体、构造、设备、性能和布置等方面应符合国家船舶检验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规定,具备相应的适航、适装条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取得相应的检验证书和文书,并保持良好状态。载运危险货物的船用集装箱、船用刚性中型散装容器和船用可移动罐柜,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合格。

第一节 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危险货物系指列入国家标准GB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或者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特性,在水路运输、港口装卸和储存等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毁损而需要特别防护的货物。

一、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现场监督管理

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应根据国家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环境的管理规定,建立和实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污染管理体系。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其船体、构造、设备、性能和布置等方面应符合国家船舶检验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规定,具备相应的适航、适装条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取得相应的检验证书和文书,并保持良好状态。载运危险货物的船用集装箱、船用刚性中型散装容器和船用可移动罐柜,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合格。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应制定保证水上人命、财产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环境的措施,编制应对水上交通事故、危险货物泄漏事故的应急预案以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护、消防和人员防护等设备及器材,并保证落实和有效实施。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应按照国家有关船舶安全、防污染的强制保险规定,参加相应的保险,并取得规定的保险文书或者财务担保证明。载运危险货物,应符合有关危险货物积载、隔离和运输的安全技术规范,并只能承运船舶检验机构签发的适装证书中所载明的货种。

船舶进行洗(清)舱、驱气或者置换,应选择安全水域,远离通航密集区、船舶定线制区、禁航区、航道、渡口、客轮码头、危险货物码头、军用码头、船闸、大型桥梁、水下通道以及重要的沿岸保护目标。并按规定不得检修和使用雷达、无线电发报机、卫星船站;不得进行明火、拷铲及其他易产生火花的作业;不得使用供应船、车进行加油、加水作业。

二、危险货物申报审批

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或者在港口过境停留,应在进、出港口前提前24小时,直接或者通过代理人向当地海事管理机构办理申报手续,经批准后,方可进、出港口。对定船舶、定航线、定货种的船舶可以办理定期申报手续,但定期申报期限不超过1个月。

办理申报手续可以采用电子数据处理(EDP)或者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方式。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办理进、出港口申报手续,申报内容应至少包括:船名、预计进出港口的时间以及所载危险货物的正确名称、编号、类别、数量、特性、包装、装载位置等,并提供船舶持有安全适航、适装、防污染证书或者文书的情况。对于装有危险货物的集装箱,船舶需提供集装箱装箱检查员签名确认的《集装箱装箱证明书》。对于易燃、易爆、易腐蚀、剧毒、放射性、感染性、污染危害性等危险品,船舶应当在申报时附具相应的危险货物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作业注意事项、人员防护、应急急救和泄漏处置措施等资料。

海事管理机构收到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的申报后,应当在24小时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船舶进、出港口的决定,定期申报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三、液货船水上过驳作业许可

液货船水上过驳作业进行前,经营人应提出书面申请,一般船舶过驳24小时前提交,水上储库过驳7日前提交。并附送作业点水域概况和环境状况调查与说明材料、拟进行过驳作业船舶的有关资料、靠、离、系泊和过驳方案、限制作业的条件和配置有关设备、器材和辅助船舶的方案及其他需要的资料。

对于一般船舶过驳作业申请,海事管理机构应于收到全部资料当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对于签发的船舶过驳作业许可证,一般船舶过驳作业许可证仅对当次过驳作业有效。对在特定水域多航次过驳作业的船舶,应在7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四、危险货物事故应急处理

危险货物的装卸和运输必须用最安全的方法审慎地进行,以防止事故和污染的发生。海事管理机构一旦接到事故信息后,除对报告单位和报告人要求对事故做出初始报告和继续报告外,要立即对事故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是尽快报警和不失时机地采取应急措施。

根据对落江物的评估,海事管理机构应责令事故的责任方,立即采取可能做到的防范措施,如采取堵漏、过驳、防火、灭火等措施,防止溢出物继续溢漏和可能引起火灾。对可能受威胁的环境敏感区和易受损资源采取保护措施,对落江物和落江物周围水域、沿岸进行监测,调动应急队伍和设备、器材及必要的后勤支援,组织协调港务、救捞、船公司、环保等单位和人员投入应急活动,尽快清除落江物,消除事故不良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