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镇化及城镇体系演化的基本经验

城镇化及城镇体系演化的基本经验

时间:2023-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城镇化及城镇体系演化的基本经验浙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浙江城镇化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并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城镇化进程。在小城镇发展阶段,浙江的城镇化进程基本处于自发阶段,民间和市场的力量占主导。
城镇化及城镇体系演化的基本经验_2010浙江省人口普查重点课题及优秀论文集

(四)城镇化及城镇体系演化的基本经验

浙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浙江城镇化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并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葛立成等,2008)。如全国第一个农民城、第一个城镇购房落户政策、第一个城镇化发展纲要、第一个城镇体系规划、第一个取消“农转非”计划、第一个城乡一体发展纲要、第一个“土地换社保”试点,率先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等,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归纳起来,浙江城镇化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浙江省走出了一条重视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有浙江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带动一大批小城镇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的整体城镇化进程(葛立成等,2008)。民营企业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和经济重心转向工业部门导致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的集聚,浙江的众多小城镇以其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开放程度高、竞争实力强而闻名全国,形成一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增长极”效应的经济强镇。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城镇化进程。

2.块状经济与城镇化相得益彰

依托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结构的产业组织,凭着机制灵活的先发优势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特殊经验,浙江克服了自然资源短缺的制约,凭借相对的区位优势,在当地能人的示范带动下,逐渐形成规模化、多元化、产品特色鲜明的区域块状经济。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农村以小作坊、个私小企业为主体,以低成本劳动密集型商品为对象,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一大批以“专业村”和“专业镇”为代表的特色块状经济。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产业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块状经济所在地及与之关联的大批加工型城镇迅速崛起。一部分通过民间自发造城,如温州乐清北白象镇、瓯海的永中镇、龙港镇等地出现了由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自己集资建设城镇的创举;一部分是政府主导的小城镇发展,许多乡政府所在地纷纷撤乡建镇、围城造房,鼓励农民进镇投资办厂,一批有较强专业特色和经济辐射功能的新型城镇迅速发展起来,如绍兴的柯桥、黄岩的路桥、诸暨的枫桥等。进入新世纪,以全省各地的特色块状经济为基础,适应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要求,以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各级政府迅速发展了一批特色工业区、乡镇工业专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乡镇工业小区,园区数量急剧增加,步入迅速扩张阶段。

3.专业市场与城镇化互促共进

浙江专业市场因数量多、规模大、市场成交额大、综合能力强、辐射范围广而成为一大特色。专业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力地聚集了人口、刺激第三产业的兴起,带动了浙江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拓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崛起,浙江农村地区自发形成了一些“马路市场”,进而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以小商品、日用品批发为主的专业市场。到90年代,专业市场以超常规速度发展,不少市场由单一的农产品市场向综合小商品市场转变,城市专业市场迅速崛起,如义乌等地已开始涌现一批具有地区乃至全国影响的集散型大市场。专业市场成为浙江众多小规模农村工业企业的共享式销售网络,扩大了地区间的联系,大量农村劳动力和资金进入城镇,提高了一些城镇的吸引力。新世纪随着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专业市场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期。浙江专业市场发展与城镇化互促共进,一方面专业市场聚集了大量人口,扩大城市人口与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城市良好的配套设施和环境也利于扩大专业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民间与市场力量是浙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浙江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充分发挥民间资金充裕和体制机制活的优势,通过民资建城、城镇国有土地出让、特许权项目经营、市场化筹资等途径,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城市建设,有效解决了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大大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如温州市较早运用级差地租原理,进行土地有偿出让,筹集建设资金,在旧城改造、建设新城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义乌市实行土地、水权、广告权、客货营运线路等政府资源有偿使用的办法,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近年来城市建设投入资金的80%以上来自社会资金。乡镇企业和农民为浙江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劳动力并直接参与到城镇的建设当中,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镇最为典型。正是城市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的探索和推进,有效解决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宋炳坚,2008)。

5.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有效结合推动城镇化

浙江省把政府的调控力、市场机制的活力、投资主体的动力、金融企业的外力和民间资本的潜力融为一体,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市场机制是浙江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机制,许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在遵循市场机制和城镇化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浙江实际情况、发展战略和阶段性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对城镇化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指导,使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葛立成等,2008)。在小城镇发展阶段,浙江的城镇化进程基本处于自发阶段,民间和市场的力量占主导。在这之后的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阶段,通过战略决策导向,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投资、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广开先河,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的有效结合,大力推进了浙江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并为全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6.利用城镇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在浙江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不仅重视城市的发展,而且想方设法加快农村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使得实现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通过推进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化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和共享化水平,在全国率先推进了给排水、公交、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城乡统筹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交一体化。义乌以商品市场发展龙头,产业集聚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产业集聚与城乡一体化良性互动;以城市自身发展为主要特征,由城市的扩展而波及、卷入农村的社会变化,经过城镇化发展,通过工业生产作用实现对社会结构的改造,实现城乡全面一体化(王景新,2005)。嘉兴以建设网络型大城市为核心,深化城乡一体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使全市人民共享现代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